出山入山,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家,賈海泉的藝術創作之路

2020-12-08 永江看社會

賈海泉,1957年生於河北武安,畢業於河北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課程班。結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任山美術館館長,現生活創作於北京。

作品曾榮膺「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藝術創作獎」;

全球當代中國畫代表人物四十家展 獲「優秀獎」;

作品入選中國首屆山水畫、第三屆、第六屆、第八屆、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並被邀請作品赴美、俄 、英、法、奧、日、韓、捷等國際作品展覽;

作品被英國、法國、國家文化部、今日美術館、中央美院、錦都藝術中心、上海秋畫廊、山美術館等機構和私人藏家收藏;

曾榮獲中國「百名優秀中青年畫家」 、 「德藝雙馨」文藝家等榮譽;

賈海泉2012年在法國裡昂考察

2017 全球當代中國畫代表人物四十家展 獲"優秀獎"/美國夏威夷

2017首屆"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 `藝術創作獎' "/捷克布拉格

2017年度《現代青年》人 物 評 選/最佳藝術家賈海泉/海南

2015 「我愛丹青」首屆全國中國畫展(實驗水墨)獲優秀獎/北京宋莊上上美術館

2013 中國百名優秀中青年畫家「中國藝術世界行」巡迴意、英、法展 獲優秀獎·/法國

2001 中央美術學院優秀作品赴韓國展 獲優秀獎·/韓國

1998 「首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邀請展 獲優秀獎/泰國

1997 中國文化部「迎香港回歸」書畫大展 獲佳作獎/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6 第六屆中國體育美展 獲銅獎/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6 「丁紹光獎」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獲優秀獎/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3 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覽 獲優秀獎/安徽

1990 全國九省市黃河流域「金牛杯」美術作品展覽 獲三等獎/西安

在自然山間實地寫生
《貼近雲天一片金黃》,1993年作
《山凹凹裡的細語》,1994年作

《山凹凹裡的細語》,1994年作

《水色山光圖》2013年作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賈又福研究生課程班

2000年賈海泉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賈又福研究生課程班,在賈又福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系統研究中國傳統山水畫大師範寬、巨然、龔賢、石濤等古人的藝術創作軌跡和筆墨語言……,同時又回到自然生活中去體驗去寫生創作。師今人不如師古人,師古人不如師自然,師自然不如師造化。同時又回到自然生活中去體驗,去寫生創作。

海泉在中央美術學院門前留影

200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山水專業研究生課程班,接受導師賈又福先生的具體指導
水墨畫展 海泉與範迪安先生(中央美院院長)在其作品前交流

2007年在北京上苑藝術家村建造"北墨空間」/賈海泉藝術創作工作室

《裂變系列1》2018年作
《裂-微塵系列5》 2020年作

賈海泉藝術作品展覽策展人 學術主持人言:

賈海泉是中國抽象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中國山水畫的方式出走,經過幾十年的水墨語言的探索研究,將信仰精神性及誠摯的心靈痕跡,斟字酌句而付諸「水墨日記」。

《異化山水》、《迷象》、《裂變》一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在宣紙上進行了無數次的暈染積墨,再用石頭砸擊,撕扯裂開等獨特方式,將沉朦的墨黑,交錯無序的畫面「砸」出斑斑洞孔,撕開一道「亮光」,完成一種自我重生式的打開——萬物皆有裂變,那是光明進來的地方。破裂已不知不覺轉化為希望。

其藝術作品關注當代人文的精神訴求和現代藝術的形式語言,不同於點線面的抽象,也不同於純粹的形式主義,將中國水墨藝術賦於了新的生長精神,闢出了新的自由疆域。

作為國內知名藝術家,賈海泉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在該領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從歷史和理論兩方面對賈海泉藝術創作進行研究,這對繁榮中國美術事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賈海泉前後創作了數個系列的水墨作品,前後關聯,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脈絡,因此梳理和總結賈海泉的藝術歷程,展示研究他新近的創作成果是目前著眼的要點。也是其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賈方舟/ 著名批評家.中國批評家年會榮譽主席

盛 葳 / 美術史博士 《美術》刊副主編

郭彥強/ 國際藝術策展人

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

「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 首屆(兩年1屆)在歐洲捷克展出。來自義大利、希臘、德國、瑞士、捷克等歐洲各國藝術家及中國20多名藝術家作品參加。

海泉作品參加過無數次國家大中型美展,也曾獲得各類展的獎項榮譽,但水墨《異化山水.XL》作品榮膺"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日出藝術創作獎' " 尚屬首次,可賀!為國家爭了光!

《異化山水系列》 2009年作

美國夏威夷"第三屆國際書畫節"

2017年賈海泉被提名參加由美國夏威夷州政府國際藝術組織,中國文化部國際中外交流組委會在美國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書畫節" 當代中國畫代表人物40家作品邀請展,州長州議長分別頒發了獎牌證書。

在俄羅斯舉辦的"水墨中國" 展

2014年由中國文化部、中國美協在俄羅斯舉辦的"水墨中國" 赴俄展覽,海泉3件作品被邀參加(作品被該展收藏)

中法藝術交流展

海泉參加中法藝術交流展,現場與朋友合影留念。
展覽現場海泉與策展人盛葳接受記者採訪。
海泉被列入《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名家》畫集系列,2010年作品由中國長城出版社出版發行。

海泉被邀參加藝術雙年展特展/《鄉村文化與當代藝術》研討會/山西

2017年海泉參加被提名的"中國批評家提名展"(此 展屬國內高品位學術展覽)

巜賈海泉藝術研討會》

2010年,巜賈海泉藝術研討會》由河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來自北京、石家莊、邯鄲、武安的美術批評家,學者畫家和當地領導近百人參加研討。

2013年應邀為武安市政府辦公樓創作《洺山朝暉,三川秀色》大幅作品 (政府收藏)
海泉為武安市創作設計雕塑巜啟 航》作品(不鏽鋼材質)2014年建造於一中校 園中心

2019東太行國際藝術季首展

海泉與郭彥強(武安籍國際藝術策展人)共同策劃實施2019東太行國際藝術季/首展/以大地藝術、平面展、工作室展覽的形式,為太行原鄉注入當代藝術,建造新家園。

《東太行藝術創作營地》是海泉2018年以來公益為家鄉培養、傳帶一批優秀青年畫家所創建的,用"對景創作"多個"課題",一步步實施由傳統單一的描模自然 進入獨立自我 表現隨處展現之創作狀態。

相關焦點

  • 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推廣水墨藝術
    此次展覽是我首次在各個創作集合中擇選作品,在同一空間內展出。這次嘗試,我希望通過作品間所展示的不同空間的對話及呼應,給觀眾帶來多種詮釋的可能性,以這種感知來激發觀者的思考。」事隔多年,鄭重賓再度回到上海開辦個展,也緣於大華銀行藝術畫廊的邀請。談到此次畫展,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表示:「鄭重賓先生既是從中國走向國際的當代藝術家,也是卓有成就的前衛水墨藝術家。
  • 展覽|以海上藝術家個案,觀察水墨當下與未來
    「這個展覽以每位藝術家近五年的學術探索為取樣標本,力圖通過他們在近五年的學術切片來拼接海上水墨五年的學術動態軌跡。」 尚輝說。王劼音《文字遊戲B》「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現展覽的三個版塊分別分布於美術館的三個展廳。
  • 重新定義水墨藝術的邊界條件 展示別樣的中國式風景
    林淼 《海市蜃樓之二》   自近日起到4月26日,「後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在廣東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力圖通過分類梳理,將中國20世紀以來對傳統藝術的改進和西方藝術的本土化這兩種藝術語言體系納入同一個敘述邏輯,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呈現了國畫—水墨畫—水墨藝術這三種概念的轉變邏輯和發展線索。
  • 藝術遇見科技 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成果匯報展「出山」
    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周思源介紹,「出山」作為展覽的主題,直白的表達了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態度,「『山』即是困難,這座觀念上的山,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創新。現在外界對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有著不同意見,作為實驗藝術學院,在推進的過程中首先要思想解放,要創新;其次,『出山』也是我們的自信,作為實驗藝術學院初步的成果展示,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態度,道阻且長,先拿出我們的決心和信心來。」
  • 阿鴿的水墨畫,異於傳統國畫,以點線面和色彩構成為主的形式美
    彝族女孩 拉哈 69x45克萊夫·貝爾曾說『有意味的形式』,作為現代西方形式主義的代言人,他認為『就視覺藝術而言,形式就是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組合起來的關係或形式。是排除現實生活內容的純粹形式關係』。在『純形式背後表現或隱藏的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情感』就是意味。
  • 劇透: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
    其實「種山」自古有之,中國傳統的園林,歷代宮廷的庭園,以及富裕人家的院落中都會有山,這些山並不是天然長在那裡的,而是從自然的山中移來的山石,這個移山的行為就是「種山」。是山?我們不得而知敬請關注: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 逢甲大學,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謎底一定很精彩很有趣的幾個關於水墨藝術認知層面的議題,在這次展出中將成為焦點話題,例如:「如果水墨不再是水墨的情況下,那麼水墨是什麼?」、「藝術家如何才能讓歷史延續?」、「藝術是如何成為正在發展中的藝術史的一部分?」
  • 小作品中窺探藝術家的另一面:標誌性符號外的創作
    一部美術史用「倒敘」的方式或可以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近日,「倒敘的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在億利藝術館開幕。方力鈞、王廣義、嶽敏君等34位藝術家一反以往為人熟知的標籤,展出其標誌性符號之外的創作。該展策展人吳鴻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作品均可以稱是「大藝術家的小作品,小作品中反映出大主題」,它們更接近藝術創作的原點。該展將展至10月13日。
  • 觀念水墨:線論與亂書 | 石虎&王冬齡
    正如貢布裡希所說:「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當代水墨反映出的,也是相對於傳統水墨來說觀念和要求的變化。與廣義的當代藝術不同,當代水墨中的觀念不僅是個人的問題,同時也包含對「水墨」本質的理解與反思。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個體,首先應回答有關「人」的問題,而自身的母語文化則為其提供了最為深刻、自然也是難以擺脫的文化心理結構和語言邏輯。
  •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祖國河山立傳
    原標題:吳為山:為祖國河山立傳 透過藝術家的創造,看到的不只是山水,更是文脈,是綿延的文化源流。 近日,中國美術館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江山多嬌」。 壯美的祖國山河為藝術家提供了豐饒的創作源泉。
  • 畫家劉葵藝術創作:追求生活情趣,體現自然美感
    劉葵善於從大自然追逐生命之美,從平凡生活中捕捉情感之源,其創作有著堅實的水墨畫功底,又融現代西洋畫之藝術手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老師的指教下,劉葵學習白描、水墨。老師對學生十分嚴格,講詩教畫,還傳授做人的道理,劉葵在領悟國畫的神秘的同時,也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安徽當代青年畫家阮勇以藝術創作為生命,以生命為藝術載體,追求文人畫之風骨、之精神,一躍成為當今畫壇融匯古今、兼長中西的實力派青年藝術家。 山水、花鳥、人物是阮勇表達藝術人生的寄託,是表達他的遠方和學術理念。他用自己的畫筆,把生活放在花的海洋裡,把理想放在玫瑰色的夢境裡,把靈魂放在一塵不染的青山綠水裡。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20 世紀初,藝術家不滿足於再現人眼睛所看到的物體,越來越感覺到油畫材質的局限性不能夠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想要的畫面效果。於是他們就融合他的材料媒介於油畫創作中,使油畫中首次出現了顏料之外的東西,為現代藝術創造了新的藝術手法。
  • 他把「一山一水一聖人」創作成藝術品牌,推向世界
    王旭東先生簡介王旭東,1938年生於山東龍口市,畢業於哈爾濱藝術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專攻國畫。山東藝術學院國畫研究室主任\教授\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齊魯畫派國際研究院院長\齊魯畫派代表人物\當代美術家網首席顧問半個多世紀以來,王旭東心無旁騖致力泰山、黃河、孔子的繪畫研究、創作和傳播。
  • ...水墨畫大展」載譽回歸 五百水墨佳作明年5月匯萃香港 現正展開...
    >中國日報10月23日電 水墨畫蘊含豐富的中華文化、古典哲學、精神內涵等,既是中國藝術的靈魂所在,亦是世界藝術寶庫中重要的文化遺產。此外,「全球水墨畫大展2020」更增設多媒體專區,邀請新世代將傳統水墨畫結合現代科技,以提升市民對水墨藝術的興趣。出席今天北京發布會的主禮嘉賓包括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先生、藝育菁英基金會主席方黃吉雯女士、「全球水墨畫大展」策展人郭浩滿博士。
  • 當代藝術家郭振昌轉化傳統藝術拼貼中西文化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以近10年的創作為選件範圍,從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到社會寫實、中西文化對照,臺灣當代藝術第一代的郭振昌,《之前之後》個展呈現高度的混合性,除了他的個人自覺與廣泛的實驗,也反映了臺灣作為混雜文化的特質。
  • 水墨荷花——記王洪凱繪畫藝術
    曾在國內外書畫作品中多次獲大獎,被日本,新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港澳臺名家藝術機構及國內眾多收藏家珍藏,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國新文藝大家,20世紀中國美術等書畫專著,均輯錄有他的代表著作。以率性、乾淨的真性情入畫,自然流露。荷生先生的性情與荷花有著相通之處,對老人孝順,對朋友坦誠相待,心不藏奸,為人豪氣,樂善好施。汶川地震時,他捐款六萬多。很多畫作拍賣所得也都做了慈善。曾經給登封鄉鎮貧困大學生、紅十字會、孤寡老人捐款,給留守兒童蓋希望小學。還為支持拜祖大典做過義賣。作為中國水墨荷花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荷生先生積極參加傳播荷文化的活動,如「荷畫進軍營」,與一些佛教人士也有交流。
  • 藝術家蔡淑珠:感恩貴人提攜 藝術創作日新月異 國內外屢獲大獎
    臺灣禪易畫會副會長及書畫部主任蔡淑珠藝術家國際時報訊(記者李廣義綜合報導)藝術家蔡淑珠女士,臺灣禪易畫會書畫部主任、人民文藝家臺灣分會行政部主任、中國藝術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文聯協會書畫研習會教師、禪易齋詩書畫院 主任秘書暨高級畫師
  • 全球化、市場化、去政治化 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年之變
    用藝術家朱偉的話說:「私人建的美術館更多一些。這是好事。我們所知道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古根海姆美術館,都是私人美術館,其藏品都優於國家或州立的美術館,說明這個國家的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藝術家,超過熱愛錢。」
  • 生生不息的水墨長白山,「活」了!
    人們印象中的動畫片,充滿著稚氣和童真,可有這樣一部動畫片,卻將長白山的壯觀與細膩,通過水墨畫的中國風筆觸,在短短7分鐘的時間裡,為其賦予了「生命」。由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史國娟教授帶領團隊創作的動畫短片《生生不息》,用獨特的視角帶大家重新領略了長白山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