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家郭振昌轉化傳統藝術拼貼中西文化

2021-01-13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以近10年的創作為選件範圍,從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到社會寫實、中西文化對照,臺灣當代藝術第一代的郭振昌,《之前之後》個展呈現高度的混合性,除了他的個人自覺與廣泛的實驗,也反映了臺灣作為混雜文化的特質。

郭振昌作品《文化混合》以拼貼展現多元文化及臺灣特色。(耿畫廊提供)

作為少數被視為「既臺灣又國際」的藝術家,郭振昌曾於1970年代中期至後期的5年時間內,深入臺灣民間研究傳統手工藝,記錄下許多民間藝術的田野調查報告,而這些剪粘、牌匾、寺廟的壁畫和門窗,道教信仰中的媽祖、千裡眼、順風耳等形象,也在他日後的創作中被轉化挪用。

1980年,郭振昌開始嘗試在畫面上並置傳統與現代人物形象,自覺地操作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對照,90年代後並置中西、古今,更具體結合臺灣的文化議題,並開始以立體拼貼技法,為畫面植入現成實物。他也將一些通俗、不起眼的媒材如時鐘、面具、花布、光碟等,納入畫面成為獨特的視覺語言,並藉此與歷史、文化的記憶連結。

此外,受李仲生的啟迪,郭振昌很早就對心理學感到興趣,後來也將關懷層面擴大到族群與社會心理,因此他透過藝術手法也不斷嘗試以多元的文化視角,透視臺灣的族群組成與社會心理,近幾年來,他還嘗試以壓克力顏料和西畫技法,表現中國傳統山水畫,以擬仿水墨風格的山水,搭配普普風格描繪的波浪景觀,創造傳統與當代並陳的形式。(高楊)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19-08-12 8月4日下午,知名當代藝術家梁紹基、梁銓雙人聯展「益」開幕式在位於順峰山溼地公園的盒子美術館舉行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在更為專業的意義上,現代主義要在這種當代文化中區別出一種假定的主要趨勢,即在文化中發現「有活力」或「批判性」的方面。在此層面上,「現代主義」暗示了被質疑的實踐或者媒介的主要內在特徵。現代主義在藝術上的成就一方面是對於傳統的繼承,更重要的是要求創新。
  • 中西藝術家後裔談傳承:傳統與融合密不可分
    徐慶平講話(右三)李苦禪後裔李燕:傳統與融合密不可分李燕首先強調了雷諾瓦和印象派作為重要的藝術流派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後他回憶了徐悲鴻先生創立的中國藝術教育體系對各位藝術家在學成中的影響在注重這些藝術史傳統的同時,李燕又著重強調了藝術的融合:「我們現在特別注重傳統,什麼叫傳統,要給下一個我認為比較完美的定義,我認為傳統是融合中的產生,首先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先在自己的區域內融合,然後和外國的外族的再融合,在融合中形成傳統,正像河流一樣,所以我們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國際性,黃河不能代替塞納河,塞納河也不能代替黃河,所以我認為應該強調融合。」
  • ...當代年輕人的寓言——呈現藝術家童昆鳥大型個展在木星美術館開幕
    童昆鳥的創作關注時代快速行進過程當中的「物質」,通過材料與形式的語言展開其藝術的實踐,既建構物的規則,又掙脫平衡的關係,對世界展開質疑,對約定俗成的日常物質堅定地反叛,共同構築了童昆鳥藝術行動的語意森林。據藝術家介紹,此次展覽的作品分列於三個展廳中,從第一個展廳走到第三個展廳,光線由明到暗,如同從外在走入他的內心。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訪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逐漸與當代藝術創作、城市日常生活融為一體。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方李莉。方李莉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研究工作,帶領研究小組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紮實的理論思考。在她看來,傳統文化的復興,至少有三重意義。    「首先,非遺項目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復興,讓當代藝術有了更多的原創基因,成為當代藝術崛起的重要基石。」
  • 島子:後現代轉向中的德國當代錄像藝術
    作為電子藝術歷史上最早的錄像藝術(Video Art)作品,即產生在他們的影像實踐和社會事件中。1984年大師波依斯逝世,為當代世界留下自身的經驗、生命的自我技術、擴展的藝術觀念以及自成體系理論遺產,對繼其之後的兩代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星際榮耀,實現藝術與航天跨界融合
    近日,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星際榮耀,共同參與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於航天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被命名為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此次跨界合作,由北京萬戶創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統籌策劃,藝術家徐冰進行全流程藝術創作,星際榮耀提供航天技術及產品支持。
  • 全球化、市場化、去政治化 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年之變
    報告認為,這與中國政府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對文化藝術產業的支持導向有著一定的關係,比如在上海西岸形成的美術館群:龍美術館(西岸館)以及餘德耀美術館的先後成立,就與上海政府對文化藝術在政策上的支持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中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結構飛速轉型的階段,這個時代下,無論從政府、地產開發商還是觀眾,都對藝術機構的興建有著空前的需求。」
  • 「共通分母」當代藝術展 中韓藝術家讓酷暑變得「小清新」
    據本次展覽策展人吳鴻介紹,「共通分母」是由韓國著名藝術家張伯淳先生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其初衷為增進中韓兩國藝術家及藝術機構之間的互訪和交流,加強兩國藝術家之間的了解和感情,進而能找到一種在中韓兩國當代藝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共同性。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7月31日至11月15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除了歷屆參展作品外,展覽還呈現了由藝術家提供的各種私人物件,作為「個人文獻」,與雙年展的歷史形成呼應。
  • 當代藝術作品有哪些人在購買?
    2000年時開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2006年起涉足西方當代藝術品收藏。現收藏有眾多當代頂尖藝術家的傑出作品,其收藏範圍涉及油畫、雕塑、照片、裝置等。楊濱認為,通過收藏當代藝術,我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與他們的交往和切磋又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使我的心態年輕了很多。
  •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亮相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日報網11月20日電(記者陸中秋)11月19日下午3點,藝術家孔寧「白海豚」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亮相。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亮相。攝影:盛華   此次孔寧趕赴廈門是受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藍蘭邀約參加了「藍色夢想」展,共有來自中外的33名藝術家參加展覽。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裝置行為作品,孔寧身上巨大的「紅海豚」象徵已經失去生命,頭頂的少之又少的「白海豚」是要人類保護和珍惜的。孔寧呼籲:保護海洋是一種責任和使命,需要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
  • 般若法相——當代佛造像藝術家王勇波作品展在上海開展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4日電(徐明睿)「般若法相」——當代佛造像藝術家王勇波作品展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這種藝術形式是否被大眾所接受?它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藝視野」欄目,記者採訪了批評家、策展人高嶺,藝術家李山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費俊,對生物藝術的概念進行解讀,對其發展現狀與爭議重點進行討論,帶大家一同走進生物藝術的世界。
  • 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國際知名藝術家帶你認識「智識城市」
    南都訊 記者 陳紫嫣 從「智識城市」出發,從公共藝術創造的獨特的視角、觀念框架與文化聯繫中為當代深圳文明培根鑄魂 。11月21日,「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展覽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展,51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透過作品帶領觀展者認識「智識城市」。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例如,20世紀初日本藝術家漆原木蟲和奧地利藝術家Emma Bormann;當代藝術家梅祥(Seong May)和趙無極同樣融合了東西方版畫傳統。東西方之間的技巧和風格交流使得彩色版畫在色彩等諸多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越來越多地轉變了消費者的品位。這些藝術家們不斷接受新風格,將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 2017年度文化人物徐冰:把社會巨變的能量轉化成創作
    影響中國2017年度文化人物徐冰1955年出生。著名當代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曾於各國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展。並獲得過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項麥克·阿瑟獎。獲獎理由他是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數十年前,曾以拆解和重組漢字震驚文化界。
  • 在紐西蘭「傳遞」中國當代藝術
    新華社惠靈頓2月20日專電(記者宿亮)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劉建華作品展「傳遞」20日在紐西蘭惠靈頓周邊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藝術博物館開幕。當天,劉建華應邀與數十名當地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坐而論道」,交流作品的內涵,「傳遞」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思考。
  • 鳳凰藝術 | 漫談「潮藝術」簡史,她們選擇了哪8種類型?
    不僅是藝術界,就連時尚界、娛樂圈也逐一與「潮流文化」靠近。時尚界領軍人物之一、潮尚文化創始人、前時尚集團總裁蘇芒,她就嘗試著將傳統時尚擴展到時尚潮流領域,並介入潮流藝術的跨界策展。▲ 國內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也許,正是因為潮流文化逐漸從亞文化轉化為一種主流文化,潮玩的藝術性更趨向於大眾的喜好和親民性,才能讓更多人可以開始對此購買和收藏。
  • 以雙年展為媒 助力文化共振效應——藝術介入城鎮化的繼續探討
    何工 《夢史-誤讀與塑造》 裝置 350x500x320cm 何工 2019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安仁雙年展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藝術文脈本次安仁雙年展立足於館藏中國的百年安仁,就是為了著眼於思考如何在尊重不同文明的歷史傳統基礎上,如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願景下塑造全新的人類文明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