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亮相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日報網11月20日電(記者陸中秋)11月19日下午3點,藝術家孔寧「白海豚」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亮相。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亮相。攝影:盛華 此次孔寧趕赴廈門是受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藍蘭邀約參加了「藍色夢想」展,共有來自中外的33名藝術家參加展覽。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裝置行為作品,孔寧身上巨大的「紅海豚」象徵已經失去生命,頭頂的少之又少的「白海豚」是要人類保護和珍惜的。孔寧呼籲:保護海洋是一種責任和使命,需要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
-
般若法相——當代佛造像藝術家王勇波作品展在上海開展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4日電(徐明睿)「般若法相」——當代佛造像藝術家王勇波作品展
-
大師風範、國學經典——中國航天藝術家潘學勤作品賞析
早年拜南京隸書名家蘇昌遼先生為師學習隸書、林散之弟子齊枝三為師學習行書,拜鹽城書畫名家藏科為師,2010年、2013年二次參加清華美院全國書法精英班學習。 行書以二王為宗,後拜南京陳式太極拳名家楊宗文為師,多年修練太極拳,融太極思想於書法創作中,和諧中體現出作品的陰陽、開合、虛實、深受大眾歡喜,隸書作品大氣、顯金石氣韻。作品被許多機構和個人收藏。
-
大藝術家丨讓波利亞科夫筆刷下的那抹色彩綿延至亞洲當代
構築一個連接畫廊、美術機構、收藏家、贊助人、評論家之間的平臺,將多元的亞洲當代藝術帶到歐洲。雲集了超過250位來自中國、韓國、日本、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知名及新銳藝術家,他們不斷探索並突破著當代藝術邊界。朱筱蕤 Image courtesy Xiaorui Zhu-Nowell在往屆精彩的客座策展人項目的基礎上,本屆ASIA NOW邀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助理策展人朱筱蕤主持策劃今的策展平臺。
-
...當代年輕人的寓言——呈現藝術家童昆鳥大型個展在木星美術館開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 (記者 蘇曉敏)7月31日下午,呈現藝術家童昆鳥大型個展——「鳥x昆x童」在深圳木星美術館開幕。據悉,此次展覽是童昆鳥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國內個展,展示了藝術家多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裝置作品,以及為木星美術館專門創作的特定戶外裝置——世界上最大的「金色垃圾桶」!
-
「共通分母」當代藝術展 中韓藝術家讓酷暑變得「小清新」
封面新聞訊(記者 楊帆)六月蓉城驕陽似火,而成都南門的黎日畫廊卻涼爽宜人,不是因為冷氣開得足,而是這裡舉行了一場沁人心扉的展覽——第四屆「共通分母」中韓當代藝術交流展。據本次展覽策展人吳鴻介紹,「共通分母」是由韓國著名藝術家張伯淳先生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其初衷為增進中韓兩國藝術家及藝術機構之間的互訪和交流,加強兩國藝術家之間的了解和感情,進而能找到一種在中韓兩國當代藝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共同性。
-
「間隙 | Mind the Gap」中國/華人女性藝術家展將在德拉瓦當代...
通過這些中國/華人女性當代藝術家的視角,展覽《間隙》試圖尋找並展現人們當下與過去所共通的卻被深藏的縫隙,或是經驗層面的,也可以是想像之中的。這些藝術家來自跨度很大的不同年代,有人生活在美國,亦有人現居中國。她們的作品探索著不同時空和文化的間隙。在策展過程中,策展人包雯璐選擇聚焦在中國女性。
-
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星際榮耀,實現藝術與航天跨界融合
近日,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星際榮耀,共同參與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於航天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被命名為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此次跨界合作,由北京萬戶創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統籌策劃,藝術家徐冰進行全流程藝術創作,星際榮耀提供航天技術及產品支持。
-
「藝路風採——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三人行」亮相深圳東方美術館
2020年12月28日下午3點,「藝路風採——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三人行」在深圳東方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活動由 中國畫學會主辦,共展出孫克的書法、郭石夫的寫意花鳥畫、許俊的寫意青綠山水畫等精品力作60餘幅。
-
專訪當代藝術家嚴培明 為蒙娜麗莎舉辦葬禮的人
專訪當代藝術家嚴培明 -- 為蒙娜麗莎舉辦葬禮的人 他是第一個打開西方藝術圈和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家;是第一個活著在羅浮宮舉辦個展的藝術家;是繼趙無極、陳箴之後,第三位作品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作品的華裔藝術家。
-
開講啦:當代藝術家徐冰,用漢字顛覆英語的創造力哪裡來?
今天給大家講另外一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當代藝術家徐冰。他說創造的停止在於你對世界的冷漠,他是第一位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的華人得主,他用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灰塵,創作的作品《何處惹塵埃》,獲得世界視覺藝術最高獎項,國際當代藝術獎。就是這樣的一個有藝術氣息的人,今天將會給我們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
當代藝術家郭振昌轉化傳統藝術拼貼中西文化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以近10年的創作為選件範圍,從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到社會寫實、中西文化對照,臺灣當代藝術第一代的郭振昌,《之前之後》個展呈現高度的混合性,除了他的個人自覺與廣泛的實驗,也反映了臺灣作為混雜文化的特質。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活動現場以往,影像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材料和媒介,放映場所大多會選擇在美術館。而對應美術館的觀看方式,大多數觀眾並不會在屏幕前停留太久,影像會作為整個展覽的其中一站,重複播放,等待過路者的駐足。而20日晚的線下放映將這些藝術影片集中在視聽技術都被推到極致的電影院中,讓許多已經從事影像創作多年的藝術家紛紛表示「緊張」。已經從事藝術影像創作十多年的藝術家李明說,「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在電影院裡放,我緊張得頭皮發麻,心臟都有點不太舒服。」
-
當代漆藝造物的五種社會學觀察
展覽在呈現傳統漆藝當代轉換多樣性的同時,還意在以東方大漆作為媒介的「猶天地之造化」的「器」與「象」,聚「氣」為「場」,營造心理與精神時空,表達對詩意生活的嚮往追求。 為此,展覽採取了特邀與徵集相結合的方式,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25位藝術家,共同探索漆藝創作的多元化。
-
當寵妻狂魔成了藝術家,公開秀恩愛60年!|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
2020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個展覽,此次「緊急中的沉思」展覽匯集26名國內外藝術家,對「在危機中,藝術何為?」UCCA「緊急中的沉思」展覽現場在危機的時代,藝術如何給予我們藉慰、反思與凝聚力?展覽以5個章節展開,聚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身體和生命政治學、人與動物的二元對立、人類的遷徙與地緣性和信息化對社會未來範式的影響,通過26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對當前社會現實的構建,及當下對未來的影響進行審視和思考。
-
邵大箴:藝術家從本質上講是手藝人
還有一種合理性就是其發動觀眾和藝術家一同參與藝術創作。當然,「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點早就有了,但觀眾和藝術如何能在一定的場合進行互動,如何讓觀眾參與藝術創造的過程,卻是觀念藝術所關注的。 但除了看到以上這些合理性之外,我們也要看到觀念藝術對藝術、特別是對傳統藝術虛無主義的一面。他們認為傳統藝術過時了,這是荒謬的。
-
蘇新平:一個非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家
「六個盒子」,並非泛指的空間概念,而是特指被設計出來的六個藝術家的工作坊。展覽希望藝術家用一種發展、變化的狀態,探索被定義的「白盒子」美術館空間如何完成自身與受眾之間交流的命題。從今天對美術館常態的角度看,每位來到美術館的觀眾都是在一種規範的「公共展示-觀賞制度」下,帶著某種好奇,試圖窺見藝術家關於現象、知識、個體和社會的不同闡釋。在這種將藝術對象化的空間中,我們看到的作品其實脫離了它原來發生的現場,區隔了審美經驗空間與日常經驗空間。所以,「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希望以藝術發生的第一現場實踐一次對現有美術館空間概念的再認識。
-
十四位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展為何用沙子寫前言
參與此次展覽的十四位藝術家都來自「銅場計劃Tproject」。銅場計劃Tproject是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支持的青年藝術計劃,該計劃策劃團隊由青年教師和在校學生組成,並自主進行項目的策劃、推廣和運行。所有人志願在此工作,共同搭建一個態度開放、身份平等、學術包容的學術空間。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這種藝術形式是否被大眾所接受?它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藝視野」欄目,記者採訪了批評家、策展人高嶺,藝術家李山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費俊,對生物藝術的概念進行解讀,對其發展現狀與爭議重點進行討論,帶大家一同走進生物藝術的世界。
-
全球化、市場化、去政治化 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年之變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和Larry’s List發布的《私人美術館報告》顯示,中國以26座私人美術館的數量排名全球第四,在館藏十大藝術家國籍的排名中,來自中國的藝術家以18%的比例排名第六,且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這說明在全球當代藝術領域中,中國的當代藝術是私人美術館收藏非常看中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