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實驗影像中心發起主辦,藝術家楊福東策劃的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 12月20日晚在上海外灘博悅匯影城正式開啟。
10位受邀的青年藝術家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思考未來的成果,以影像藝術為載體,創作出的十部短片,在影院裡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放映。
活動現場
美術館裡的藝術影像遇見電影院「未來未來」旨在調動更多青年藝術家參與到影像媒介的實踐和相關問題的討論中。
此次集中展映了來自馮冰伊、陳軸、馬海蛟、胡偉、沈蕊蘭、楊圓圓、唐潮、林科、朱昶全和李明這10位影像藝術家以「未來未來」為主題委任創作的全新影像作品。他們從各自的經驗和創作的方式方法出發,對「未來未來」作出不同的理解、詮釋和表達。有的從當下,有的從記憶,有的甚或從感覺著手,以或紀實或虛構或二者結合的方式,通過各異的影像語言,在流動的時間和圖像中,展現他們對於未來的思考與批判。
活動現場
以往,影像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材料和媒介,放映場所大多會選擇在美術館。而對應美術館的觀看方式,大多數觀眾並不會在屏幕前停留太久,影像會作為整個展覽的其中一站,重複播放,等待過路者的駐足。
而20日晚的線下放映將這些藝術影片集中在視聽技術都被推到極致的電影院中,讓許多已經從事影像創作多年的藝術家紛紛表示「緊張」。已經從事藝術影像創作十多年的藝術家李明說,「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在電影院裡放,我緊張得頭皮發麻,心臟都有點不太舒服。」
大銀幕放大了藝術的感官,觀眾不同於美術館或是影院商業電影的觀看經驗,同樣在這個奇妙的放映場裡產生了別樣的化學反應。
本場放映的學術主持魯明軍在映後談到,「大銀幕也許會暴露問題。但最後呈現出的豐富性還是超乎預期。每個藝術家都非常不同,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群體暗含的某種共性。這樣的展示打開了中國當代年輕藝術家的整體影像的認識。」
策展人楊福東是常年在藝術影像方面做出積極探索並蜚聲世界的藝術家,對於這樣將藝術場館放映的影像集體打包搬進電影院的行為,楊福東認為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實踐,「10個藝術家,電影院對他們反而是陌生的,這些作品和日常電影院的生活是脫離的,電影院反而成了一種虛擬空間。很多藝術家用文字創作,在字幕、聲音、文字的表達,我們看到新的結構的出現,傳統影像的表達方式和當代藝術的手法交融,影像拼貼,聲音介入,都構成了新的語彙。」同時,這些藝術電影之後會在線上繼續展映,「線上質感可能又會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創作者和觀看者基於不同的觀看場景,很多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所以這些影像也有無限的開放性。」
藝術家眼裡的「未來,未來」本次策展緣起於疫情期間思考在線上舉辦展覽的可行性,參展的藝術家各有自己的思考。
藝術家馬海蛟選擇了豎屏的形態呈現自己的作品。《時針》是作者對「未來,未來」一語在時間概念層面的一份回應。影像中,時鐘反覆的滴答聲貫穿整片,作者回溯其個人對於早期超現實主義短片電影的觀看經驗,並以此反哺到作品的基礎構思。鐘錶盤、金屬針、手機界面、眼球及眼睛符號等諸多意象相勾連,「未來是一種等待時間上的重複」一語以晦澀的詞語排列方式在作品中重複出現,是作者對未來的一種發問,也是對此「發問」的一種方式的答語。
藝術家馮冰伊則是希望作品在上線後能夠讓觀眾再經歷一次更私人的注視。「雖然這件作品會有大熒幕播放的機會,但《指南》也是一件讓每位觀眾在各自身處的日常環境中用便攜行動裝置觀看的視頻作品。它不需要觀眾進入特定展示區域,而是主動進入觀眾所處的地點,以一對一的形式參與到每個人的即時處境中,在不同地點帶來不同觀感。《指南》與觀者的環境和所面對的屏幕是一體的,像一個隨時闖入的幽靈。它讓觀者發現自己與視線所及的切身周遭之間的裂縫,與他人之間的裂縫,與自我的裂縫,然後展示裂縫深處的秘密。」
胡偉的《未完成的電影》遊走於回溯和想像,文字和移動影像之間的創作是基於電影的電影,也是將電影和電影裝置(apparatus)再物質化的嘗試。在一次去德黑蘭的考察中,藝術家和共同寫作者重訪了在1979年被焚燒的電影院「一條街」,他們把革命前的伊朗電影和電影院場所作為分析地緣政治和石油政治的透鏡。文字、檔案、移動影像、電影素材和聲音被穿插在真實與虛構的敘述結構中,展現了 「無聲的」 歷史操縱以及後革命時期伊朗社會狀態。戰爭、欲望與物質之間的糾纏指向一種人造的末世「失樂園」,同時也從歷史層面向觀眾問詢激進革命在哪些層面正在向當下擴散。
「『未來未來』這個議題,一方面是憧憬,是思想上形式上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問號,未來可能沒有來,而這些年輕人正是當打之年,他們本身就是未來。」
策展人楊福東非常欣慰於每個藝術家在這個項目中所展現的創作方向和思考如此迥然不同。
繼線下發布後,項目還將於2021年1月20日起,在實驗影像中心公共展映廳進行線上展映。正如楊福東在策展陳述中所寫到的:「作為藝術的實踐者,我們希冀通過推進關於未來的問題去啟發和指引我們在藝術上的思考與行動,因此,對未來的設想促成了我們發起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它旨在聚焦青年影像藝術家的創作和思想,以此為契機拓展實驗影像的邊界及其多種可能的未來。」在由時間構築的這場幻景中,藝術家們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移動影像在概念及實驗性上愈加豐富的可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