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2021-01-15 澎湃新聞

由實驗影像中心發起主辦,藝術家楊福東策劃的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 12月20日晚在上海外灘博悅匯影城正式開啟。

10位受邀的青年藝術家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思考未來的成果,以影像藝術為載體,創作出的十部短片,在影院裡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放映。

活動現場

美術館裡的藝術影像遇見電影院

「未來未來」旨在調動更多青年藝術家參與到影像媒介的實踐和相關問題的討論中。

此次集中展映了來自馮冰伊、陳軸、馬海蛟、胡偉、沈蕊蘭、楊圓圓、唐潮、林科、朱昶全和李明這10位影像藝術家以「未來未來」為主題委任創作的全新影像作品。他們從各自的經驗和創作的方式方法出發,對「未來未來」作出不同的理解、詮釋和表達。有的從當下,有的從記憶,有的甚或從感覺著手,以或紀實或虛構或二者結合的方式,通過各異的影像語言,在流動的時間和圖像中,展現他們對於未來的思考與批判。

活動現場

以往,影像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材料和媒介,放映場所大多會選擇在美術館。而對應美術館的觀看方式,大多數觀眾並不會在屏幕前停留太久,影像會作為整個展覽的其中一站,重複播放,等待過路者的駐足。

而20日晚的線下放映將這些藝術影片集中在視聽技術都被推到極致的電影院中,讓許多已經從事影像創作多年的藝術家紛紛表示「緊張」。已經從事藝術影像創作十多年的藝術家李明說,「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在電影院裡放,我緊張得頭皮發麻,心臟都有點不太舒服。」

大銀幕放大了藝術的感官,觀眾不同於美術館或是影院商業電影的觀看經驗,同樣在這個奇妙的放映場裡產生了別樣的化學反應。

本場放映的學術主持魯明軍在映後談到,「大銀幕也許會暴露問題。但最後呈現出的豐富性還是超乎預期。每個藝術家都非常不同,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群體暗含的某種共性。這樣的展示打開了中國當代年輕藝術家的整體影像的認識。」

策展人楊福東是常年在藝術影像方面做出積極探索並蜚聲世界的藝術家,對於這樣將藝術場館放映的影像集體打包搬進電影院的行為,楊福東認為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實踐,「10個藝術家,電影院對他們反而是陌生的,這些作品和日常電影院的生活是脫離的,電影院反而成了一種虛擬空間。很多藝術家用文字創作,在字幕、聲音、文字的表達,我們看到新的結構的出現,傳統影像的表達方式和當代藝術的手法交融,影像拼貼,聲音介入,都構成了新的語彙。」同時,這些藝術電影之後會在線上繼續展映,「線上質感可能又會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創作者和觀看者基於不同的觀看場景,很多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所以這些影像也有無限的開放性。」

藝術家眼裡的「未來,未來」

本次策展緣起於疫情期間思考在線上舉辦展覽的可行性,參展的藝術家各有自己的思考。

藝術家馬海蛟選擇了豎屏的形態呈現自己的作品。《時針》是作者對「未來,未來」一語在時間概念層面的一份回應。影像中,時鐘反覆的滴答聲貫穿整片,作者回溯其個人對於早期超現實主義短片電影的觀看經驗,並以此反哺到作品的基礎構思。鐘錶盤、金屬針、手機界面、眼球及眼睛符號等諸多意象相勾連,「未來是一種等待時間上的重複」一語以晦澀的詞語排列方式在作品中重複出現,是作者對未來的一種發問,也是對此「發問」的一種方式的答語。

藝術家馮冰伊則是希望作品在上線後能夠讓觀眾再經歷一次更私人的注視。「雖然這件作品會有大熒幕播放的機會,但《指南》也是一件讓每位觀眾在各自身處的日常環境中用便攜行動裝置觀看的視頻作品。它不需要觀眾進入特定展示區域,而是主動進入觀眾所處的地點,以一對一的形式參與到每個人的即時處境中,在不同地點帶來不同觀感。《指南》與觀者的環境和所面對的屏幕是一體的,像一個隨時闖入的幽靈。它讓觀者發現自己與視線所及的切身周遭之間的裂縫,與他人之間的裂縫,與自我的裂縫,然後展示裂縫深處的秘密。」

胡偉的《未完成的電影》遊走於回溯和想像,文字和移動影像之間的創作是基於電影的電影,也是將電影和電影裝置(apparatus)再物質化的嘗試。在一次去德黑蘭的考察中,藝術家和共同寫作者重訪了在1979年被焚燒的電影院「一條街」,他們把革命前的伊朗電影和電影院場所作為分析地緣政治和石油政治的透鏡。文字、檔案、移動影像、電影素材和聲音被穿插在真實與虛構的敘述結構中,展現了 「無聲的」 歷史操縱以及後革命時期伊朗社會狀態。戰爭、欲望與物質之間的糾纏指向一種人造的末世「失樂園」,同時也從歷史層面向觀眾問詢激進革命在哪些層面正在向當下擴散。

「『未來未來』這個議題,一方面是憧憬,是思想上形式上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問號,未來可能沒有來,而這些年輕人正是當打之年,他們本身就是未來。」

策展人楊福東非常欣慰於每個藝術家在這個項目中所展現的創作方向和思考如此迥然不同。

繼線下發布後,項目還將於2021年1月20日起,在實驗影像中心公共展映廳進行線上展映。正如楊福東在策展陳述中所寫到的:「作為藝術的實踐者,我們希冀通過推進關於未來的問題去啟發和指引我們在藝術上的思考與行動,因此,對未來的設想促成了我們發起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它旨在聚焦青年影像藝術家的創作和思想,以此為契機拓展實驗影像的邊界及其多種可能的未來。」在由時間構築的這場幻景中,藝術家們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移動影像在概念及實驗性上愈加豐富的可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科學怪人」到「西部世界」藝術家如何思考?
    通過影片、攝影、裝置、錄像、雕塑、詩歌及繪畫的表達代表著交替的、平行的和抗辯的未來觀的不同策略、視角、笑話、陳述與敘述,以及在今天世界各地的藝術實踐中出現的各種象徵、符號與解讀。在展覽中,獨角獸空間邀請到的兩位藝術家通過長期交流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現代的「弗蘭肯斯坦」。通過圍繞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主題,對當下「進步的科學」和「未知的探索」提供不同角度再次思考人類的冒險精神。用作品和對話,將「獨角獸空間」變成一個隱喻的場所。
  • 日食與天象的瞬時效應,藝術家如何用畫筆表達
    那麼,在攝影術沒有普及之前,藝術家是如何記錄天象的?攝影術產生之後,北美地區觀測到的第一次日全食是什麼模樣?當代藝術家又是以何種方式表達古人眼中的「天狗吃月亮」?「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為讀者梳理藝術家筆下的日食。
  •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19-08-12 8月4日下午,知名當代藝術家梁紹基、梁銓雙人聯展「益」開幕式在位於順峰山溼地公園的盒子美術館舉行
  • 不拘一格的美育課,跳出左腦符號思維,孩子像藝術家一樣右腦思考
    其實,美學教育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更能讓孩子跳出左腦的符號思維,多用右腦思考。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未來,孩子不懂藝術將會沒有飯吃。」什麼是左腦符號思維?有一個3歲的孩子,非常喜歡畫畫,但是他在一段時間內只畫公共汽車。過了一段時間,他不畫公共汽車了,只畫紅綠燈,好像每一張畫都差不多。
  • GZDOC人物 | 李成才:用影像撬動思考
    李成才著名紀錄片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行業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格局商學院、德魯克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政府獎、國際紀錄片獎、中國金融啟蒙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邀專家。
  • 蘇新平:一個非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家
    蘇新平就是這樣的藝術家,在悅來美術館「六個盒子」展覽中,他用影像、素描和雕塑創作的《虛構的真實》《風景》和《行走的人》三件作品混合出「現實」與「想像」世界中既悖論又關聯視覺景象。展覽中一分為二、互為映襯的空間方式似乎也有趣地濃縮出他30多年的創作路徑:即用一種平行的視角,同時觀察、審視、描繪自己身處的現實世界和幻象的隱秘內心,並隨著自己脈搏跳動的方向在這兩個世界中自由地切換。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既然將虛擬空間延伸到了現實空間,我們下一步想了解在這樣一個混合空間之中,人是如何用身體來回應的? 帶上VR眼睛時,我們的意識會進入到虛擬世界中,但是看不到自己的實際身體,也意識不到我們的身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也就是說在這一刻我們的肉身消失了。如果虛擬世界就在你身邊的實體空間中出現,那身體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
  • 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虛擬實境這一未來大勢的?
    在當下這個數字媒體時代,有著不少的藝術家們根植於此,討論著虛擬與真實生活之間的關係,科技帶來的利弊,反思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文化符號與情感表達等。此番我們為大家介紹 4 位相關藝術家和藝術團體,以及他們的創作和所研究的方向。
  • 《銀翼殺手2049》,用空曠孤寂的影像思考神秘主義
    眼下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似乎又在重新上演著命運的輪迴,口碑不錯,票房卻遠不如預期,乃至於人們又在驚呼「未來的經典」又要被快餐和淺表的消費市場擊敗了。客觀地講,《銀翼殺手2049》的市場遭遇可以理解,接近3小時的片長,緩慢的節奏,寡淡的衝突,以及前作和三部番外短片的內容鋪墊,都在挑戰普通觀眾的觀影經驗和影院經理的排片水平,而導演維倫紐瓦在影片中所植入的那些哲理思考,則更是跳出了觀眾對科幻片的類型期待。
  • 威廉·肯特裡奇:一位南非藝術家筆下的複雜宇宙
    紙上墨水、炭筆、麻膠版畫、絲網印刷、現成品動態雕塑、多頻影像、帶有機械木偶的舞臺模型裝置——甚至連他的影像作品也不僅僅是手工繪圖、原創配樂,而配合了多屏播放以及其他諸如喇叭、椅子等空間裝置,營造出一種舞臺戲劇效果。他喜歡劇場,巨大的幕布、舞臺,可以隨心使用的道具、音樂、舞蹈、肢體,還有文本。藝術家仿佛需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才足以表達內心的思考、對世界的探索。
  • 從街頭「惡作劇」到網絡暴力,這個展覽用藝術思考社會與人的關係
    「今天我們的公共空間其實更多來自於網際網路,在網上我們經常上傳、搜索、評論別人的東西,這件作品思考這些言論背後的情緒如何傳遞,一些看似無害的內容也有可能導致網絡暴力的發生,加入這件作品,也希望展覽對城市和公共空間的思考更寬泛。」策展人吳蔚說。
  • 「菱鏡劇場不止於秀」 專訪策展人及藝術家
    真實的人生和虛擬的戲劇在此交匯,人生如戲,劇場是我們生活中的縮影,即使是幕後人員,總有一天生活就需要你登場,去尋找內心深處未被發現的自我,不斷地去探索未來新世界。 當走到劇場中央,360°環繞的巨屏呈現在眼前,聲光色相融合,來自新媒體藝術前沿的的4位全國頂級新媒體藝術家們,用他們的全新藝術作品,在菱鏡劇場大屏內打造一個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沉浸式劇幕,以充滿魔幻感的視覺衝擊去打破「自我的設定」。
  • 菱鏡劇場不止於秀丨 專訪策展人及藝術家
    真實的人生和虛擬的戲劇在此交匯,人生如戲,劇場是我們生活中的縮影,即使是幕後人員,總有一天生活就需要你登場,去尋找內心深處未被發現的自我,不斷地去探索未來新世界。當走到劇場中央,360°環繞的巨屏呈現在眼前,聲光色相融合,來自新媒體藝術前沿的的4位全國頂級新媒體藝術家們,用他們的全新藝術作品,在菱鏡劇場大屏內打造一個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沉浸式劇幕,以充滿魔幻感的視覺衝擊去打破「自我的設定」。
  • vivo&FIRST青年電影展徵集超短片,鼓勵更多人用影像思考人生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立足當下,珍惜時光,vivo聯合FIRST青年電影展推出了以「不虛此刻」為主題的超短片徵集活動,號召更多的年輕人用影像創作的方式積極思考自身的生活狀態。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參賽的超短片作品除了必須用手機創作外,作品的時長還必須控制在5分鐘以內。此舉意在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影像創作其實並不難,只要一部手機、一則幾分鐘的短視頻就能夠表達出很豐富的內容。
  • 美國街頭藝術家回應疫情:焦慮與恐慌,呼籲與思考
    美國街頭藝術家回應疫情:焦慮與恐慌,呼籲與思考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2020-04-08 09:07 來源:澎湃新聞
  • 十四位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展為何用沙子寫前言
    創作形式多樣,並在不同的表達媒介中探索藝術語言與方法,在繪畫、雕塑、裝置、行為、影像等方面都有涉獵。他試圖在多樣化的表達中傳達個體經驗與外部環境的關係,強調社會人文、原始自然對於主體的影響,以及在技術環境中主體與世界的對抗和脫離。
  • 象限圖、矩陣圖、五力分析圖是表達工具,誤用於思考反而束縛思維
    所以,為了在戰略、創新的實際應用中,儘可能地消除這種溝通障礙,除了要用極精煉的文字把「概念(Idea)」表達出來以外,還要把「概念(Idea)」用能觸發「共同經驗」的「模型」表現出來,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溝通效率。這種「模型」也屬於「概念(Concept)」,別人可以通過這種模型化的「概念(Concept)」來理解「概念(Idea)」。
  • 給女兒講藝術家的故事,他卻開始思考別的,沒錢,怎麼養孩子
    當他給女兒講一個藝術家的故事時,他會思考人生:沒有錢怎麼養孩子?後來,沒人請他畫畫,他的生活很窮。據說他的私人醫生告訴他的朋友,倫勃朗沒有在他兒子之後寫悼詞。會害死人的。我以為一個朋友會說,「倫勃朗剛剛死了?我以為他死了。女孩聽後很驚訝,「媽媽,倫勃朗為什麼不想改變?」我笑著說:「他是個藝術家!他們往往有自己的毅力,這是他們獨特的個人風格。
  • 高端創新思維,所用的是「意識影像」思維,而非語言的邏輯思維
    我們現在很流行「邏輯思維」、「批判思維」這兩個思考的工具,其實這兩大思考工具,是職場中非常基礎,或者說非常基本的思考方法。他們起的作用僅僅是什麼呢?「邏輯思維」是讓人的腦子不要像一鍋粥一樣,能夠條理清楚地表達一件事,這是「邏輯思維」的作用。「批判思維」的作用,就是讓自己不要掉進一些思維的、觀念的坑裡。
  • 周筆暢合作藝術家辦展,用五種月相折射女性獨特的力量
    而女人如何體現自主,自由,自身呢?」從這樣的靈感出發,周筆暢找到了以「妖冶」、「華麗」著稱,同時一直探討性別、欲望的詞人周耀輝,兩人以女性的身體為題,用「月」的意象去探討所謂宿命下的女性如何邂逅命運,擁抱命運,以至背棄命運,最終尊重也欣賞身為女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