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新媒體藝術的特徵就是跨界、融合和創新。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在真實空間將虛擬世界不斷具體化的一些探索和創作。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和虛擬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世界,無論你在大街上,在車上,在房間裡,只要你拿起手機,你的意識就已經進入到了由比特信息組成的虛擬世界之中,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熟知的媒介在其中進行交流。
我們可以感知到這個客觀存在的虛擬空間,我們想知道在這個偽裝成與我們身處的現實無縫對接的虛擬世界,它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如果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我們怎樣進入它呢?
我們進入的這個過程有些特別,就是從一個非常態的現實進入到了虛擬世界。
下面要展示的是我們去年參加巴西庫裡蒂巴國際雙年展的一件影像裝置作品《無象》。雙年展在奧斯卡·尼邁耶美術館舉辦,這座美術館是由巴西殿堂級建築大師奧斯卡·尼邁耶設計的,它的造型非常大膽獨特,像一隻漂浮在空中注視蒼穹的大眼睛。進入美術館,穿過一條像太空艙的未來通道,來到眼睛之屋的一個獨立空間,我們的作品就在這裡展示。這件作品是由三個影像組合的,左右影像分別拍攝的是男女演員在水下的一些表演狀態,中間是一個抽象化的影像。我們想將明星置身於水下,在靜謐的世界裡可以更深入的審視自己的內心,表現他們的自我覺醒的過程。我們把拍攝的視頻影像裡面的像素通過電腦程式進行解碼,又重新剪輯,創造出一個像腦電波的抽象影像,它不斷的呼吸和擴張,即和現實世界形成呼應,又展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的空間,它是一種「虛擬的現實鏡像」,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使我們產生共鳴,將我們相互聯繫起來。
無象 2017 影像裝置 巴西庫裡蒂巴雙年展
我在這件作品的創作中也發現到,要進入到虛擬的世界,去表現它,就必須用到它的語言,也就是數位技術。這個影像的展出方式也經歷過多次嘗試,這是未來實驗室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裡面的一個VIP影院裡展出,大屏幕像一個窗口,能夠把人們吸引到作品之中。我們知道,虛擬空間是沒有邊界的,它不會給你劃分一個有四壁圍繞的有邊界的空間,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是可以自由移動和轉換。於是我們在三亞灣紅樹林酒店的今日未來展上,把這件作品通過鏡面反射,營造了一個可以無限延伸的空間。在今日美術館答謝晚宴上,我們把這件作品轉換為大型數字繪畫,通過燈光讓它們好像懸浮在空中。2017年我們參加了在上海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舉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其中的一個筒倉區域,我們用三件數字繪畫和另一件裝置作品構成了一個溝通歷史和想像的場域。
you are so tender 2015 影像裝置 想像的未來-三亞站
我們可以看到,當作品在現實空間中呈現出虛擬形態時,它對整個空間和觀眾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有一種脫離現實進入到精神世界大教堂的感受。隨後我們開始嘗試利用數位技術,將虛擬形態轉換為一種可以觸摸和感知的實體,延伸到現實的空間中來,創造一種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混合空間,從而激活我們的現實。
2015年我們為北京國貿商城浪漫主題活動創作了一組大型裝置作品,為了在現實的空間中尋找新的維度,我們用最簡潔的面和體與周邊空間發生關係,轉換了大家對這個熟悉空間的日常經驗。在這個金字塔的內部,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型婚禮堂,在十天的活動中,這裡每天都幾場婚禮舉辦,這些新婚戀人們成為作品的參與者和敘事者,他們的體驗、故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超越了現實,賦予作品更多的想像空間。在會員中心旁邊的區域,我們將它設計成一個無限蔓延沒有邊界的藝術空間。
2015年我們為今日美術館第一屆未來展創作了一件投影映射裝置《幻想速度》,它的造型靈感來自於汽車,是通過三維軟體抽象化的汽車,它由很多三角面組成。我們在拍攝賽車時,對賽車的速度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這件作品我們把實體模型的每一個三角面都去對應一個影像進行投影,影像在點-線-面變化關係之中,運用了不同的節奏層次,映射出在物理層面、網絡層面與社會層面這些不同層面上感知的「速度」,造成了一種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空間錯位。這件作品在展出之後發現模型上面全是手指印記,因為大家走進展廳,會突然在實體空間中發現這件本來應該存在於虛擬世界的物體,和平時的經驗完全不同,都不由自主的上去觸摸求證。
幻想速度 2015 投影映射裝置 今日未來館
2017年我們為央視一檔科技節目設計舞臺是由1千多塊液晶屏組成的180度半球體大屏幕,希望不戴VR眼鏡也能在實體空間中體會那種被虛擬世界環繞的真實感受。
既然將虛擬空間延伸到了現實空間,我們下一步想了解在這樣一個混合空間之中,人是如何用身體來回應的?
帶上VR眼睛時,我們的意識會進入到虛擬世界中,但是看不到自己的實際身體,也意識不到我們的身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也就是說在這一刻我們的肉身消失了。如果虛擬世界就在你身邊的實體空間中出現,那身體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我們為中央臺同樣的節目開場創作的全息投影舞蹈,叫《十三場夢境》,影像創作是關於人與自然、與科技、與未來之間的關係。全息投影是把我們人類的實體身份與信息身份的界限給模糊化了,甚至給打破了,在這樣一個交融的空間之中,我們變成了一個物質與信息的混合體,你會對自我和身體有了一個重新的認知。當你的身體參與其中,你不由自主的主動用身體去回應和參與建構這種虛擬的空間,同時加速意識的進入,未來可能會由我們的意識和身體共同來建構這樣的一個虛擬的想像的世界。
十三場夢境 2017 全息投影現場
2018年3月,我們在四川新建的一個藝術中心裡,根據900平米的展廳空間進行重新設計和創作,將《十三場夢境》落地,變成一個全息沉浸式新媒體藝術體驗空間。
沉浸式藝術是利用空間形成包圍感和無限感,用藝術幻覺的方式將人們帶入某種脫離現實的情境之中,這種形式其實很早就存在了,比如萬神廟、大教堂等等,都是在用藝術的方式營造一種沉浸式的體驗,目的是將大眾帶入被宗教感召的情境之中。在這裡我們把展廳的四周和中庭全部用光影鋪滿,中庭用了透明的全息膜,讓空間更為通透,一內一外的影像交織起來,形成一個沒有邊界的虛擬與真實的混合空間。我們希望很多的人能夠走進來,在空間中走動,看到的影像在變化,空間在變化,仿佛是進入到了他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我們現在這種沉浸式,其實就是一種數字時代的大教堂。他和你用手機、電腦、VR眼鏡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
十三場夢境 2018 全息沉浸式空間 捨得藝術中心
大家會認為新媒體藝術不像繪畫雕塑這麼具體,它沒有情感,只是科技的產物,其實每一個新的媒介在出現時都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數位技術看似冰冷沒有情感,但它就是這個時代的表現方式,其實它映射了人心最深沉的情感,藝術是不會說謊的。這是我們創作的一顆「數字之心」,在實體空間,也就是展廳現場的空中懸浮著一顆3米高的心,它在不斷的變化,你可以360度圍繞它觀看。這件作品2017年在一個大型的時尚盛典上首次展出,現在(2018年)恰好在武漢今日未來館新媒體藝術展上展出。
數字之心 2018 投影映射裝置 未來的異想
無論我們用怎樣新的媒介進行溝通交流,無論表達現在還是未來,它的核心依然是情感連結。它將我們和未來、和藝術、和相互之間,聯繫在一起。
謝謝大家!
黃鶯
2018年6月
冰之花-黃鶯的象徵主義數碼繪畫
四年之後
我曾經對黃鶯的作品有這樣的評價:「黃鶯的筆下,無論是人體還是花卉,都沒有那種奇怪的變形,但又不是寫實的描繪,而是經過精心提煉,把它歸納和放大之後的象徵性造型。所謂象徵性,就是通過具體的形象經過渲染的氛圍,向更為深遠的世界託思傳情。」概括的說,象徵的意思就是用具體事物表現某些抽象的含意。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徵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徵。黃鶯經過兩年多的思考和創作,已經以全新的面貌出現,那麼新,新在哪裡?
我在4年前給黃鶯的作品寫過一篇短文,叫「落下,倚隈或漂流——黃鶯的繪畫」,在提筆再次為她的新作撰文時,很自然的要找出那篇舊作看一遍,這不是因為我戀舊,而是要對照一下黃鶯今天的作品和以往有什麼區別?而我那時的評價是否正確,讓我感覺慶幸的是,我從她的作品裡發現的一些概念和關鍵詞,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延續,而是演變成為她作品的風格。比如說,我在文章中指出她的作品有象徵性傾向和性暗示,那麼新作中有沒有呢?回答是肯定的,其實何止是有,而且成規模、巨大化、史詩般。
超越繪畫
首先是黃鶯放棄了油畫,而改用數碼繪畫的手法,放棄了油畫並不等於放棄了繪畫,實際上她現在的作品仍然具有很強的繪畫特徵。那麼在這裡我們又涉及到一個概念就是什麼是繪畫?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或者對自然進行誇張或提煉的藝術,所謂手工的方式就是指使用畫家或藝術家身體的一部分進行創作,當然繪畫大致分為抽象和具象兩種,可是人類最初確立的繪畫的概念大都是模仿真實的場景,只是在20世紀高超的攝影術普及之後,繪畫開始向表現自我的方向傾斜。而那種只是模仿自然的繪畫就被邊緣化,和被視為繪畫中的行活。
你是如此溫柔 2014 數碼繪畫 395x290cmx3幅
攝影術的出現對繪畫構成巨大的挑戰,但不等於繪畫就輕易的退出歷史舞臺,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問世就是繪畫的異變,當然象徵主義繪畫也是繪畫史上的重要現象。因此我們可以以毫無嫉妒的態度來平心說說攝影術的問世,如果沒有它的問世,繪畫單純描摹自然的歷史還會繼續下去,那麼可以說:「天不降寫真,繪畫長如夜」。繪畫向內心的挖掘,用寓意來呈現深刻,通過視覺語言豐富人們的聯想,這些都是託攝影的福。
像所有藝術的門類一樣,一種技術的出現,首先遵循的邏輯是記錄性優先。攝影的問世時也不例外。有趣的是它和繪畫演變的路如出一轍,也就是就是先從記錄開始演變成具有主觀表現性的攝影。當攝影和繪畫在某一時刻相逢交叉時,就會出現新的藝術,當這種新的藝術是以數碼技術為主導的話,那就變成了數碼繪畫,只是用數碼繪畫來定位黃鶯的藝術還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能涵蓋黃鶯新的作品《嬗》和《仙鏡》中最突出的特點象徵性,所以我把黃鶯的作品稱為「象徵主義數碼繪畫」。
嬗No15-嬗No16 2010 攝影 150x200cm
刷新美學
「象徵主義數碼繪畫」這個名詞在以往的批評和藝術史上並沒人使用過,但這無關緊要,因為批評家的責任原本就包括去創造新的詞彙來解釋藝術界出現的新問題。而象徵主義數碼繪畫誕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數碼攝影和相應軟體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技術的進步和革新,常常催生藝術家產生新的美學,而在雕塑和裝置藝術家那裡,新的工業性材料有時也決定了新的美學誕生的範圍。
在這裡,好像是由於製作作品的技術和美學讓批評有了新的地標,其實批評永遠是滯後的,因為它的聲音一定是在作品產生之後或事情發生之後,而不是之前。批評或評論的性質是幫助人們去理解或引到讀者去解讀作品的寓意和更為深邃的層次。那麼,在黃鶯的作品中,象徵的表現效果,其實是以重複單一孤獨的個體的形式,和複雜開闊的場景,以及夢幻般的描述,來表白藝術家自身,對人生、對外界、對內心、對夢境、對環境、對溫度、對輪迴、對陰陽、對意識、對象徵物、對氣候、對漂泊、對災難、對孤獨、對驚恐、對墜落、對空曠、對返璞、對噪音、對騷動、對幹擾、對鏡像、對液體、對他物、對觸覺、對嫉妒、對自戀、對符號化建築所持的態度和呈現。這些如同史詩般的畫面,承載了無限的信息,包含著諸多複雜的因素,寓意深刻,豐富人們的聯想。如果觀看者不小心,就會漏掉一些出在遠景中的小人,而這些小人在黃鶯的筆下如同小精靈在點景。
傳統生輝
我注意到黃鶯是在試圖突破自己原來在油畫上那種單一的表現,以及繪畫的技術手段-油畫所帶來的限制,而改用數字攝影和拼貼的方式,來讓畫面更加宏偉壯闊。好像引入數位技術對原來的繪畫和寫真都構成挑戰,但是,黃鶯的作品並不是只看未來,而是有許多要素暗示是一種回歸。比如,她從原來在油畫上的多種色彩,一下子轉換為黑白場景,它讓我想起中國的水墨畫。無論是橫豎不同的構圖,都讓我感覺是來自傳統的山和水的風景。只是黃鶯不用皴法,而是用數位技術來表現空間和濃淡。這種和傳統美學的暗合,或許不是有意識的,但它確實存在,我們權當為隱形吧。
其實黃鶯繪畫手段的變化,也和她以前的經歷有關,如果不是對影像有興趣,她不會選擇電影學院去學習,之所以沒有繼續,那是因為她的性格所至。黃鶯不喜歡合群,對關注他者甚至連意識到他者的存在都沒有興趣,這些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無論是過去的油畫還是現在的數位技術的繪畫,都能看到她性格孤僻的一面,這沒有任何貶義,反而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窺視到她心靈的深處和自白。藝術的真實和虛偽,常常成為藝術作品有無藝術魅力的分水嶺,黃鶯最新作品能夠引起關注的原因,和這些不無關係。真正的批評對藝術作品沒有成見,它只需要面對真實,因此,我的批評原則是,你可以不成熟,因為所有的探索和實驗本身就存在不成熟和不穩定的因素,但是繪畫者的動機是重要的。好的女性藝術家的傑作,大都出自他們身體自身和內心的感受,她們的表現體現在對自身的挖掘,可能這和女性的身體和性別有關,本來我們無需對男女性藝術加以強調,如果確實需要議論的話,那麼我只對先前說的這一點有感觸。
無象之象No1 2015 油畫 170x180cm
象徵主義的起源
把黃鶯的作品,定位在象徵主義繪畫的範疇,首先是它具有明顯的象徵主義特徵。
象徵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歐洲,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而象徵主義第一次的出現是1886年,原籍希臘的年輕筆名詩人讓·莫雷亞斯(Jean Moreas 1856 -1910)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宣言中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號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應,文學史上認為這一事件標誌著象徵主義流派的產生。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法國象徵派詩人斯特芳·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音樂家威廉·理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及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那麼畫家就是摩羅(GUSTAW MOREAN,1826—1898)、夏凡納(PUVIIS DE CHAVANNES,1824一l 898)和雷東(ODILONREDON,1840一1916)
無象No.2 2016 布面油畫 84x90cm
藝術的坐標
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這種畫面顯然是和真實的畫面相反的,象徵派是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而在黃鶯的作品中,特定形象就是她自己。象徵主義的手法還有:暗示多於解釋,含蓄多於直接。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 象徵主義者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者如實地描寫客觀現實。他們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是虛幻而痛苦的,只有隱匿在背後的內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徵來隱喻表現人的內心世界。
象徵主義主要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但是它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大不一樣,它抒寫的是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真實。象徵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它所追求的是藝術的感染力。
黃鶯的象徵主義數碼繪畫特徵表現在:它否定真實和客觀地描寫現實,雖然畫面出現一些建築物和物體:如長城、紫禁城和典型的中國亭子等,但黃鶯只是把它作為道具和場景,實際是強調表現直覺和幻想,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畫中象徵主義繪畫中經常採用的象徵、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處處可見。通過黃鶯和別人的對話,可以知道她對現實世界的態度是懷疑的,即認為現實世界是不可信的,她的畫明確的表示她的追求點不在現實世界,而在遠離現實的另外一種更真實的世界,冰川、河流、山巒、只有象徵性繪畫才能認識和把握它所執迷的那一個世界,黃鶯要追求超現實的真實,讓人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交互。看上去,黃鶯的世界是封閉的,但她注重的是對以自己的情感作為內循環的世界給予感傷性的詩意表達。她不是以客觀的觀察為基礎,而是超越外表通過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像重構畫面。
總之,作品是階段性的,思考是持久的。這就是片段和整體的關係。
方振寧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家
2011.12.15
《中國女性藝術》一書,由《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出品人邵琦領銜策劃和主編,旨在以與眾不同的學術角度、當代意識和文化視野,在以往研究和積累的基礎上,採用最客觀的史學視角和書寫方法,力爭準確完整地梳理和闡述,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開始,延展至2019年這70年間,中國女性藝術的基本狀況、形態演變、發展脈絡與史學意義,以及重要女性藝術家和她們的代表性創作。
長按二維碼 關注阿特網
網站:http://www.ccartd.com
電話:010-52336201
微信:artbigdata
郵箱:art@ccartd.com
精彩回顧
向京《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姜傑《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喻紅《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蔡錦《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肖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閆平《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雷雙《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陳曦《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彭薇《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陳慶慶《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劉虹《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胡明哲《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鷗洋《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劉彥《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陶艾民《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陳淑霞《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劉曼文《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瞿倩梅《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郭楨《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慄子《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周力《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