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笛笛《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2020-12-06 阿特網

植物的純粹和繪畫的純潔

汪民安

吳笛笛畫的是植物:草,藤蔓,樹木,苔蘚,竹子,等等。這些不同的植物對她有不同的意義,她也根據不同的意義來處理它們。在她的《石》系列中,活著的苔蘚頑固地在石頭上生長,將石頭牢牢地覆蓋。這些苔蘚色澤豔麗,仿佛不是長在石頭上,而是畫在石頭上,石頭構成了一個粗獷的有體積和立體感的畫布,苔蘚構成了它的畫面。而這個石頭-苔蘚又構成了吳笛笛的繪畫畫面,它是躺在畫布上的絕對畫面。因此,這是一個雙重的畫面遊戲,苔蘚既是石頭的畫面,也是這張畫的畫面,它既是畫在石頭上,也是畫在畫布上。它仿佛是石頭和畫布的中介,石頭被這些苔蘚畫所包裹而隱藏在畫布的內裡,它只是暴露了它窄小的白色邊緣,畫布因此並非一個平面的開敞,而是保有一種垂直的縱深。不僅如此,苔蘚的植物屬性並沒有清除,它不僅具有雙重的畫面特徵,它還是濃烈地生長在石頭上的植物,它嫩綠的色彩,濃密的體積,旺盛的繁殖,都是亞里斯多德所謂「植物靈魂」的倔強表達——這是有生命的植物,是活的植物,是能夠徵服貧瘠石頭的植物,是有無限生存能力的植物——這就是不屈不撓的生命本身,它們攀附著石頭蔓延。在此,苔蘚同時獲得了它的三重性:它是植物生命;這生命覆蓋和徵服了石頭而成為石頭上的畫,作為覆蓋石頭的畫而成為畫布上的畫。吳笛笛的有關苔蘚的平面畫,在這裡卻完成了一個多重遊戲——關於實物(植物)和繪畫的遊戲——的縱深畫。它不僅是縱深畫,還是多義畫:它在畫石頭,在畫苔蘚,在畫一張苔蘚-石頭畫,在畫一個物(石頭-苔蘚),也在畫一個生命(植物靈魂),在畫一個生命-物(植物-礦物),在畫這個生命-物的繪畫和裝置。

真理是精確而具體的 2014 布面油畫 120x240cm
什麼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又將要發生? 2014 布面油畫 150x200cm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吳笛笛的植物是直接懸掛在畫布上的。它們的根基(土壤)被切斷了,它們不是像苔蘚那樣生長在一個具體而切實的環境中,它們是在一個白色的畫布虛空中來赤裸裸地展示。它不植根於大地,它不在生長,不在風中搖動,不和陽光空氣接觸——它不僅剝去了它的生命語境,還剝去了它的實在功能。植物以它純粹的形式感而存在,植物展示的是植物的現象學——這是植物的肖像畫。它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靜物畫或風景畫,靜物畫和風景畫通常是將物(包括植物)安置在一個語境中,它是在語境中來表達它的形式和功能,並以此獲得景物(植物)的整體性。而在吳笛笛這裡,植物不僅抽去了語境,孤零零地存在,它還以超現實的方式存在:這是超現實的竹子和藤蔓。她畫出了不可能的超現實式的竹子,在許多情況下,這居然是個完美封閉的竹子,是沒有起源和結尾的竹子,或者說,起源和結尾毫無縫隙地融為一體,這似乎是輪迴的竹子——但這實際上是竹子的不可能性。正是竹子的不可能性,才確定了竹子特殊的圖案形式,竹子-線條所編織成的極簡的圖案形式。正是這不可能的圖案,令人們的目光遠離了竹子的外在功能和意義,而只是持久地撫摸竹子。竹子的不可能性恰恰引向了竹子的形式本身,恰恰引向了竹子的可能性,引向了它細節的可能性,引向了它的絕對可見性。

白晝冷卻下來 2016 布面油畫 210x420cm

這是什麼樣的細節?竹子被畫得如此細緻而逼真——它就是竹子的實在再現,它的每個局部(哪怕是撕裂開的局部)都是竹子的完美再現,一個整體上不可能的竹子恰恰由細節上無可挑剔的竹子構造——這是繪畫局部和整體的悖論遊戲。不過,這些竹子都出現了意外的斷裂和扭曲,出現了意外的事件,這些沉默的竹子,在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傷口,這些傷口如此地突出,人們仿佛聽到了它的呻吟,這是突發的痛苦。這些傷口擾亂了它的平靜,使得這個圖案出現了節奏的變化。如果說竹子作為一個流暢線條構成了封閉和平滑的圖案的話,那麼,這個扭曲的裂縫就是這個平滑線條的中斷、停頓、結巴、頓挫,它讓這個封閉或者完整的線條-圖案出現豁口。這是線條和裂縫的遊戲,平靜和動蕩的遊戲,完整和破損的遊戲,以及綿延時間和異質空間的遊戲。這豁口不僅僅是破裂的傷疤,旋律的頓挫,還暴露出竹子的內在性,顯示了被外表所隱藏的內在質地。內在性被翻轉成外在性,或者說,內在性和外在性同時並置在場,以扭曲的方式同時在場。

仿佛完美 2016 布面油畫 180x135cm

在此,竹子脫去了它們的中國文化(繪畫)中固有的神話意義(中國有一個漫長的以竹子為主題的繪畫傳統),而變成了可見性形式的遊戲(沒有人像吳笛笛那樣將竹子畫得如此地現實,也沒有像她那樣將竹子畫得如此地不現實)。它從意義的神話跌落至形式的遊戲,它從某種神秘的隱喻美學轉換至愉快的圖案結構,它從生生不息的永恆活力轉向結結巴巴的呻吟喘息。

不至於空無 No.1 2016 布面油畫 120x120cm
不至於空無 No.10 2019 布面油畫 210x420cm

而藤蔓和樹木同樣切割了它的語境,它甚至不是完整的。如果說竹子以首尾相連的超現實的封閉形式來被表達的話,那麼,藤蔓和樹木甚至是中斷的、局部的和片段的截取。這是被割斷的樹木和樹枝,是死亡的樹木和樹枝,但是,樹木的特徵就在於,它們死後並不變得衰朽,它們死後還有令人驚訝的生機,它們的生死界線並不分明——吳笛笛用過量的綠色來畫它們,就像她也用過量的綠色來繪製那些藤蔓一樣。這些綠色使得它們不死,綠色使得它們死後仍舊歡快,死後仍舊有力。這些死後的樹木同樣離開了大地,它們懸浮在虛空中雜亂地交織。這也是柱形和線條的特有交織,柱形和柱形交叉,線條和柱形交叉,線條和線條交叉——樹的死後生命、形式和美學,就暴露在這各種交叉中,就暴露在交叉的虛空而不是大地中。

我全部夢境的第一個夢NO.2 2019 綜合材料 60x120cm

如果說竹子是封閉之線突然出現破裂的話,那麼,藤蔓就是各種曲線的無窮無盡地編織,糾纏,滲透和伸展,每一條藤蔓線都是一種力的可見形式,都是力的表達和延伸,藤蔓就是各種力的纏繞,多樣性的纏繞,差異性的纏繞,繁殖性的纏繞,異質性的纏繞,這是力的多樣性遊戲,它沒有方向,沒有基礎,沒有中心,沒有目標,它在畫布上自如地舞蹈,也是在白色的虛空中盡力地舞蹈——這些藤蔓線在畫布上的舞蹈,就像書寫在宣紙上的舞蹈。

秘密意志 2019 布面油畫 120x240cm
∞ 2020 布面油畫 140x200cm

這也是單純的線的舞蹈。藤蔓和線一體化了。同線一樣,植物的藤蔓總是保持著連續性,它們從不中斷。植物沉默,緩慢,但是,不依不饒,頑強擴張,它們的生命就是緩慢的線的延伸生命。儘管吳笛笛只是截取了藤蔓的片段(她的截取似乎是任意的,似乎只是要展示藤蔓線的驅動),但是,它只是伸展,而不移動。同動物相比,植物從不移動,它的全部存在性就在它本身的形式中體現出來。任何生長的植物,我們都能看到她的起源,它的根基,它的連續性的擴張和生長痕跡,它的整個地理,它的全部的存在性。也就是說,植物的生命就在它可見的形式中傳達——而動物和人能夠遷移和運動,它們的根部不穩靠,它們的行為常常遮掩和偽裝。動物和人的生命無法從它們的直接可見性中尋覓,在直接的照面中,我們能看到動物和人的一個瞬間,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植物的一生。植物不脫離它的起源,植物將生命的每個環節都展現在它的可見性中。它的整個身體(它的起源,它的現在,它從起源到現在的整個綿延時間)都可以全部展示出來。而動物的起源,動物的戰爭和掙扎,動物的戲劇性事件,動物的歷史,恰恰在不停的移動和偽裝中被抹掉了。這是植物肖像和動物肖像的根本區別:植物顯示在它的生長之線中,而動物無法用移動之線來表達,動物只能框定在立體空間中,它只能顯現為體積——在植物中能夠看到時間和力的綿延,在動物那裡,只能看到空間和力的瞬間定位。

自己的限度 2020 布面油畫 120x120cm

這甚至是人們熱愛植物的理由——在吳笛笛的繪畫中,確實有一種植物之愛:植物不偽裝,沒有攻擊性,它誠實、謙遜(那些細小的無名草該是多麼地與世無爭),忍耐(樹木被鋸齒割裂而顯露出來的年輪),頑強(苔蘚對石頭的徵服),它對可見性無保留的展示——植物展示了一種特有的純潔:生命的純潔,力的純潔,欲望的純潔,以及思想的純潔——沒有繪畫比吳笛笛的繪畫更能展示這種純潔性了。植物的純潔性也內在地要求這些繪畫的純潔性和樸素性:畫面中沒有雜質,沒有剩餘的要素,沒有包裹植物的複雜環境,沒有對植物的任何汙染,唯有盤旋在這些植物周圍對這些純潔性不停地歌唱的小鳥(小蟲)——這些小鳥(小蟲)似乎受到了植物的感染,也變得像植物那樣異常地純潔。

吳笛笛

2001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視覺傳達專業,獲學士學位

2004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畫室,獲文學碩士學位

2004 任教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

主要個展

2019 吳笛笛,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香港,中國

2017 精確的虛構,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香港,中國

2015 吳笛笛,前波畫廊,紐約,美國

2014 吳笛笛,前波畫廊,北京,中國

2011 春分,千年時間,北京,中國

個人項目

2019 仿佛完美, Ms MIN上海店,上海,中國

主要聯展

2020 拓展的劇場,廣州,中國

2020 肆意,北京,中國

2019 我的家我的遠方主題創作展,北京,中國

2019 多維生成,長春,中國

2019 平遙國際雕塑節,平遙,中國

2019 溯洄,前波畫廊,北京,中國

2018 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美國

2018 Asia Now,VENUE,巴黎,法國

2018 ART021,上海會展中心,上海,中國

2018 東方既白,美博畫廊,北京,中國

2018 JINGART,勸業場,北京,中國

2018 ART CENTRAL,香港,中國

2017 脈動--庫裡蒂巴雙年展中國主賓國展,奧斯卡.尼邁耶博物館,庫裡蒂巴,巴西

2017 第二口氣,美博畫廊,北京,中國

2017 且又,751設計廣場時尚畫廊,北京,中國

2017 桃花無極,新疆當代美術館,烏魯木齊,中國

2017 南山之南:11位當代藝術家,百花大教堂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2016 繪畫在當下,百家湖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16 圖像池,今格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16 南山之南:11位當代藝術家,廣州,中國

2016 尋心覓路,CONTEMPORARY BY ANGELA,香港,中國

2016 藝.無界,1949畫廊,北京,中國

2016 CHINA NOW,OXO畫廊,倫敦,英國

2016 洗牌,玉衡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2016 超出鏡像,北京時代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5 國際具象&抽象展,寧波美術館,寧波,中國

2015 她.視界,美博藝術空間,北京,中國

2015 「氣韻生動」當代藝術邀請展——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泉州,中國

2015 「掃一掃 」,半島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5 竹林七賢——第二屆中韓文化藝術節,光州,韓國

2015圖像研究室——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正觀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5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條線索,紐約,美國

2015 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油畫,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5 破圖集——中國當代藝術家處理圖像的方法,寺上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5 「物我兩望」,風眠藝術空間,廣州,中國

2014 APEC「美麗家園」,APEC會展中心,北京,中國

2014 至痕跡——直到長出青苔,聖點空間,北京,中國

2014 身在其中,上舍空間,北京,中國

2014 她.時代,時代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4 粉紅公見,新疆當代美術館,烏魯木齊,中國

2013 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北京寺上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3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Tuyap會展中心,伊斯坦堡,土耳其

2013 玄心妙物,時代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3 萬象.呼吸,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2 「引爆CYAP青年藝術家推薦展,國際會展中心,北京,中國

2012 「社會風景」蘇州金雞湖雙年展,巴塞爾藝術中心美術館,蘇州,中國

2012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拉.蓋拉裡亞畫廊,倫敦,英國

2011 「無恆之在」當代女性藝術系列展之第一回,中華世紀壇當代藝術館,北京,中國

2011 城市趣味,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1 絕非偶然,元典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8 韓國國際藝術盛典,首爾,韓國

2008 中國蘭,瑞典

2008 寶城國際藝術展,寶城,韓國

2007 「四川畫派」學術回顧展,文化部中外博藝畫廊,北京,中國

2006 第二屆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6「出格」 藝術展,偏鋒,北京,中國

2006 A+A展,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北京,中國

2006 非常印象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4 中外藝術交流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美國

2004 視界畫展, 炎黃藝術館,北京,中國

2003 首屆青年藝術家畫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1998 國際藝術節裝置展,成都,中國

獲獎

2017 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

2015 時代美術館「年度藝術家」

2015「 新繹之星」獎

2015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藝術家發現獎

2004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作品一等獎

2004 中央美術學院王嘉廉油畫獎學金二等獎

1999 第二屆靳埭強設計基金銅獎

1998 中國概念書籍設計「最佳概念獎」

1995 吳作人基金優秀獎

相關焦點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好的女性藝術家的傑作,大都出自他們身體自身和內心的感受,她們的表現體現在對自身的挖掘,可能這和女性的身體和性別有關,本來我們無需對男女性藝術加以強調,如果確實需要議論的話,那麼我只對先前說的這一點有感觸。
  • 程利紅《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程利紅出生於河北石家莊2002 就讀於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列賓工作室2000 就讀於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New York1993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進修班現居香港,職業藝術畫家
  • 「間隙 | Mind the Gap」中國/華人女性藝術家展將在德拉瓦當代...
    通過這些中國/華人女性當代藝術家的視角,展覽《間隙》試圖尋找並展現人們當下與過去所共通的卻被深藏的縫隙,或是經驗層面的,也可以是想像之中的。這些藝術家來自跨度很大的不同年代,有人生活在美國,亦有人現居中國。她們的作品探索著不同時空和文化的間隙。在策展過程中,策展人包雯璐選擇聚焦在中國女性。
  • 出山入山,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家,賈海泉的藝術創作之路
    賈海泉2012年在法國裡昂考察2017 全球當代中國畫代表人物四十家展 獲"優秀獎"/美國夏威夷2017首屆"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 `藝術創作獎' "/捷克布拉格2017年度《現代青年》人 物 評 選/最佳藝術家賈海泉
  • 藝術領域中被世界所聞名,真正具有影響力的14位著名女性藝術家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女性一直被視為藝術品,而不是作為藝術家本身。雖然畢卡索和梵谷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許多出色的女畫家卻並沒有被世界所聞名。由於歷史的壓迫和藝術界的性別偏見,人們在觀念上也始終認為「女性應該從事家庭的瑣碎工作,男人才應該追求光榮偉大的事業」。因此,這也使得女性很難有充分的意識去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
  • 10幅2020年不能錯過的瑞典藝術家Krs藝術作品
    而此前,他也與時尚界開始合作,與奢主題進行了一系列與藝術結合的時尚作品。 因其跨界的能力以及對當代生活的關注,瑞典藝術家Krs的作品不僅持續吸引著來自日本與中國的藝術觀眾,也在此前引來了中東阿聯國家媒體(The National)對瑞典藝術家Krstoffer Kullengren 克裡斯 庫倫格林的報導。
  • 中國藝術家開啟北極探險之旅
    人民網上海7月16日電 7月14日下午,「午夜的陽光——中國藝術家北極探險之旅」在文新報業大廈舉行隆重的起航儀式。來自中國近現代藝術陶瓷界的藝術家們於當晚從上海出發,開啟為期12天的北極藝術探險之旅。 這是中國藝術家們首次踏上北極土地。此次探險之旅定名為「午夜的陽光」。
  • 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國際知名藝術家帶你認識「智識城市」
    南都訊 記者 陳紫嫣 從「智識城市」出發,從公共藝術創造的獨特的視角、觀念框架與文化聯繫中為當代深圳文明培根鑄魂 。11月21日,「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展覽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展,51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透過作品帶領觀展者認識「智識城市」。
  • 周筆暢合作藝術家辦展,用五種月相折射女性獨特的力量
    這是繼2017年舉辦個人攝影展後,周筆暢以出品人和聯合創作人的身份投身藝術領域的又一次嘗試。在此次的藝術展中,周筆暢分別與5位當代藝術家合作創作,通過對月亮「 陰晴圓缺」這一自然規律的藝術化闡釋,希冀以不同維度傳遞出女性力量。
  • 喬治亞·奧基夫和其他5位女性視覺藝術家
    喬治亞·奧基夫與5位女性視覺藝術家的創作先驅,這些作品通過繪畫、雕塑、電影、照片和插圖為其他女性藝術家鋪平了道路。藝術歷史學家琳達·諾克林1971年的探索性文章「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縱觀歷史,制度阻礙了女性成為藝術家,以及藝術天才的本質。
  • 「離經叛道藝術家」張贏羽 —— 中國原創科幻數字藝術出海先行者
    (本報導內容節選並翻譯自《倫敦日報》:科幻數字藝術家張贏羽個人藝術專訪)從「海歸插畫家」到「藝術出海創業者」「後疫情時代」藝術圈兒有一位來自中國的90後青年藝術家用他的
  • 名美美術教育——東京藝術大學,藝術家們的搖籃
    日本的美術類大學也有「御三家」的說法,他們分別是 東京藝術大學是日本國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類高等學府,也是日本唯一的藝術類國立大學,不僅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類高等學府,也是日本唯一的藝術類國立大學、日本超級國際化大學主要院校之一。 在日本被一致公認為全日最高的藝術家培養學府,也是留日藝術圈中公認最難申請成功的藝術院校。
  • 時髦精盛宴「菱鏡劇場不止於秀」 獨家專訪策展人及藝術家
    當走到劇場中央,360°環繞的巨屏呈現在眼前,聲光色相融合,來自新媒體藝術前沿的的4位全國頂級新媒體藝術家們,用他們的全新藝術作品,在菱鏡劇場大屏內打造一個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沉浸式劇幕,以充滿魔幻感的視覺衝擊去打破「自我的設定」。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在京成立
    2018年12月1日,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主辦、中華女子學院承辦的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於北京召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研究員、秘書長王永健副研究員、副秘書長安麗哲副研究員、來自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百餘位高校專家學者以及多位中國刺繡藝術家參加了此次盛會。
  • 「算法」算出藝術家影響力,映射上海藝術機構多元化大發展
    圖說:中國當代藝術年鑑 官方圖正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進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以文獻和展品相結合的形式,回顧了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活動,梳理關鍵詞,對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回顧和分析,並列出了107名(組)藝術家(其中部分與上海有關的原作展出)。
  • 紐約藝術家力作「Qawalli」進入潮流藝術卡通IP市場
    (Todd Hessert潮流藝術作品:Qawalli)美國科學家坦頓博士在他位於Todd Hessert是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新銳潮流藝術家之一。Todd Hessert透過對宇宙人物異想形態與故事情節的精心布局,捕捉住某一瞬間的情感狀態,使畫面充滿醒目的視覺情感聯動,體現了獨一無二的潮流藝術特質。
  • 「本質主義」藝術家劉以林應邀參加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
    本質主義」藝術家劉以林文/爾雅由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和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承辦,由全國城雕委副主任、天津美術學院景育民教授策展的「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於7月11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
  • 抽象藝術,美國藝術家南希·格雷夫斯作品
    南希·格雷夫斯(Nancy Graves),美國藝術家,1939-1995。南希·格雷夫斯(Nancy Graves)是首位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辦個展的女性藝術家,她與同行琳達·本利斯(Lynda Benglis)和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一起從20世紀70年代紐約誕生。格雷夫斯的作品風格與其他的後極簡主義同行截然不同,創作的作品從表現到抽象都有。
  • 日本電音藝術家Kashiwa Daisuke 2014中國巡演
    演出海報單人樂隊——天才藝術家柏大輔Kashiwa Daisuke日本廣島出身,於04年開始個人創作,曾獨立發行唱片。Kashiwa Daisuke是繼World's End Girlfriend前田勝彥(Katsuhiko Maeda)又一位單人樂隊天才藝術家,頂尖數字作曲家。Post Rock後搖相比曾經如火的黃金搖滾歲月,post rock是電子資訊時代冷而麗的新反抗姿態。後現代解構rock原有模式:摒棄三大件樂器;顛覆歌曲時長;人聲隱退。
  •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亮相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日報網11月20日電(記者陸中秋)11月19日下午3點,藝術家孔寧「白海豚」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亮相。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亮相。攝影:盛華   此次孔寧趕赴廈門是受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藍蘭邀約參加了「藍色夢想」展,共有來自中外的33名藝術家參加展覽。 藝術家孔寧「白海豚」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裝置行為作品,孔寧身上巨大的「紅海豚」象徵已經失去生命,頭頂的少之又少的「白海豚」是要人類保護和珍惜的。孔寧呼籲:保護海洋是一種責任和使命,需要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