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當代藝術年鑑 官方圖
正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進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以文獻和展品相結合的形式,回顧了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活動,梳理關鍵詞,對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回顧和分析,並列出了107名(組)藝術家(其中部分與上海有關的原作展出)。據介紹,展覽原計劃在去年6月推出,因為疫情延期半年開幕。文獻與圖像檔案的並列,使中國當代藝術在這一年中的發展路徑尤為清晰,也正因為「年鑑」的存在與證據,人們會清晰地發現2012年之後,上海的當代藝術展覽機構和公私機構、場館和活動的快速增長。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從2015年開始每年舉辦,但這本《年鑑》堅持做了15年,在策展人朱青生看來,歷史是由真相和一些幻象、假象構成的,「藝術是大眾的,所以『檔案』也是視覺與圖像檔案。」
《年鑑》編輯部位於北京大學燕南園52號,從2005年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現場的各類展覽、活動、文獻進行不間斷地記錄和總結,迄今已逾15年,積累了由一手資料匯集而成的資料庫。2019年收錄展覽和活動3941條、文獻4319篇,15000多個藝術家的活動信息。
圖說:劉建華 《火焰》,2016-2019,瓷,可變尺寸 官方圖
如何在15000多個藝術家的活動信息中選出百位參展呢?這依託《年鑑》編輯部每年收集的1萬多種各種層次的文獻(包括消息、研究、知識、辯論、批判和網絡留言)構成的一組數據,通過數據統計排出藝術家影響力,並綜合多重因素通過回歸方程式算出前100位。再回頭檢驗各因素佔比權重。
這個統計方法源自於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統計的團隊,同時也有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指導。但作為學術機構,《年鑑》編輯部非常警惕炒作、操作的嫌疑,或者偶然性造成的誤導和差異。
「算法是機械的,但藝術是微妙,即使是『壞畫』也有動人之處。」朱青生說。在文獻基礎上,此次在上海的展覽選擇了其中9位「年鑑藝術家」代表作品原作在多倫現代美術館展出,分別為劉建華、陸壘、許哲瑜、姚海、計文於&朱衛兵、李競雄、呂智強、張釗瀛、沈莘,可以使觀眾在現場把原作和《年鑑》文獻材料相互映照著觀看。
細細觀察,會發現有幾個關鍵詞,2019年乃至2020年也依舊在持續探討。比如「藝術與科技」「女性藝術」「全球化」「藝術鄉建」「網紅展」「藝術版權」等。
圖說:許哲瑜 《副本人》,錄像,21分17秒,2019年 官方圖
15年來的《年鑑》材料以數據證明了上海美術館和藝術形態的多元化——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美術館名錄內共計89家美術館,其中國有美術館26家,非國有美術館63家。
此次上海展還與北京798藝術區的「中國當代藝術檔案」館的網絡展、坪山美術館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深圳展2019」構成呼應關係,共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的重要現象和貢獻。展覽期間也依託網絡在三地舉行研討活動,就作品和現象背後的理論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展覽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