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實體商業的另一面
是什麼讓新天地如此與眾不同?
是深厚的商業沉澱,對藝術的高度素養,以及對城市的共情力,與熱愛。
2020年 光影上海 Neighborhood
商業與藝術,
勾勒出每個時代的城市之美
每個時代的城市都有其迷人之處。使它展現生動活力的,是每個時代的人。
20世紀初的歐洲,百貨商場的出現取代了19世紀出現的拱廊街,成為新的消費場所,喬治·奧斯曼用林蔭大道,改造了巴黎的老城區,助推了女性在公共空間的活動自由;幾十年後,本雅明在巴黎街頭的漫步中,寫下了《拱廊街計劃》,他用藝術的視角,帶出了對城市、建築以及公共空間使用的探討,幫助人們將城市視為一個鮮活的「復活體」。
△ 薇薇安拱廊街(1916)圖據網絡
藝術評論家沈奇嵐博士將每個時期的各個城市描繪成一出「劇本」,那當代城市劇本裡面會有兩種書寫的力量,一條是不得不捲入的資本邏輯,它代表著效率,另外一條是偶爾浪漫一下的藝術邏輯,它代表著美好。
2020年,世界時鐘逐漸將目光從西方轉移到東方。而我們生活的城市,上海,無疑是當今世界的焦點,它代表著中國速度,也代表著城市規劃治理的先進理念;同時,在各個城市運營者的努力下,多元化的文化藝術在城市土壤中生根發芽,深度植入在城市的日常生活面貌中。
在商業與藝術兩條規劃筆觸的勾勒下,上海,猶如是一個世紀前的歐洲城市,逐步成為屬於這個時代的、鮮活的「復活體」。
「好編劇」:
一個地產品牌的自我突破
一部「城市劇本」之所以能成功,為世人樂道,不僅是靠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城市各個運營者的共同創造。
我想,如果各級政府是劇本的出品方和導演,那麼參與到城市各個區域更新與活化的地產開發商和運營商,就像是「編劇」。而編劇的好壞,取決於它對資本與藝術兩個筆觸的平衡使用。
在「地產編劇」名單裡,瑞安集團是無法忽視的。它來自香港,卻深諳上海的發展軌跡,它創造的「XINTIANDI品牌」,對上海城市發展的助推,不言而喻。
△ 圖據新天地官方
它是國內首個開放式街區、上海的時尚文化和旅遊地標;
它是首個將歷史與商業結合的品牌,讓太平橋社區以新的面貌完成蛻變,讓上海石庫門形象推向全世界;
它是滬上名副其實的「文化與社交目的地」,探索商場與社交的關係,打破傳統運營邊界,探索更立體的場域。
在探索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道路上,新天地不斷革新與自我突破的精神、對城市更新的深刻理解,讓它的社會角色,逐步擺脫傳統的地產品牌,成為一個城市文化品牌和平臺。
「場景與劇情」
用藝術在商業空間營造新場域
我們理解的傳統商業世界,技術與效率的優先級非常高;當效率為先,就會缺少一些「人情味」,尤其是在實體環境中,一味追求公式化運作,商場與商場之間,街道與街道之間,是否會變得一成不變?這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同質化」。
而當公共藝術或其他內容注入後,一種新的城市圖景就會被構建出來,它似乎有一種力量,將原來的場景,轉為新的、與生命有關的場景,繼而觸發人們對生命和世界的思索。
2017年 光影上海
作品: 1.26 Janet Echelman(美國)
2018年 光影上海
作品:teamLab水晶煙花, teamLab(日本)
在新天地構建的商業空間運營體系裡,你會發現,它在與各個國家、類型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合作中,不斷的自我迭代和更新,逐漸形成一個與眾不同的,立體的公共場域。
到今天,你已經發現,越來越多在商業空間內展出的公共藝術作品、展覽,在逐步融入「與公眾的互動功能」。而在五年前,互動性的公共藝術在上海還處於萌芽階段時,新天地就已是這方面的探路者。
2014年,法國藝術家 JR 攜藝術作品來到上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參加個展。並在之前,與新天地合作,推出了近半個月的移動展覽《萬象人間 Inside out》。
△ 萬象人間:用一輛裝有拍攝設備的卡車作為移動照相館,讓公眾都參與進來,列印出波點藝術風格的黑白肖像照片張貼在上海新天地南裡和其他區域內的公共空間內。
2014年的聖誕前夕,當上海一眾同行還在思索著如何置辦聖誕樹時,新天地卻放棄了用「做聖誕樹」的形式來慶賀聖誕季。策劃團隊在想,如何用更溫暖,有意思的方式,去點亮冬日的商業街區?
後來,一個叫「Kiss Tree」(接吻樹)的項目,被搬到了上海新天地。人們只要在樹下接吻,就可以把這顆樹點亮,更有意思的是,整個新天地街區幾十棵樹上的燈,隨後都能因此而全部被點亮。
Kiss Tree @上海新天地,2014年
據團隊回憶,當年樹下發生了很多故事,有人在這裡求婚、有 LGBT 群體在這棵樹下面聚集、還有父母之間、情侶之間或者夫婦之間等各種各樣的愛,都可以在這個瞬間被捕捉到,給大家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憶。
就這麼一個很小的動作,卻能點亮整個街區。
與 JR 的合作,以及Kiss Tree聖誕互動裝置,直接激發了團隊靈感:和傳統藝術場館不同,商業空間的客流量很大,也為藝術家提供了與更多維人群連接的機會;反過來看,公共藝術項目促使原來單一的消費場景,轉化為一個更富有情感的場域,公眾對此流連忘返,這裡是充滿美好回憶的場所,而不是一個只有「買買買」的地方。
Kiss Tree 也促使新天地產生了更深度的思考,是否可以藉助這個重要的檔期,利用光影內容為上海的冬天夜晚製造出更多溫暖的情感場景?於是,便有了一個名為「光影上海」的活動IP,一辦,就是六年。
「單元劇」:
充滿愛與共情力的「光影上海」
新天地孵化了不少原創 IP,例如,光影上海、天地世界音樂節、表演藝術新天地等在城市劇本裡,它們像是散落在各個季節的藝術單元劇,讓藝術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與公眾對話。
在諸多「單元劇」裡,「光影上海」可以說是我的心頭好。它被放在了每年年末,和其他商場的聖誕季一起推出,點亮冬天的城市街頭。
△ 歷年光影上海的主題海報
只要踏進上海新天地、瑞虹天地、虹橋天地、創智天地這四個區域,你都能看到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光影藝術作品;每件作品都被很好地融入在街區的角落中,它們和街區沒有任何違和感,背後卻是團隊的用心:
新天地團隊對收到的近百件作品進行理解,深度匹配來自國內外的多元文化與在地場景的融合感,並通過作品,向公眾傳達每年「光影上海」的主題。
2019年 光影上海
作品:Anooki 逃跑計劃, Inook(法國)
2019年 光影上海
作品:Today I Love You, Massimo Uberti(義大利)
2019年 光影上海
作品:被光吸引, Call May Lucas(英國)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外國的藝術作品和光影裝置沒有辦法落地,但是我們仍然很幸運地看到幾件亮眼的國際及中國本土藝術家作品:
△ 來自澳大利亞藝術家Amanda Parer的巨星公共藝術裝置《Intrude Family》,藝術家藉此來呼應全球的自然生態環境議題。
△ 來自中國藝術家陳思思的作品《光之翼》,作品用極其簡潔的線條在夜空中勾勒出一對對巨大翅膀, 從這條道路上走過,人們在這視覺奇觀之中, 感受寒冷冬夜的光芒指引。
△ 來自中國上海的藝術家王一的作品《空心之火 Flame from void》 ,藝術家希望將城市化進程的階段性產物進行拆解,在暗暗的環境之中,光逐漸產生,就像中國的那句老話所說的「明從暗生,淨從穢出」。
當然,在譜寫「光影上海」單元劇的過程中,並不是只有新天地,它還憑藉自己的號召力,邀請了不少「國際友人」和平臺,例如法國裡昂燈光節、阿姆斯特丹燈光節、以及上海西岸等優質的合作夥伴,一同探究如何通過光影藝術製造更有活力的冬日夜上海。
不僅是商業效率能為城市創造經濟價值,藝術同樣可以。
比如阿姆斯特丹燈光節,它可謂是世界燈光秀藝術創意的教科書典範,全方位的媒介展示,促進了城市的藝術傳播與交流,為城市挖掘和留住藝術人才提供了絕好的平臺,也帶動了當地船遊、夜遊對於夜經濟的推動。
△ 來自阿姆斯特丹燈光節,烏茲別克斯坦藝術家Sergey Kim的作品《鄰裡neighborhood》,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藝術家用不同種族、文化、性別、身份的衣物"晾」在一起,代表對美好社區共榮的期許。
光影上海一樣如此,在國內大力推行城市夜經濟的當下,光影上海用多元的體驗以及消費刺激,為夜上海注入了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在夜色下更炫目奪人的上海。
小結:
創造一片更鮮活的「新天地」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市故事。
在新天地19年的用心呵護下,刻畫了更立體的當代上海社區,既有符合時代的主線劇情,又融入了諸如「光影上海」這樣的溫暖單元劇。
而在新天地的城市故事構建裡,藝術項目的投入是為了讓空間與公眾建立起很好的連接,更讓公眾與城市產生聯繫與共鳴,感受到「城市故事」的色彩與溫暖。
在商業世界,公式和效率必然重要;但它能否更持久,靠的是商業操盤人的「共情力」,用藝術等情感表達,讓原本直接的消費場景,轉為立體的、打動人心的溫暖場域,為城市裡的每個人製造回憶。
從這點出發,我相信,越來越多共創的品牌願意加入到這場運動中來,成為共創者,成為故事譜寫的一份子。
讓這些人凝聚的,不是商業,而是對城市的愛,以及一份共有的社會責任。
編輯 | RQ工作組
圖片來源於品牌官方
關注RQ視頻號,獲取更多新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