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畫雕塑院離我辦公室很近,不到5分鐘的車程。所以常常趁著午間時分,一個轉身,就能把自己從工作狀態扎進藝術海洋,享受片刻。尤其是近兩年,從吳湖帆文獻展、當代雕塑研究展,到油畫學術系列展、上海高校教師陶藝展等等,館方策劃的高質量展覽一個接一個,頗有吸引力。
油雕院的入口在金珠路上,金珠路並不寬,街對面是家電信營業廳,人群來來往往,門庭若市。於是,金珠路一側是滿滿接地氣的生活味,另一側則因油雕院大隱隱於世的存在和其厚重有力的建築體量散發著截然不同的沉穩氣質。
偶爾去營業廳辦業務,拿號等待的期間,我也常會隔著馬路欣賞油雕院的外立面——那是一組由單塊長3米、寬2米的混凝土牆塊所構成的建築藝術,稜角分明,氣質幹練。混凝土牆塊整體呈灰色調,但每一塊的顏色肌理各不相同,像極了油畫和雕塑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明暗變化和角度處理。總之,呈現出一種「和而不同」的自然生動之感。
展館入口,離街邊近在咫尺,且幾乎與路面相平,沒有做任何臺階去建「高門檻」或是與周圍環境做明顯的切割,顯得有融合力、平易近人。唯有一張巨型不鏽鋼網從街邊斜插入整座建築,創造出一個別致的氣口,巧妙的延伸空間並做出「引導」,低調地、靜靜地、等待志同道合者的到來。我想,如果你第一次經過那裡,一定會被這座建築所吸引,忍不住抬頭觀摩一番的。
昨天(9月6日),油雕院又有新展開幕,其油畫學術系列展的最新展覽「相對距離」如期而至。受策展人、該院理論研究室江梅主任之邀,我亦再一次走進館中,大飽眼福。
這次聯展的兩位主角——藝術家石至瑩與魯丹,一個生於70年代末、一個生於80年代初,目前都任職於上海油畫雕塑院油畫創作室,在上海新生代畫家中極具繪畫表現力和個人風格。展出的作品亦十分有新意和思辨性,圍繞「相對距離」這一主題,兩位藝術家從「物」出發,以不同物象和描繪手法展現著自己,或者說這一代人,對於「物質、生命、微觀、宏觀、時間、空間」等主題的差異化思考。物與物的交流、人與人的對話、精神與思想的探索,從牆上到牆下,就此展開。
油雕院的內部空間亦為觀賞這些作品加分,材質、構造、以及館中那座架空輕盈的樓梯,皆營造出純淨質感。在這樣的環境中,藝術品仿若在沁人心脾的空氣中,舒暢地呼吸著,從容地把心情娓娓道來。
沒有記錯的話,上海油雕院自2010年擴建完成至今正滿10年,而這10年亦只是油雕院歷史中的一部分。作為新中國第一個以油畫、雕塑為主體的專業創作和研究機構,自從1965年成立以來,上海油雕院始終以積極的態度緊跟時代的發展,縱使曾經歷數度變遷與體制轉換,也一直兼容並蓄、薪火相傳,從「空間」到「心態」,都透露著對於藝術的執著追求與精彩活力。這些力量,來自於一代代藝術家們的聚集與努力,他們不僅為上海油雕院留下一大批寶貴的藝術財富,更為上海油雕院的社會影響力灑下激情與汗水,打下堅定的基礎。
如今,多元化的發展思路讓年過半百的油雕院依然享有年輕態,更常常讓人耳目一新。近些年來,隨著許多實力中青年人才的不斷輸入,油雕院的各項建設也愈發生機勃勃。特別值得肯定的是,館方對發揮其公共文化服務等功能給予重視,在年輕一代的藝術教育方面、為新生藝術家提供平臺與支持等方面都有許多的成績與影響力,如在8月底剛成功舉辦的兒童公共藝術教育公益活動——兒童觀展與繪畫體驗活動,便得到了眾多參與家庭的一致好評。我想,這也是上海油雕院不斷思考美術館與社會關係、並不斷縮短民眾與藝術欣賞「相對距離」的一種成功體現吧。
最後,希望我們的政府對於上海油雕院——這一具有巨大歷史意義、現代活力的藝術場館給予更多的支持,讓油畫與雕塑藝術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感悟藝術之美,領略藝術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