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雕院的這個展覽,讓古希臘美杜莎雕塑動了起來!

2020-12-05 騰訊網

「『雕塑』作為動詞,被理解為是一個行動的過程。」雕塑家張新這樣解釋自己的作品,「當雕塑作為名詞,意指物體佔有空間維度的實體存在形式。」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日前於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在展覽開幕式上,實驗劇《共通場所》一位紅衣女性不間斷又任意的舞蹈,在冰冷的冬日空氣中掙扎、翻滾、伸展……挑戰身體極限,演繹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故事,同時詮釋了張新對於雕塑動與靜的概念。該展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第五屆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

圖說:展覽現場(下同)

挪用手法重塑中國現場

希臘傳說中的美杜莎是唯一具有肉身的女妖,她冒犯諸神,她可斬可殺:她的頭顱、美發和血液,帶有魔力,雅典娜嫉妒得發狂,智慧女神把美杜莎的頭顱用來裝點自己的護甲。顯然,本次展覽的主題聚焦於「女性」。展覽現場擺放的一張巨大的三角形桌子,分別代表著哲學、雕塑和戲劇——這也是古希臘文明的三個標誌。活躍在這三個領域的當代學者與藝術家,坐在三條邊的對應位置,一起探尋美杜莎身體的失蹤、女人的歷史與人類文明的起源。而這個巨大的三角形桌子圍起的面積正是167平米。

「167平米只是一個概念和約數,它可能是267,也可能是197,數字代表限制與界線。」張新坦言,三角桌的形式借鑑了美國女性藝術家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被譽為「藝術史上的史詩級」的裝置作品《晚宴》,原作邀請了包括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在內的39位傑出女性共進晚宴,三角形的每邊坐13位女性,對應《最後的晚餐》中的13位男性,原作品討論了女性自身和家庭的關係。張新在自己的作品中,擺放於三角形桌面上的,是一些陶瓷盤子裡的水果、器物浮雕,這又是挪用自一位瑞典藝術家的作品。張新毫不迴避挪用的手法,挪用可以是對自然的模仿,也可以是對概念的模仿,在此刻的中國現場,就是重「塑」藝術家與觀眾對於三角形的認識。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的三角形桌子中央,一泓清水替代了朱迪·芝加哥原作中的陶瓷地板,舞蹈者三木珠瑛在水邊顧盼、起伏,伴隨著大提琴的琴音如泣如訴,用具有雕塑感的肢體語言將美杜莎的心理活動外化,但是很顯然,《共通場所》並沒有特定的劇本。

「當一件作品完成後,作為作者的主體消失,作品將有自己的語言存在形式。」張新說。之所以要做這樣的形式,張新是想探討「雕塑」的當代呈現。「雕塑一詞,在語言學意義上被拆散後放置於不同的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意義。雕塑的傳統概念發生變化,不僅僅只是架上的藝術。從哲學範疇而言,雕塑是一種『存在』。」

女性創作東西方標準不同

出生於1967年的張新,始終在以女性為主題的藝術探索之途上跋涉,母親的身份依然沒有遮掩住她的鋒芒,在這件新作品中,她被美杜莎的故事打動,同情美杜莎的命運,「我個人認為女性的特殊經驗當然對創作是一種促進,女性在創作中是有性別優勢的,具體體現在女性的生活態度和對事物的經驗上,但這種優勢不一定會得到認可,在現實中不具備話語權力。」

但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創作努力方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女性主義作品正是體現女性的一種表達方法,不能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女性主義創作,因為她們身處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和社會意識形態下,生活處境也不同。」

本次展覽是張新的系列作品《「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的第二部,將展至12月6日。(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相關焦點

  • 展覽丨上海油雕院「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開幕劇《共通場所》舉行
    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日前於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展期為2020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該展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第五屆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由院雕塑創作室雕塑家張新發起。  11月28日下午1:30,展覽舉行了一場開幕劇《共通場所》,活動由張新、張念、張獻策劃並參與,同時邀請了吳冠軍、姜宇輝、袁可如、王田、黃煒、三木珠瑛等嘉賓。  「雕塑」一詞作為名詞,意指物體佔有空間維度的實體存在形式。  「雕塑」一詞作為動詞,被理解為是一個行動的過程。
  • 海波隨筆|上海油雕院裡的「相對距離」
    上海油畫雕塑院離我辦公室很近,不到5分鐘的車程。所以常常趁著午間時分,一個轉身,就能把自己從工作狀態扎進藝術海洋,享受片刻。尤其是近兩年,從吳湖帆文獻展、當代雕塑研究展,到油畫學術系列展、上海高校教師陶藝展等等,館方策劃的高質量展覽一個接一個,頗有吸引力。
  • 2019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展出,聽聽這些藝術家的「年度小結」
    作為展示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創作與研究的常規展,每年一度的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日前開展,將展至6月30日。「年度創作與研究課題」是油畫創作室、雕塑創作室和理論研究室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人員,按年度各自創作與理論研究課題項目,為產生具有原創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所進行的實踐與探索。
  • 「似動非動」的靜態之美,古希臘雕塑從無到有的鮮活姿態
    古希臘時代的雕塑藝術創作歷經了一個漫西方藝術的起源說起來是從古希臘時代說起,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的源頭,其早期思想藝術體現在西方藝術發展的方方面面,現如今在各大歷史博物館,還有不少古希臘時期留下來的藝術品,至今仍然在訴說著古希臘藝術的輝煌
  • 女性力量永恆的象徵:美杜莎的美麗與恐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危險之美:古典藝術中的美杜莎」探究了美杜莎這一經典形象從一個醜陋的怪物變成一位蛇形美女的歷程。最早的美杜莎是畸形的半人類形象,部分身體呈現著長著動物獠牙和翅膀的形態。直到公元前五世紀,受希臘藝術中對藝術形象造型不斷理想化的影響,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開始變成一個迷人的嫵媚女子形象,她扭動的蛇形頭髮變成了狂野的捲髮,只有她下巴下面的幾條蛇暗示著她曾經的起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危險之美:古典藝術中的美杜莎」展覽包含了大約60件來自曼哈頓博物館收藏的作品。
  • 古希臘神話蛇髮女妖共有三位?美杜莎是其中最弱的
    提到古希臘神話,我們也都不陌生,從小在各種書籍、動漫、遊戲等等作品中,都接觸過不少的古希臘神話元素,說到什麼宙斯、波塞冬、哈迪斯,這些希臘神很多人也都耳熟能詳。但要說古希臘神話中最有特點的,我認為就是著名的蛇髮女妖美杜莎了,一頭恐怖的蛇發,一雙可以把人石化的眼睛,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現代還有一家著名的公司用她的頭像做商標,足見神話的魅力。雖然美杜莎很出名,一說起蛇髮女妖大家就會想到美杜莎,但其實在古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並非只有美杜莎一位,實際上美杜莎還有兩位姐姐,他們並稱為戈爾貢三姐妹。
  • 美杜莎:跨越山海,我奉命守護你!
    在中世紀的伊斯蘭,祖母綠本身意義非凡,因為那是穆罕默德最愛的寶石,在歐洲,祖母綠是象徵希望和生命的顏色,而讓守護之力加倍的,是美杜莎! 擁有超凡魔力的美杜莎一直都盤踞在城堡、甲冑、盾牌之上,是西方最著名的守護圖騰。我們希望它也能守護你,安然無恙地度過這個難熬的時刻。
  • 天馬座在古希臘神話中是怎麼來的?其實跟雅典娜有仇?
    世界上以神話為題材的藝術、文學作品可謂多不勝數,比如雕塑、名畫之類的就不用說了。尤其現代的文藝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什麼小說、動漫、遊戲、電影等等,從神話中提取了大量的素材和靈感。世界上各大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神話體系,但對於神話題材的運用早已不局限於地區和民族。
  • 從這件65克拉的祖母綠,看美杜莎如何從恐怖女妖變成歐洲守護神?
    在西方神話裡,美杜莎可以說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反面神靈形象,在古希臘神話重,她是戈耳工三姐妹之一,居住在夜與死之神塔納託斯的領地內,生活在陰影與光明之間,美杜莎的兩個姐妹都是全身遍布堅硬的鱗甲,刀劍不入,只有美杜莎是肉身,存在破綻。但是就算是這樣,頭髮是蛇的美杜莎也是超級BOSS,人只要與她們目光對視,馬上就會變成石頭。
  • 震撼人心的藝術張力 上海展出3D列印的超大型雕塑
    震撼、神秘、張力、破壞、瞬息萬變、光怪陸離……任何一個詞都不足以完整地描述6月24日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的展覽「展望:境象"。這是藝術家展望首次在上海舉辦的大型個展,也是其藝術生涯至今最大的個展。展覽呈現了展望二十多年藝術生涯的代表作,包括早期作品《中山裝》、《假山石》,近年來探索自然與宇宙的《素園造石機》、《小宇宙》,以及今年首次結合3D輸出科技手段進行創作的《隱形》等。
  • 「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亮相清華
    >   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回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大型展覽20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 古希臘的雕塑為啥都「不穿衣服」,原來是跟原始人有關
    這裡是「說易解道」古希臘的雕塑在西方的藝術領域中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西方的藝術精神崇尚典範,莊重和嚴謹的寫實。可以說都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觀念中,不穿衣服就是不文明的表現,但是古希臘的雕塑藝術中人物為什麼往往都不穿衣服,這和他們的藝術嚴謹不會有衝突嗎?
  • 上海這些博物館藝術館都將於明天恢復對外開放啦!|名單持續更新中
    繼上海博物館官宣開門後,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程十髮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等申城重要博物館藝術館也都將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 古希臘雕塑三個不同的時期特點
    1古希臘三個時期雕塑的詳細特徵  1、古風時期:  公元前8世紀到6世紀,希臘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落首領的權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隸制度在希臘形成,開始建立了奴隸制的城邦國家。  由於陸地貧瘠,城邦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海上擴張和殖民統治。
  • 上海展訊 | 用80場展覽為你的2020年畫上句號!
    自 9 月展訊推送以來,許多小夥伴都在裡面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展覽,收穫了滿意的觀展體驗。而這個 12 月,Cc 一樣為各位帶來了最精彩的 80 個上海的展覽。畢竟要讓 2020 圓滿收官,怎麼能少的了看展呢?
  • 亨利·摩爾雕塑展:《國王與王后》
    東方網3月4日消息:由上海美術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中國展覽交流中心和亨利.摩爾基金會主辦的《「摩爾在中國」———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近日在上海美術館新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向公眾展示了摩爾於1929—1983年間創作的118件雕塑作品,展品中包括了草稿模型、早期雕塑和大型青銅雕塑,展示了摩爾的藝術風格在54年中的發展和演變,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摩爾一生的創作歷程。展覽將舉辦到4月15日。圖為摩爾的作品《國王與王后》。高育文 攝
  • 一個失重的展覽
    這15位當代藝術家展出作品包含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不同類型,從一個展覽匯集的地域藝術家數量來看,是國內最大規模的比利時當代藝術展,不過從藝術家的作品而言,都是點到為止,不能算作比利時當代藝術全貌。 這裡面上海藝術愛好者最熟悉的,應該是在外灘美術館才做過展覽的弗朗西斯·埃利斯。
  • 杭州這場雕塑展有看頭,8位雕塑藝術家年紀最大的94歲,最小的84歲
    11月28日下午,杭州城西休閒公園·品空間,《潤物無聲——師者自選雕塑作品展》正式開幕。這八位雕塑藝術家,年紀最大的94歲,年紀最小的84歲,按年齡的大小分別是:沈海駒、沈文強、王建武、潘錫柔、仲兆鼐、達榴生、傅維安、高照。這次展覽匯集了老一輩雕塑藝術家對藝術和人生的思考。
  • 一尊「反傳統」的美杜莎雕像,再度引發巨大爭議
    這座七英尺高的青銅雕塑名為《帶著珀爾修斯頭像的美杜莎》,描繪了蛇發女怪赤身裸體,一手揮劍,另一手握住珀爾修斯的頭。據介紹,藝術家盧西亞諾·加巴蒂2008年創作的作品,是對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本維努託·切裡尼的《美杜莎之首的珀爾修斯》(1545-1554)的回應。這兩個版本都是基於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希臘語的版本。
  • 「製造之外」展覽亮點多多
    除本次在雅昌藝術館開幕的主展館外,深圳海岸城還將作為本次展覽的城市分展館。 本次展覽由深圳雅昌藝品文化有限公司和品口(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雅昌藝術館、紐約CUBE CONSULTING協辦,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 隨著人類工業革命時期的高速發展,除了現代化和高科技外,不得不接受資源的消耗這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