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展出,聽聽這些藝術家的「年度小結」

2020-12-06 金臺資訊

作為展示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創作與研究的常規展,每年一度的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日前開展,將展至6月30日。

「年度創作與研究課題」是油畫創作室、雕塑創作室和理論研究室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人員,按年度各自創作與理論研究課題項目,為產生具有原創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所進行的實踐與探索。

年度展旨在發揚學術民主,倡導不同的學術觀點、方法以及對題材、形式、手段的充分表達,以期進一步推動藝術內容、觀念、風格、流派之間的交流和切磋,促進藝術創作與研究的健康、良性發展。

作為公益性質的國家專業藝術創作與研究機構,油雕院的創作與研究始終秉承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優秀傳統,積極響應新的時代使命,不斷推陳出新、開拓進取。下面,不妨讓我們來傾聽一下這些藝術家的「年度小結」。

劉曼文:繪畫實踐與圖像應用

在繪畫實踐中,圖像的運用重新改變了其原有屬性,藝術家生活經驗、繪畫技術儲備以及對人生的認知態度,賦予圖像以繪畫的語言表現形式。

評價:義大利貝利尼博物館館長路易吉·貝利尼評價她的作品「不僅很出色,而且深具哲思,因為她能透過畫布看到更加深層的東西。這就是那些只有大師們才能洞見,而常人卻無法感知的東西」。

殷雄:具象繪畫的實驗性

在圖像化的時代,當繪畫的敘事功能減弱以至於喪失時,作為具象繪畫具有多大外延的可能性,又將呈現怎樣的態度使繪畫回歸於繪畫本身,使這一傳統的手段延續並證實它無可替代的價值。

評價:殷雄寫生作品延續了具象作品諸多特點:冷靜、精練、概括、節制,色彩極為含蓄,注重對客觀世界進行抽象結構的提煉,並予以莊嚴化處理,從而獲得儀式化的崇高感。殷雄寫生所及之處,人文地理差異極大,但殷雄對物象的簡化、對畫面結構的莊嚴化處理以及對沉靜而神秘的氣氛表達是一致的。他對寫生對象關注不僅限於視覺,殷雄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考察當地的歷史掌故、社會文化、生活狀況和地理風俗,為此寫了專門的筆記。他所感興趣的是寫生對象背後的文化積澱,進入對象的文化情境,力圖觸及其精神世界。——摘自李詩文《詩意地思辨》

李淜:歷史題材繪畫創作中有效借鑑現當代藝術表現語言的可能——一個畫家

在西方,「畫家」一詞指的是一類社會學科的專家,他們的社會身份來源於平面視覺藝術的生產。然而,對於舊石器時代在原始洞窟中描繪巖畫的智人來說,幾乎沒有這些社會身份的痕跡。原始部落中的繪畫工匠們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成了無名的存在。在遠古,體力勞動不像智力勞動那樣受到重視。古希臘的繆斯女神並不包括繪畫和雕塑。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當時的人文藝術實踐者是通過知識和思想而不是通過視覺藝術來超越自身的傑出人物。這些過往留存下來的精心製作的繪畫作品表明,在這些社會勞動分工中,描繪世界的能力是託付給「某些人」的。

在中世紀,5世紀到15世紀之間,很難為畫家找到明確的身份。當時,「artist」一詞指的是文學院的學生和老師,用「手」製作的人被稱為「artifex」或「craftsman」,這是神職人員一種定義。在14世紀的佛羅倫斯,在畫家們成立自己的行會之前,他們都被納入醫生和藥劑師的行會,因為他們都使用植物和礦物。雖然畫家開始在社會中發揮作用,但他們還不是自己作品的主人,這些作品是集體的而不是個人的努力。在中世紀,很難將一件作品歸為一個藝術家所有,因為它通常是匿名的。社會對畫家高超技藝給予讚嘆,但這種讚嘆更多地是給予其作品,而不是創作者,畫家依然處於社會的邊緣,他的地位遠比作品更低。

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畫家的形象——創造性天才的形象——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文藝復興產生了許多繪畫的傑作,然而,這僅限於少數人士。文藝復興預示了古典畫家的出現,他們是自由的專業人士,在學術環境中進行他們的工作。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的形象才開始出現,他們受到職業和深層靈感的驅使。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現代畫家的形象逐漸建立,其首先在專家眼中得以觀照,而後在公眾產生影響。繪畫是越來越理解為表達畫家的內在自我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作為一個理想或世界的真實寫照。20世紀下半葉逐漸出現了當代藝術家的形象,其逐漸遠離了文藝復興以來畫家在社會中的一種既定形象——畫家為繪畫終其一生,更甚為之殉道。其鼻祖杜尚是最早反對把繪畫作為職業、學術專業的人之一。

何為畫家,畫家何為?或許取決於其所處的社會結構。

石至瑩:重新思考繪畫性

2019年的研究課題依然是圍繞「重新思考繪畫性」,主要是以靜物為主。對我來說,除了繪畫史或文化上對於靜物的圖像、主題、觀念的研究,作為一個隨手可得的物的存在,靜物可以讓人長時間以及近距離觀察,並且把這種觀察提取到畫面。在這個過程中不涉及任何觀念或者情感的抒發,只是觀察和被觀察。作為對象的靜物,光影、畫面、色彩、手感,這些不同的狀態都互相組合轉換,而轉換時的臨界狀態,就是我體會到的事物的存在狀態,儘可能把這個狀態具相化,畫成一幅畫。

魯丹:當代油畫創作中的圖像轉換展示

圖像的利用可以支持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但是和我們傳統運用圖像的概念不太一樣,不僅僅是圖像的內容,還有繪畫的方式和藝術家個人的情感。當藝術家利用圖像再次表達出來的這張畫、這個視覺,是取決於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知識結構和每個人的內在理解,來決定了這個畫面本身的意義,並且強調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裡面怎樣去看這些視覺的影像,帶給每一個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圖像的利用和藝術家本身的情感來賦予真實,並創作一批作品。作為當代上海油畫雕塑院的具象藝術工作者,圖像的利用是繪畫創作的必要手段。由於圖像在具象繪畫領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圖像提供了豐富的現代觀念,如何處理好圖像與繪畫之間的關係是當代油雕人的重要課題,對當代油畫雕塑院的藝術導向是非常重要的。

楊冬白:金屬雕塑的寫意山水錶現當代人文意義

從中國繪畫的山水畫上著手研究,詮釋東方文化的意境並梳理其脈絡。以自我的主觀感受,用自然的山、水、人為載體,用雕塑的手法來表現具有當代人文精神的山水,從而探索一條傳統與當代藝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

「寫意雕塑」是相對「寫實雕塑」而言的,它融入了中國傳統寫意精神和哲學思想,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懷,相對「抽象雕塑」也更易被接受,近年來廣受關注。該項目正是緊緊依託中國傳統文化主線來研究雕塑中的一個大命題,具象雕塑、寫意表現在新時期的發展更是責無旁貸。堅持對現實生活的表現,是我們創作研究的基本方向,同時也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2018年度的創作是通過對金屬材質的特殊性的研究,加上電腦cad模型製作、金屬切割等技術的支持,較大程度地完成了2017年度提出的項目課題。該階段的創作從對金屬加工的研究進入到對人文山水的研究,將兩者相結合,呈現一種新的雕塑創作手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而2019年度的項目,則對寫意山水、藝術人文的金屬創作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除了金屬雕塑,此次還展出了兩組與藝術家雕塑作品具有一定內在關聯性的攝影作品。

袁侃:象徵寓言體在雕塑及裝置作品中的運用

通過對自然界動物生命的細緻觀察與敏銳理解,將自身對於現實的憂思與關切投注其上,塑造了不同情感和性格傾向的動物角色,從而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劇情。藝術家不僅是角色形象的塑造者,實際上也是這場關於生命的寓言劇的編劇和導演。藉由奇異、夢幻、野性、荒誕場景的營造來映射並觀照人類在今天所處的複雜境遇,藝術家自身的態度和批判性立場在此過程中亦得到含蓄而有力的表達。

韓子健:當代雕塑的時間意識和身體表達

機緣之下,2019年重溫了塞尚的疑惑。事物的況味究竟意味著什麼?事物如何可能被接近,如何被把握,這不僅僅是一個視覺經驗問題;同時也是關乎情感的和身體的經驗問題。在《眼與心》裡,塞尚的困惑集中於繪畫的深度,他似乎是在問:一種非視覺性的深度如何能被視覺加以呈現?區別於主體對象化的視覺建構,「深度」是被感知事物自身呈現的場域,而場域則非主體的創作所為。因此在對塞尚的轉摹中,「深度」這條線索愈發地難纏……在《塞尚的疑惑》一文中,佔據很大篇幅的是對塞尚多疑性格的分析描述。梅洛龐蒂給出了與此有關的另一種可能性解釋:正是藝術家自陷於表達悖論的困境時,他的個性軼事才會變得有意義。至少這兩者是複合相契的,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後者決定前者。作者以這樣一段話作為長文結尾,「我們從未脫離我們的人生,我們從未面對面地看到觀念抑或自由。」是的,這裡也拿它作為我這些零散記錄的結尾吧。

朱勇:傳統與當代——雕塑創作中的觀念與造型

傳統與當代是當今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熱議話題之一,這個話題的涉及面較廣泛,不僅牽涉到藝術的發展形式,也牽涉到藝術發展的觀念,還涉及到當代藝術的一個創作方向。本研究在藝術的門類方面重點落在雕塑創作上。當代雕塑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豐富多彩的當代雕塑作品提供了大量視覺資料,這些已有的雕塑作品反映了此階段雕塑家在從事雕塑創作時的觀念和造型選擇,此研究的主標題「傳統與當代」也是其中的選擇之一。這個研究主題包含當代雕塑發展的本土化,本土化又包括創作觀念的本土化,造型方式的本土化。但是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的整個雕塑教學體系都是從國外搬進來的,這就使得我們一開始就是以西方的判斷標準來評價雕塑。當我們關注到本土化的時候,是從西方的美學判斷去審視傳統審美,與自古以來本土形成的審美判斷是有一定衝突的。雕塑創作的本土化在審美判斷上有了一定的分歧,這在一定層面促成了傳統與當代轉化的研究。當我們在進行雕塑創作的時候,在觀念上開始思考如何衡量傳統與當代的區別,在造型上開始考慮是傳承、轉化還是創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研究。

林森:中國傳統雕塑語言在當代具象雕塑中的運用

當代具象雕塑語言面臨著開放且複雜的交叉路口,一方面,新材料、新技術對雕塑拓展了雕塑形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與新觀念不斷刷新與顛覆著雕塑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傳統雕塑的東方精神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藝術家的創作語言。因此中國具象雕塑,尤其是這個時代的具象雕塑,仍然需要從傳統的文化、思想、審美中吸取靈感,並且吸收與借鑑的應不僅僅是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的形態、皮囊,更應吸納其精神內核,用作品來表達中國藝術的靜謐與深邃,探索東方美學在當代具象雕塑中的時代意義。

傅軍:具象的當代性

本課題所探討的具象的當代性,是指作品中有著具體形象,但其意義超越了外在的視覺形象,而是負載了反思藝術理論和提煉藝術語言的思想,帶著當代藝術理論的內在特質,基本摒棄了學院寫實藝術的保守和單一。這些具有鮮明當代屬性的具象藝術,它的存在意義不再是為了「記錄現實」,更多的是通過藝術觀念的更新,語言方式的拓展,表現手段的豐富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化語境和當代審美。

在此,我通過深入了解創作者在觀察、體驗和思考基礎上發揮出來的想像力和創造性,並在語言的表現性、寓意性、象徵性和觀念性上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還能在視覺感受和心理接受兩個層面不斷補充新的資源、增添新的藝術方式,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在心理上與當代人引起共鳴,在精神和情感上引起共振,體現出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文化內涵和美學趣味。

我關注和研究這些具象作品和它們的創作者,更多以藝術理念、精神追求和審美取向上的某種共通性為前提。除了個別特別年輕的藝術家之外,他們多年來始終以一種循序漸進的狀態進行著創作,不同階段的作品有著一種相對明確的承續關係,並能從中看到他們藝術語言的日漸完善與成熟。無論是知名藝術家還是青年新銳,都在藝術思維和創作實踐上保持著非常活躍和勇猛的狀態,他們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創造,為中國當代具象藝術的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更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一種現實又可行的路徑。

江梅:「現代性」與「當代化」的本土實踐路徑

在20世紀中國現當代美術實踐和研究中,「現代性」和「當代化」是兩個重要的關鍵詞,二者都蘊含著如何面對傳統並對其進行創造性的傳承與轉換,如何建立具有現代性價值與當代文化精神的中國新藝術語言與精神內涵的使命。本課題通過具體的實例考察、資料收集與相應的歸納研究等工作實施開展,試圖在今日中西方藝術交織融合的背景下,通過對具有中國特質的現當代美術實踐的考察與研究,探究「現代性」與「當代化」在具體的藝術實踐與探索道路上的不同樣貌、形態和精神意涵,思考其對中國未來藝術發展的價值與意義。

李詩文:傳統山水畫語言的當代化轉化(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

「山水」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大的系科,代表著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成就。其獨特的體系、深厚的文化傳統,不僅體現在技法語言、造型觀念上,也體現在文化思想上。歷經了20世紀百年的西學東漸和21世紀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在高密度數字信息化的今天,藝術該如何面對逐漸疏離和衰退的自然?如何看待已經遠去的人文傳統、尤其是水墨山水傳統?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面對材料和思維觀念的巨大差異面,油畫(這一西來的畫種)創作如何在語言和觀念以及精神內在上接續我們自身文化脈絡?西式造型思維和時代語境如何與水墨傳統在交織互動中觸發繪畫的更新?此項目以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致力於探討山水造型文化傳統在當代語境中的轉化,探索繪畫語言系統當下生成的可能性。(李君娜)

前:朱勇雕塑;中:楊冬白雕塑;後:殷雄油畫

理論研究室成果

相關焦點

  • 上海油雕院的這個展覽,讓古希臘美杜莎雕塑動了起來!
    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日前於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在展覽開幕式上,實驗劇《共通場所》一位紅衣女性不間斷又任意的舞蹈,在冰冷的冬日空氣中掙扎、翻滾、伸展……挑戰身體極限,演繹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故事,同時詮釋了張新對於雕塑動與靜的概念。該展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第五屆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
  • 海波隨筆|上海油雕院裡的「相對距離」
    上海油畫雕塑院離我辦公室很近,不到5分鐘的車程。所以常常趁著午間時分,一個轉身,就能把自己從工作狀態扎進藝術海洋,享受片刻。尤其是近兩年,從吳湖帆文獻展、當代雕塑研究展,到油畫學術系列展、上海高校教師陶藝展等等,館方策劃的高質量展覽一個接一個,頗有吸引力。
  • 第八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研修班作品展】 形象寫實與表現研修班
    2014 恆通國際商務園HI藝術中心第四屆中國油畫新人展 2014 中國油畫院美術館首屆恭王府時代肖像藝術展 2014 北京時代美術館第十二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 2014 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後浪空間自然年常設展覽後浪計劃第一回 武漢後浪藝術空間中美大學生藝術交流展 2013 紐約藝術學院「皆大歡喜」武漢青年藝術家沙龍展
  • 杭州這場雕塑展有看頭,8位雕塑藝術家年紀最大的94歲,最小的84歲
    展出的作品近151件,和很多雕塑展大型作品匯集的現場不同,這次的作品,大小往往只在方寸間,如芥子納須彌般,通過點點細碎的藝術創作痕跡,展現了一代人的傲骨與風貌。比如,王建武的《象》,才1立方釐米的大小,遠遠看去十分不起眼,但是展覽現場,特地設置了一枚放大鏡。
  •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油畫和雕塑展區將分別於9月22日和25日在重慶開幕
    從1949年至今,全國美展已舉辦12屆,共計展出作品3萬餘件,從中產生的名家名作不勝枚舉。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共設13個展區,其中油畫展區將於9月22日上午10點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持續到10月22日結束;雕塑展區將於9月25日上午10點在重慶當代美術館開幕,持續到10月25日結束。據悉,這是全國美展70年來第一次走進重慶,觀眾可以免費觀展。
  • 上海這些博物館藝術館都將於明天恢復對外開放啦!|名單持續更新中
    繼上海博物館官宣開門後,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程十髮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等申城重要博物館藝術館也都將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 最神秘的時空、最好吃的展……這些展覽不容錯過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網另外,這次展覽還增加了互動視頻裝置和聲音播放裝置,在觀展的同時還可以聽聽大眾對食物的記憶,很頭互動性和趣味,整個過程一點都不會幹癟~超多精緻文物,強烈推薦你們打卡啊。對啦,展期很長,一直到2021年2月28日,而且春節假期也免費開放!時間多,大家可以合理安排。
  • 展覽丨上海油雕院「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開幕劇《共通場所》舉行
    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日前於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展期為2020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該展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第五屆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由院雕塑創作室雕塑家張新發起。  11月28日下午1:30,展覽舉行了一場開幕劇《共通場所》,活動由張新、張念、張獻策劃並參與,同時邀請了吳冠軍、姜宇輝、袁可如、王田、黃煒、三木珠瑛等嘉賓。  「雕塑」一詞作為名詞,意指物體佔有空間維度的實體存在形式。  「雕塑」一詞作為動詞,被理解為是一個行動的過程。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最近開幕的重要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有「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約200件展品呈現江南藝術的豐富姿態與文化縱深。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首個中國大展則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揭幕。山西博物院大展「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再次延期,展至6月28日。
  • 盤點2016年度十大全景VR展覽:永不落幕的藝術
    2016年,雅昌推出「VR看展」,利用最前沿的VR技術對重要展覽進行採集,傾力打造雅昌全景展覽。在此觀者不僅可以放大清晰觀看每一件作品,還可以非常直觀地將展館整體空間盡收眼底,使展館呈現出360度無視覺死角的立體感和空間感,給人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從大咖個展到大型群展,從北京到上海,從深圳到武漢......不論何時何地,都能給愛看展的你超真實的視覺藝術體驗。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禹步——第12屆上海雙年展展期: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0日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第12屆上海雙年展以「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為主題,通過展出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深度挖掘當代藝術社會角色的構架,探尋一種全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 英國將舉辦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展
    新華網倫敦4月29日電(記者張建華夏曉)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大型雕塑作品展將於5月1日在其故居開幕,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摩爾的雕塑作品對世界當代藝術所產生的影響。摩爾生於1898年,1986年逝世,是英國著名雕塑家,也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 德國藝術家創作巨型粉紅兔子雕塑在奧地利展出
    德國藝術家創作巨型粉紅兔子雕塑在奧地利展出5) "← →"翻頁 當地時間2014年4月17日,奧地利維也納,德國藝術家創作的為
  • 一周觀展指南|迷失在上海的「克萊因藍」與東京都的克裡姆特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將推出特展,通過百餘件文獻、繪畫和裝置作品講述三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對實驗、創新和發現的不懈追求。本次展覽亦是在中國境內第一次大規模展出伊夫·克萊因的作品。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展期:2019年4月13日起地點:上海博物館此次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的思路,特新增書畫精品、新品共計十八件。其中明代沈周《西山雲靄圖卷》、清代鄧石如《隸書黃鶴樓詩軸》為首次展出。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留法「先驅之路」,歐美看倫勃朗與凡高
    上海繼承了以傳統經典為標示的「江南文化」;匯聚了以中西融合為特徵的「海派文化」;在風雲激蕩的20世紀,海內外重要的美術家幾乎都與上海這座城市有關。展覽共展出作品150餘件,均來自歷年來藝術家或者藝術家家屬捐贈給中華藝術宮的藏品。
  • ...揭曉:郅敏獲年度大獎,李琳琳、康靖、唐晨凱、阻抗匹配Q-Factor...
    繼12月10日下午2020第八屆「明天雕塑獎」入圍暨獲獎作品展在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美術館揭幕後,當晚本屆「明天雕塑獎」的各個獎項也全部揭曉——李琳琳、康靖、唐晨凱、阻抗匹配Q-Factor成為獲獎藝術家,郅敏則拿到了最受關注的年度大獎。
  • 「本質主義」藝術家劉以林應邀參加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
    本質主義」藝術家劉以林文/爾雅由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和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承辦,由全國城雕委副主任、天津美術學院景育民教授策展的「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於7月11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
  • 一周觀展指南|紛至沓來的上海雙年展、藝博會、ART021
    第二十二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展期:2018年11月8-11月11日地點:上海世博展覽館來自國內外的近120家畫廊與藝術機構,將展出5000餘件藝術作品,覆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新媒體等各種藝術門類,全面呈現精彩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