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2020-12-06 澎湃新聞
經過11月初各地藝術展覽齊開的「旺季」,本周隨著氣溫下降,藝術世界似乎進入短暫「冬藏」,不過一系列紀念文化名人的展覽卻獨具亮點。

在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歷代漆器展,同濟大學紀念園林大家陳從周先生誕辰百年11月25日正式開始,其中包
括同濟大學博物館舉辦的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展覽與

陳從周《說園》與文人意境——紀念陳從周先生百年畫展」等。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則有「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在北京,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正在展出他捐贈的上百件文物。在位於東京的三得利美術館即將開幕的「扇之國」,則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展

時間:2018年11月25日-12月23日

地點:同濟大學博物館

2018年是中國園林一代大家、知名古建築學家陳從周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為紀念陳從周先生的人生與學術,為弘揚陳從周先生的情懷、精神與思想,同濟大學從2018年11月25日舉行系列紀念活動。其中包括在同濟大學博物館舉辦的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展覽,將展示陳從周先生在園林、書畫等多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據悉,除此前在上海舉辦的「鬱郁乎文哉——陳從周百年誕辰致敬展」外,揚州市園林管理局已連續舉辦詩文大賽、詩文朗誦會、紀念大會活動周等,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將舉辦「陳從周與蘇州園林」文獻展,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和揚州市園林管理局將召開紀念座談會、梓翁亭落成典禮,浙江大學將舉辦「中國園林學術研討會」,陳從周藝術館新展和豫園畫展也將開幕。

「陳從周《說園》與文人意境」——紀念陳從周先生百年畫展

時間:2018年11月27日-2018年12月12日

地點:同濟大學雲通樓2F展廳(楊浦區赤峰路50號)

中國園林基本是由山水、花木、曲水、建築等巧妙組合而成的一個精妙絕倫的藝術品,更彰顯了其詩情畫意的魅力。陳從周先生有《說園》之作,可謂道盡此園三昧。由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這一展覽拈出「說園」一詞為題,一則表達對先賢的懷念,二則欲體驗傳統文人生活狀態、體味一以貫之的中國畫「澄懷味道」之創作狀態。參展畫家包括大壺、牛朝、卞瑞、王素柳、牛文娟、牛孝傑、孔繁軒、呂少卿、朱敏、朱忠民、汪家芳、沈雪江、張偉平、陳福彬、邵仄炯、林海鍾、鄭文、鄭宇、顧炫、顧村言、錐石。


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展期:2018年11月16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從新石器時代的萌芽探索,到戰國、秦漢的漆彩飛揚,一直到宋元明清的百花齊放,中國漆器史波瀾起伏而瑰麗絢爛。觀賞歷代漆器,是從一個側面閱讀燦爛的中華歷史與文化。該展輻射了儘可能多的時代與工藝,是上博首次系統、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共遴選上博館藏曆代漆器200餘件,分為6個部分。

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

展期: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的重要藏品,呈現美國藝術在1865年至1945年間的風格演變,在這80年間美國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南北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美國藝術則隨著國家擴張與科技進步而發展。

禹步——第12屆上海雙年展

展期: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以「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為主題,通過展出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深度挖掘當代藝術社會角色的構架,探尋一種全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光前啟後——南社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革

展期:2018年11月12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後最有影響力的革命文學社團,是推動近代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展覽分為圍繞「南社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革」這一主線,通過百餘件文獻史料和珍貴文物,展示南社人在革命鬥爭、輿論宣傳、教育興學等方面所做的貢獻。

上海筆墨博物館十周年——名家書畫文獻回眸展

展期:2018年11月3日—12月9日

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

在開館十周年之際,上海筆墨博物館舉辦一期回眸展,從前期組織的展覽中精選部分名家名作和珍貴文獻再次展出,還向當年合作辦展的名家後裔弟子徵集到一些新的展品。

本次展出的曾熙、李瑞清、張大千師徒的字畫和照片,譚延闓、譚澤闓兄弟的對聯、字幅,沈尹默、蔣鳳儀、周愚山、胡鐵生等的書畫作品和碑帖等,都是曾展出的精品。

辛迪·舍曼中國首展

展期:2018年11月7日—2019年1月13日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辛迪·舍曼以「化裝自拍」攝影風格著稱,其融入概念藝術,具有表演性的肖像自拍作品,在拍攝手法上顛覆了傳統攝影強調的紀實性,開拓了攝影的更多可能性。展覽將回顧其藝術創作生涯,呈現128組攝影代表作品。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

展期:2018年11月9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弗朗西斯 · 埃利斯是一位出生於比利時旅居墨西哥多年的行為觀念藝術家。他行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裡,他的眼光略過表面,看著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事物、角落、細節,甚至是內在的關係,並以「稀鬆平常」 的行為舉動,對他所到之處進行細微且詩意地幹涉。

羅素·楊之造星時代

展期:2018年10月27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藝倉美術館

英裔美籍藝術家羅素·楊(Russell Young)以巨幅鑽石塵絲網印刷版畫和對當代歷史和流行文化的挪用藝術聞名。展覽匯集25位中西方名人肖像作品,70餘組波普藝術創作,4段絕世巨星試鏡影片,展現那個年代美國重大文化事件和流行音樂。

深林人不知——丁健飛作品展

展期:2018年12月1日—2019年1月2日

地點:安簃藝術空間(靜安區銅仁路90弄4號1樓)

丁健飛,1996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他沉迷於對山石草木做大量的單調又繁複的工筆細描,把自然真相的原始紋理與砂質實體放大了給我們看,光影清晰,歷歷可見。極致的「密」與極致的「空」構成了顛倒和對等關係,而「密」與「空」的辯證成為丁健飛畫作的重要形式與主題。

江南菖蒲大會

時間:2018年11月25日—2019年1月11日

地點:浦江之首藝術空間

(松江區石湖蕩鎮泖島公路8號金泖漁村)


江南菖蒲大會以發掘蒲草藝術底蘊,建設美麗鄉村為出發點,邀請陳佩秋、林曦明、韓敏、唐逸覽、程多多等近五十位著名海派藝術家與江蘇、浙江、北京、山東等地藝術名家共同以菖蒲為題進行創作,將展出名家書畫作品一百餘件,同時展出江浙滬二十餘位菖蒲名家提供的近五百餘盆精品菖蒲,其中不乏優品名種。活動期間,還將舉辦名家講座與藝術雅集,力圖通過數年的努力將菖蒲大會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江南文化品牌。


無人的玫瑰

展期:2018年11月24日—12月17日

地點:藝料之外畫廊(1933老場坊1-311單元)

「藝料之外」與「其門藝術」攜手呈現群展「無人的玫瑰」,參展者有郭工、高偉剛、雷本本、李昕、歐陽文東、任芷田、吳鼎、蕭瀟共八位藝術家。

相逢的遊戲

展期:2018年11月24日—2019年1月10日

地點:諾易畫廊(太原路165弄2號底樓)

展出陳卓、金笙、羅爾奇、王嘉逸和周易非五位中國本土青年藝術家的當代作品。參展作品涵蓋了版畫、拼貼、油畫、影像以及雕塑,是一次由造型藝術編織起來的人生故事與視覺遊戲。

杭州

展期:2018年11月29日—2019年2月28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意在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沉默的情感:布魯諾·瓦爾波特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29日—12月23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

布魯諾·瓦爾波特(Bruno Walpoth)被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木雕藝術家之一。展覽展出他的25件木雕新作,以及在個展中鮮有展出的繪畫、銅雕和紙雕作品,結合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實錄影像,全方位展現他的藝術造詣。

北京

鄭振鐸誕辰120周年紀念展

展期:2018年11月20日—12月2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鄭振鐸(1898-1958)是中國文學家、翻譯家、藏書家,曾擔任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將自己收藏的大量古代陶器和近10萬冊古籍全部捐獻給國家。

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展出他捐贈的128件文物。展覽介紹鄭振鐸的生平、收藏和學術研究成果,紀念他對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博事業做出的貢獻。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16日—11月3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武英殿

展覽共展出作品184件,所展出的作品均為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四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展覽分為四個部分,每位藝術家的作品均設單獨的單元展出:如謝稚柳的《紅蓮圖》《旗亭賭唱》;陳佩秋的《幽泉山鳥》《溪山翠色》;傅申的《臨夏圭溪山清遠圖卷》《山途中山水圖軸》,以及陸蓉之的《橫貫公路圖》等。

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

展期:2018年11月17日—2019年3月15日

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展覽展出賽克勒博物館收藏的超過100件西方版畫和素描作品,回顧博物館2007年迄今舉辦的歷次版畫展重點內容,涵蓋自文藝復興至20世紀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從多個角度呈現西方版畫藝術的魅力。

廣州

天海高曠·水月清華:康有為、梁啓超書法展

展期:2018年9月9日—12月10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為紀念戊戌變法120周年,展覽由廣州藝術博物院與廣東省博物館聯合舉辦,將展出康有為和梁啓超的多幅書法作品。二人不僅是維新運動的領袖,也是近代書法家、碑學派的代表人物。展出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康有為的《行草書李思純詞》(1918年後作)以及梁啓超的《楷書八言聯》(1917年後作)等。

動漫新時代:廣州動漫藝術40周年成果展

展期:2018年11月27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展出廣州、香港、澳門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動漫藝術史料,介紹不同歷史階段的代表性作品、重要的動漫藝術家、典型案例、經典與新秀動漫作品等,再現廣州動漫40年來的成長曆程。

香港

填空補白II:考古新發現明正統、景泰、天順御窯瓷器展

展期:2018年9月1日—12月16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遴選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的158件/套藏品,以2014年最新考古發現的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御窯瓷器為核心,輔以永樂、宣德及成化時期的標本作對比展示。大部分展品近期才得以系統整理和修復完成,是首次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展出。

金漆輝映:潮州木雕展

展期:2018年11月8日—2019年2月25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

展出廣東省博物館的約120件/套藏品,介紹潮州木雕的實際應用、創作題材和藝術特色,展示潮汕風尚習俗和人文精神。此外,展覽還將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辜柳希製作的大型蟹簍作品,以及通過木雕展品帶出不同主題,介紹香港傳承下來的潮汕風俗和傳統。

臺北

2018臺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展期:2018年11月17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8第11屆臺北雙年展將邀請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的41位藝術家及團體參展。本屆雙年展將結合不同的生態系統模式,特別關注機制中的因素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機制運作中如何趨於整體的共同利益。通過命題、展覽結構,以及參展計劃的回應,反思機構角色,進而深入探討一座美術館如何融入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態系統中。

花事·閒情:品味花器與生活特展

展期:2018年11月3日—2019年5月1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出院藏古代花器與書畫,呈現16至20世紀的花藝陳設美學,通過古人選擇古雅或時尚花器的知識,了解他們對生活品味的追求和營造。展品包括汝窯紙搥瓶、戰國青銅犧尊、翠玉白菜花插、乾隆六聯瓶、粉彩福祿葫蘆瓶等。

東京

扇之國、日本

展期:2018年11月28日—2019年1月20日

地點:三得利美術館

摺扇誕生於日本,其最早的起源無法詳細考證,但最遲在10世紀已作為特產被帶到中國和朝鮮半島,中國古代文獻稱之為摺扇、摺疊扇或倭扇,以示與中國傳統團扇的區別。展覽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

蒙克展 - 靈魂《吶喊》的共鳴

展期:2018年10月27日—2019年1月20日

地點:東京都美術館

愛德華·蒙克,因《吶喊》聞名世界。位於蒙克故鄉、挪威奧斯陸的蒙克美術館目前在世界上擁有蒙克作品數量最多,本展展出其中包括《吶喊》在內的油畫約60幅,加上版畫等其他作品共計100件展品。

京都大報恩寺 - 快慶、定慶的佛像

展期:2018年10月2日—12月9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創建於13世紀鎌倉時代的大報恩寺,是位於京都上京區的真言宗智山派寺廟。歷史悠久的大報恩寺因藏有諸多日本「慶派」工匠的古佛像聞名,本展將這些珍貴的傳世品集中呈現,以紀念將在2020年到來的建寺800周年。

倫敦

食物!與狄更斯共進晚餐

展期:2018年11月28日—2019年4月22日

地點:狄更斯博物館

狄更斯是19世紀最重要的英國作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一位美食家,作品中經常出現對「食物」的描寫,展覽即以此為主題,從「餐廳裡的客人」和「廚房裡的傭人」兩個角度,邀請參觀者共同探索狄更斯的美食世界。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與埃貢·席勒素描展

展期:2018年11月4日—2019年2月3日

地點:皇家藝術研究院

為紀念奧地利藝術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100周年,展覽展出他們的約100幅素描作品,涵蓋肖像畫、風景畫、裸體與情色素描等。

巴黎

胡安·米羅紀念展

展期:2018年10月3日—2019年2月4日

地點:巴黎大皇宮

胡安·米羅,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陶藝家,與畢卡索、馬蒂斯齊名的20世紀重要藝術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紀念展通過超過150件作品全面回顧米羅創作技巧和風格的演變,作品時間跨度超過70年。

羅丹形體素描剪紙展

展期:2018年11月6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羅丹美術館

展出近250幅法國雕塑家羅丹的素描作品,其中90幅經羅丹本人裁剪並重新組合,為展覽的核心展品。

紐約

安迪·沃霍爾回顧展

展期:2018年11月12日—2019年3月31日

地點:惠特尼博物館

展覽回顧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藝術生涯,全面呈現他藝術創作的廣度和深度。這是1989年迄今美國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個沃霍爾大型回顧展,也是惠特尼博物館自2015年遷入新館以來舉辦最大規模的專題展覽。

1916-1920年義大利形而上畫派作品展

展期:2018年10月19日—10月19日

地點:義大利現代藝術中心

展覽展出一批來自米蘭布雷拉美術館的繪畫作品,回顧20世紀初義大利出現的一場短暫的藝術運動——「形而上畫派」。該運動只持續了十年左右,是超現實主義的源頭之一。展出畫作包括基裡科、莫蘭迪等作品。

講座信息

杭州

「沉默的情感」布魯諾·瓦爾波特暨新書發布會

時間:2018年11月25日 14:00

地點:浙江美術館1樓國際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布魯諾·瓦爾波特

義大利著名木雕藝術家,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木雕藝術家之一,也是中國觀眾最喜歡的西方雕塑家之一。

1959年出生於義大利、奧地利、德國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小鎮奧蒂塞伊; 14歲時他被當地著名木雕大師選中進入工作坊當學徒,經過5年的學徒期,1978年他順利考入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師從當時德國著名雕塑家漢斯·藍德納。1984年畢業後回到義大利故鄉成為當地藝術學院的雕塑教授,22年的教育生涯培養了如今歐洲最優秀的一批木雕藝術家,同時也一直堅持創作。2008年,他決定放棄教學,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藝術創作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特約撰稿 陳曦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8-12-20 08:38
  •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2018-12-21 03:17:30他就是新中國第一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先生。日前,「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故宮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召開,與會嘉賓一起回顧了鄭振鐸先生的過往。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學貫中西的文學家、翻譯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史學家、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他19歲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五四時期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與瞿秋白合編《新社會》旬刊。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首個中國大展則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揭幕。山西博物院大展「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再次延期,展至6月28日。此外,疫情後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首場展覽近日開幕,用藝術作品展開「緊急中的沉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梳理近期國內外的線下、線上展覽。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於明天落幕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一些延期的重要展覽已陸續結束,浙江省博物館的「徐謂禮文書——南宋官制百科全書」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也將進入尾聲。隨著全球疫情的緩和,日本與歐洲各國已開始逐步「解封」。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則將展現和服的歷史;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一些藝術名家的個人展覽也漸次展開:在澳門,何多苓藝術大展集中呈現其創作於1975年至今的素描及油畫作品 ;籍貫山東的八旬花鳥畫名家江文湛終於「葉落歸根」,在威海南海新區新成立的江文湛藝術館展出寫意花鳥畫精品三十餘幅與捐贈的大量珍貴文物。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在故宮舉行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廖翊 白瀛)由故宮博物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的《白鷹之光——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8日起正式登場故宮午門展廳。
  • 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寶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_文化...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故宮博物院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中,講述紫禁城建築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吸引了許多觀眾。該展覽以「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個主題,通過18個歷史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介紹了紫禁城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
  • 一周觀展指南|霍克尼激起「大水花」,大都會呈現中國神明
    暑期接近尾聲,上海博物館的大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即將閉幕,與此同時,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展陸續呈現,在上海,如當代藝術博物館「消失的技法——讓·鮑德裡亞的攝影」, 上海明珠美術館「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在北京,如故宮博物院「穆穆之儀:來自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俄羅斯宮廷典禮展」,木木藝術社區「大衛·霍克尼:大水花」;在紐約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入藏國圖
    鄭振鐸先生是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他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畢生以為國家保存文化為己任,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一言一行均踐行了「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的諾言。當天,劉玉珠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一周觀展指南|倫敦再讀提香「愛欲」,上博新展宋拓鍾繇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丹宸永固」揭開面紗,18個關鍵年份、450餘件展品,打開一段龐大歷史與文明,故宮在展的還有「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杭州,浙江美術館的「汪曾祺書畫展」、「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也一直成為藝術界的熱門話題。
  • 一周觀展指南|藝術裡的清涼,從徐生翁關良看到朱豹卿
    一些立足於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博物館特展也頗讓人關注,如將延展至6月底的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蘇州博物館「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廣東省博物館的「遼代文物精品展」等。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即將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
  • 一周觀展|颱風之後,再讀雨果畫作、謝稚柳文獻與秦代簡牘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迎來了「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與「臨漳鄴城佛造像展」兩大展覽,分別呈現秦簡與臨漳鄴城出土的佛造像。此外,「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則展出了不少新中國美術史的經典之作。在海外,江戶東京博物館則展現江戶東京與生物之間的多樣化的關係,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則展現浮世繪中的「異世界」,巴黎畢卡索博物館則正在呈現畢卡索與地中海的關係。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我們應該在溫州建一個鄭振鐸紀念館。雖然做這個事遲了些,但為時未晚。」金柏東介紹說,早在20年前,溫州市文物部門就開始尋找鄭振鐸故居。當時乘涼橋舊居已拆除,鄭振鐸在滄河巷住過的房子已改建,有關部門一直找不到鄭振鐸故居,因此建館計劃一直擱淺。5年前,甌海澤雅造紙項目列入國家「指南針計劃」,北京一批專家前來認證。其中一位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原司長孟憲民對鄭振鐸頗有研究。
  • 一周觀展指南|歷代帝後像元旦新開,莫奈「日出」尚餘兩日
    在江浙皖,溫州博物館有兩大特展紀念弘一法師,追溯其「一生兩世三重天」;浙博有「若榴花屋憶故人——紀念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蘇州博物館有北京畫院收藏齊白石作品展,南京博物院有歷代花鳥畫展,安徽博物院有「家在黃山白嶽之間——漸江書畫藝術展」等,皆不容錯過。
  • 一周觀展指南|古畫名瓷之外,更有愛因斯坦手跡、達爾文文獻
    為紀念包浩斯百年,今年全球各地有多個展覽,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新展「超越包浩斯的編織」追溯了包浩斯藝術家的傳播,以及他們與美國各地藝術家和學生的關係。「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這一周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一周觀展指南|「武漢印象」重新開放,「庚子藝事」畫記疫事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即將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百年開渠——劉開渠與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期:2020年6月12日—6月24日為紀念劉開渠先生從藝100周年,展覽分為「藝術啟蒙與專業學習(1904—1933)」「為中國現代雕塑藝術『開渠』(1933—1949)」 「立民族之碑——共和國開篇之作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