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這是《日出·印象》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展覽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1年1月1日—4月7日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用這場展覽迎接新的一年,向觀眾展現安迪·沃霍爾是如何將消費的、日常的變為藝術的,包括《奶牛》系列,最著名的《瑪麗蓮》系列等,呈現其浮華而激進的波普時代。其中的《奶牛》創作背景是沃霍爾1960年代時認為自己已經才思枯竭,並被畫廊建議創作母性的題材。
奧斯吉美奧斯個展:來者皆是客地點: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2月26日
呈現了巴西知名街頭藝術家組合奧斯吉美奧斯的12組藝術作品、約200餘件,涵蓋大幅繪畫、藝術裝置和多媒介等作品。組合由孿生兄弟——古斯塔沃和奧塔維奧組一起組成。他們於1974年出生於巴西聖保羅,現生活和工作於巴西聖保羅。該組合的名字「奧斯吉美奧斯(Os Gemeos)」在葡萄牙語中意為「雙胞胎」。
美術館奇妙日:改變的童年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31日—2021年2月15日
展覽以6個板塊,邀請了來自上海16所中小學的百餘位學生,展出近百件作品。特別的是,選拔了兩位青少年策展人用同齡人視角和語言解讀作品,更特別的是,她們的解讀以「彈幕」的方式顯示在展品上方,這不僅代表是呈現方式,也構成了一種新的表達。
南曾北李 藝道傳薪——紀念曾李同門會成立九十周年書畫文獻展地點:筆墨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5日—2021年2月28日
曾熙和李瑞清是清末民國時期享有盛譽的書壇大家。曾熙深得南派圓筆神髓,而李瑞清則偏北派方筆,因而合稱「南曾北李」,馳名滬上。兩人在藝術上切磋並進,交情甚篤、堪比金石。二人共同設帳收徒、不分門戶,門下張大千、呂鳳子、姜丹書、胡小石等俊彥輩出。
2020年恰逢曾熙逝世九十周年,李瑞清逝世一百周年。展覽呈現了曾熙、李瑞清師生書畫藝術成就。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將帶來120件雲岡臻品文物,以及10位藝術家根據云岡文化再創作,通過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攝影、聲音等作品26件。其中全球單體最大復原石窟首次公開亮相上海。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
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地點:閔行區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9日—2021年4月20日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歷史建築就是時間譜上的音符。展覽以歷史建築構件的展示與剖析的形式,帶領參觀者以一個「文物修復者」的身份,進入百餘年前的建築工地,了解地磚、牌科(鬥拱)、壁爐、樓梯欄杆、蝴蝶瓦等。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0上海中國畫院年展地點:程十髮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從中國夢、盛世風華、江山多嬌、崢嶸歲月、革命聖地、筆歌墨舞、文脈傳承等七個方面反映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壯闊的革命歷程以及如畫的祖國河山。
東織西造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5日—2021年3月21日
展覽展示中國歷代絲綢殘片、明清江南絲綢精品、歐洲絲綢精品、中西絲綢服飾精品和生活器用中的絲織文物,共計139件/組。展覽主要選取江南絲綢為代表的中國絲織文物和法國裡昂為代表的歐洲絲織文物精品,著重展示中國傳統絲綢和絲織技術對西方絲綢和絲織產業發展的影響。
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地點:中華藝術宮、上海文聯展廳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30日
展覽分中華藝術宮與上海文聯兩個展區,共展出244件作品,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
異質越野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1日—2021年1月31日
展覽以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為錨點,在城市空間中植入特定藝術作品,讓日常被忽略的城市角落凸顯,並將其形成的新的、彈性化的異質空間系統疊加在現狀之上,中和曾經失控的街道場景。此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包括來建築設計工作室、灰空間建築事務所、姜齊冰+朱元雙、李維伊、沈凌昊、田方方、王雪睿+鄧劍+沈晨思、王智一、無界共和、展/城工作室。
2020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作品展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約翰·莫爾繪畫獎是1957年在英國創辦的繪畫比賽,它以藝術品質論高下,作者以匿名方式接受評選,評委每屆全部換人,以保障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賽宗旨。2010年約翰·莫爾繪畫獎從英國引進中國。自此每兩年舉辦一屆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賽事,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比賽,已發掘出一批優秀的青年藝術家。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地點:韓天衡美術館(嘉定)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3月30日
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關中侯印」龜鈕金印等中國歷代璽印與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為首次公開展出。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1月17日
展覽突出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建館、1956年遷館、1999年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結合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一代儒宗——錢大昕紀念展地點:上海嘉定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
作為嘉定博物館原創年度大展,展出110件錢大昕生平相關珍品,囊括手札、書畫、碑帖、古籍著作等,除了嘉定博物館本館重要館藏,展覽亦匯聚了上海圖書館重要藏品、部分過雲樓舊藏等。該展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書法展,清代學者難得一見的書札和乾嘉學派重要人物墨跡在該展中都有所呈現。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地點:上海大學博物館一層1號臨展廳(上海市寶山區南陳路333號)
展期:2020年11月21日—2021年1月15日
展覽展出精品展品16件(套),分為「人間神國」「以玉事神」「萬物有靈」以及「文明的延續」四個單元,較為完整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其與金沙文明的淵源。其中三星堆博物館藏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藏的太陽神鳥金飾皆是難得一見的珍寶。
畫院掇英——上海中國畫院藏女畫師作品展地點:程十髮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7日—2021年3月21日
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佔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使觀眾能夠對上海中國畫院歷史中的女性藝術景觀一覽無餘。這十二位女畫師分別是: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龐左玉、吳青霞、江聖華、陳佩秋、吳玉梅、徐元清。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引進由湖南省博物館策劃,聯合長沙大觀文化共同呈現的「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以60餘件明清以來的人物畫及相關展品,為廣大群眾呈上一個以「慎終追遠」、「修身齊家」、「敬天愛民」等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展覽,迎來吉慶的新歲。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11月10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展出張樂平的超過400件作品,類型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中華藝術宮收藏的60幅《三毛從軍記》原作是第一次向公眾展出。
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2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覽是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超過100件設計作品,時間跨度接近1個世紀,開啟自然與超自然的對話,呈現自然與裝飾交織的設計發展歷史。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亦有部分展品來自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展覽共分為6部分,分別為自然與裝飾、碎形圖案、阿拉伯式蔓藤紋、裝飾與數字科技、設計與奇幻、珍奇屋,以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串聯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
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以「會動的房間」為主題,展出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近30年來的超過100件繪畫作品,以及他根據展廳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 「空間繪畫」。
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1日—2021年4月11日
張大千一生酷愛荷花與梅花,在摩耶精舍種植大量珍貴的花卉品種,並經常邀請攝影師好友胡崇賢入園拍攝。展覽展出一組由胡崇賢攝影、張大千題識,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這亦是此組作品在海外消失近40年後首次在中國集中呈現。
暗光&我與博伊斯·趙半狄的小窩地點:昊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5日—2021年4月5日(暗光)
展期:2020年11月15日—2021年3月14日(我與博伊斯 · 趙半狄的小窩)
展覽「暗光」分享了多位藝術家視角下的被遺忘、被抑制的感受;「我與博伊斯」則是昊美術館的持續項目,藝術家趙半狄在展廳中搭建了一所小窩,希望觀眾來此走動、坐下交流、相互傾訴、逃離疫情籠罩下的世界。
雲生地點:芊荷藝術空間
展期:2021年1月1日-1月31日
畫中山水是一場不離「雲煙」的筆墨遊戲。展覽展出上師大碩士生導師、畫家邵仄炯部分庚子年山水作品,以示雲生祥瑞,新歲大吉。
「立雪南門」收藏展與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換屆觀展地點: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月10日
展覽展出汪道涵、顧廷龍、金庸、南懷瑾、李敖等名人墨跡及林散之、王蘧常、啟功、唐雲等書畫名家之作,這些一直珍藏的名家墨跡書畫匯成了「立雪南門——張耀偉藏名人名家墨跡暨習作展」。此次展覽的主辦方之一,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前不久產生了第二屆理事會,張耀偉成為會長。《五體書南懷瑾詩選》在會上首發,同時播放了近期入圍英國倫敦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單元、阿姆斯特丹世界國際電影節、西班牙馬略卡國際電影節影片《沒有故事的我們》。製作人是年輕的導演90後張秋奕與90後韓寰。
北京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14日—2021年2月5日
本次展覽共展出蔡國強藝術作品180件,以對話東西方文明的創作形式,呈現藝術家近年「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項目的精選作品,及以冬奧為主題和以紫禁城為靈感創作的新作。其中,《銀河嬉冰》以故宮博物院館藏《冰嬉圖》為靈感,連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題,呈現在銀河中溜冰的想像。展出作品還包括《花瞬二》《夢遊紫禁城》作品組。
絕域蒼茫萬裡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4日起
展覽展出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年至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圖片精品)90套/組。這些展品中包括陶器、木劍、各種飾品等等。因為疫情文物無法來華的原因,展覽調整為以圖片的形式對外開放。
流水高山寫新圖——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地點:北京畫院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覽由何香凝美術館與北京畫院共同策劃,展出包括何香凝藝術精品,何香凝與北京畫壇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畫壇藝術家精品,共計約65件作品。展示其革命人生、藝術和與北京畫壇的互動。
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19日—2021年1月30日
展覽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展覽按照時代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素描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併集中展示了每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素描精品,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2月21日
展覽以山東博興地區佛像精品為主體,共展出119件(套)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這是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又一個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地方歷史文化展覽,是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歷史藝術的系統性展示。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6日起
展覽以「榮膺使命」「守正創新」「立德樹人」「春華秋實」四個篇章為綱領,以中國戲曲學院為縮影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來的歷史以珍貴的歷史實物、詳實的圖文資料、生動的多媒體形式融合輝映。
「共情·聯接」當代藝術展地點:北京時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4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意在探討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人類與技術、人類與自然、藝術與生活,以及當下與未來的聯接。
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地點:木木美術館798館
展期:2020年12月8日—2021年4月5日
展覽將全面回顧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1914年在義大利博洛尼亞舉辦首展,至1930-1956年間任教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版畫系,再到1960年代的晚期創作。呈現藝術家包括油畫、蝕刻版畫和紙上作品在內的逾八十件作品,並在其對形式的沉靜探究、對靜物冥思式的反覆描摹以及內省的畫面構圖與東西方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恆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繫,探尋其作品的深層內涵。
湖南地點:長沙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8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共遴選元明清御用瓷器128件/套,囊括傳世完整器與景德鎮御窯出土器物等,旨在以獨特多變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展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龍紋瓷器風範及龍紋的變遷。2018年在景德鎮出土的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也在展覽中展出,是這件學術價值極高的考古學遺物在湖南省內首次公開展出。
遼寧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日—2021年3月2日
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東晉佚名曹娥誄辭卷》《明仇英赤壁圖卷》《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等國寶級文物均在展覽中展出。
山西地點:山西博物院主館四層書畫展廳
展期:2020年12月29日—2021年3月29日
傅山(1607—1684年)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清代學者全祖望盛讚其為「大江以北,無出其右」。展覽從生平、文學、思想、史學、醫學等不同維度解讀和展示傅山,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傅山形象。
江蘇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將展出宋徽宗《鴝鵒圖》等宋、元、明、清及至近現代花鳥名家作品。包括元代李衎、倪瓚,明代沈周、文徵明、陳淳、徐渭,清代「揚州八怪」近百件精品,勾勒半部中國花鳥畫史,構成南博展覽史上最強大的花鳥畫陣容。
絕妙好辭——蘇博藏明清對聯精品特展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遴選蘇州博物館館藏對聯作品展出,輔以相關冊頁與手卷小品,大部分對聯是古代文人為裝飾書齋雅室所作,寄託了文人雅士對自然山水花竹的喜愛以及悠然好古之思。
《三國志》文化展地點:吳中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在蘇州這片三國故事曾經真實發生過的土地,從考古學的角度,以實物和實證文化跳脫出傳統視角中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佐證並詮釋正史資料中的三國時代,描繪出一個空前真實的英雄時代和歷史風貌。展品聚集了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四十多家文物收藏單位選送的近200件文物,展品包含了壁畫、木雕、泥塑、陶器、瓷器、金銀器等多種品類、年代上溯至兩漢時期的出土文物。
浙江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3月21日
2020年是書法教育家、書法家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展出沙孟海先生家屬捐贈文物之精品159件,囊括字畫、印章、拓片、信札、學習工作筆記等,通過這些物件全面回顧沙孟海先生的求學歷程、卓然成就、友朋交誼和文博點滴,以為紀念。
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地點:溫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7日—2021年3月27日(李叔同與溫州);2020年12月27日—2021年1月27日(護生畫集特展)
2020年正值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兩場展覽展出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通過互為補充的兩場展覽,追溯這位大師「一生兩世三重天」的傳奇,以及與浙江溫州12年的結緣修行之路。
「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是此次大展的補充,展覽以專題的形式,重點介紹弘一法師與李圓淨、豐子愷合作編撰的代表作品——《護生畫集》,展覽分「護生情緣」、「萬物同樂」、「和合致祥」、以及「筆墨流香」四個單元。
燕爾柔白——19-20世紀西方婚紗展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杭州)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3月14日
展覽選取近40件西方古著婚紗服飾,時間跨度從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到20世紀50年代,展品涉及克裡諾林時期大裙擺婚裙,也有強調臀部造型的巴瑟爾時期婚禮服,最後是20世紀盛行晚裝風格婚紗。年代久遠的婚紗雖已泛黃,但泛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個浪漫的故事,也直觀呈現了白色婚紗的流行史。
安徽地點:安徽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3月28日
展覽精選清代四僧之漸江書畫珍品及漸江師友、學生等部分佳作,共100件(套),其中漸江作品85件(套),呈現漸江的藝術風貌和師友交往。這是繼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聯合故宮博物院於去年推出的八大山人大展之後,又一聚焦「清初四僧」的特展。展出的《仿倪山水圖》軸、《天都峰圖》軸等均為畫家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四川地點:四川博物院臨展2、3廳
展期: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3月20日
展覽展出了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吐魯番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共計7家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展出文物共計294件(套),展現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與絲路魅力。
廣東地點:何香凝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14日
展覽從傳統華僑聚居地中國東南沿海出發,將目光聚集在亞太地區的華人藝術家身上,14個國家和地區的17位藝術家應邀參展,共計展出83件作品。主辦方通過與每一位參展藝術家展開訪談及調研,進行深入的文獻整理,這部分的文本不僅呈現了藝術創作背後的軌跡,還包括了一些海外華人傳奇般的家族故事。
源於自然的時尚地點: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6月6日
展覽由設計互聯、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呈現,通過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紡織與服飾藏品,完成了一場跨越2300年歷史的東西方時尚對話。探究不同文化中的時尚如何從自然汲取靈感,又對自然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臺北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1年1月1日-3月25日
臺北故宮博物院「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展品中,九件被定為「國寶」級別,包括《夏禹王立像》,《宋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宋仁宗,《元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元世祖》《元文宗》《元英宗後》《元帝後納罕》,以及《明宣宗馬上像》與明人畫《入蹕圖》卷等;其餘均為「重要古物」,包括《唐太宗立像》《宋英宗》《宋仁宗》《宋玄宗》《宋光宗等坐像》,《明太祖》《明宣宗》《明仁宗坐像》等。
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換展件)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6日起三個月
新一期展品展示東晉王羲之《奉橘帖》、蘇軾《楚頌帖》(拓本)、趙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書卷《答徐孝穆書》等二十餘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
國寶聚焦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
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此次換展的書畫為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
澳門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21日
本次展覽共展出何多苓先生創作於1975年至今的48件套素描及油畫作品 (共91件作品,其中80餘幅作品為油畫),包含從藏家處借展的重要作品,《迷樓》系列等,珍貴的《帶閣樓的房子》系列也在此次展覽中出現。
海外地點:京都文化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2021年1月31日
展覽以京都14個地區出土的文物為核心,呈現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初期,京都的城市變化及藝術文化的發展。
法國地點:奧賽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5月2日
展覽由奧賽博物館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帶領參觀者發現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回溯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六個世紀的藝術史,重溫人類「發現自我」的歷程:從上帝的創造到自然演化的結果,同時喚起參觀者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意識。
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1日—2021年2月22日
為紀念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64)誕辰150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匯集馬蒂斯創作生涯中的裡程碑式作品。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馬蒂斯展」之後,法國最大規模的馬蒂斯紀念展。展覽聚集其創作的230餘件不同媒介的作品,並以文字和圖像的關係作為主要線索,在呈現其繪畫作品的同時,讓人看到文學給他帶來的慰藉與靈感。
黑白攝影美學展地點:巴黎大皇宮(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6日—2021年2月1日
展出超過200位攝影師的逾300張攝影代表作,時間從19世紀迄今,回顧攝影藝術的發展歷史,探索黑白攝影美學經久不衰的魅力。展品全部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收藏。
美國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 2022年春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2018年啟動 「歐洲油畫自然採光計劃」(European Paintings Skylights Project),對多個歐洲油畫展廳進行重新布展和更換展品,呈現自然光線下的古典油畫。本展是該計劃第二階段,將展出館藏重要歐洲古典油畫,輔以部分雕塑,嘗試在作品之間構建新的對話。
英國地點: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展示了特納是如何在工業革命時代改變繪畫方式,更好地捕捉這個新的世界的,同時,也展現了他是如何用繪畫參與重大政治議題,如反對奴隸制運動,反對戰爭等。
阿爾泰米西婭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暫時閉館)
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21日
此次展覽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展出阿爾泰米西婭(Artemisia Gentileschi)的30幅作品,其中包括重要的《自畫像: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展覽關注阿爾泰米西婭的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在一個又一個展廳裡揭開阿爾泰米西婭從羅馬到佛羅倫斯、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倫敦的旅程。
包袋:裡裡外外地點: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2021年9月12日
展覽呈現約300件物品,涵蓋小錢包、化妝盒、文件袋、旅行包和軍用背包等,全面回顧16世紀以來包袋的發展歷史,以及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的廣泛影響。
北極:文化與氣候地點:大英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2日—2021年2月21日
此展覽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