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在杭州看「東方竹」,到倫敦觀「莫奈與建築」

2020-11-24 澎湃新聞
地處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將迎來90周年,象山校區由葡萄牙著名建築師阿爾瓦羅•西扎設計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將於4月8日開館, 該館將呈現「以包浩斯為核心的西方現代設計系列收藏展」,此外同在象山校區的民藝館的「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從學院派角度聚焦「竹藝術」。在上海,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暨日本上野三碑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中日書法展將於4月12日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舉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上雖《平復帖》、《遊春圖》等名作以複製品代替,但李白的《上陽臺帖》等依舊矚目;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莫奈與建築》展出1860年至1912年間莫奈完成的超過70幅建築主題油畫,這是自1999年以來英國第一次舉辦莫奈回顧展。

上海

2018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獲獎及入圍作品展

展期:2018年4月10日- 6月15日

地點:民生現代美術館

本次展覽分為中國及英國兩個部分,共展出116件繪畫作品,中國部分涵蓋了2018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103件入圍作品,其中包括1件大獎及4件優秀獎作品。英國部分則展出了2016英國大獎獲得者Michael Simpson的13件精選作品。本次展覽體量為約翰·莫爾繪畫獎創立以來展出規模最大的一次。

中日書法展

展期:4月12日-15日

地點: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浦東陸家嘴東路15號)

由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和日本國群馬縣政府聯合主辦的《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暨日本上野三碑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中日書法展》將於4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舉辦。位於日本群馬縣境內的 "上野三碑」是13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字經朝鮮半島流傳至日本的歷史見證和珍貴文化遺產。 此次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暨祝賀上野三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中日書法展,展出以中國書法家協會蘇士澍主席和全日本書道聯盟理事長星弘道為代表的中日各27位書法家的共54件書法作品,另特邀榮譽參展作品3件。共計57件作品,並在中日兩國分別編印作品集。

黑白未錯

展期:常設展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顏色就其抽象概念而言,有著強烈的心理暗示性與聯想性。本次展覽是對單色域藝術作品多樣性的一次小小探索,從黑白出發,止於紅色,有架上繪畫,也有單色釉瓷器的呈現。

虛實莫測:抵抗真實的真實時代

展期:2018年4月8日-6月10日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

此次展覽由沉浸式影像、聲音裝置及攝影作品共同交織而成,邀請到來自安哥拉、阿根廷、中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等地的13位藝術家,展示各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創作的作品。展覽分為兩個章節,第一個展廳以沃爾伯格的攝影作品《希伯倫》(2004)為起點。展覽的第二章節,作品表現不同的真實世界中混亂的秩序不僅反映人物的欲望,更多的是對某種情況的抵抗、疑慮或是逃避,從而進一步探索如何處理自己心中的「真實」。

「文心遊藝」

中國畫六人展及鄭重書法展

展期:2018年3月28日-4月8日

地點:朵雲軒藝術館(南京東路422號4樓)

作為百年書畫老字號,上海朵雲軒繼去年推出 「文心遊藝——海上青年畫家五人展」後,今年再次推出 「文心遊藝——海上青年畫家六人展」,不少作品都可見出作者對詩文修養的注重。展覽同時還展出學術主持、知名文博學者鄭重先生的多幅書法。

葉永青:1982—1992 無中生有的年代

展期:2018年4月12日-5月20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此次展出餘德耀基金會收藏的一批油畫、水彩、素描、版畫、綜合材料約85件作品,以及詩稿、信件、報刊等文獻,將遵循時間線索,通過六個主題回顧葉永青以藝術家的身份開啟創作生涯的第一個十年。

陸元鼎書畫文獻展

展期:2018年3月18日-4月22日

地點:筆墨博物館

今年是陸元鼎先生誕辰110周年,此次展覽將主要展出陸元鼎先生的弟子們所收藏的陸元鼎書畫作品、畫冊、課徒手稿、致同道友人和學生的書信及部分書刊資料,其中,部分手稿為在國外教授中國畫的英文或法文稿,十分少見。尤為珍貴的是,展品中還有陸元鼎先生寄自法國的書畫精品和書信…透過這些資料文獻,觀眾可以管窺陸元鼎先生藝術人生之縮影。

繁星·華美再現 藝術教育成果展

展期:2018年4月12日—5月12日

地點:靜安文化館

以百位藝術家、百件作品,來展現華山美校(逸夫職校)歷經38年在美術教育領域發展的輝煌歷程。從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華山美校走出的一大批優秀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和藝術管理者,以此展現其在辦學理念、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學生培養等方面的成就。

基本構件:邱加個展

展期:2018年4月8日—5月21日

地點:周圍藝術畫廊

展覽呈現數十件以木材為主的立體裝置作品,探討物體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如何在公共空間中轉化與消解,最終成為記憶的切片與時間的敘述者。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藝術家勞申伯格創作了一批以其紐約工作室周圍發現的現成材料——鐵釘、棉線、石塊、木箱(盒)等等——組裝而成的立體作品,命名為《基礎雕塑》,通過這一系列具有初級極簡主義風格的作品探索了原生的、未經加工的基本材料的輪廓、形狀、體量、與空間佔有之間的關係,對現成品的使用則是從現代主義藝術之父杜尚那裡一脈相承。邱加在前輩藝術家的基礎上再次出發,將生活中的現成品舊家具解構重置,使之成為空間中的拼貼作品,可以看作對達達主義和立體主義藝術的延伸和拓展。

北京:

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

展期:2018年4月3日— 5月6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武英殿

本次展覽以國有博物館中經張伯駒先生鑑藏的古書畫為限,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三個部分,每部分之下按照文物的時代排序。展品數量達33件套,是張伯駒先生鑑藏書畫的一次大匯聚,力爭使觀眾對張伯駒先生的書畫鑑藏獲得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發明的精神:美國19世紀專利模型展

展期:2018年3月27日 - 5月6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美國哈格利博物館與圖書館收藏的60件美國19世紀發明專利模型,以及清華大學師生根據這些模型製作的視頻、VR、模型和圖文說明等,講述發明背後的故事,再現專利發明的過程以及應用情況。

歲月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

展期:2018年4月3日 - 6月10日

地點:中華世紀壇

本次展覽將展出俄羅斯彼得霍夫宮收藏的243件文物,涵蓋生活用品、油畫、瓷器、雕塑、服飾等種類,均為首次在北京公開展出。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

展期:2018年3月27日 - 6月22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本次展覽由中國和義大利政府合作舉辦,共展出102件(組)展品,包括繪畫、像章、服裝和生活用品等,大部分為第一次在中國公開展出,為參觀者全景化地呈現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社會生活。

杭州:

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

展期:2018年4月7日—7月6日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民藝館

此次展覽將展出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地區30餘名竹工藝師、設計師、建築師和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展覽聚焦於亞洲竹生活藝術,包括傳統竹工藝、當代設計和竹營造三個板塊,從學院的角度把竹文化放在「東方學」的層面上,放在當代亞洲竹文化藝術的版圖中,進行展示和研究未來竹生活藝術發展的可能性。

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等

展期:2018年4月8日起

地點: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該博物館於2018年4月8日正式開館,屆時,「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顛覆與重塑:館藏馬西莫•奧斯蒂男裝展」「遷徙的包浩斯:設計生活展」 「超越建築的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築家阿爾瓦羅•西扎建築與設計大展」「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文獻展」將作為開幕展共同推出。

緣木問道 · 黃小明木雕藝術精品展

展期:2018年3月30日— 5月6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黃小明,東陽木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獨具匠心的作品賦予古老的東陽木雕新的時代氣息,讓參觀者充分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東方與西方的匯聚。

南京:

流淌與凝固的記憶:館藏水彩畫專題展

展期:2018年3月20日 - 4月22日

地點:江蘇省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館藏水彩畫逾100幅,不僅以鮮明的時代特徵勾勒出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與變遷軌跡,還透過不同畫家的藝術觀念、表達方式和審美取向,較為立體地呈現了中國水彩畫的基本面貌。

武漢:

畫裡乾坤:南陽出土漢代畫像藝術展

展期:2018年3月15日 - 5月2日

地點: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此次展出漢代畫像拓片約120幅,分三個單元呈現漢代先民對於世界起源的追溯、生活意義的思考、肉體與靈魂關係的探求。

廣州:

後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

展期:2018年3月23日 - 5月4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26位藝術家以山水和風景為題材創作的當代水墨作品,以藝術家對待筆墨規範和水墨媒介的方式、以及作品的呈現形態為依據,將展品歸納為3個類型:立足筆墨傳統繼續探索創新的傳統型;從西方現代藝術出發進行改革試驗的現代型;超越筆墨甚至水墨、使用多元媒介加以拓展的當代型,反映了「國畫—水墨畫—水墨藝術」的發展線索。

乾坤戲場:廣州美術學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研究展

展期:2018年3月29日 - 4月27日

地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廣州美術學院收藏的明清潮州木雕作品近100件,這批藏品是1950年代廣州美院師生從大躍進、破四舊運動中搶救和保存下來的,體現了豐富的藝術風格與主題內容。

臺北:

偽好物:16至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

展期:2018年4月1日 - 6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偽好物」一詞源於北宋書畫家米芾對一件傳為三國時期鍾繇《黃庭經》的評論。他認為這件作品雖然是唐代摹本,然而因臨寫極佳,遂以「偽好物」稱之,以此肯定這件摹本的藝術價值。本次展覽以「偽好物」為題,將展出16世紀至18世紀製作的一批水準較高的偽古書畫作品。這類偽作冠有宋元明清各時期書畫名家的頭銜,與蘇州風格相關,在近代被統稱為「蘇州片」。一方面,題材豐富的蘇州片反映了當時的古物熱與書畫消費的蓬勃氛圍;另一方面,蘇州片因為數量眾多與流通極廣,成為明代中期以來傳播信息與構建知識的重要載體,有的甚至進入清代宮廷,直接影響了宮廷院體的形成,對繪畫史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

展期:2018年4月1日 - 6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筆墨見真章」本期展出17件從漢代至清代的碑拓和書法作品,呈現中國書法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展品包括李隆基《常道觀敕墨拓本》、蔡襄《致杜君長官尺牘》、蘇軾《書尺牘》、黃庭堅《書苦筍賦》、米芾《書識語》、傅山《行書塞上逢盧同》、劉墉《臨萬歲通天帖》、永瑆《成親王行書五言聯》、趙之謙《楷書八言聯》等。

回望:1970至1990年代臺灣攝影師的島嶼凝視

展期:2018年3月31日 - 5月27日

地點:臺灣美術館

此次展覽將展出臺灣攝影師在1970至1990年代拍攝的攝影作品,通過照片中定格分明的族群樣貌、以及不斷堆疊與隱然若現的島嶼輪廓,建構歷史與回望過去。

美國:

羽毛服裝時尚與野生鳥類保護回顧展

展期:2018年4月6日 - 7月15日

地點:紐約歷史學會博物館

此次展覽是為紀念《1918年候鳥保護法》頒布100周年而設的,回顧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的羽毛貿易和動物保護運動,展品包括羽毛製成的服飾、照片、書籍,以及館藏美國鳥類學家 John Audubon 繪製的鳥類水彩畫。1918年美國頒布了《候鳥保護法》,對鳥類狩獵和交易做出嚴格限制。這是美國頒布最早的環境法之一,迄今受該法案保護的鳥類已經超過800種,對環境保護運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館藏美國攝影師 Harold Edgerton 作品展

展期:2018年3月30日起 

地點:惠特尼博物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惠特尼博物館收藏的美國先驅攝影師 Harold Edgerton 約40張攝影作品,這些照片拍攝於1930-1960年代,涵蓋了生活場景、體育賽事和劇場演出等,展示他對攝影技術發展做出的貢獻。

英國:

「莫奈與建築」回顧展

展期:2018年4月9日 - 7月29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在1860年至1912年完成的超過70幅建築主題油畫,這是自1999年迄今英國第一次舉辦莫奈回顧展。

英國錢幣和勳章收藏展

展期:2018年3月22日 - 9月30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此次展覽將展出英國6家博物館和機構收藏的錢幣和勳章,包括古羅馬硬幣、貝殼貨幣、士兵勳章等,展示英國 Money & Medals Network 組織在錢幣獎章學方面的工作成果。展品包括科學博物館的19世紀末古希臘硬幣複製品;魔法圈博物館的「紙幣製造機」和硬幣魔術道具;威爾斯皇家軍團博物館的士兵勳章;阿馬爾圖書館的古羅馬硬幣和路易十四勳章複製品等。

日本:

寫樂之眼、戀愛的歌磨 - 浮世繪最佳館藏

展期:2018年4月1日 - 5月6日

地點:江戶東京博物館

江戶東京博物館經過近半年的閉館整修後重新開館,本展是其紀念展,從該館館藏中選出江戶時期著名浮世繪師東洲齋寫樂與喜多川歌磨的最佳藏品及相關資料。憑藉卓越的繪畫功力,東洲齋寫樂與喜多川歌磨活躍在18世紀後期江戶文化的最前線。

講座信息:

上海:

蕭勤「回家」藝術大展系列講座(一)

傳承東方能量——談科技美學與互動藝術

時間:2018年4月6日 14:00

地點:中華藝術宮

主講人:林俊廷(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特聘教授)

此次講座立足於東西方科技文化互補的立場,深入剖析科技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展現東方文化的特殊獨特氣韻。

「海上書法名家」系列No.4:隸書的演變與發展

時間:2018年4月7日14時

地點:中華藝術宮

主講人:宣家鑫(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此次講座將為聽眾詳細講解隸書的演變與發展,從書法史的發展角度探討隸書的產生、演變和發展所經歷的五個階段。

命運的戲劇與戲劇的命運

時間:2018年4月7日14時

地點:上海博物館

主講人:王曉鷹(國家一級導演)

戲劇藝術誕生於都市並始終發展於都市人群之中,它從誕生之初就體現著人類自我探究的最前沿的精神活動,不同時代的自我探究的新感悟和新哲思,都會比其它藝術門類更便捷、更充分地反映到戲劇舞臺上,並用戲劇特有的直指人心、直擊靈魂的方式傳播給更廣大的人群。此次講座旨在幫助觀眾更全面地了解古希臘戲劇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更深入地欣賞《美狄亞》演出。

紀實攝影的無限可能

時間:2018年4月13日 13時

地點: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1254教室

主講人:陳榮輝 (澎湃新聞英文版視覺總監,荷賽獎獲得者)

陳榮輝將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經歷討論當代紀實攝影的突破,並講述如何利用攝影和融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如何在完成報導任務的同時兼顧個人長期項目,以及如何訓練個人獨特的觀察視角等話題。

北京:

拓片北京——永定河碑記

時間:2018年4月7日 9:30

地點:首都圖書館

主講人: 張雲濤 (傳拓藝人)

石碑石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複印機,歷史文化中有待發掘的寶藏,中華文化「石刻的典籍」,具有極高的文物和文獻價值。「碑刻的永定河」從永定河流域(重在北京地區)千餘方碑刻中選出經典碑刻與大家共同分享、學習、交流,回顧歷史,對話先賢,領略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給大家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南京:

歷史視角旋轉180度——重新解讀三國

時間:2018年4月8日 9:30

地點:南京圖書館

主講人:姜鵬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中國宋史學會會員 )

此次講座姜鵬將結合他的著作《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與聽眾一起分享對三國歷史知識通俗化的認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歷代帝後像元旦新開,莫奈「日出」尚餘兩日
    值得一提的是,呈現西方經典藝術大師作品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與「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只剩下今明兩天。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歷史建築就是時間譜上的音符。展覽以歷史建築構件的展示與剖析的形式,帶領參觀者以一個「文物修復者」的身份,進入百餘年前的建築工地,了解地磚、牌科(鬥拱)、壁爐、樓梯欄杆、蝴蝶瓦等。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看中日書法,東京賞「名作誕生」
    百年藝路——劉同豐、劉德舟、楊瑞芬、劉燕畫展展期:2018年4月11日— 4月15日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從劉同豐先生(1918-1976)到劉德舟(1953-)和楊瑞芬(1950-)夫婦,再到劉燕(1980-),這是一個中國畫世家,祖孫三代、四位畫家的作品展,也是中國畫近百年發展中
  • 顏榴: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莫奈《月光下的航海圖》1864布丹《多維爾的潮落》 186319歲時,莫奈初到巴黎,本能地不喜歡沙龍那些名重一時的學院派畫家,而被巴比松畫派和柯羅的風景畫所吸引。他似乎未意識到此時的海港已經與兒時大不相同,從前勒阿弗爾沒有開著起重機的碼頭,船沒這麼大,煙囪沒這麼高,也不會吐出這麼縹緲的煙。莫奈畫著這一切時,不覺得工業革命其實為海上日出的光影增加了現代性,他只是急迫地追逐著光線,因為光一變,色彩也隨之變化。之前所有對家鄉及外地海水和天空的觀察,對先輩和同輩畫家的崇敬,對色彩和筆觸的掌控,都集結在半小時內噴發。
  • 讓消失已久的莫奈畫作重見天日,萬能的搜尋引擎簡直逆天
    《魯昂大教堂》系列之一  克勞德·莫奈 《迷霧之外》展現了霧氣場景,描繪的是莫奈1871年到1878年間居住的鄉間也正是在這裡,莫奈完成了他最偉大的一些畫作。湯姆森認為這幅1872年的作品中雲霧繚繞下的鄉村小屋,是他策劃的「莫奈與建築」(Monet & Architecture)展覽主題的絕好呈現。為了呈現這一主題,他之前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問公共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機構中借了一些作品,而這一幅似乎正好能補上缺少的那一環。
  • 去成博看莫奈之前,我們幫你解剖了《睡蓮》
    早前博物館的消息不脛而走,文藝青年的朋友圈都出現了類似「大師莫奈原作圓形《睡蓮》首次來華,成博迎首場頂級專業藝術展」的相關話題,但身邊也有朋友高冷地表示:對我們不畫畫的人來說,接踵摩肩地擠進人群看個現場跟看圖片有什麼區別?反正都是看不懂。真的,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複製品隨處可見,我們為什麼還要看原作?要看真跡?
  • 唐能翻譯為莫奈《日出·印象》展覽開幕式提供法語翻譯服務
    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將展出,除了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鎮館之寶《日出·印象》(據說是真跡),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9件莫奈經典油畫作品。
  • 瑪麗安娜談莫奈《日出·印象》:六年前還不確定日出還是日落
    我們也希望觀眾通過展廳中的輔助材料,了解到《日出·印象》。瑪麗安娜:日本浮世繪對於莫奈的影響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共通。自日本浮世繪傳入到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們開始對遠東的藝術開始感興趣了。那是19世紀下半葉的時候。東方的藝術強調著與自然的一種新的關係,畫家們凝視自然,然後重現自然能夠帶給我們的,很深入的東西。
  • 國慶觀展指南 | 月明望白石,「日出」觀莫奈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
  • 建築方位與天文學有關係?從崇尚東方到日落西方再到南面之術
    人類意識完成從籠統的「東方」到精準的「正東」方位的轉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在對史前遺蹟考古中發現,大多數朝向東方的建築並未指向準確的「正東」方向,精確的東方在人們了解了天體運行的分至點並有了準確的測量方法後才得以解決。早期人們使用「竿影」測定日影,並對「日中之影」指向北方有了明確的定義後,貫穿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生成了。子午線的生成使人們從中對「正東」有了精確的定位。
  • 大師與傑作 | 受東方美學影響的七幅西方畫作
    也正是浮世繪的獨特風格激發了梵谷使用高明度的色彩和更為流暢的線條形狀表現畫面,並從完全複製原版版畫到將浮世繪的東方特色融入進自己的畫作中,直到最後兩者完美的水乳交融,成為梵谷的標誌性藝術。當莫奈的妻子卡美伊(Camille Monet)穿上極具特色的日本服飾,東西方的結合新奇大膽,莫奈希望將觀眾帶入到18世紀中期的日本,感受它美麗而神秘的光環。
  • 伴著外灘的日出看《日出·印象》為148歲的莫奈慶生
    11月14日是印象派大師莫奈148誕辰紀念日,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正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美術館展出。11月13日,在外灘日出時刻,莫奈《日出·印象》生日慶典在此舉辦。
  • 當你遇見金色竹蜻蜓 你看到的是勳章
    畫面中的這名餓了麼藍騎士,正匆忙在濱江一小區送餐,藍色頭盔上有七八個裝飾品,不僅有小鴨子、小兔子形狀的竹蜻蜓,還有一撮炫酷的藍色髒辮,真的是又萌又酷。  事實上,在大街小巷,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別具一格」的藍騎士。這些造型大多是藍騎士們自己的創意,而「官方認可」的只有哆啦A夢竹蜻蜓。  在內部,竹蜻蜓還有分級,為藍騎士打造了一個榮譽體系。
  • 莫奈作品聲光藝術展
    12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觀者欣賞用燈光投射在牆壁和地面上的法國畫家莫奈的作品。 莫奈作品聲光藝術展於2019年11月30日至2020年4月19日在布魯塞爾舉行。  12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觀者欣賞用燈光投射在牆壁和地面上的法國畫家莫奈的作品。 新華社/歐新
  • 印象大師莫奈的生命之光
    而了解莫奈愛情故事的人,又可以從他的作品當中看到一種迥異的愛情之光。莫奈與第一任妻子卡米爾相濡以沫,伉儷情深。卡米爾不僅是莫奈的肋骨更是他的脊梁。少女卡米爾渾身散發著讓莫奈著迷的魔光,1866年,他們雙雙墜入愛河——一束光依偎著另一束光,於是有了《綠衣女人》,19歲的卡米爾給莫奈帶來了最初的光亮和自信。他的這幅作品給莫奈帶來了早期的輝煌與成就。一切都似乎完美如意,然而——一切都似乎不能如人所願。
  • 一周觀展指南|李公麟「畫麗人行」,夏加爾「寫夢幻境」
    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展品包括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明文徵明《書蘭亭敘》等。「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 把莫奈《睡蓮》買回家卻說是梵谷畫的,有錢人鬧出笑話卻不自知
    《睡蓮》是莫奈的代表作。你知道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到底有多愛睡蓮麼?這一切要從莫奈搬到巴黎周邊的吉維尼小鎮說起。1883年,莫奈搬去吉維尼並在這裡建了自己的一個專屬花園。在花園裡,有一個池塘,而莫奈在池塘裡種了一池的睡蓮。而大家看到的那些睡蓮畫作,就是出自這裡。
  • 杭州這13處高顏值建築,個個都美得不落俗套
    2020不經意間過了5個多月5月7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到按照相關技術指南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全面開放商場、超市、賓館、餐館等生活場所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
  • 關於公布第十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暨2019國際大學生建築...
    文 戴志輝  魏畫野  翟卓越  張  棟  邵國偉 許秋瀅  鄭重第  黃河清  紀  鵬  溫雲養 24 廊橋廁所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  竹  王嘉峻 25 碼頭書屋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  竹  王嘉峻
  • 《垂柳與睡蓮池》 「隱世異彩」中再見莫奈
    原標題:隱世異彩:莫奈《垂柳與睡蓮池》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的睡蓮系列畫作被譽為是他最偉大的代表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位畫家在位於法國吉維尼(Giverny)的大宅創作此系列,並將作品贈予國家,此系列巨作被視為那段黑暗日子裡的曙光。
  • Claude Monet莫奈·TASCHEN畫集上線
    Claude Monet/克勞德·莫奈說起莫奈的光影繪畫,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歐仁·布丹。對於歐仁·布丹,很多年後,莫奈如是說:「我會變成一個畫家,是因為歐仁·布丹讓我這麼做。」1870 年之前的莫奈,主要想描繪的就是強光下的事物,他想抓住真實的場景,為此不惜犧牲畫的細膩度。莫奈在 1872 年畫出故鄉勒阿弗爾海岸的風景《印象·日出》後,此畫成了那一代人的代表。他喜歡康斯坦布爾那樣忠誠於自己眼睛的風景畫,也喜歡透納的光影。他喜歡柯羅那樣捕捉風的能力,「抓住瞬間的細節」。風濤、水光,搖動的這一切,他都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