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傑作 | 受東方美學影響的七幅西方畫作

2021-01-12 澎湃新聞

如果你是生活在600年前的歐洲人,並有機會加入進一支穿越絲綢之路的商隊,一定會對充滿異域風情的波斯、中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新奇神秘感到驚嘆,甚至還可以順一些藝術品帶回家。那時候的商隊就是最早的文化交流者,通過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歐洲與遙遠東方大陸的文化橋梁,不斷輸出大量的東方文化,也給西方藝術大師們帶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由此,被稱為「東方主義」的文化元素開始廣泛出現在西方藝術傑作之中。

絲綢之路

1

布歇《化妝》

早在18世紀,東方文化開始流入歐洲大陸,受到貴族們的熱烈追捧,這一熱潮也影響著當時畫師們的作品,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正是其中一位。18世紀中葉,布歇帶著他的洛可可風格在法國混的春風得意,以優雅享樂為旨的他,立刻被這些從東方傳來的新奇物件所吸引,並安插在了自己的畫作中。

弗朗索瓦·布歇《化妝》

1742年,他創作了《化妝》(La Toilete),傳統中式花鳥屏風佔據了畫面的四分之一,以象徵中國皇室的金黃色為背景,與房間的整體色調相融,東西方的結合在布歇的畫裡和諧共處,感受濃重的東方韻味。而白玉茶器與青紋芭蕉扇設置在畫面中不經意的角落裡,好似這些物件對兩位貴族姑娘來說早已司空見慣。

弗朗索瓦·布歇《中國國王上朝》

弗朗索瓦·布歇《中國花園》

布歇對東方文化的喜愛不止於此,他還專門去集市上收集中國來的商品,通過觀察和研究,創作出關於許多以中國為主題的作品,如《中國國王上朝》(Audienc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Giclee)、《中國舞蹈》(The Chinese Dancing)、《中國花園》(The Chinese Garden)等。有趣的是,布歇從未到過中國,僅憑瓷器上的繪畫和臆想,卻能夠描繪出符合中國明顯特徵的畫作,可見布歇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崇拜。

2

梵谷《日本情趣:花魁》

19世紀末,日本浮世繪版畫成為一些前衛藝術家的靈感源泉,這些充滿鮮豔明亮的色彩和獨具一格的表現方式的東方舶來品也給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帶來了強烈共鳴,甚至有腦殘粉的傾向。梵谷收集了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和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的作品,並聲稱這些作品和歐洲藝術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作品一樣重要。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一個個歡脫地妖豔花魁在他眼前舞動,色彩斑斕的日本市井生活無不吸引著梵谷,幫助他放鬆心情,至少暫時地忘記了生活的艱辛。也正是浮世繪的獨特風格激發了梵谷使用高明度的色彩和更為流暢的線條形狀表現畫面,並從完全複製原版版畫到將浮世繪的東方特色融入進自己的畫作中,直到最後兩者完美的水乳交融,成為梵谷的標誌性藝術。

The Courtesan (after Eisen) ,1887,Oil on canvas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日本情趣:花魁》(Courtesan)是梵谷還在複製階段的作品,他將溪齋英泉(Keisai Eisen)作品《花魁》裡的形象完全臨摹下來,並稍加擴大,還將花魁安置在一個對比鮮明的金色背景裡,懸浮於蔥鬱的水上花園中。在法國的俚語中代表著對妓女的幻想的青蛙和白鶴圍繞著花魁,浮世繪中的情色意味更為濃厚。這幅畫所表現出的浮世繪特徵,強烈、黑暗的輪廓和明亮的色調逐漸定義了梵谷今後的風格,畫雖是複製而成,但他也通過自己全新的理解,用可見的筆觸賦予人物和環境空間感,創造出原始版畫中沒有的動態,使這幅畫成為了他自己的作品。

3

莫奈《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與梵谷同一時期的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同樣欣賞日本藝術的簡潔線條和大膽色彩,並迎合當時的日本時尚熱,創作了大量的東洋風作品,《穿著日本和服的卡美伊》(Camille Monet in Japanese Costume)是其中最為獨特迥異的一幅。當莫奈的妻子卡美伊(Camille Monet)穿上極具特色的日本服飾,東西方的結合新奇大膽,莫奈希望將觀眾帶入到18世紀中期的日本,感受它美麗而神秘的光環。

克勞德·莫奈《穿著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從背景牆上掛著的日本團扇,再到卡美伊手拿摺扇擺出些許生硬的日本藝妓的姿勢,這些其實都不是莫奈想要表達的重點,真正的焦點是在於卡美伊衣服的東方韻調。鮮明的紅色服飾和金線刺繡而成的圖案在沉悶的背景前閃閃發亮,裙擺上的日本武士在莫奈的寫實功力下好似有著生命一般,充滿動態。單從細節上看,莫奈認真到不像他本人,再不是朦朧一片,喜聞樂見的把裙子的金線、刺繡、褶邊刻畫的細緻入微。

4

弗雷德裡克·巴齊耶《晨妝》

莫奈的摯友、印象派的先驅弗雷德裡克·巴齊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當然也不能倖免,遠東的異域風情實在太過迷人,不加在自己的畫作裡實在可惜,所以便有了《晨妝》(Toilet)。

弗雷德裡克·巴齊耶《晨妝》

一位年輕的女子洗浴後裸著身子坐在皮草長椅上,左邊的黑人女子跪在一旁服侍著她,而右邊的女士正準備著遞給她一件清代的中式長袍(這個人被認為是雷諾瓦的情婦),清代長袍穿在西方女人身上會有什麼效果,巴齊耶並沒有畫出來,而是讓觀眾自行想像。這幅畫的真正重點當然不在人物本身,而是在對圖案和符號的巧妙運用。厚重的皮草地毯、暗紅色的牆紙圖案以及長袍上的中式花紋,三者映襯呼應,暗指學院派畫家早期流行的「東方主義」,給這一場景增添了一種東方情調和富麗堂皇的氣氛。

5

德拉克羅瓦《薩達那帕拉之死》

說到東方主義不得不提尤金·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在他眾多浪漫主義的磅礴繪畫中,也存在不少的東方情調。1827年,德拉克洛瓦以英國詩人拜倫的詩篇《薩達那帕拉之死》(Death of Sardanapalus)為靈感源泉重新創作,將強烈的東方色彩和古典浪漫主義的氣勢融合在一起,繪作出一場慘絕人寰的悲劇場景。

尤金·德拉克羅瓦《薩達那帕拉之死》

當敵人包圍住薩達那帕拉國王的宮殿,薩達那帕拉知道自己已在死亡邊緣,他下令燒掉所有屬於他的世俗財產和一切給他帶來快樂的東西:女人、侍從、馬匹、小狗,統統不留。女人的哀嚎與馬匹的驚啼深渲了殘暴和不安的情感,看不見的硝煙卻能夠在畫中感受到燃起之勢,場面一片混亂、動蕩,只有薩達那帕拉側臥在象徵權力的象頭床上冷眼旁觀,而那象頭恐懼的緊閉雙眼,兩隻象牙早已被砍掉燃燒殆盡,代表了一世王權儼然毀滅,末日般的景象在紅與黑的明暗中交織,最浪漫也最暴力的悲劇故事就這樣在畫作中上演。

6

畢卡索《戴帽子的男人》

畢卡索(Pablo Picasso)大膽的色彩、解構的立體派肖像和混亂的圖畫構圖,似乎與亞洲傳統的審美觀念沒有多大共鳴,可在這位大畫家的內心裡卻深深地喜愛著中國國畫。當國畫大師張大千拜訪畢卡索時,看到滿屋齊白石的臨摹畫,更加證實了畢卡索是真心崇拜著中國藝術。

畢卡索《戴帽子的男人》

用中國水墨展現解構主義,只有畢卡索才敢提筆讓二者結合。當92歲的畢卡索拿起毛筆,揮灑的水墨把他一生所有的頑固濺於紙上,何時重、何處淡,畢卡索拿捏的恰好,而《戴帽子的男人》(Head man with a hat)系列也終於擁有了水墨畫的形式。在畢卡索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的藝術也終歸完整。

7

凱·尼爾森《夜鶯》

許多19世紀的歐洲藝術家,包括作家,都對亞洲文化十分著迷,並將其視為神秘和奇蹟的化身。在丹麥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童話故事集《安徒生童話》(Andersen's Fairy Tales)裡,《夜鶯》(The Nightingale)是安徒生唯一以中國為背景創作的故事,東方元素無疑使得其作品更為浪漫。

凱·尼爾森《夜鶯》

丹麥人最會講故事,也最會畫插畫。丹麥插圖畫家凱·尼爾森(Kay Rasmus Nielsen)是20世紀席捲世界的「插圖黃金時代 」的關鍵藝術家。1924年,他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繪本》,《夜鶯》的故事也在其中。神秘古老又富饒的東方王朝吸引著安徒生也吸引著尼爾森。在尼爾森的插畫中,他引用中國古代畫中「以形寫神」的特點,賦予畫面整體一種纖細荒涼的美感。當夜幕降臨,真正的夜鶯停駐於柳枝之上,美妙的歌聲引得樹下的女子和船夫都停下來仰頭聆聽,此時,萬籟俱禁,只有夜鶯的輕啼餘音繞梁,響遏行雲。

(文中圖片除標明圖注外均來自Wikiart)

- E N D -

相關焦點

  •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看文藝復興後西方藝術流派變遷
    原標題:一展縱覽「西方繪畫500年」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再現文藝復興後西方重要藝術流派變遷文藝復興後,西方誕生了哪些重要藝術流派?莫奈為何偏愛睡蓮?塞尚繪畫中「傾斜的」「結構式的」筆觸萌芽於何時?正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行的「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品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西方藝術史的獨特視角。展覽精選16世紀至20世紀的60幅經典作品,以時間為敘事主線,以流派為發展形態,串聯起西方美術500年。
  • 這幅被傳說「失蹤」的曠世傑作,是否真的存在?
    長期以來,藝術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失蹤」的達文西傑作《安格裡之戰》的命運。 流行的傳說表明,這幅16世紀早期的作品,被隱藏在佛羅倫斯維奇奧宮的一堵牆後面。但最近,義大利國家藝術協會表示,最近一批著名學者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們辯稱,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從未真正完成過這幅畫的創作。
  • 「群星中的太陽」,淺聊西方油畫之父提香及其代表作《聖母升天》
    他的畫,有著宏偉壯麗的想像,有著古典主義的色彩,有著難以忘懷的莊重,有著富有生機的氣氛,有著引人入勝的熱情……如果說達·文西表現了人類的智慧,米開朗基羅表現了人類的力量,拉斐爾表現了人類的完美,那麼他則用唯美的色彩和筆觸表現人類的歡樂和魅力,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自然生動,生命力極強,他就是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威尼斯畫派最偉大的畫家、文藝復興時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師
  • 在9幅世界名畫上所發現的秘密:畫作層下似乎還隱藏著其它的作品
    另外,這是第一次使用X射線來研究畫作,並在其中真正的發現了奧秘。3、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晚禱》這幅畫的神秘面紗是由另一位著名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揭開的。這幅畫讓作者本身花費了巨大的功夫,他在作品中以多種形式重新繪製了60多次。但是人們仍然無法理解畫作中描述的男女為何如此悲傷的原因。薩爾瓦多·達利要求羅浮宮的專家探索這張照片。
  • 張大千弟子的後人向成都市政府捐贈近650件大千畫作及物品
    張大千弟子的後人向成都市政府捐贈近650件大千畫作及物品 2019嚴易夢 攝   中新網成都9月5日電 (嚴易夢)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籤約儀式5日在成都舉行,張大千入室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了近650件張大千畫作及物品,這標誌著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即將全面展開建設。  國畫大師張大千堪稱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存世第二幅《蒙娜麗莎》,遺世傑作還是藝術贗品?
    流傳於西方收藏家手中的《艾爾沃斯島的蒙娜麗莎》 (局部)有人說達文西的傑作《蒙娜麗莎》還有另一幅,名為《艾爾沃斯島的蒙娜麗莎》。在去年12月,《艾爾沃斯島的蒙娜麗莎》在新加坡展出,今年三月將在香港展出,之後在中國大陸以及亞洲其它國家展出,這幅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每日郵報》的藝評家Alastair Sooke決定一探究竟,看看這第二幅蒙娜麗莎是藝術雙姝還是贗品。第一眼看上去,這幅作品與羅浮宮中的蒙娜麗莎無比相似。
  • 富士美術館藏品走進清華藝術博物館 漫步西方繪畫五百年
    所以這一部分展品既包括堅持古典構圖和古典美學信念的洛蘭等藝術家的作品,也包括拉·圖爾、弗蘭斯·哈爾斯以及小彼得·勃魯蓋爾等藝術家反映普通市民豐富多彩日常生活的畫作。哈爾斯的《男子肖像》精準而傳神,小彼得·勃魯蓋爾模仿其父親的畫作《農民的婚禮盛宴》充滿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
  • 孤獨而偉大,梵谷的這10幅畫作你值得一看!
    給後世留下了不朽的傳世之作,深深地影響著20世紀的藝術。如果給梵谷的畫作辦一個線上展覽的話,我想這10幅畫作你值得看到。一、《吃土豆的人》狹窄的房間,逼仄的氣息瀰漫,昏暗的燈光下,貧苦的一家人勞作一天,到了晚餐時間桌上的主食卻只有土豆。
  • 西方經典繪畫展:與我們失之交臂的「史無前例」
    展覽收錄了他著名的《自畫像》、為兩位「僱主」教皇——朱利歐二世和利奧十世所繪肖像、被多位文人墨客頂禮膜拜的祭壇畫《聖塞茜莉亞的陶醉》、作為展覽海報出現的畫家摯友《巴爾達薩雷·卡斯提廖內》肖像、兩幅並排陳列的拉斐爾情人瑪格利塔·盧蒂的肖像《福爾納麗娜》和《披紗巾的少女》,以及他受達·文西《蒙娜麗莎》影響所創作的《抱獨角獸的少女》……這些作品均破天荒地從全球各大藝術機構匯集於此,試圖集中呈現這位西方美術史中最偉大的天才短暫卻璀璨的藝術人生
  • 神經美學:藝術的秘密就在大腦
    畫家只「記錄了」他看到的東西,我們卻一眼就可以看出第一幅畫是中國人的「看」,另一幅是西方人的「看」。有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中國人畫山,畫的是它的體積(volume),而不是它的質量(mass)。有質量的山通過顏色的深來體現,而中國人畫的山都是很空靈的。而第二幅畫中的山不僅有體積,也有質量,這是西方人的畫。中國人畫的山更多的是一種意象,質感是沒有必要的。
  • 科學網—兩幅「新月」畫
    楊振寧說:「中華傳統繪畫所追求的意境,與西方傳統繪畫完全不同,是『觀物取像』的像,不是照相的像;是精神的像,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像,不是歌頌自然的像。」此畫便是一個絕妙的例子。 楊振寧的話讓我想起了另一幅名畫《月亮升起》,乃是印象派大師凡·高去世前不久的傑作。
  • 七個山水名場面,探尋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
    東方藝術家善於用山水畫作寄託各種各樣的情思,在西方藝術家的畫作中其實也能看到山水的影子。無論處在怎樣的時空,繪畫中的山水都在不斷講述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
  • Antoni Tàpies丨材料美學
    不定形藝術,就如其它的藝術分類名詞一樣,並沒有一個太嚴格的定義,大概泛指二戰後的十幾年間,在巴黎所展出的「非形象繪畫」,不是任何具體物的再現,不受過往藝術史影響的,藝評家將之稱為「心理的即興」(Psychic Improvisation)。對材料的研究與運用是他最有分量的藝術成就。談到材料美學,必然談到塔皮埃斯,談到塔皮埃斯,也必然涉及到材料美學。
  • 鏡泊湖上的追尋,國內第一東方藥師佛七佛道場——藥師古剎!
    藥師佛也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佛經記載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曾立下十二大願,使東方淨琉璃世界和九法界一切眾生無病無災,豐衣豐食,解脫苦惱,解脫苦厄,身心安樂等。東方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與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合稱為橫三世佛。
  • 積家大師手錶怎麼樣?
    ,積家大師遵循工程師和設計師緊密合作的悠久傳統,追隨精緻的傳統制表工藝,同時不斷追求技術創新,並對每一款腕錶都投入了高度的熱情與精力, 每一件傑作都是積家心血結晶。隨後,Master大師系列腕錶又逐步推出新品:Master Ultra-Thin超薄大師系列腕錶、Master Grande Tradition超卓傳統大師系列腕錶和Master Extreme極限大師系列腕錶[20]。Master Compressor大師系列於2002年推出,其設計靈感來自1965年問世的Memovox Polaris腕錶,將尖端的表殼技術和高級鐘錶機芯融為一體。
  • 花西子頁面視覺系統全新升級,「東方美學」走出新高度
    近日,知名國貨美妝品牌花西子推出全新品牌頁面視覺系統,新的一年以全新面貌來向大眾展示東方彩妝,旨在打造花西子「匯聚古典與現代、賦予傳統以時尚」的獨特東方美學體系。01全新品牌頁面視覺系統花西子「東方美學」走出新高度據了解,花西子全新的品牌頁面視覺系統,以「雙生」為核心主題向外衍生,講述花西子亦古亦今品牌風格。
  • 梵谷傑作發現百年蚱蜢 高倍放大鏡才能看到
    梵谷創作的經典傑作《橄欖樹》中發現了一隻嵌入到厚重顏料內的小蚱蜢,這個小蚱蜢已經嵌入畫作中超過一個世紀。在高倍放大鏡下檢查這幅傑作時,油畫管理員瑪麗?謝弗 (Mary Schafer) 發現了嵌入到顏料中的小蚱蜢。這隻昆蟲處於位置較低的風景前景中,無法被人觀察到。謝弗表示:「在室外完成的畫作中發現昆蟲或植物材料的情況並不少見。
  • 賞析|清華藝博」西方繪畫500年展」精選作品②
    展覽「西方繪畫500年」精選了60幅來自東京富士美術館的西方藝術經典藏品,分為五部分:個性發現與人文闡揚,華彩樂章與懷古幽情,古典理性與浪漫情感,真實鏡像與光色建構,純粹觀念與混雜多元。無論如何,這幅作品中所描繪的裸女群像正是布歇最擅長描繪的場面,它不僅是一幅洋溢著洛可可浪漫氣息的典型布歇風格作品,無疑也是一幅能夠證明布歇裝飾能力的神話繪畫傑作。
  • 國畫寫意與西方畫融合:是不倫不類?還是別有一番風味?
    說到西方的繪畫,你肯定會想到超寫實的畫作,或者是神經叨叨的抽象畫。但是說到國畫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繪畫細緻入微的工筆?還是需要仔細看才能看明白的寫意呢? 大家先看下下面這幅畫作:這幅畫作是我國知名書畫藝術家龔柯先生作的《黃山松雲》,因為沒有這幅畫作創作地點,猜想是龔柯先生在週遊全國河山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