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安娜談莫奈《日出·印象》:六年前還不確定日出還是日落

2020-12-05 澎湃新聞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在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近日,隨著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在上海的開幕,由於是這一印象派開山之作首次在華展出,這也成為國內藝術界的熱門話題之一。

《日出·印象》的意義有哪些?與當下又著怎麼樣的關聯?展覽總策劃,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典藏與展覽部主任、瑪麗安娜·馬蒂厄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談及了這件作品的普遍意義與考證故事,「在2014年之前,我們並不能完全確定這幅作品描繪的場景到底是『日出』還是『日落』2014年我們做了科學的研究,包括邀請天體物理學家一起參與,後來根據畫面的細節,潮汐的變化,最終確定了莫奈創作這幅作品的具體時間。」

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三樓開幕,展出47件作品,包括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鎮館之寶《日出·印象》等9件莫奈畫作,以及兩位法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也是《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迎來了藝術界的較多關注。

展覽現場 莫奈《日出·印象》

展覽現場,觀眾在莫奈《日出·印象》前拍照打卡

此次展出的莫奈作品來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該館是全世界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其莫奈藏品絕大部分來自於莫奈兒子米歇爾的捐贈,他向該博物館捐贈了超過100幅作品以及莫奈的故居和吉維尼花園。

其中,克勞德·莫奈筆下的《日出·印象》是一幅虛幻的風景畫,描繪了法國勒阿弗爾港的日出時的海景,一輪紅日從布滿濃霧的水面上冉冉升起。這幅創作於1872年的畫作在當時觸碰了學院派的界限,使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轉變,推動了美術觀念和繪畫技法的革新,成為了西方藝術史上的劃時代巨作。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在展覽開幕之際,澎湃新聞特此採訪了此次展覽總策劃,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典藏與展覽部主任瑪麗安娜·馬蒂厄(Marianne Mathiue)。她談及了莫奈《日出·印象》的意義及近年來對該作品的考證,以及展覽背後的策劃思路。

瑪麗安娜·馬蒂厄

對話:瑪麗安娜·馬蒂厄

澎湃新聞

:可否先介紹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館藏莫奈作品?這些作品中,莫奈哪些時期的作品比較多?

瑪麗安娜

: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是世界上館藏莫奈作品最多的館。這些作品中,絕大多數都是由莫奈的兒子米歇爾捐贈的。同時,我們的館藏中,也有許多莫奈自己的藏品。莫奈的兒子米歇爾在遺囑中表明了捐贈藏品給博物館的意願,因此,在1966年米歇爾去世後,這些作品也就順利地成為了我們的館藏。其中的例外就是印象派的開山之作——《日出·印象》,它於1940年成為我們的館藏,當時是由一位熱衷於收藏印象派畫作的醫生的女兒所捐贈的。

我們館藏有數百幅莫奈的繪畫作品,其中大多是莫奈於二十世紀初對於睡蓮的描繪。1900年左右,莫奈開始描繪吉維尼花園中的景色,直到1926年去世。所以說我們的館藏以莫奈晚期作品為多。

克勞德·莫奈

莫奈《睡蓮》(非此次展品)

澎湃新聞

:近年來,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對莫奈的研究和發現有哪些突破?

瑪麗安娜

:我們博物館特別針對《日出·印象》進行了重要的研究。1874年以前,大家稱這幅畫為《日出》,1878年後,有人稱這幅作品為《日落》。後來,關於這幅作品的名稱,既有人說《日出》,也有人稱《日落》的。直到1960年前,也有不少人稱其為《日落》。(其實在當時(創作這幅作品的1872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作品名稱並不重要。)此外,在1874年,還有人認為作品描繪的是倫敦的場景。因此,這次展覽中,我們也展出了一幅莫奈描繪倫敦的作品,這幅畫同樣有著很多的神秘色彩。

在2014年之前,我們並不能完全確定這幅作品描繪的場景到底是「日出」還是「日落」。而且當時也沒有人知道這幅作品的具體創作地點,因為作品描繪的勒阿弗爾港在二戰中被炸毀了。2014年,我們做了科學的研究,包括邀請天體物理學家一起參與。我們的研究使我們確定了這幅作品的具體創作地點,也包括畫這幅作品的具體創作時間。在這次展覽中,我們用多媒體影像還原了勒阿弗爾港,以沉浸式體驗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創作地點。

當我們確定了地點,即畫面中的港口位置之後,我們就能知道這個地點所對應的方向,然後對這幅作品所描繪的到底是「日出」還是「日落」做出合理的推斷。之後,我們根據畫面的細節,比如,畫作中描繪的開著的船閘(船閘在一天中是很少開放的),再根據潮汐的變化,根據太陽在空中運行的軌跡以及當時所描繪的氣象,以及畫面左邊的煙囪中的煙的方向等,最終確定了莫奈創作這幅作品的具體時間,也從而得出這幅作品描繪的是「日出」場景。科學家們最後確定的創作日期是1872年的11月13日。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即將出版的展覽圖錄中進行詳細描述。

澎湃新聞

:在您看來,莫奈在印象派中如此出色的原因有哪些?

瑪麗安娜

:莫奈是最好的代表了印象派原則的藝術家,即在室外進行創作,展現當下,即時的畫面。此外,莫奈曾經表示,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表現與畫面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風景本身並不存在,因為它的外觀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在莫奈的藝術生涯晚期,他畫了著名的《睡蓮》系列,在那個時候,他已經超越了印象派了。

澎湃新聞

:這次展覽是以「日出印象」為主題策劃的,其中包括9件莫奈的油畫作品。除了《日出印象》外,你又是如何在那麼多館藏莫奈作品中挑選了這8件作品?它們和「日出印象」的主題是如何相呼應的?

瑪麗安娜

:在參觀《日出·印象》前所能見到的作品其實是從不同的方面展現《日出·印象》為何是印象派的奠基之作,為何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為何是革命性的作品。首先,展覽中的一些作品的尺幅很小,都是在室外創作的,並且是快速地作畫。關於快速做畫,展品《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很能展現這一點。同時,當時的倫敦體現了現代性,所以還有一幅關於倫敦的畫作,邊上也配備視頻闡釋。我們也希望觀眾通過展廳中的輔助材料,了解到《日出·印象》。

莫奈《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

莫奈,《特魯維爾海濱》

澎湃新聞

:展覽的中段呈現了莫奈收藏的浮世繪版畫,可否談一下莫奈是如何受浮世繪畫家的影響的?在展覽中,哪些作品可以反映出這一點?

瑪麗安娜

:日本浮世繪對於莫奈的影響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共通。自日本浮世繪傳入到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們開始對遠東的藝術開始感興趣了。那是19世紀下半葉的時候。

東方的藝術強調著與自然的一種新的關係,畫家們凝視自然,然後重現自然能夠帶給我們的,很深入的東西。當莫奈在創作《日出·印象》的時候,他很真實地再現了他所看到的景象,他是面對著正在「日出」的當下創作的。他當時是在自然中,面對著自然。而他在藝術生涯晚期創作《睡蓮》的時候,就像我之前說的,『他超越了印象派』,因為他在那個時候已經成為了一名東方藝術家,他在長期觀察自然後,已經成為了自然,把自然內化到了心中,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內就可以重現自然了。他通過睡蓮這樣一朵脆弱的花朵的形象,就可以體現出自然的廣袤和深邃。

莫奈 《穿和服的卡米耶》(非此次展品)

莫奈《睡蓮》1903(非此次展品)

莫奈《睡蓮》,1916-1919(非此次展品)

莫奈在作品《睡蓮》前

澎湃新聞

:走進展廳,我們可以看到展覽開端的當代藝術家維琪·科隆貝特的作品,而在尾端則是拉熱爾·弗朗格的作品。在策展時,為何會選擇這兩位當代藝術家愛的作品?

瑪麗安娜

:《日出·印象》這幅作品的上半部分描繪的是太陽,下半部分則是日光的反射。我們也由此選擇了兩位當代的畫家,一位是抽象派的,一位是具象派的。抽象派畫家維琪·科隆貝特(Vicky Colombet)的作品,對應著日光的反射,具象派畫家熱拉爾·弗朗格(Gérard Fromanger)描繪著具體的太陽天體。其中,科隆貝特一方面是受到莫奈與風景畫的影響和浸潤,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東方文明的影響和薰陶,比如畫家趙無極的影響。弗朗格則代表了法國從1960年之後的具象派畫家。

展廳現場,維琪·科隆貝特作品,攝影 李雪峰

維琪·科隆貝特,《日出》

拉熱爾·弗朗格 《破碎的風景畫系列》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這次展現的兩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今天的「日出」是完全不同的。印象派體現的也是一種表達的自由,每個人都有重現自己印象的自由。莫奈和其他的印象派畫家,比如雷諾瓦、德加等人的作品都是不可比較的。藝術家有表達各自印象的自由。明年3月,我們還會在上海的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印象派的大師作品,就像這次展現的維琪·科隆貝特與熱拉爾·弗朗格一樣,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澎湃新聞

:整個展覽的展陳以及對於作品的排序,您是怎麼思考、策劃的?

瑪麗安娜

:策展涉及在現場掛畫作,這會給予我們一種視角,我們會思考觀眾會先看到哪一部分,後看到哪些部分?通過這種視覺上的選擇與結合來創造一個敘事的主線。

我在構想展覽的時候,我會設想一開始的作品是莫奈描繪晚上的景色,因此我也希望觀眾在那個視角中看到另一位藝術家科隆貝特創作的夜晚景色。這樣觀眾在不知道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就能感受到過去和現在,這樣可以在過去和現代之間構建一個橋梁。這次展覽的布展線路是字母「U」字形的,在路線上,莫奈的作品是被兩位當代法國藝術家所環繞的。

展廳現場,攝影 李雪峰

展廳現場,攝影 李雪峰

澎湃新聞

:在開幕式時,您表達了將莫奈曾經的創新精神和當下新的作品的對比。展覽是如何闡釋這一觀點的。觀眾又應該如何觀看、感受不同時代的思維碰撞?

瑪麗安娜

:「日出」也是東方繪畫當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它是具有普遍意義和現實意義、永遠不過時的一個主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呈現兩位法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希望展現2020年的今天的「日出」是怎麼樣的。

莫奈《翁費勒爾港的船隻》,1917

澎湃新聞

:在你看來,在當代藝術、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盛行的當下,莫奈是如何與當下的藝術產生聯繫的?

瑪麗安娜

:藝術家們會選擇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創作,這是留給藝術家們來告訴我們的。他們決定採取哪一種方式?以此次展覽為例,藝術家維琪·科隆貝特的畫作並非風景,而是自然中的元素。對他來說,可能畫布就是天空,而畫筆就是吹過的風。他的創作與莫奈所處的工業革命時期的創作是不一樣的,他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今天,他選擇採用提取於地底深處的自然顏料,從礦石中提取顏料,進行研磨,粘合,稀釋,加工,以一種非常手工藝的,環保的方式去創作,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畫作上的顏料就像沙粒般粗糙的質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出·印象》代表著希望之光與萬象更新
    ——《莫奈:日出·印象》序 剛剛過去的2020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莫奈《日出·印象》離開它的館藏地巴黎瑪摩丹莫奈博物館,來到了上海,這是這件名作首次來華展覽。 這件印象派開山之作的到來,引起了藝術愛好者的高度關注,沒有看展的同學、外地的同學可以購買本次展覽的官方圖錄。
  • 顏榴: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他似乎未意識到此時的海港已經與兒時大不相同,從前勒阿弗爾沒有開著起重機的碼頭,船沒這麼大,煙囪沒這麼高,也不會吐出這麼縹緲的煙。莫奈畫著這一切時,不覺得工業革命其實為海上日出的光影增加了現代性,他只是急迫地追逐著光線,因為光一變,色彩也隨之變化。之前所有對家鄉及外地海水和天空的觀察,對先輩和同輩畫家的崇敬,對色彩和筆觸的掌控,都集結在半小時內噴發。
  • 伴著外灘的日出看《日出·印象》為148歲的莫奈慶生
    11月14日是印象派大師莫奈148誕辰紀念日,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正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美術館展出。11月13日,在外灘日出時刻,莫奈《日出·印象》生日慶典在此舉辦。
  • 莫奈名作《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
    9月20日,觀眾欣賞莫奈名作《日出·印象》。近日,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在上海開幕,這是莫奈名作《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據悉,此次展覽以《日出·印象》為主題,共展出47件作品,除《日出·印象》之外,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莫奈經典力作。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9月20日,《日出·印象》作品前人頭攢動。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9月20日,觀眾在《日出·印象》海報前留影。
  • 莫奈《日出·印象》特展閉幕 《睡蓮》3月盛開
    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自去年9月登陸上海,今天迎來了閉幕日,由於參觀者眾多,展覽實行了限流。據統計,整個展覽期間共接待參觀者11萬之多。 展館內,鎮館之寶《日出·印象》畫作前自然大排長龍,大家緩慢向前,拿著手機、相機不斷按下快門。為方便參觀者細細品味,展方特意設立了一米線。
  • 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迎來148歲「生日」
    正在上海展出的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受訪對象供圖)新華社上海11月14日電(記者楊愷、吳宇)正在上海展出的莫奈傳世名作《日出·印象》13日迎來了自己的148歲「生日」。展覽主辦方特別在當天為這一跨越世紀的文化遺產舉辦了一場「生日會」。
  • 莫奈《日出·印象》首次登陸中國,王嘉爾穿潮T刷展 你還記得亮相成...
    無論你是文藝青年,還是印象派的粉絲,亦或者只是單純地想看一眼莫奈的真跡,「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上人頭攢動,觀眾用那幅著名的《日出》刷屏自媒體。其中,就包括歌手、主持人王嘉爾。他身著同款印花T恤帥氣十足,致敬莫奈。王嘉爾刷展此次展覽共有47件作品,其中有9幅是借展於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館藏的莫奈油畫作品。
  • 唐能翻譯為莫奈《日出·印象》展覽開幕式提供法語翻譯服務
    談及「印象畫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在西方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直以來也國內藝術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如今,印象派的開山之作終於來華了,「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9月16日在上海開幕,唐能翻譯為展覽開幕式提供了法語口譯翻譯服務。
  • 王嘉爾也要去打卡的《日出·印象》,到底多有看頭?
    原創 Madame Figaro MadameFigaro莫奈和他的《日出·印象》到底有多大來頭,能讓展覽一空降上海就在外灘排起長隊?連王嘉爾都去打卡的展覽,你還不知道嗎?
  • 夏至晝長還是夜長 日出日落時間已經確定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夏至是北半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那麼夏至是晝長還是夜長呢?   夏至的時候北半球白天最長,而黑夜最短。   夏至時,北鬥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正處在「夏至點」上,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 解密,灰濛濛的《日出·印象》為什麼讓觀者有清新、希望的感覺!
    莫奈(Claude Mone)的《日出·印象》是印象主義的開山之作,它的出現離不開具體的社會性因素對它的影響。而解讀這幅作品,也要站在19世紀以印象主義為首的「先鋒派」向傳統藝術全面宣戰的角度來觀看。19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在法國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發生很大變化,此時的畫壇中依舊存在著僵化思維。
  • 2017夏至日出日落時間分別是幾點幾分 夏至日出日落時間
    日出日落時間,指的是太陽每天從東方地平線升起和從西方地平線降落的時間,二者都會隨著季節及各地緯度的不同而改變。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2017夏至日出日落時間分別是幾點幾分。  日出的時間會隨季節及各地方緯度的不同而改變。
  • 2018夏至日出時間是多少點 夏至日出和日落的時間
    反應在自然現象中就是,日出時間是最早的,日落時間是最晚的。在夏至節氣之後,太陽就不會在往北方前進了,反而會走回頭路,該往南方了。那麼,2018夏至日出時間是多少點呢?下滿就來看看夏至日出和日落的時間吧!
  • 日出日落很美,可到底該怎麼拍?7個要點拍攝日出日落的美感
    深藍色的天空,火紅的雲彩,日落與日出總是讓攝影者不自覺地按下快門,儘管這已經是重複了無數次的動作……許多攝影者痴迷於日出日落的拍攝,起早貪黑,甚至「不遠萬裡」地去追日。▲太陽和天空的開闊讓海上日出的畫面顯得格外壯觀,海水反射出的日出美妙光線,也為照片增色不少。▲夕陽下的大雁,形成了一個唯美的畫面。
  • 如何判斷「日落還是日出」畫面?教你3招巧識別!
    最近一個月,小月帶著夥伴們一起拍日落和日出,每天都收到好多的美圖。大家一起記錄「朝夕美景」,收穫的不僅是滿屏的美景,更多是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美好!每每將這些畫面組合分享給大家時,常有夥伴會問——我怎麼分不清哪些是「日落還是日出」?
  • 對於日出和日落,你了解多少?
    你必須決定的第一件事是你對日出的定義。它是指當太陽的中心,還是頂部邊緣,抑或底部邊緣穿過地平線的時間? 另外,你是把地平線視為海平面,還是考慮到你所在位置的地形?地球的大氣層也有影響,通過使光發生折射(或彎曲),太陽會看起來比沒有大氣層時早/晚升起幾分鐘。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而息日落而作,這兩句話有區別嗎?
    每天早上下班後,我已經習慣性把日出的美景拍下來,有時紅日東升,看到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心情也美美的,有時烏雲密布,心情也鬱悶及了,這時就會聯想到天黃有雨,人黃有病,這樣熬下去,會不會把自己熬倒下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而息日落而作,你覺得這兩句話有區別嗎?
  • 高考地理微專題9 日出、日落方位
    1、日出、日落方位的確定(1)日出方位的確定作圖表示日出(2)日落方位的確定作圖表示日落2、日出、日落方位(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極晝、極夜地區)日出東北,日落西北。(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極晝、極夜地區)日出東南,日落西南。(3)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日出正東,日落正西。(4)出現極晝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強化訓練1】2013年4月5日,我國帆船手駕駛「青島號」帆船榮歸青島港,實現了中國人首次單人不間斷環球航海的壯舉。
  • 《日出日落》花和尚-協助拍攝
    日出日落是大自然的規律,更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之一日出日落【第1幅圖】此作品由鄭州攝影愛好者齊先生在著名的眉山地區拍攝日出日落【第2幅圖】日出日落【第7幅圖】此作品由秦皇島攝影愛好者鄧先生在著名的蘇州地區拍攝日出日落【第8幅圖】此作品由寧波攝影愛好者鮑先生在著名的北京地區拍攝
  • 火星上日出和日落是什麼樣的 火星的日出和日落好看嗎
    據外媒消息,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公布了「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抓拍到的一組最新照片,呈現出火星上日出和日落的景象。據了解,由於火星大氣稀薄,塵埃顆粒較多且較大,主要發生米爾散射,散射波長跟自身顆粒大小相同的紅光,而視線方向上來太陽光中紅色部分被散射了,所以看到的夕陽會偏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