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2020-12-05 澎湃新聞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特約撰稿 陳曦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8-12-20 08:38 來源:澎湃新聞

今年是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鄭振鐸先生一生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上海秘密組建「文獻保存同志會」,為國家搶購了善本古籍3800餘種。就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之後,他主持成立了文物徵集小組和北海團城文物收購點,陸續將王獻之《中秋帖》等許多文物精品收歸國有。且自己又率先垂範,將其多年購藏的六百餘件陶俑悉數捐獻給了國家。他還倡議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不能購買和收藏文物。

12月19日,「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鄭振鐸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展,國家圖書館此次展出包括鄭振鐸先生的手稿、藏書印章、珍藏的古籍善本、黨和國家授予的「烈士」證書、原文化部褒獎其捐書之功的「褒獎狀」等在內的70餘件展品,以供觀眾走近這位文化巨匠,感受其愛書、護書、獻書的一生。

同一日,故宮博物院也舉行了紀念鄭振鐸先生的研討會。

「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鄭振鐸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展」 展廳一覽

展覽分為「力挽狂瀾鑄書魂」「保護徵獻張書韻」「嘉惠學林振書香」「化私為公續書脈」四個單元,詳細梳理了鄭振鐸先生為搶救、保護古籍而付出的一系列努力。抗戰期間,鄭振鐸在上海傾囊收購流散古籍,並聯合張元濟等知名學者在上海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搶購如張氏適園、劉氏嘉業堂等私藏珍本, 1946年他在《大公報》發表《敵偽文物那裡去了》,提出收繳文物的重要性、接受敵偽文物程序等建議。這些努力避免了民族瑰寶流失損毀,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居功至偉。

鄭振鐸先生1898年生於浙江溫州,祖籍福建長樂,筆名西諦。是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和藏書家,更是新中國文化和文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一生致力於祖國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為世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古籍資料。鄭振鐸先生也是我國近現代學貫中西的文學家、翻譯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史學家、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19歲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五四時期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與瞿秋白合編《新社會》旬刊。後曾任教於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學府,出版了《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著作,並與魯迅合作完成《北平箋譜》。

作為新中國第一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先生是一名高瞻遠矚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我國文物工作理順發展思路的同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全面推進文物調查和田野考古,強調博物館建設與文物展覽工作,積極推動文物立法,制定《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保護古蹟、文物辦法》等管理條款。此外,他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單位」的創建和管理制度,稱其為一項「帶有根本性的工作」。

 文獻保存同志會相關單據憑證

《敵偽文物那裡去了》

鄭振鐸十分重視海外珍貴文物的回歸以及對故紙廢書的收集,促成了對陳清華藏宋版古籍的收購及前蘇聯《永樂大典》11冊歸還我國等重要舉措,陳氏藏書中就有稀世珍品南宋世綵堂《昌黎先生集》和《河東先生集》;還使有珍貴价值的古書免於遭受紙商 「入鍋化漿」的「廢紙」劫,其中包括宋版《文選》《金石錄》、明刻本《列國志專》等。

《昌黎先生集》

《永樂大典》

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出任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務,凡有接收捐獻或收購到的重要善本,都優先轉給國家圖書館收藏。在他親自主持和參與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法規,提出文物保護的思想,為今天形成「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和古籍保護工作方針奠定了重要基礎。

 褒獎狀

鄭振鐸先生深諳版本學和目錄學,不僅編撰了戲曲目錄、詩文詞集目錄等,還致力於搜集版畫,並編纂成圖錄圖譜,為後人留下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十竹齋箋譜》等珍貴成果。

《十竹齋箋譜》

鄭振鐸藏書印

1958年10月18日,鄭振鐸在率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毛澤東主席親筆籤署了《革命烈士證書》,追授他為革命烈士。先生去世後,家屬秉承遺志,將其生平藏書全部捐贈給國家圖書館,為國家圖書館善本館藏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革命烈士證明書

鄭振鐸先生肖像

同一天,「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也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座談會匯聚了來自各主辦單位及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商務印書館、溫州鄭振鐸紀念館等單位的相關學者。

與會人員就鄭振鐸先生在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博事業發展方面為我國作出的傑出貢獻,以及其在文學等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進行了闡述與探討。

鄭振鐸先生一生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抗日戰爭時期,他曾與有識之士在上海秘密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為國家搶購了善本古籍3800餘種,數量已接近於北平圖書館館藏善本的總數;又曾以一己之力編印《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為後世留下珍貴的參考研究資料。就任文物局局長之後,鄭振鐸先生為搶救流失的國寶,與同仁們多方奔走,嘔心瀝血。五十年代,他主持成立了文物徵集小組和北海團城文物收購點,陸續將許多文物精品收歸國有。舉世聞名的「三希」法帖中的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便是在鄭振鐸先生的積極推動下,由國家以35萬港元重金從香港回購的。又曾說服張大千先生將其最心愛的藏品《韓熙載夜宴圖》等一批國寶級文物低價轉讓給了祖國。而鄭振鐸先生自己更是率先垂範,將其多年購藏的六百餘件陶俑悉數捐獻給了國家。他還倡議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不能購買和收藏文物。該倡議在1997年被列為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之一。

《伯遠帖》

值得一提的是,《中秋帖》、《伯遠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等諸多在鄭振鐸先生領導下回購的國之重器,以及其本人捐獻給國家的陶俑,現已均為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對於故宮博物院的建設,鄭振鐸先生生前極為重視,曾定位其為以藝術品陳列為中心的「文化、藝術、歷史性的綜合博物館」。1953年,鄭振鐸先生親自起草了《故宮博物院改進計劃的專題報告》。他認為故宮博物院在藏品的展覽與研究上應突破清宮舊藏的局限,面向全中國,並著眼於各個藝術門類。至今,故宮博物院仍將此作為充實藏品持久發展的重要方針。

為緬懷鄭振鐸先生為我國文物博物館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弘揚他的學術思想和奉獻精神,故宮博物院曾在2004年舉辦「鄭振鐸捐獻陶俑特展」,今年又舉辦了「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這些展覽展出了鄭振鐸先生畢生傾囊收購併無私捐贈國家的陶俑及陶瓷器藝術精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鄭振鐸 紀念 手稿 藏書 高文有典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2018-12-21 03:17:30他就是新中國第一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先生。日前,「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故宮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召開,與會嘉賓一起回顧了鄭振鐸先生的過往。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學貫中西的文學家、翻譯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史學家、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他19歲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五四時期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與瞿秋白合編《新社會》旬刊。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北京,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正在展出他捐贈的上百件文物。在位於東京的三得利美術館即將開幕的「扇之國」,則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入藏國圖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鄭振鐸先生是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他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畢生以為國家保存文化為己任,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一言一行均踐行了「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的諾言。當天,劉玉珠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偉大作家鄭振鐸,留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鄭振鐸偉大作家,愛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他的標籤實在太多。一位波蘭學者在鄭振鐸犧牲後,曾對這樣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中人文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國家文學,文化作出的貢獻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鄭振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 尋找國家典籍博物館中的「寶藏」實景解謎遊戲帶你看典籍大展
    11月17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博物館主題實景解謎遊戲「古籍保衛局」之「山海社的寶藏」迎來了首批玩家,玩家們通過已知的零星線索以及手上的一個神秘信封,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廳中尋找著蛛絲馬跡,希望能夠找到「山海社的寶藏」。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奔走】  「在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  雖然遲了些,但為時未晚」  「鄭振鐸是我們溫州人,這是絲毫不能含糊的事。」溫州資深文物專家、溫州博物館前任館長金柏東與記者一見面,就十分鄭重嚴肅地拋出這句話。
  • 甌江海燕,一代才華——記鄭振鐸先生與其波瀾壯闊的時代
    主講人項延章老師(右)和溫州晚報的主持人薛樣洋昨日少年走進溫州的倉河巷能看到省級文物保護建築金宅,鄭振鐸紀念館就這座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庭院中。它雖不是鄭振鐸先生年少的居所,卻也在這街巷中見證了他年少的時光。
  • 怎樣才能去故宮修文物?
    故宮書畫修復組的中堅力量李筱樓,則在回答著古書畫愛好者關於書畫藏品,到底應該「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的問題。 「明顯感覺這兩年故宮不同了」。王津向記者感慨,「連志願者的組成也從老大爺老太太變成了小年輕,這是大好事。」李筱樓說,自己是文物保護專業畢業的,當年去故宮並不是大家眼中最好的選擇,沒有想到現在應聘故宮卻成了大熱門。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兩百一十三期):「會飛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
    ·熱點新聞 / Headlines【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北京舉行】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設9個展廳,總面積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件故宮文物。其中5個展廳定期輪換展出故宮精選藏品,涵蓋故宮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築、清代宮廷生活、文化傳承工作等主題。另有4個展廳則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藝術體驗互動展覽等專題展覽。
  • 濱州市出土文物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是首次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展覽匯集了來自13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回歸文物參展,濱州市博興縣出土的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於博興縣龍華寺遺址,被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工作者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1994年7月初被盜後,蟬冠菩薩像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的《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則對此進行了更為詳盡的統計:圖2 公私藏書損失數量統計表由上表可見,三市六省的公私圖書損失就達2984750冊。綜合來看,我國在戰時損失之書籍,據國內調查,不下300萬冊。其中不乏宋元善本古籍文物。而具體有多少珍貴古籍被掠奪、損失,我們已經很難進行詳細統計。
  • 《上新了·故宮》:博物館教育的第二課堂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卻詠梅)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要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後服務內容,鼓勵小學在下午3點半課後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 京華物語丨故宮裡究竟藏有多少寶貝?
    「從皇宮到博物館,必須按照博物館的體系把東西重新分類,這是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比如說乾隆的詩稿就有三個大箱子,把它們整理入帳就需要好多時間。可1933年故宮文物就開始南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故宮內部的行政劃分也發生過變化,分類和帳目清算一直沒有徹底完成。」梁金生說,因為時代局限,從前一些有歷史研究價值的物品並沒有被認作文物,比如皇宮的用水都是從玉泉山拉來的,可運水的水車沒有保存下來。
  • 孫瀛洲曾捐上千文物給故宮 後人稱是明智之舉
    他自奉甚儉卻有今人不能想像的慷慨——敞開自己所有收藏讓國家「看上什麼就挑什麼」,幾千件寶物捐贈故宮。工作人員到孫家為捐贈文物登記造冊就用了近兩個月時間,這些文物在1956年就有25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曾經感慨,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
  • 鄭振鐸紀念館在溫州,遊覽一番
    鄭振鐸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先生的一生為了中國的文化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民國眾多大師文人中的代表,先生是在溫州出生的,在這裡度過了自己人格的初建階段,童年和少年時代,先生的紀念館在2015年的時候於溫州開館。
  • 老人出價800萬賣傳家寶,文物局只給1萬被拒,轉身1980萬賣給故宮
    文物這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澎湃,它是人類歷史上遺留傳承下來的產品或遺蹟,它的存在彌足珍貴。當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搶走了大批量的文物,後來日軍又來了,為了不讓剩下的文物再落入他國之手,1933年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的文物分批次運走。
  • 守住安全底線 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和文化遺產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關係一直備受關注。金瓦白雪,紅牆銀衣,一場雪能讓故宮博物院微博粉絲破千萬。從「故宮文創」到「紫禁城裡過大年」,故宮的數位化文創使其變為網紅打卡地。同時,有些文物利用還存在「東施效顰」「削足適履」「張冠李戴」等問題,在保護與利用、技術與文化、公益與商業等方面難以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