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飽受內憂外患折磨,舊秩序與新秩序並存,有識之士高呼「救亡圖存」,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拉開帷幕。在這個註定不平凡的時代裡,甌江畔走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其中就包括鄭振鐸先生。他是現代著名文學家、考古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用一生才華為中國文化與革命事業鞠躬盡瘁。
6月13日,「浙裡千年,雲遊文博」系列直播活動第六站來到溫州,「新莓圈」成員溫州晚報作為本場活動獨家合作單位,承辦並策劃了溫州鄭振鐸紀念館的直播活動,通過走進」溫州的倉河老巷,讓網友們零距離感受那時青年的溫情和熱血。
主講人項延章老師(右)和溫州晚報的主持人薛樣洋
昨日少年
走進溫州的倉河巷能看到省級文物保護建築金宅,鄭振鐸紀念館就這座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庭院中。它雖不是鄭振鐸先生年少的居所,卻也在這街巷中見證了他年少的時光。
鄭振鐸紀念館(金宅)的外觀和內景
鄭振鐸在溫州出生,並在溫州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鄭振鐸曾經說過:「我是甌江的乳汁哺育大的。」他會講溫州話,喜歡溫州菜,一生鄉音未改,經常懷念童年在溫州的生活。他的散文集《離別》、散文詩《雁蕩山之頂》、小說《家庭的故事》均取材於溫州或反映對家鄉的思念。
1917年,他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現北京交通大學),就此,他離開故鄉,開始求學生涯。
激揚文字,書生報國
鄭振鐸先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代表人物。他才華橫溢,待人真誠,對事業滿腔熱忱,又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像是一塊磁鐵,團結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學界和學術界的朋友。這裡有他在北京求學交遊時結實的魯迅、茅盾、巴金、老舍、徐悲鴻等,也有夏承燾、周予同、陳仲陶等溫州鄉賢。
1919年暑假,在京求學的鄭振鐸回到溫州,與姜琦、周守良、馬孟容、陳仲陶等發起組織永嘉新學會等進步團體,參與創辦《救國講演周刊》、《新學刊》,為溫州新文化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1年初,鄭振鐸與茅盾、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文學研究會」,開始長達十年的編輯生涯,發掘了巴金、老舍等一大批文壇新星。最著名的是翻譯了泰戈爾的《飛鳥集》,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進步人士遭到迫害,鄭振鐸被迫遠赴歐洲遊學,在海輪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散文《海燕》。
散文集《海燕》封面
1931年,鄭振鐸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清華大學教授,期間潛心著述,完成《插圖本中國文學史》。1935年,徙居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次年,完成巨著《中國俗文學史》。在上海居住期間,鄭振鐸與魯迅交往密切,他們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木刻版畫有共同的愛好,合編《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傳為文壇佳話。
鄭振鐸編著《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
抗戰爆發後,鄭振鐸發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上海淪陷期間,他秘密出版《魯迅全集》《列寧文選》等進步書籍;抗戰勝利後,他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號召人民為民主、自由、和平事業鬥爭,實踐「書生報國」的心願。
鞠躬盡瘁,雖九死其而尤未悔
紀念館二樓有鄭振鐸書房的場景復原,按照五十年代他在北京工作時的書房進行布置。不完全統計,由他主編和參與編輯出版的雜誌、報紙有三十七種,圖集十四種,叢書二十二套;選編、校點、影印的中外著作四十餘種。鄭振鐸的作品,涉獵廣泛,文採飛揚,至今仍有不朽的審美與學術價值。
鄭振鐸的藏書印「西諦所藏彈詞小說」
紀念館二樓展示的仿唐彩繪胡人騎馬俑、仿唐三彩雙龍戲珠擊鼓壁飾、仿宋影青瓷犬首俑等就是鄭振鐸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那批陶俑的仿製品。他將自己收藏的657件陶俑全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這批陶俑上起兩漢,止於宋代,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填補了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空白。
1949年11月,鄭振鐸被任命為新中國首任文物局長,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十年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和博物館工作,牽頭起草、制定第一批文物保護法令。這是國務院任命鄭振鐸為文化部副部長的任命書、考古學組組長聘書、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聘書等。
鄭振鐸的聘書
1958年10月17日, 鄭振鐸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赴阿富汗及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訪問,次日凌晨,客機因失事而殉難。他的逝世是新中國文化事業的重大損失。
鄭振鐸犧牲後,家屬遵照他的遺囑,將近十萬冊圖書悉數捐給北京圖書館。
浪濤依舊,海燕振羽
鄭振鐸先生為中國文化事業奔波一生,正如他在散文《海燕》中所寫的那般,他這一生常離家、離國千裡萬裡,「託身於浮宅之上,奔馳於萬頃海濤之間」,用一生完成「書生報國」的志願,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斯人已逝,但其故事和精神永存。鄭振鐸紀念館便是精神承載地之一,作為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每年開展大量專場教育活動,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每年舉辦各類活動達30場次,接待未成年人參觀達12萬人次。
當年甌江畔的海燕已飛躍屬於他的山海,留與後人搏擊海浪長空的英姿。江山代有才人出,而甌江浪濤滾滾,更會有無數青年、少年成長於此,成才於世!
通訊員:張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