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海燕,一代才華——記鄭振鐸先生與其波瀾壯闊的時代

2020-12-05 浙報融媒體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飽受內憂外患折磨,舊秩序與新秩序並存,有識之士高呼「救亡圖存」,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拉開帷幕。在這個註定不平凡的時代裡,甌江畔走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其中就包括鄭振鐸先生。他是現代著名文學家、考古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用一生才華為中國文化與革命事業鞠躬盡瘁。

6月13日,「浙裡千年,雲遊文博」系列直播活動第六站來到溫州,「新莓圈」成員溫州晚報作為本場活動獨家合作單位,承辦並策劃了溫州鄭振鐸紀念館的直播活動,通過走進」溫州的倉河老巷,讓網友們零距離感受那時青年的溫情和熱血。

主講人項延章老師(右)和溫州晚報的主持人薛樣洋

昨日少年

走進溫州的倉河巷能看到省級文物保護建築金宅,鄭振鐸紀念館就這座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庭院中。它雖不是鄭振鐸先生年少的居所,卻也在這街巷中見證了他年少的時光。

鄭振鐸紀念館(金宅)的外觀和內景

鄭振鐸在溫州出生,並在溫州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鄭振鐸曾經說過:「我是甌江的乳汁哺育大的。」他會講溫州話,喜歡溫州菜,一生鄉音未改,經常懷念童年在溫州的生活。他的散文集《離別》、散文詩《雁蕩山之頂》、小說《家庭的故事》均取材於溫州或反映對家鄉的思念。

1917年,他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現北京交通大學),就此,他離開故鄉,開始求學生涯。

激揚文字,書生報國

鄭振鐸先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代表人物。他才華橫溢,待人真誠,對事業滿腔熱忱,又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像是一塊磁鐵,團結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學界和學術界的朋友。這裡有他在北京求學交遊時結實的魯迅、茅盾、巴金、老舍、徐悲鴻等,也有夏承燾、周予同、陳仲陶等溫州鄉賢。

1919年暑假,在京求學的鄭振鐸回到溫州,與姜琦、周守良、馬孟容、陳仲陶等發起組織永嘉新學會等進步團體,參與創辦《救國講演周刊》、《新學刊》,為溫州新文化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1年初,鄭振鐸與茅盾、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文學研究會」,開始長達十年的編輯生涯,發掘了巴金、老舍等一大批文壇新星。最著名的是翻譯了泰戈爾的《飛鳥集》,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進步人士遭到迫害,鄭振鐸被迫遠赴歐洲遊學,在海輪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散文《海燕》。

散文集《海燕》封面

1931年,鄭振鐸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清華大學教授,期間潛心著述,完成《插圖本中國文學史》。1935年,徙居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次年,完成巨著《中國俗文學史》。在上海居住期間,鄭振鐸與魯迅交往密切,他們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木刻版畫有共同的愛好,合編《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傳為文壇佳話。

鄭振鐸編著《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

抗戰爆發後,鄭振鐸發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上海淪陷期間,他秘密出版《魯迅全集》《列寧文選》等進步書籍;抗戰勝利後,他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號召人民為民主、自由、和平事業鬥爭,實踐「書生報國」的心願。

鞠躬盡瘁,雖九死其而尤未悔

紀念館二樓有鄭振鐸書房的場景復原,按照五十年代他在北京工作時的書房進行布置。不完全統計,由他主編和參與編輯出版的雜誌、報紙有三十七種,圖集十四種,叢書二十二套;選編、校點、影印的中外著作四十餘種。鄭振鐸的作品,涉獵廣泛,文採飛揚,至今仍有不朽的審美與學術價值。

鄭振鐸的藏書印「西諦所藏彈詞小說」

紀念館二樓展示的仿唐彩繪胡人騎馬俑、仿唐三彩雙龍戲珠擊鼓壁飾、仿宋影青瓷犬首俑等就是鄭振鐸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那批陶俑的仿製品。他將自己收藏的657件陶俑全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這批陶俑上起兩漢,止於宋代,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填補了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空白。

1949年11月,鄭振鐸被任命為新中國首任文物局長,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十年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和博物館工作,牽頭起草、制定第一批文物保護法令。這是國務院任命鄭振鐸為文化部副部長的任命書、考古學組組長聘書、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聘書等。

鄭振鐸的聘書

1958年10月17日, 鄭振鐸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赴阿富汗及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訪問,次日凌晨,客機因失事而殉難。他的逝世是新中國文化事業的重大損失。

鄭振鐸犧牲後,家屬遵照他的遺囑,將近十萬冊圖書悉數捐給北京圖書館。

浪濤依舊,海燕振羽

鄭振鐸先生為中國文化事業奔波一生,正如他在散文《海燕》中所寫的那般,他這一生常離家、離國千裡萬裡,「託身於浮宅之上,奔馳於萬頃海濤之間」,用一生完成「書生報國」的志願,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斯人已逝,但其故事和精神永存。鄭振鐸紀念館便是精神承載地之一,作為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每年開展大量專場教育活動,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每年舉辦各類活動達30場次,接待未成年人參觀達12萬人次。

當年甌江畔的海燕已飛躍屬於他的山海,留與後人搏擊海浪長空的英姿。江山代有才人出,而甌江浪濤滾滾,更會有無數青年、少年成長於此,成才於世!

通訊員:張恆源

相關焦點

  • 陸建德︱王梵志·胡適·鄭振鐸
    胡適:《白話文學史》筆者的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1957年12月作家出版社的版本,由復旦大學丁兆敏先生惠贈,特在此再向丁老師致謝。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1938年初版)第五章「唐代的民間歌賦」以類似的文字介紹了王梵志,也引了「城外土饅頭」。在開篇第一章「何謂『俗文學』」,鄭振鐸有感於俗文學產生於大眾之中,表現出不見於無數詩集文集的另一種人生和社會,寫道:「胡適之曾經說道:『中國文學史上何曾沒有代表時代的文學?
  • 鄭振鐸的「口頭禪」
    1931年秋,吳晗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讀書,當時鄭振鐸是燕京大學文學系教授,並在清華大學兼課。吳晗多次聽他的課,成為他的學生。當時,鄭振鐸已出版了所著的文學史和魯迅先生合作摘箋譜,名氣很大。他卻沒什麼架子,只要吳晗等青年學生做出一點成績、有一點進步,便鼓勵說:「好極了!好得不得了!」
  • 鄭振鐸紀念館在溫州,遊覽一番
    鄭振鐸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先生的一生為了中國的文化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民國眾多大師文人中的代表,先生是在溫州出生的,在這裡度過了自己人格的初建階段,童年和少年時代,先生的紀念館在2015年的時候於溫州開館。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修繕一新的金宅,將成為鄭振鐸先生在溫州的「新居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他祖籍福建長樂,卻出生於溫州,在甌江畔長大,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溫州人。  從5年前一位北京專家來溫提出建鄭振鐸紀念館的想法到如今紀念館終於動工,多少人奔走呼籲,多少人翹首以盼。大家期盼能在鄭振鐸的故鄉建一個屬於他的紀念館,讓市民走入他的世界,近距離仰望他的精神風範。如今,這一夢想終於成真。
  •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2018-12-21 03:17:30 2018年12月21日 03:17 來源:北京晨報 參與互動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
  • 柳雲龍詩朗誦《海燕》
    在《明星面對面》中,張先生朗誦了高爾基散文詩《海燕》:在蒼茫的海洋裡,有很多烏雲風。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就像黑色的閃電,飛翔傲慢。張先生在《暗算》和《風箏》中使用過這個片段,他是《海燕》中最受歡迎的部分,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最深情的詩歌,我想一定是張先生的大愛。在《海燕》中有著深刻的道德意義,我相信,在解放初期和間諜活動猖獗的時期,王先生使用他時,一定有他的考慮。張先生的詩歌更好地服務於作品的主題表達,《海燕》是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
  • 學者鄭振鐸的炒股夢
    2月,鄭振鐸與葉紹鈞、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四一二」政變後,他與胡愈之等人致信國民黨當局,強烈抗議屠殺革命群眾,為此險遭逮捕。5月,乘船到歐洲避難和遊學。
  •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 來源:澎湃新聞 今年是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鄭振鐸先生一生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2020開學典禮院長致辭:乘風破浪 逐夢遠航
    這裡有兩個特殊的數字非常有意思,第一個數字是「2000」,今天的萌新們中,有410位同學出生在2000年,2000年是甌江學院的創辦之年,恰逢2020,我們迎來了甌江學院20歲生日,也是甌江學院轉設為公辦高校的特殊之年,你們的加入對甌江來說是最好的禮物。第二個數字是11月28日,有8位同學的生日和20歲的甌江撞了個滿懷,讓我們相約在11月28日,共同為甌江學院慶賀生日。
  • 2014年教師招聘八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海燕——鳥綱,海燕科。小型海鳥。鼻孔呈管狀,位於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國所見海燕體長在30釐米以下。較普通的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狀,捕食水生動物。寫作背景——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迫害進步人士.鄭振鐸被迫遠走歐洲,於5月21日只身前往法國,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發現了幾隻在海面上斜飛的海燕,勾起了作者的鄉思.
  • 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海燕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海燕》,僅供參考!   海燕     鄭振鐸     ①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加上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勁俊輕快的翅膀,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一隻小燕子。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入藏國圖
    鄭振鐸先生是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他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畢生以為國家保存文化為己任,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一言一行均踐行了「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的諾言。當天,劉玉珠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鄭振鐸:第一位食蟹的人
    鄭振鐸:第一位食蟹的人鄭振鐸(1898-1958),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溫州。文學家、文學史家、翻譯家。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32年《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鄭振鐸早年好學不倦,但買不起書。他說:「我要看書,總是向人借後來在許地山處翻到一本日文版《泰戈爾詩集》,該書吸引了他,許還向他介紹泰翁的《新月集》,就此鄭開始譯詩。中國最早翻譯列寧著作的是鄭振鐸1919年12月(新中國》月刊發表他譯的列寧著作《俄羅斯的政黨》(現名《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
  • 它是暴風雨的預言者,海上的精靈,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裡,"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
  • 緬懷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 - 新聞中心
    溫州的另一位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與夏鼐先生有著深厚的交情,從1959年夏鼐先生為鄭振鐸先生所寫的紀念文章中,折射出兩位溫籍文化名人對祖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之心以及熠熠閃耀的人格光芒。
  • 「甌江山水詩路」初探 溫州·麗水 甌江山水詩路特展30日溫州開展
    謝靈運以會稽和永嘉山水為中心題材,遍歷河山,踏屐尋幽,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山水詩派,及至唐宋時期,蔚成「浙東唐詩之路」。1991年竺嶽兵先生提出「浙東唐詩之路」概念,經過20多年學術積累,及今漸成顯學。2018年省政府要求「深入挖掘和弘揚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推動文旅融合、文教結合,打造唐詩之路山水人文旅遊精品,為「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的實學化奠定新高度。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北京,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正在展出他捐贈的上百件文物。在位於東京的三得利美術館即將開幕的「扇之國」,則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文化浙江大講堂 | 甌江山水詩路:秀山麗水 詩意綿長
    本季節目推出「甌江山水詩路」篇。   甌江,從山中來,到大海去;綿延八百裡,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於甌江山水之間,寫下一首首詩篇,傳誦至今,讓甌江山水詩路閃耀千古。甌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麗水人,孕育出了光輝燦爛的甌江文化。在甌江之濱的麗水,人們收穫了哪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麗水先民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耕讀傳家?如今的麗水人又是如何保護與發揚甌江文化的?
  • 偉大作家鄭振鐸,留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鄭振鐸偉大作家,愛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他的標籤實在太多。一位波蘭學者在鄭振鐸犧牲後,曾對這樣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中人文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國家文學,文化作出的貢獻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鄭振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 山水清音,詩路甌江
    「甌江山水詩路」初探綿綿甌江,清清小溪,無論泛舟湖上,還是水邊閒居,每一回頭,都仿佛融入了甌 江山 水的餘韻。甌江不僅是 中國 山水詩的發源地,更是一條維繫溫麗兩地的黃金生命線。1991年竺嶽兵先生提出「浙東唐詩之路」概念,經過20多年學術積累,及今漸成顯學。2018年省政府要求「深入挖掘和弘揚 浙江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推動文旅融合、文教結合,打造唐詩之路山水人文旅遊精品,為「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的實學化奠定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