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第一位食蟹的人

2020-12-05 美食的過去

鄭振鐸:第一位食蟹的人

鄭振鐸(1898-1958),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溫州。文學家、文學史家、翻譯家。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32年《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1949年後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物局局長、國家民間文學研究室制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7年出版《中國文學研究》3卷。1958年10月17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難殉職。

鄭振鐸早年好學不倦,但買不起書。他說:「我要看書,總是向人借後來在許地山處翻到一本日文版《泰戈爾詩集》,該書吸引了他,許還向他介紹泰翁的《新月集》,就此鄭開始譯詩。中國最早翻譯列寧著作的是鄭振鐸1919年12月(新中國》月刊發表他譯的列寧著作《俄羅斯的政黨》(現名《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1922年鄭振鐸主辦上海《兒童世界》雜誌,一年就進行了3次大改革,刊物以圖畫為主體,他在短短3個月裡親自為幼兒寫了22篇圖畫故事。鄭振鐸創辦《兒童世界》雜誌,但發刊詞分別刊發在比它早幾個月出版的《婦女雜誌》《文學周報》上,而《兒童世界》卻並不登載。鄭振鐸編寫《文學大綱》,其中日本部分是謝六逸所寫,蘇聯部分是 瞿秋白所寫。

鄭振鐸曾在日記中制訂一條讀書方法:讀書毋草率,每讀一書必一頁一頁讀過:隨有所見,即做札記。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中有關敦煌卷子的部分,乃是許地山根據他的需要,到英國倫敦圖書館找來的。因該館不準攜帶紙筆入內抄錄,許只好先默記,後再憑記憶寫下,寄回中國。鄭振鐸對中國戲文研究的起源長達七八年,認為它是從印度輸入,但無文字依據後溫州古寺發現梵文寫本,經陳寅格辨明是印度劇本《梭康特拉》,方下結論。

鄭振鐸是中國介紹希臘神話的先驅者。在這之前,很多人都不敢嘗試,生怕會得到謗,以為一切迷信都是它造成的。鄭說自己要成為這個「第一位食蟹的人」。鄭振鐸初戀並不順利,那時他正在北京讀書,福建籍同學組織抗日聯合會,經常聚集,他自然是每次必到,到則必慷慨陳詞。當時全國女子最高學府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裡,以戰國「四公子」自許的女高師「四公子」。

當中,就有3個是福建籍,其中有個叫黃世的,出身於有錢人家,家裡既有恆產,又代代做官,她父親此時正任教育部主事像她這樣的千金小姐,居然也參加愛國活動,還擔任了校學生自治會主席,而且又長得很漂亮,在愛國學生運動中,鄭對她很有好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覺得只要幾天不見黃,便仿佛定不下心來,有時他正好有關於學生運動的事,便闖進女高師紅樓去。

當時因五四運動的衝擊,女高師當局已被迫放寬原先如同監獄看守般的門衛制度。但遺憾的是,由於黃自己的猶豫和她父母的反對,鄭長時間處於無可奈何的痛苦中,最終以失敗告終。

相關焦點

  • 陸建德︱王梵志·胡適·鄭振鐸
    書的第二編說到,「在這種風狂和尚與譎詭詩賦的風氣之下,七世紀中出了三五個白話大詩人」,第一位就是王梵志:「但宋以後竟沒有人知道王梵志是什麼人了。清朝編《全唐詩》,竟不曾收梵志的詩,大概他們都把他當作宋朝人了!」
  • 鄭振鐸的「口頭禪」
    1931年秋,吳晗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讀書,當時鄭振鐸是燕京大學文學系教授,並在清華大學兼課。吳晗多次聽他的課,成為他的學生。當時,鄭振鐸已出版了所著的文學史和魯迅先生合作摘箋譜,名氣很大。他卻沒什麼架子,只要吳晗等青年學生做出一點成績、有一點進步,便鼓勵說:「好極了!好得不得了!」
  •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2018-12-21 03:17:30 2018年12月21日 03:17 來源:北京晨報 參與互動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
  • 鄭振鐸紀念館在溫州,遊覽一番
    鄭振鐸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先生的一生為了中國的文化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民國眾多大師文人中的代表,先生是在溫州出生的,在這裡度過了自己人格的初建階段,童年和少年時代,先生的紀念館在2015年的時候於溫州開館。
  • 學者鄭振鐸的炒股夢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年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區乘涼橋),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
  • 偉大作家鄭振鐸,留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鄭振鐸偉大作家,愛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他的標籤實在太多。一位波蘭學者在鄭振鐸犧牲後,曾對這樣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中人文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國家文學,文化作出的貢獻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鄭振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他祖籍福建長樂,卻出生於溫州,在甌江畔長大,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溫州人。  從5年前一位北京專家來溫提出建鄭振鐸紀念館的想法到如今紀念館終於動工,多少人奔走呼籲,多少人翹首以盼。大家期盼能在鄭振鐸的故鄉建一個屬於他的紀念館,讓市民走入他的世界,近距離仰望他的精神風範。如今,這一夢想終於成真。
  • 甌江海燕,一代才華——記鄭振鐸先生與其波瀾壯闊的時代
    主講人項延章老師(右)和溫州晚報的主持人薛樣洋昨日少年走進溫州的倉河巷能看到省級文物保護建築金宅,鄭振鐸紀念館就這座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庭院中。它雖不是鄭振鐸先生年少的居所,卻也在這街巷中見證了他年少的時光。
  •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作為新中國第一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先生是一名高瞻遠矚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我國文物工作理順發展思路的同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全面推進文物調查和田野考古,強調博物館建設與文物展覽工作,積極推動文物立法,制定《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保護古蹟、文物辦法》等管理條款。此外,他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單位」的創建和管理制度,稱其為一項「帶有根本性的工作」。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入藏國圖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他表示,為做好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的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工作,國家文物局將這批信札整體劃撥國家圖書館,與「西諦藏書」「木音信札」合璧收藏。
  • 鄭振鐸作品精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評分高達9.8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北京,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正在展出他捐贈的上百件文物。在位於東京的三得利美術館即將開幕的「扇之國」,則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Winnie Lee • 2020-04-20 14:10
  • 世界上3位智商最高的人,霍金僅排第3位,第一卻在中國!
    世界上3位智商最高的人,霍金僅排第3位,第一卻在中國!今天小編想和大家介紹三個人,三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高智商人群。
  • 故事‖愛吃蟹的上海人是什麼時候發現螃蟹的美味的?
    —位衣衫稍顯襤褸的小男孩坐在擺滿大閘蟹的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破舊的桌椅和滿桌的大閘蟹形成鮮明對比。一些自媒體和網友更是發出「平民食蟹,大快朵頤」「饑民靠大閘蟹果腹」之類感嘆云云。而Walter Arrufat只是在他的相冊中簡單標註了「Boy eating crab」的字樣,他一定不曾想到後人會如此添油加醋,大做文章。
  • 32位溫籍院士風採展上與市民「見面」
    6位。現已知的32位溫籍院士中,10位院士已故。其餘22位院士中,年齡最輕的是54歲的美國工程院院士蔡亦鋼,年齡最大的是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谷超豪,今年82歲。現已知的22位溫籍兩院院士中,6位院士已故,16位健在的院士中,居住在北京的有6位,在上海、江蘇、湖北、山東、河北和我省杭州的分別有1位、3位、2位、2位、1位、1位。
  • UCL擁有3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泰戈爾、貝爾、諾蘭都從這裡畢業!
    看看QS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倫敦大學學院赫然位列全球第七,竟然排在了帝國理工的前面。倫敦大學學院建校於1826年,它與劍橋、牛津、帝國理工、倫敦政經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G5超級精英大學」代表了英國最頂尖的科研實力、師生質量以及經濟實力。
  • 倚天屠龍記7位美人,趙敏僅排第二,第一號稱「武林第一美人」
    導讀:倚天屠龍記7位美人,趙敏僅排第二,第一號稱「武林第一美人「文/一隻叫七七的貓說起武俠經典《倚天屠龍記》,不得不提裡面的眾多美女,叫得出名字的就有十幾位。第六位:殷素素殷素素是天鷹教教主殷天正的女兒,武當五俠張翠山的老婆,也就是明教教主張無忌,男主他老媽。才貌俱備、聰明伶俐、任性多情、敢愛敢恨,雷厲風行。小說中說她:容貌嬌豔無倫,智計百出,亦正亦邪第五位:殷離殷離在小說中是女主角之一,但是在電視劇裡的設定就是一個配角。她是殷天正孫女,張無忌第一任未婚妻、表妹。
  • 秋日詠食蟹:秋風起蟹腳癢,秋蟹肥秋蟹香
    相傳在大禹治水時,太湖流域水體長有一種甲蟲,其張牙舞爪,長相兇惡,每到夜晚爬上岸來偷吃稻子,還用一對強有力的大鰲傷人,人皆懼怕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用火把驅趕,豈料甲蟲見到光亮卻越聚越多。大禹派了一位名叫「巴解」的壯士前去督工,但因這種甲蟲傷人而影響了工程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