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出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 1949年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他編集出版了《中國文學研究》三冊。1958年10月17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享年59歲。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年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區乘涼橋),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20年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文學周刊》與《小說月報》,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
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2月,鄭振鐸與葉紹鈞、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四一二」政變後,他與胡愈之等人致信國民黨當局,強烈抗議屠殺革命群眾,為此險遭逮捕。5月,乘船到歐洲避難和遊學。在法、英等國家圖書館裡,遍讀有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變文等書籍,並研究了希臘羅馬文學,譯著了《民俗學概論》《民俗學淺說》《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等專著,還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
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此書圖文並茂、史料豐富、眼界寬闊,充分肯定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國文學論集》、《佝僂集》等論文集,以及借希臘神話題材歌頌現實的革命鬥爭的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1935年春,鄭振鐸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 《民主周刊》。
1942年6月,抗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這使得中國政局動蕩,經濟也遭受重創。由於物質匱乏,滿目瘡痍的中國物價逐日飛漲。如何賺錢維持生計,成了國人心中的頭等大事。處於象牙塔中的文人,也感知到了這種「生之艱」。著名作家鄭振鐸的妻子高君箴,有次買菜回家,發現忘了買丈夫最愛吃的蓮藕,待到轉回市場時,價格已經翻了一倍。那晚有朋友造訪,談及當時的形勢,鄭振鐸對朋友說:「太可怕了,今後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朋友對他說:「我聽說最近股票市場正在興起,有很多人買股票賺了錢。」鄭振鐸聞言,詳細向朋友打聽了相關事宜,覺得這是一個生財之道。其時,因戰事的影響,好多報社稿費低,且經常因故停刊。依賴稿費過日子的鄭振鐸考慮來考慮去,最終痛下決心試一試投資股票。在徵求家人的意見時,他對妻子說:「我先購買一些股票,試試效果如何。」
初入股市的那幾天,鄭振鐸頻繁奔波於銀行與股市之間,原本就清瘦的他,不幾日,就更顯憔悴。有一天,鄭振鐸在路上碰到好友老舍,老舍見他這副模樣,關切地問他:「聽說你近來炒股,怎樣了?」鄭振鐸聽後,幽幽一嘆:「我每天都去股票交易市場,看到股票價格上上下下,心裡的變化如天氣一般忐忑不安。我這一生還從來沒有那麼在意過一件事情,為此甚至茶飯不思。所以,我決定,到此為止吧。」
老舍聽後,同情地看著鄭振鐸,說:「每天那麼疲於奔命,這樣的行為無非是為了利益,股市浮沉,人心隨之,太可怕了。」第二天,鄭振鐸來到投票交易市場,股票又大跌。他咬咬牙,賣掉了手中最後一隻名叫「新光」的股票。算下來,單單這隻股票,他就淨虧了16萬餘元。回到家裡,本來虧得很慘的鄭振鐸卻突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坐下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而後,他拿起自己最喜歡的書本,又開始沉浸於文字的世界。「書可蕩滌塵心,更有助於修養。」當晚,從殘酷的股市中折戟而歸的一代文學家,在日記裡寫下了這麼一句話。也許,這就是用慘重的代價,換來的領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