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入藏國圖

2020-12-05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儀式上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下,文化部文物局曾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開啟了流失文物回歸的恢弘篇章。鄭振鐸先生是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他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畢生以為國家保存文化為己任,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一言一行均踐行了「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的諾言。

當天,劉玉珠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他表示,為做好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的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工作,國家文物局將這批信札整體劃撥國家圖書館,與「西諦藏書」「木音信札」合璧收藏。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京舉行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公開資料顯示,鄭振鐸先生1898年生於浙江溫州,祖籍福建長樂,筆名西諦。是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和藏書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史學家、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他19歲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五四時期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與瞿秋白合編《新社會》旬刊。後曾任教於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學府,出版了《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著作,並與魯迅合作完成《北平箋譜》。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今年9月,該局獲悉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即與嘉德公司聯繫。嘉德公司在尊重商業規則前提下成功競購,並捐贈國家文物局。此次入藏國家圖書館的「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此次展覽也是首次向社會公開這批珍貴史料。

封面新聞曾報導,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上,曾展出周恩來總理同意「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購買《中秋帖》《伯遠帖》的函件。該函件用繁體字寫著「同意購買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唯須派責任人員前往鑑別真偽,並須經過我方現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抬押價之事,以保證兩貼能夠順利購買。」函件顯示籤發日期為1951年11月,落款和籤發人都是周恩來。記者注意到,此次展覽中,這一函件的複製件也現身展覽,「講述」著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動人往事。

據悉,「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紀念展」12月26日正式開展,展覽展期將至2020年2月26日。

相關焦點

  •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抗戰期間,鄭振鐸在上海傾囊收購流散古籍,並聯合張元濟等知名學者在上海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搶購如張氏適園、劉氏嘉業堂等私藏珍本, 1946年他在《大公報》發表《敵偽文物那裡去了》,提出收繳文物的重要性、接受敵偽文物程序等建議。這些努力避免了民族瑰寶流失損毀,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居功至偉。鄭振鐸先生1898年生於浙江溫州,祖籍福建長樂,筆名西諦。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在國寶流失的過程中也出現如盧芹齋這種大肆走私國寶的」文物商人「, 他曾辯解說,」自己的走私其實是在變相的保護這些文物,總比讓它們在中國動蕩的歲月中被毀滅好。」對於這種觀點自有歷史來評說,但通過這份詳細記錄國寶流失的文章,希望可以喚起大家保護文物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那些仍在異國他鄉的中國國寶。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丁小嵐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日電 (記者 丁思)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 專家古玩市場閒逛,竟發現夫差留給西施唯一國寶,商家開價150萬
    我國上海並非出土青銅器之地,但上海博物館卻藏有中國最多最好的青銅器。而曾經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出生於1928年的馬承源先生,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鑑定。他曾為上博收集了數以萬計的珍貴青銅器文物。數十年來,經馬承源之手,更是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僅在香港就收歸青銅器、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而西施的「遺物」,也是吳王夫差送給西施的禮物,著名的吳王夫差盉正是其中之一。在1995年的歲末,時任上博館長的馬承源正在香港荷里活道閒逛。
  •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120周年  他曾促成「三希帖」中《中秋帖》和《伯遠帖》的回歸,他將購藏的六百餘件陶俑悉數捐獻給了國家,他還倡議文物工作人員不能購買和收藏文物他就是新中國第一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先生。日前,「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故宮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召開,與會嘉賓一起回顧了鄭振鐸先生的過往。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學貫中西的文學家、翻譯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史學家、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他19歲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五四時期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與瞿秋白合編《新社會》旬刊。
  • 偉大作家鄭振鐸,留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鄭振鐸偉大作家,愛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他的標籤實在太多。一位波蘭學者在鄭振鐸犧牲後,曾對這樣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中人文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國家文學,文化作出的貢獻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鄭振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 闊別160年,馬首今日入藏圓明園
    人民網 韋衍行攝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韋衍行) 12月1日上午9時,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
  • 為了五箱國寶,他在四川的山洞躲了10年,出來家都散了
    其中一位山東大漢李義貴原本是黃包車夫,  為了守護五箱古籍文物拋妻棄子,一去千裡,  在四川的山洞裡躲了十年,  出來家都散了。  製片人劉鴻彥介紹,  片中的國寶大量都是珍稀版本的古籍,  卻在炮火下岌岌可危。
  • 只進不出的收藏皇帝,卻捐獻出八件頂級文物,現全為故宮鎮館之寶
    張伯駒一生酷愛收藏,是一位有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張伯駒玩收藏,品味與老一輩不同,對珠寶之類不感興趣,而更注重碑帖字畫和古籍善本,尤其是那些真正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傳世稀珍。
  • 有藏家稱現在是收藏青銅器時機 專家稱很多不合法
    相對於國內市場對青銅器的嚴格管轄,海外市場的拍賣政策顯然要鬆動很多。「清朝末年至民國,因為社會動蕩,有很多傳世的青銅器流散海外;改革開放至今,一些出土的青銅器也被走私出去了。總體數量驚人,其中一些還是質量非常好的、連國內博物館都沒有的精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孫華告訴記者。
  • 圓明園銅豬頭將返祖國 文物專家質疑銅狗頭真偽
    中新網9月19日電 據信息時報報導,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與中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昨天下午在香港聯合舉行記者會宣布,圓明園豬頭銅像最終搶救程序已經完成,圓明園國寶大水法十二生肖銅像已有4件回到祖國,並將不日一起亮相北京。同時,文物專家們表示質疑原定在香港拍賣但突然擱置的銅鑄狗頭的真偽。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有關部門透露,落戶金宅的鄭振鐸紀念館將於本月底開始設計布展,並爭取於年底前對外開放。  鄭振鐸(1898-1958),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我國現代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和考古學家,又是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大師」。
  • 崇正18春拍古籍 | 黃晦聞外孫李華鍾教授舊藏
    本次拍賣專輯裡涉及的物理學家,大部分也都曾參加了這次學術討論會,都與李華鐘有學術上、和日常生活上的往來。粒子物理成為他們的紐帶,此後,他們詩詞唱和,李華鍾及同是廣州籍的院士冼鼎昌,編輯了收錄這些物理學家詩詞往來作品的《粒子詩鈔》,成為世界華裔物理學界的一段佳話。 那一輩的科學家,國學底子深厚,可謂是文理兼通的一代。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北京,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正在展出他捐贈的上百件文物。在位於東京的三得利美術館即將開幕的「扇之國」,則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學者鄭振鐸的炒股夢
    1949年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他編集出版了《中國文學研究》三冊。1958年10月17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享年59歲。
  • 甌江海燕,一代才華——記鄭振鐸先生與其波瀾壯闊的時代
    主講人項延章老師(右)和溫州晚報的主持人薛樣洋昨日少年走進溫州的倉河巷能看到省級文物保護建築金宅,鄭振鐸紀念館就這座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庭院中。它雖不是鄭振鐸先生年少的居所,卻也在這街巷中見證了他年少的時光。
  • 這些國寶都曾遺落在民間……
    可能很多讀者還不知道,咱們國家很多文物,甚至是國寶,曾經都在民間被當做垃圾、廢品處理,機緣巧合中最終幸運的被識貨的人發現,這才能夠得以保全。
  • 國寶藏書天祿琳琅修復 部分書葉炭化成粉(圖)
    通過一代代巧匠之手,斑駁的書葉將背負其身的文物、文獻價值延續至今。日前,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古籍修復國手們正迎來級別最高的一次考驗——「天祿琳琅」首次大修。此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天祿琳琅」是清代皇室藏書精華的代稱,即兩百多年前的中國國家藏書之精華。它匯聚宋、元、明時代珍籍善本,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內府善本特藏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