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藏家稱現在是收藏青銅器時機 專家稱很多不合法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頌壺(西周晚期)

  有藏家稱青銅器現處價格窪地,應抓住契機;專家認為容易違法

  青銅器自古以來被視為「國之重器」,是可以同西方油畫、雕塑相提並論的中國國粹。然而,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一條關於「只有1949年前出土、並且有明確著錄的文物才允許流通」的規定,使得不少年代久遠的青銅精品,被擋在了合法流通領域之外,以致在當下藝術品市場上罕見青銅器的身姿。而其市場價位同動輒上億計的古代書畫、瓷器相比,更顯低調。青銅器的收藏,究竟是藝術品市場最後的、唯一的「大漏」,還是一個危機重重的雷區?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文、圖 記者 金葉

  現狀:海外市場交易暗流洶湧

  儘管有嚴格的法律規定,但實際上青銅器的交易從未真正停止過。因為國內和國外在管控鬆緊程度上存在「落差」,使得相當一部分青銅器交易由國內轉向國外,從公開轉入私下。

  相對於國內市場對青銅器的嚴格管轄,海外市場的拍賣政策顯然要鬆動很多。「清朝末年至民國,因為社會動蕩,有很多傳世的青銅器流散海外;改革開放至今,一些出土的青銅器也被走私出去了。總體數量驚人,其中一些還是質量非常好的、連國內博物館都沒有的精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孫華告訴記者。「在海外,如果是1949年以前流通出去的青銅器,當然照拍不誤;如果是1949年之後走私出去的,除非我們能拿出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是出土文物,或者是被盜的,否則拍賣行也可以進行拍賣,我們也無法行使追索權。」

  孫華告訴記者,目前世界範圍內最大的青銅器藏家是一位美國人,「他收的青銅器,數量和質量超過了國內任何一家博物館。幾年前,他曾想將自己的收藏出一本圖錄,但後來發生了希臘向英國追索流失文物的事件,這個計劃就擱置了。」

  上海知名收藏家馮毅也向記者透露,去年臺灣大名鼎鼎的收藏家曹興誠把收藏的青銅器拿出來展示,「件件是精品,但沒有一件是民國之前出土的。他現在也出版了相關著錄,再過一百年之後,曹興誠的收藏不就變成『流傳有序』了嗎?」

  近十年,馮毅經常去歐美、日本及港澳臺地區,搜尋早年流失的青銅寶貝。他告訴記者,青銅器在海外的私下交易暗潮洶湧。香港中環古董街荷里活道有一家專營青銅器的「日本陳」,老闆手裡有許多早年間流散海外的青銅器精品。「日本陳」告訴馮毅,目前全世界真正懂得這些精品青銅器的只有三個人,臺灣的曹興誠,比利時的「吉賽爾」,英國的「埃斯·肯納奇」。而中國內地除了保利藝術博物館之外,夠實力、又懂得青銅器精品的私人藏家一個都沒有。「我現在擔心的是,如果中國收藏家失去了眼前的好機會,將來可能用十億、百億的代價都難以買回這些國寶級的青銅藝術品。」馮毅說。

  儘管有政策的障礙,但馮毅並不認為國內藏家在青銅器領域毫無可為。「要說障礙,其實哪個年代都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要說買賣青銅器,就是買賣錢幣、書畫、明清官窯都屬於倒賣文物,但就有像馬未都這樣的人敢去買。」

  馮毅堅信流落民間的青銅器早晚會獲得合法身份,和他有相同信念的人並不在少數。「這幾年,中國嘉德、北京保利都在拍青銅器。在海外青銅器交易市場上,我經常會碰到上海一家大拍賣行的老闆,他從幾年前就開始悄悄買進青銅器了。他跟我說,青銅器市場早晚要開放,如果現在不買,將來青銅器的拍賣政策真的放開,可能連貨源都沒有了。青銅器的數量和古書畫、陶瓷是不能比的,買少見少。」

  討論:法律壁壘會導致「國寶」流散海外?

  收藏青銅器多年,馮毅有一種「置之死地」的悲壯:「我沒有參與盜墓,只是儘自己所能到國外把『國寶』買回來。我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沒收,就當我獻給國家的禮物,也比看著這些國寶流散海外要好。」

  馮毅的做法也博得了文博界一些學者的同情和支持。「馮毅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在民間培養一群收藏青銅器的藏家,並且鼓動大的收藏家和機構去海外收購青銅器。總的來說,我認為他是有道理的,把青銅器收回來也是好事。但在目前的政策條件下,他這麼做確實有違法的嫌疑,搞不好就是在收集贓物,所以我又實在不好表態。」上海一位文博專家對記者坦言。

  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對馮毅的做法持反對態度。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兼職教授王鳳海堅持認為,私人藏家、或者民營企業家到海外收購文物是不值得提倡的。這種表面上「愛國」、「保護文物」的行為,客觀上可能會刺激個別人鋌而走險,助長盜墓、走私行為的發生。「我同時也不認同『如果中國人不買,這些東西就會被外國人收走、並且若干年後炒高價格』的假設。藝術品最終的歸宿、市場都必然在它所屬的民族、國家,像元青花、古陶瓷、古書畫,都是中國人自己炒起來的。我倒覺得,如果中國藏家響應國家號召,不到國外去競買,不跟著外國人起鬨,說不定過幾年青銅器的價格還會更低些。」

  孫華也對記者表示,目前包括青銅器在內的古董,都是國內的價格高於國外,而且海關的監管非常嚴格,青銅器並不那麼容易外流。「目前出土的青銅器主要還是掌握在國內部分私人藏家手裡,交易以一種地下買賣的方式進行。」

  而對於已經流散海外的青銅器,孫華也不擔心它們的價值在未來被炒高,回歸無門。「總體而言,目前海外的中國文物價格,並不是一個上漲的趨勢,而是下滑、或者比較平穩的狀態。而且,因為國外有比較完善的遺產稅等政策,私人藏品最終都會變成國家所藏。從本質上說,青銅器是世界人民的財富,只要不是為個人所獨享,只要能得到妥善保存,我覺得在哪裡都沒有關係。」

  孫華還說,「包括青銅器在內的文物地下交易問題,最終必須依靠制度的完善才能解決。在所有的制度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遺產稅。遺產稅會讓大量贗品無所遁形,同時保障文物藝術品這種不好估價的資源最終變為全民所有。我相信到那時,收藏圈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藏家:現在是收藏的最好時光

  「自古以來提起收藏,正常的排序都是『金石書畫』,排在第一位的『金』指的就是青銅器。青銅器一直被看做是『國之重器』,歷朝歷代青銅器的收藏者絕非一般人物。可以說,收藏青銅器是一個收藏家能夠達到的最高等級。」馮毅說。

  馮毅的收藏從書畫起家,最近十多年把收藏的重心放在了青銅器方面。據他的觀察,目前青銅器的價位極低,可說是絕佳的收藏時機。

  我們知道,目前在國際拍賣場上青銅器前三甲分別是:2007年在荷蘭歐洲古董博覽會上拍出1200萬美元的青銅錯金嵌綠松石獏尊;2001年在美國紐約佳士得藝術品拍賣會上以925萬美元成交的商代青銅器「皿天全方罍」;以及2007年在美國水牛城拍出810.4萬美元的商代青銅酒器方斝。「在一個明代紫檀筆筒都能拍到5千多萬、齊白石畫作能賣到4個多億的市場上,青銅器居然沒有一件拍賣價過億,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馮毅表示。

  在青銅器中,馮毅本人格外推崇青銅鏡。在他看來,紋飾細如髮絲卻又彰顯力度與層次的戰國銅鏡,雄奇與秀麗相融合的兩漢銅鏡,圓雕與高浮雕達到極致的隋唐銅鏡,都可謂工藝精湛、美妙絕倫,但青銅鏡的價格同樣非常「低廉」。「能拍到上千萬的非常罕見,幾百萬就可以買到絕對的精品。」

  2010年,馮毅從全世界收藏青銅鏡的第一大藏家——日本的千石維斯處,用3500萬人民幣購得一件唐朝海獸葡萄銅鏡。在馮毅看來,其精美程度相當於《清明上河圖》之於中國古書畫,維納斯之於西方雕塑。「3500萬收不到《清明上河圖》和維納斯雕像,但可以買到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銅鏡。」

  「相形之下,5個多億的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在明清官窯裡能排第幾名?4個多億的齊白石畫作,在中國書畫史上又有多麼了不起的地位?為什麼內地的藏家,寧願花大價錢去追捧這些很『水』的藝術品,而對真正的瑰寶——青銅器視而不見?」馮毅對此表示不解。

  馮毅告訴記者,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收藏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大千、吳湖帆、齊白石,整張的青綠山水,非常好的精品,最貴不過萬把塊。不同的時期,選擇不同的題材進行投資非常重要。我認為,當下的青銅器,就是三十年前的古瓷和書畫,就看誰有眼光撿這個『漏』了。」

  專家:許多青銅藏品都不合法

  上海博物館青銅部主任周亞告訴記者,青銅器的收藏,其實從宋朝就開始了。「宋徽宗以及當時的一些士大夫都是青銅器的藏家,但一般老百姓不會收藏青銅器,這牽扯到一個財力的問題。另外,收藏青銅器需要較高的鑑賞水平和一定的知識基礎。」

  我們通常所說的青銅器,是指銅錫合金。夏、商、周三代是青銅器鑄造工藝最傑出的時期。這種狹義上的青銅器,漢代以前還比較多,宋代之後已比較罕見。「經過幾千年的朝代更迭,社會動蕩,早期出土的傳世青銅器數量稀少,且大都有明確著錄;而現在市面上大部分沒有明確著錄的青銅器,1949年之後出土的可能性比較大。按照法律,這樣的青銅器是不可以流通的。正因如此,青銅器才會在國內拍賣場上幾近絕跡。」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組組長丁孟告訴記者。「先秦的青銅器,數量有限,蘊含的文化內涵又非常豐富,保存下來很難得。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是希望這部分珍貴的文物由國家來保管,而不是私人收藏。除此之外,禁止這部分文物流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擊盜墓,保護現有的墓葬遺址。」

  「前幾年,還有不少拍賣公司打打『擦邊球』,比如拍一些比較小的青銅立件、銅鏡或者造像,但現在連這些也基本剎住了。」周亞說。

  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上,國內目前仍有一些拍賣公司在做銅鏡、造像以及青銅器雜項方面的拍賣,但大都處於不聲張、不宣傳的「地下」狀態。某家拍賣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類拍賣目前處於一種微妙的「灰色」狀態:「按規定是不可以拍的,但拍賣公司會在小範圍內嘗試著拍一下,試探政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正因為法律上的原因,許多藏家對青銅器收藏敬而遠之。「青銅器有價值這誰都知道,但玩青銅器是個惹事兒的活,還是少碰為妙。」

  「按照現在的政策,許多青銅器藏家手裡收的都可能是違法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說收藏青銅器『最好的時光』已經到來,是不太合適的。」周亞認為。

相關焦點

  • 青銅器成秋拍重頭戲 專家:高古收藏潛力無限
    在9月17日開拍的這場「朱利思·艾伯哈特瑰麗青銅禮器」專場上,10件青銅器的年代涵蓋了商、周、春秋和戰國,全是近年來從未亮相的精品,預計成交額將超過500萬美元。不僅如此,在青銅器最重要的流傳有序部分,這批拍品中有6件的上一代藏家來自11世紀拜佔庭帝國望族後裔阿基洛珀斯。據介紹,在1948年,經上海有名的金才記古玩店引薦,阿基洛珀斯才從清末民國初年名家手中購得了這6件青銅器。
  • 青銅器收藏日漸升溫 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青銅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以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淵源。12月26日,「2019中國青銅鑑定與收藏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青銅器收藏市場潛力巨大,其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要遠遠超過字畫、瓷器等。
  • 如此瘋狂的青銅器收藏,現在收藏真的還來得及嗎?
    青銅器猶如一匹黑馬再次闖進了古玩市場,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藏品,無論從紋飾,銘文,造型,還是從歷史經濟價值來說,青銅器近些年市場發展一直很好,從最初走紅到現在從幾百上千到上萬大幾十萬的成交記錄不停在刷新!
  • 專訪《天下尋寶》青銅器鑑定專家王榮琳,收藏要踏踏實實!
    2004年以後,接受過《北京日報》、《晨報》、《中國菸草報》收藏版等眾多媒體的採訪,關於青銅器收藏及鑑賞的各類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紙雜誌期刊。 2001年研究青銅器開始足跡遍布北京、山西、陝西、山東、湖北、湖南、河南等各省市,遍訪各大學及博物館的專家、學者老師,為中國青銅器鑑定及類型學研究做著自己的一份貢獻。
  • 位列收藏之首的青銅器為何國內拍賣不溫不火
    然而,相比動輒上千萬元的明清時期藝術品而言,青銅器價格遠被低估,而青銅器的藏家數量遠低於瓷器和書畫的藏家,尚未形成大的氣候。專場上拍的10件青銅器所屬的年代涵蓋了商、周、春秋和戰國,材質一流,而且全是近年來從未亮相的精品。以研究古青銅器為專長的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品負責人王濤也表示,具有如此顯赫傳承的高品質青銅藏品,20多年來他還是第一次遇到。   艾伯哈特收藏的這批拍品有清晰的來源,其中6件的上一任藏家為11世紀拜佔庭帝國望族後裔阿基洛珀斯。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問題三:也就是說故宮中很多的傳世品身世是不清楚的嗎?李米佳:很清楚,就是明代皇宮傳到清代皇宮,清代皇宮傳到現在,甚至也有個別的是從宋代傳到現在的,它是這種流傳有序的身世,而不是出土地點的身世。後來我們新收購的、捐贈的,還有撥交的這些東西我們都冠以新字號,這些東西是有明確出土地點的。
  • 男子拿重10斤的寶貝做鑑定,專家稱:現在論克賣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基礎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滿足,他們在有空餘精力的時候,就會去培養一些特別的興趣愛好,其中收藏就是很多人的選擇。一些人收藏是想著淘到寶貝,從而一夜暴富,也有一些人完全是出於個人喜好。為了滿足收藏迷們,關於此類的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多。
  • 女子拿「蝙蝠」鑑寶,專家看後手發抖稱:這是你的東西嗎?
    說到古董收藏,很多人對於這些都是非常上心的,因為有很多的文物都非常有價值,而且現在有很多的文物都在民間流傳著,收藏界有著青銅器,瓷器,書畫。雖然有些東西的年代並不是很久遠,但是他們本身的價值卻非常的高,而今天小編說的是女子拿「蝙蝠」鑑寶,專家看後手發抖稱:這是你的東西嗎?
  • 青銅器收藏的替代品——青銅鏡
    上世紀50年代以後,青銅器收藏環境遽變,出土的生坑器不可能在民間出現,而傳世熟坑也已經大多數收歸國有,所以一直處於低端藏品地位的古代銅鏡,必然要成為青銅器收藏的替代品類而在八九十年代以後的收藏高潮中上升到廣受關注的顯赫位置。
  • 30歲成為最年輕的專家,55歲收藏200件青銅器,他的人生就像開掛
    民國時期的故宮博物院 網絡圖片這位專家名叫容庚,1926年他加入古物陳列所文物鑑定委員會時,他年僅30歲。容庚在舅舅鄧爾雅的影響下,開始閱讀金石方面的書籍,並觀看到一些青銅器拓本,從此開啟了研究金文的歷程。
  • 商代青銅器應該如何識別
    與其他的投資項目不同,商代青銅器有著其他投資品種所沒有的歷史背景,同時它自身所獨有的政治色彩也更加成為了今天商代青銅器收藏投資的升值點所在。而之所以投資者們會置身於商代青銅器的收藏投資,正是因為從商代青銅器本身所固有的歷史文化中探測出了商代青銅器的稀有和珍貴性,同時精湛的鑄造工藝更是加注了投資者們的投資熱情。 2,要鑑定一件商代青銅器,應對這件銅器有整體的認識,才能作明確的論斷。要從銅質、樣式、鏽色、款識、裝飾、做工、花紋、字體、氣味、聲音等方面入手。真品當然不會有問題。
  • 小胖想把「祖傳青銅器」賣了買車,帶來鑑寶,專家:想買啥車?
    小胖想把「祖傳青銅器」賣了買車,帶來鑑寶,專家:想買啥車?青銅器其實並不僅僅是我們國家出現過,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過,是世界聞名的一種象徵,不過要說到青銅器文明的話,最繁榮的就莫過於我們國家了。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已經是非常的精美了,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東西的繁榮程度更是達到了頂峰,那個時期的青銅器不僅器型多種多樣,而且工藝也是非常的先進的,有一些青銅的器具甚至現在的科技都沒有辦法複製出來的,比如當初的越王勾踐劍,這也是一把青銅的寶劍。
  •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不同於以考古發現為主題的青銅器展覽,本次「吉金鑑古」展覽從青銅器的功能和宗教禮儀含義、青銅器的收藏、分類,及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等角度展示古人收藏青銅器的傳統和由此發展出的金石學,及其對重要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的重大影響。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因此,即使有這樣的碎片,也已經無法再粘接上去。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進行補配。一方面是因為要防止上的各個碎片繼續破裂,就必須限度的補成整體的形狀,才能使整個結實穩固。另一方面還有美觀上的原因需要補配:博物館的參觀者,還有考古專家都應能夠看到古代人使用那件銅器時的原貌,只有這樣,才能領會和感受到該銅器的鑑賞性,用途及其意義所在。
  • 青銅器經典館藏鑑賞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雖然目前國內市場上青銅器價格不高,整體市場一直不溫不火,但即便如此,青銅收藏在收藏領域,也一直被認為是資深藏家才能夠玩得起的,是一種高逼格的藏品。
  • 不懂這些,青銅器在你手裡就毀了!
    "收藏"不止是簡單的買東西,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藏",如何保養,青銅器收藏也一樣。中國青銅研究會會長賈文忠表示,青銅器的壽命長短與其所處的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將青銅器置於一個相對穩定和適宜的環境中,可以阻止或延緩其自然損壞的過程。
  • 古玩收藏有分為四大收藏種類,你知道哪些?
    古玩收藏分為四大類:陶瓷、書畫、青銅器、玉石。現在很多人都在收藏古玩,,但是要不然就是在門檻邊緣,要不就是小打小鬧, 真正有心從事古玩收藏活動的人士,只有潛心研究鑑賞知識,了解市場動態、行情,才能懂得對繁雜的古舊物品有所甄別取棄,才能僥倖少花冤枉的學費,但是這類大牛卻是少之又少。古玩又分為四個大種類:陶瓷、書畫、青銅器、玉器,大家來了解一下。
  • 「收藏」不同樣的青銅器(一)
    不同樣的青銅器(一)青銅器家族相當龐大,除了常見的兵器、食器、酒器、樂器,還有大量的雜器,生活用的銅鏡、銅燈,出門、徵戰需要的車馬,日常必不可少的錢幣等。從本期起,將陸續推出「不同樣的青銅器」系列內容,帶大家一同認識那些藏在博物館裡青銅器的眾多「面孔」。鄧絲竹水器篇?
  • 收藏銅器之人有講究,做有內涵有修養的收藏青銅器之人
    但,喜歡總歸喜歡,更不要盲目的追求,對待收藏就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正所謂只為一愛好也!其實玩銅器也要很有講究的,只因為有了講究才能把銅器看好,玩好,心情好。老弟今天就來給大家小說幾點收藏銅器的幾大講究和禁忌!
  • 最初青銅器羊紋飾或並無"吉祥"概念 與等級相關
    是大公羊、山羊,還是綿羊,英美媒體在慶賀羊年的新聞中,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用詞。有英國報刊將幾種羊並列在標題中,讓讀者自己選擇,還有美國媒體「嚴謹」地稱羊年是「有角反芻動物年」。中國的羊年到底是哪種羊?記者走進上海博物館,從與羊有關的藏品中,找一找羊和傳統文化的淵源。  「羊」在中國古代文字中與「祥」相通。上博的羊文物主要集中在青銅器、玉器和陶瓷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