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2020-12-05 中國搜索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李米佳做客「青睞」??

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考的就是功力

許多人提起青銅器總覺得高深莫測、無從談起,印象中是個遠古而來的「大傢伙」。而事實上,不管從文化內涵還是生活應用上,青銅器在我國歷史中都曾有深遠的影響。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米佳從1988年7月起從事中國古代青銅器、宣銅器的研究、陳列和保管工作。從國家文物局開辦的「文物學習班」畢業後,李米佳1983年分配到故宮工作,1988年正式來到金石組,師從青銅大師杜?松先生。這一做,李米佳就不知不覺和青銅器相伴了30年。

扎在文物堆裡幾十年,李米佳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成為目前國內頂尖的青銅器鑑定專家。他可以通過極微小的花紋、裝飾和工藝判斷文物的年代以及真假,這才是真正的「絕活兒」。

4月15日,李米佳做客北京青年報的青睞講座,用他幾十年的青銅器研究經歷和深厚的「鑑寶」功底,為大家揭開、普及了青銅器背後深蘊的文化內涵、社會象徵和精細的製作工藝,以及他幾十年間以青銅器為伴的「鑑寶」歲月中所遇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

文並整理/本報記者 雷若彤

文字整理/潘??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科普:

商代青銅器裝飾鳥紋用於思念祖先

祈求和平吉祥

一般青銅器我們都說夏、商、周,還有戰國,「周」又分西周和春秋。我們一般說青銅文化都是指先秦,秦以前的青銅文化,後來隨著考古發掘,又發現其實漢代的青銅文化也是很輝煌的。但是主要的來講還是先秦以前,因為漢代以後的青銅器功用變了,主要是以生活用具為主。再往後,比如唐、宋也都做了不少青銅器,尤其是銅鏡。其實再往後,宋、元、明、清也都在做,只不過是當擺設,數量很少。我們今天主要談的是先秦以前的青銅器。先秦以前的青銅器我主要分為四期,分別是青銅早期、青銅中期前段、青銅中期後段、青銅晚期。這四個時期和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不是對應的,因為一個政權的更迭引起了時代的變化,它和青銅文化的變化不是對應的,不是緊跟的。所以我的這個分期不是根據時代來走的,是根據文化內涵來走的。

青銅中期前段的內涵是青銅文化最鼎盛的,容納了好多禮法,因此我把它叫禮法的載體,禮器、樂器、兵器等還有紋飾。對於紋飾,大家記住兩點,一個是鳥紋,一個是獸面紋。獸面紋主要是饕餮紋等,鳥紋、饕餮紋或者是獸面紋他們是在紋飾上做主體紋飾,只有在這個時期是當主體紋飾的。青銅器的三個主要方面都是禮法的主要載體,比如說器型,兵器是體現王權的,紋飾能體現神權,銘文體現族權。

商周社會有三大社會支柱,神權、族權、王權,表面上排列是這樣的,核心的應該是王權,但是王那時候很謙虛,就放在了最後邊。

商代的人認為自己的祖先是神鳥,自己是神鳥的後代。「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說簡狄是一個祖先的妾,簡狄有一次在河裡洗澡的時候,天上飛過來一隻神鳥。神鳥恰恰從她上面飛過的時候,掉下來一個鳥蛋,簡狄撿起那個鳥蛋吃了,然後就懷孕了。懷孕生下了契,這個人就是商人的祖先,所以商人一直都把神鳥當作他們的祖先神來供養,他們在青銅器上用鳥紋來表達他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甚至還用鳥的立體形象來做青銅器。商人認為神鳥能給他們帶來和平、吉祥,能保佑他們。

除商人之外,西周人似乎對商代的祖先神鳥仍然在供奉,這一點也反映在青銅器的紋飾上。像堇臨簋,都是一級品,是非常重要的重器,它的雙耳,鳥紋、鳥嘴、鳥翅膀、鳥的身子都很立體、很形象,上面是獸首,兩個突出的雙耳,最重要的部位就是鳥紋和獸首,說明在周時期,至少在中早期的時候,同樣是崇拜鳥紋。

還有一種就是饕餮,饕餮非常貪吃,人們都非常害怕它,因此人們就不塑造它的身子,只塑造了它的頭,甚至連嘴巴都不塑造。饕餮昭示的是一種警告,讓人不能做壞事,不能做錯事。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耳朵,下邊的耳朵是一個立體的神鳥,有翅膀,鳥的爪子長長地垂下來。上邊的組合是一個獸,也是立體的,兩個角大大地立著,這個可以叫龍也可以叫神獸,是一種組合型的耳朵。

有一年,李克強總理招待印度總理,我拿的就是這件青銅器,當時外交部讓寫出簡要的文字來,介紹為什麼拿這件器物,該如何講解。當時我寫的就是神鳥象徵著和平,但是所有的和平一定是要在實力的統治之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實力,尤其是軍事上沒有實力,就不會有和平,當然這個翻譯成英文就更婉轉了,但是意思是傳達到了,因為上邊很快就接受了這件器物。

現場教鑑寶:

先看有無「鏽根」和打磨痕跡,後看重量大小

鏽是從金屬裡邊生出來的,而不是從外邊糊上的,當然同一個墓坑出土的,也許有其他的青銅鏽會沾上。但是沾上的鏽和裡邊長出來的鏽是不一樣的,鏽長出來就會有鏽根,就像地上的樹,我們把樹鋸了,還有樹樁呢,樹樁刨了,底下還有樹根。鏽也是這樣,鏽下邊是有鏽根的。我們在拿到一件銅器的時候首先就要看它有沒有打磨的痕跡,如果看到有銼痕,鋼銼的痕,齒很細很密,間距還一樣,而過去古代是沒有鋼銼的,有鋼銼的痕跡就應該起疑了。有一些賣家可能會說這個痕跡是自己銼的,用來判別是不是金子。遇到這種情況也沒有關係,不管是鋼銼的痕跡還是打磨的痕跡,我們就順著這個痕跡找,如果鏽是真正地從青銅器裡面生出來的,那麼即使當初鑄造的時候它有銼痕,這個鏽長出來以後也會把銼痕衝斷,銼痕就沒有了。把鏽剔掉了以後,鏽下面就是鏽根,就像把樹鋸掉以後,下面是樹樁子一樣,鏽根是長在器物的表層之下的,鏽根是低於表層的。這時候即使它有原始加工的痕跡,鏽長出來就沒有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重量。青銅器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它裡面的金屬性都已經揮發了許多許多。同樣大小、同樣薄厚的青銅器,舊的拿在手裡面是比較輕的,新鑄出來的青銅器,哪怕它過了幾十年、上百年,它的金屬性沒有揮發掉,在同樣大小、器壁同樣薄厚的情況下,它一定比幾千年的青銅器要重得多。

還有一個就假鏽,用油漆之類的,用毛筆往上甩這個鏽。現在有一些賣家做的是真鏽,就是把真的鏽往上貼,貼在這個器物上,所以你看的都是真鏽,但這個鏽很硬,真鏽用指甲蓋扣不動,假鏽是扣得動的,但是他們用的膠都是強力的膠,指甲蓋也扣不動,而且是真鏽。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又高一丈,我們現在有一種手電筒,凡是有膠的地方用這種手電一照就會發藍光。

故宮文物醫院也有一個金石組,有一年他們的組長找我看一件銅器,這個銅器看著很奇怪,腿和身子不成比例。我就掰了一塊,開始還掰不動,外邊的鏽裡邊的鏽都脫落了,裡邊露出了芯兒,我一看露出的芯兒是紅銅芯兒,就像我們現在洗臉盆內外都是搪瓷,裡邊是鐵片一樣,它這個內外都有東西做的鏽,裡邊是銅片,紅銅片,這肯定是假的了。當時我們還研究這鏽的渣子捏著挺硬,還硌手,到底是什麼。人家是專業的,說這是環氧,我說對了,這是樹脂,就樹脂這種東西,調什麼顏色都能調出來,做什麼花紋都能做得很逼真。

鑑寶故事:

我問對方「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有一個做古董生意的臺灣老闆,他有一次跟我說:「我進了一批銅器,好幾十件,我從中挑了五件,能不能抽時間幫我看看。」然後我就去了。臺灣人愛喝茶,他說先喝茶,我說先看東西吧,看了一件不對,看一件又不對,其中有的就是樹脂做的,只有一件沒看出來問題,先放在一邊,剩下那幾件都不是真的。我就問他,這五件東西感覺風格都差不多,這是一個人賣給你的嗎?他說這幾十件都是一個人賣的。我就想這些都不對,就這一件沒問題?有點疑惑。然後就坐下喝茶了,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他還挺高興的,這時候陽光慢慢從他後邊照過來了,照在這件東西上,我就覺得這東西好像看出點什麼了,我就拿放大鏡看。

這個東西奇怪的就是紋飾都是高浮雕的,而且它的口沿平唇都是直角的,紋飾也是直角的,感覺很怪異,但是一下又沒看出什麼毛病。我用放大鏡看這個陽光照下來有點疑問的地方,那個地方有一個縫,我就明白了,他這個東西整個口沿的平圈是接上去的,不是一體鑄造的。我看了這個之後再看下邊的紋飾也全都是粘上的。我看的時間一長,他的心裡就有點慌了。我拿放大鏡指給他看,看完那個口以後,我說再看看紋飾,然後他就不說話了。後來喝茶的時候他都沒什麼話了,可能是心情不好,然後就匆忙結束了。

還有一件事呢,看的是一個爐子。一個朋友說他認識一個人非常崇拜我,一定要見我。我就知道一吃飯就會看東西,一直回絕不去。有一次這個朋友打電話問我在不在故宮,說人老闆都到門口了,車也到門口了,我一看沒招了就出去了。出門一看一勞斯萊斯來接我,這排場挺大的。

到了吃飯的地方,挺高檔的,就我們三個人吃飯,那個老闆拿了三件東西,我一看這東西就不對,我就想怎麼和人說呢,但這東西確實有硬傷。我就問,你是想讓我說真話還是假話,他說請你來當然是真話了。我就告訴他這些器物上的燒蘭還在呢,通常情況下這些燒蘭也就幾十年的壽命。

他挺不高興,說為什麼那麼多專家看了都說是真的啊,我這一千多萬買的呢,我說那幹嗎還找我看啊,你請我吃飯我幹嗎騙你啊。後來老闆半截有事先走了,我和朋友打出租回來的。去的時候豪車接,回來時候打出租。

互動問答

問題一:銅鏡在每個時代大概有哪些特點?

李米佳:唐代的高錫鏡,它的每一個連珠紋,每一個鳥的羽毛,一粒一粒,一根一根的非常清晰,它的鏽不可能生出大塊的紅斑綠鏽,這個是高錫鏡的特點。然後宋的銅鏡還是比較多的,宋是大量民間的鏡子,宋的時候鏡子已經走向千家萬戶了,宋代的湖州鏡非常知名。宋代的青銅鏡最多,再往後就少了,元沒有多少,明清還有,它們這個銅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宋代的青銅鏡的銅是發紅的,青銅中銅的成分多一點,錫和鉛少一點。明代銅鏡發白,加了一些錫,甚至還加了一點鋅,所以會發白。清代的青銅鏡是發黃。也就是宋紅明白清發黃。

唐代的青銅鏡是最輝煌的,我要講的是高錫鏡,錫含量高就很容易把紋飾鑄得很精美,不容易生鏽,可是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碎,不容易傳承下去。還有一種就是普通的青銅鏡,錫含量低,不容易碎,缺點是鏡子不夠亮,紋飾不精美。因此特別有錢的人會追求高錫鏡,普通些的人家就會選擇普通的青銅鏡。高錫鏡和我們所使用的鏡子照起來是完全不一樣的使用感受,人影會有一種非常深遠的感覺,就像幽靈一樣。

問題二:傳世品和出土的青銅器在研究或價值上有什麼區別?

李米佳:首先說價值方面,青銅器呢,現在,傳世品賣不出價,傳世品表面都做過一定處理了,好多人辨不出真偽來,而且傳世品江湖上看的也少,所以他們沒有經驗,接受的人少;出土的,雖然國家一直在打擊不許買賣,但是出土的他們會識別。從拍賣上來講呢,不管是傳世品還是出土的,價格不是按這個分的,而是按照器物本身的時代,銘文是不是夠多,皮殼是不是夠好,在古書中是否有記載來確定其價值。其次從研究上來講,出土的比較好研究,什麼地方出土的,器型是什麼樣,紋飾風格和銘文內容是什麼樣,都容易認定;傳世品就比較難,因為傳世品失去了當時出土地點的記載,失去了當時出土的情況,那個時空已經沒有了。

問題三:也就是說故宮中很多的傳世品身世是不清楚的嗎?

李米佳:很清楚,就是明代皇宮傳到清代皇宮,清代皇宮傳到現在,甚至也有個別的是從宋代傳到現在的,它是這種流傳有序的身世,而不是出土地點的身世。後來我們新收購的、捐贈的,還有撥交的這些東西我們都冠以新字號,這些東西是有明確出土地點的。「故」字號的是傳世品,那麼確實是沒有明確的出土地點。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在推進,我曾經做過這方面的課題,就是把故宮舊藏器簋這一類別和出土器作對比,從而找出他們當年的大致出土區域和所屬的青銅文化範圍。成果發表在故宮博物院院刊上。

問題四:隨著時間的演變,新出土的青銅器和傳世品在皮殼上有什麼區別?

李米佳:首先從外表上看,傳世品已經在人間過了很多年了,新出土的生坑和熟坑在外觀上就不一樣。另一個方面,出土的雖然是出土的,如果是宋代就出土的,那到現在它也是一個傳世品了。

凡是一些傳世品,我們過去的這個收藏者也好,文人也好,愛好者也好,沒有把出土的東西直接擺家裡的,因為不乾淨,不吉祥,他們一定是要做手腳,也就是要清洗,要打蠟。我們中國的習慣是內外都做,不能把髒的東西留下來,日本是只做外邊,裡邊不做。

那出土的東西,宋代的雖然是很早就出土了,但是宋代到現在其實也是傳世品,除非我們指的這個出土的是新出土的,新出土的東西,深坑出土的東西和我們人為做過的是不一樣的,從表面看肯定是不一樣的,這能看出來。

問題五:有沒有收藏時代序列比較完備的博物館?

李米佳:時代序列比較完備的就是國家博物館,他們各個時代的都有,以前叫歷史博物館。我們曾經也辦過一個歷代陳列館,但是要想把歷代都排齊了,就得各門各類的東西都往裡放。

問題六:您有什麼相關書目推薦嗎?

李米佳:書目要當基礎的話,就是《中國青銅器》,那個很詳細,應該是有著教科書般的級別。當然我也推薦我們故宮青銅器館的書,也非常的好,都是彩色圖片,從編排到內容的深度都有。

問題七:作為一個鑑寶專家,您之前說過您會學習怎麼造假,您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李米佳:我去過陝西一個專做青銅器的村子,人家院子裡有一個大爐和一個小爐,大爐是鑄青銅器時化銅水的,小爐是鑄銅器耳朵、足等小件東西時化銅水用的。他們是用中國傳統的方法去鑄造青銅器,所以想要鑑定,就需要知道他們是如何造假的,因此我就和他們一起做了一個月,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這個河南工造的是最好的,山東的還有北京的沒有河南工做得好。

那段時間老有人說,藏家才會看,我們搞文物的專家不懂真假文物,這不是開玩笑嗎?我們天天接觸的都是一些真器物,冷不丁的一個假器物出來一抬眼就能看出來,那些天天和假器物摸爬滾打的,一輩子沒見過真器物或只能有機會看到一兩件真器,你們憑什麼能鑑定出真假。

問題八:請您鑑定的人特別多,他們有各種身份,經濟能力也不一樣。碰上假的東西時,您都遵循什麼樣的心理準則?

李米佳:沒有準則,我曾經去一個老先生家,這位老先生大概有七八十歲了,家裡收藏了一屋子的假青銅器,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對方的情況和實際,不能隨便說啊,你的良心你的準則呢?只能說不錯不錯您好好收著,不然老人萬一出問題了怎麼辦呢。

有一次河南某地檢察院的拿著青銅器讓我老師看,半天沒出屋,東聊西聊就是不說真假,最後出門我說這是假的。後來我老師告訴我這個我要是說假 ,就按照文物詐騙罪來判這個人,我要說真就按倒賣文物罪來判這個人,家屬都要找來。

問題九:您鑑定開鑑定證書嗎?

李米佳:根據相關規定,我們是不開鑑定證書的。但是我曾經給朋友畫過一幅畫,那是因為故宮青銅器館裡有五件展品臨時去芝加哥藝術館展覽了,為了向觀眾解釋、道歉,也為了能讓觀眾看到手繪的畫面心裡有個慰藉,我就畫了五幅彩鉛畫分別擺在展櫃裡。在此之前為了練手,就給朋友先畫了一張,並題字說明這件東西的來源和時代。他挺高興,說這個比鑑定證書還好。(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新聞

抵制!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在英國拍賣:3500年前西周青銅器

英國當地時間4月11日,據今約3500年的稀有西周青銅器「虎鎣(yíng)」將在英國東南部肯特郡當地一家拍賣行進行拍賣,並被這家坎特伯雷拍賣行(The 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當作此次拍賣的封面物品大肆宣傳。

坎特伯雷拍賣行的推特截圖

英國《每日電訊報》以「平房裡的劫掠物(Bungalow loot)」為題著重介紹了這件來自中國的寶貴文物。文章稱,這件稀世珍寶是1860年英國軍隊從鹹豐皇帝的頤和園搶劫而來,具有3500年歷史。在肯特郡海濱小鎮的一棟平房中被發現。

器物擁有者是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上尉Harry Lewis Evans(1831-1883)的後代。Evans參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中國的侵略。並且在給母親的一封信中詳述了法國和英國軍隊如何佔領和掠奪宮殿,Evans寫道:「我成功地獲得了幾個青銅器和琺瑯花瓶。」

1857年的Harry Lewis Evans

擁有者是一對老年退休夫婦,直到他們向附近的坎特伯雷拍賣行的中國藝術顧問Alastair Gibson展示時才知道它的價值。Alastair Gibson讚嘆道,當我被請求來到這個不起眼的平房看到一小堆中國青銅器時,我無法想像這扇門可以打開1860年的時代膠囊。

Alastair Gibson,Cliona Kilroy與虎鎣

目前「鎣」類青銅器已知僅存世七件,除「虎鎣」和另一件「鎣」現身拍場,其餘五件均為博物館收藏,實屬罕見。這件「虎鎣」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老虎在中國被看作動物之王和能防禦邪惡力量最強大的動物。

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國文博 3月28日曾就此事發表聲明稱,日前,有媒體報導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The 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將於4月11日拍賣「青銅虎鎣」等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國家文物局正在了解核實有關情況,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國家文物局一貫反對並譴責買賣非法流失文物的行為,希望有關機構遵守相關國際公約精神,尊重文物原屬國人民的感情,不買賣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類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

今天(4月10日),國家文物局再發《關於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事的聲明》,強烈譴責坎特伯雷拍賣行行為,並呼籲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

全文如下:

國家文物局在得知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即將於4月11日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後,通過多種渠道與該行進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對上述文物的拍賣和宣傳活動。4月9日,坎特伯雷拍賣行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

尊重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促進非法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也是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國家文物局強烈反對並譴責坎特伯雷拍賣行不顧我方嚴正抗議,執意拍賣疑似非法流失文物,並以戰爭劫掠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國家文物局不贊成境內機構和個人參與上述文物的競拍活動,並呼籲國際友好人士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

國家文物局將密切關注事件進展,並將繼續依照相關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促使從我國非法流失的文物回歸中國。

在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的臉書帳號上,有網友留言呼籲「停止拍賣中國文物!」

據坎特伯雷拍賣會估計,虎鎣售價將在12萬至20萬英鎊。與虎鎣一同出售的還有兩件來自中國的青銅器。

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中國的青銅「大象」香爐,估價3000-5000英鎊。

商周時期的樽青銅酒器皿,估價4000-6000英鎊。

讓我們再通過拍賣行發布的照片看看這件中國流失的珍寶。

再次呼籲國際友好人士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希望有關部門通過一切必要途徑促使從我國非法流失的文物回歸中國。

相關焦點

  • 青銅器作假手段及真假鑑定方法
    雖然此種方法下青銅器偽造得很逼真,但其材質、紋路、鏽色等無法比擬真品,特別是偽鑄的青銅器沒經過地下長期的氧化或腐蝕,因而器體普遍過重,通過分析其重量可辨真偽。拼接法:青銅器深埋地下,常年腐蝕破壞難免造成某些部位的破損,偽造者經常是「移花接木」,將不同的幾件銅器拆分,然後通過粘湊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件「完整」的青銅器,再附之泥土、假鏽,亂人耳目。
  • 專訪《天下尋寶》青銅器鑑定專家王榮琳,收藏要踏踏實實!
    專訪《天下尋寶》青銅器鑑定專家王榮琳,收藏要踏踏實實!2001年正式從事青銅器的收藏與研究,先後從古錢幣、銅鏡、兵器,青銅器入手深入進行青銅器鑑定及青銅器類型學研究。 2004年起,參與過中央電視臺《鑑寶》、《藝術品投資》、《尋寶》,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的錄製工作,並為《民間收藏》電視專題片製作個人專輯。 2004年以後,接受過《北京日報》、《晨報》、《中國菸草報》收藏版等眾多媒體的採訪,關於青銅器收藏及鑑賞的各類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紙雜誌期刊。
  • 青銅器仿品轉手變真品 鑑定方法不靠譜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商周楚王孫鍾   X光透視 青銅器難斷真假   青銅禮器仿品幾經轉手變「真品」 鑑定方法五花八門 業內人士稱:   「青銅器鑑定觀測技術有了新辦法。」昨日,一篇關於用X光片觀測法鑑定青銅器的文章在圈內引發熱議。在造假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光靠「眼學」判定已無法十拿九穩,那麼輔以高科技就一定靠譜嗎?有專家和行家在受訪時表示,該技術僅解決了觀測品相問題,卻無法認定其真偽。目前仍有部分人將新仿品做舊,並通過數次轉手讓它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
  • 土辦法辨別真假青銅器
    土辦法辨別真假青銅器 關鍵詞:青銅器
  • 怎麼辨別真假青銅器(一)
    鑑別青銅器的真偽是個複雜的問題,最常用的是從鑄造方法上辨別真假。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大部分採用的是「陶範法」。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留的一個商代青銅器作坊遺址,就發現鑄造青銅器的陶範1萬多塊。而偽造的青銅器大部分採用「蠟模」,也叫失蠟法。到了後代的偽造者為了偽造的更逼真,也開始使用類似「範鑄法」的鑄造方法,但是和古代的「陶範法」完全不同。所以判斷真假青銅器用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 祖傳的青銅器,兒子懷疑真假,不料專家估價讓人眼紅
    祖傳的青銅器,兒子懷疑真假,不料專家哆嗦:在你家多久了?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西漢。如果說,現在我們發現的文物是商周時期的,那麼說,這可謂說是國寶級的寶貝了。畢竟幾千年的歲月磨難沒有把它消逝掉,這得多麼難得啊。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1,另一方面還有美觀上的原因需要補配:博物館的參觀者,還有考古專家都應能夠看到古代人使用那件銅器時的原貌,只有這樣,才能領會和感受到該銅器的鑑賞性,用途及其意義所在。 4,在文物界有這麼一種說法:任何一件文物都有三大價值,一個是藝術價值,即做工的好壞;一個是歷史價值,即它的年代、文化含量;還有一個是研究價值。這三大價值是給一件東西定性為文物的主要依據。
  • 劉雄:關於異形青銅器的辨偽鑑定問題
    人物名片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1,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商代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 他結晶狀的偽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 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偽鏽有毒,最 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油漆、 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別。
  • 一鋤頭挖出3000年窖藏,出土103件青銅器,專家鑑定後驚喜若狂
    這年頭出土的窖藏文物確實還是蠻多的,雖然古代窖藏比不上什麼古墓,但是文物的數量可能不少並不比古墓中發現的少哦,比如大名鼎鼎的何家村窖藏、彭州窖藏、陝西楊家村窖藏等等,這些窖藏中都曾發現震撼國內的考古發現。
  • 青銅器鑑定小知識
    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細化後便可以分為4種方法,根據銅器鑄造、器形、紋飾、銅器銘文辨偽。  1.根據銅器鑄造辨偽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即範線。隨著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有所變化,範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而後代偽者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
  • 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1,銘文也稱金文,吉金文字的簡稱。是指鑄造或鑿刻在商代青銅器上的文字。 2,青銅器歷代都被稱為國之重寶。它的製作對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國家有大事的時候都要用青銅器作為禮器,所以青銅器以禮器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觚、觶、觥、尊、卣、彝、壺、盤等。這些名稱在宋代就已經定了,主要來源於青銅器的銘文,沒有銘文的就約定俗成,一直流傳至今。
  • 容庚先生如何鑑定青銅器?
    1926年被聘為古物陳列所古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清廷所藏青銅器。其辨偽實踐即始於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標誌著其辨偽思想的成熟並形成系統建構。他的辨偽成果代表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青銅器辨偽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長於文獻考據,重資料的排比與梳理,而少理論概括與闡發。我們從其相關著作和辨偽實踐中凝括出三個辨偽思想和七條辨偽方法,以彰著容庚先生在青銅器辨偽史上的獨特貢獻。
  • 鑑定青銅器,科學得方法原來是這樣
    一直以來,青銅器都藏友們被視為高大上品種,收藏青銅器的人群相對集中,新人很少,老藏家賣的也不多。青銅器交易的萎靡阻礙了收藏市場蓬勃發展,使其成為了小眾的行業,其實有一些並不怎麼貴,10萬塊錢以內能夠買到,但前提得確認是真的。
  • 青銅器以銅質判真假對嗎?
    以銅質判真假 青銅時代鑄造的青銅器,絕大多數採用了銅錫或銅鉛錫三元合金,從夏文化晚期至商周,貫穿始終。但是,其合金中各元素的比例,則是按所鑄器物的性質與用途有所增減。所以,各種器物的合金比例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種器物,也會因非一次澆鑄等具體情況而出現合金不盡相同的情況。
  • 商代青銅器應該如何識別
    與其他的投資項目不同,商代青銅器有著其他投資品種所沒有的歷史背景,同時它自身所獨有的政治色彩也更加成為了今天商代青銅器收藏投資的升值點所在。而之所以投資者們會置身於商代青銅器的收藏投資,正是因為從商代青銅器本身所固有的歷史文化中探測出了商代青銅器的稀有和珍貴性,同時精湛的鑄造工藝更是加注了投資者們的投資熱情。 2,要鑑定一件商代青銅器,應對這件銅器有整體的認識,才能作明確的論斷。要從銅質、樣式、鏽色、款識、裝飾、做工、花紋、字體、氣味、聲音等方面入手。真品當然不會有問題。
  • 鑑古器(青銅器篇)青銅器開啟篇
    文章是自己整理出來的,鑑古器全書,先說古器出處時代文化形成,然後是如何區分真假。必須對古器有興趣的同道中人關注我和收藏我的文章,感謝大家支持,因為了大家閱讀和關注,才能有動力堅持把整套鑑古技術上傳到這裡。青銅器的發現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 一位收藏家自述漢朝青銅器文化歷史
    1954年12月到上海博物館工作後,靠勤學苦鑽,學養日深,終於成為馳名全國的文博專家,並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新中國的 文博事業。我認為沒有馬承源上博就沒有祖國文物收藏半壁江山的美稱,本貼介紹的青銅器基本為上博和故宮兩家館藏器物,希望通過以下的介紹能增進大家對青銅器方面知識的了解。
  • 從青銅器上的銅鏽就能看出真假?神了
    原標題:從青銅器上的銅鏽就能看出真假?神了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銅器長埋地下,與土壌中的各種化學物質接觸,會生成各種銅鏽,鏽蝕很深,呈藍綠色,有的有裂痕、裂口,裡面也是鏽跡斑斑。
  • 青銅器鑑定和作偽手段大全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青銅器具有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每一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青銅器的發明和盛行,使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古代青銅器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各時代青銅器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青銅器都有哪些鑑定方法和作偽手段?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困撓著廣大青銅器收藏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