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質判真假 青銅時代鑄造的青銅器,絕大多數採用了銅錫或銅鉛錫三元合金,從夏文化晚期至商周,貫穿始終。
但是,其合金中各元素的比例,則是按所鑄器物的性質與用途有所增減。所以,各種器物的合金比例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種器物,也會因非一次澆鑄等具體情況而出現合金不盡相同的情況。
其合金的顏色,在鑄態毛坯時,絕大多數表面呈灰黑色,斷面應隨含錫量高低而從淺黃色過渡為銀白色,含錫量越高越白亮。
當表面經打磨加工後,一般應為淺黃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埋藏環境千差萬別的地下,出土青銅器表面的顏色呈現黃、紅、灰、黑、白等顏色,都是有可能的。
人的眼睛是不可能分得出合金化學成分的。未從事過專業有色金屬合金熔煉的人,對各種青銅合金在各種條件下應具有什麼顏色,也難有理性的認識。看著表面發紅,不等於是紅銅;表面呈現黃色,更不能等於是黃銅。有許多銅器出土時鏽跡斑斑,亦有金屬色澤光亮的。
如在浙江省博物館展櫃裡,展示的從香港回購的越王者旨於賜劍,以及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都是如同剛打磨出來的新劍,並無眼睛看得見的結晶綠鏽。類似外表的兵器及禮器,在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及浙江省博物館,還有不少在展陳和庫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