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收藏網
先看外觀再聞味道聽聲音
一是看銅質、掂重量。朝代不同銅質就不一樣。一般「夏粗、商細、周膩」。見到器物底子閃白髮紅黃色的可要留心了,有可能是「蘇州造」仿鑄的。從銅器的重量上來說,一般商前期器輕薄,商後期器重質厚,莊重雄偉。西周器有銘而渾厚,春秋戰國之器輕薄精細。到了漢代銅器重拙粗矮。宋代以後仿、偽器大增,比真器重。
二是看皮殼、辨鏽色。真鏽是經數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綠、藍、紅、黑等多種顏色,深沉緻密,有金屬光澤。銅鏽一般可分幾層,在貼骨處是黑鏽,其上層是紅鏽,再之上是藍或綠鏽。有三類銅鏽是可疑的,如「疙瘩鏽」,鏽色深淺不一,呈較均勻的小塊狀,施於器物之某一部位,多為作偽者用塗料、油漆和樹脂所做的假鏽,多呈此狀;「粉綠色鏽」,此鏽多為浮鏽,是急於求成的作偽者用酸、鹼腐蝕而成;「單一鏽色」,真器其包漿鏽色應當層次豐富,堅硬而有光澤。凡鏽色單一,質地疏鬆,一摳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贗品。
三是看器型、觀工藝。器型上辨偽,以鼎為例,夏末商中期有圓的、方的形體。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為直耳,足多為錐形或扁形。而假貨往往造型及工藝細節刻畫上呆板與生硬。工藝上,商周青銅器主要是用泥範法製作而成,一器一範,一般會留下範痕,鑄疣等。春秋中期逐步採用失蠟法鑄造技術,其特點整體制模、整體鑄造,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
四是看紋飾、辨銘文。從紋飾上辨偽,範鑄法一般紋飾槽口小裡面大,出現對稱紋飾有高低錯位痕跡;失蠟法鑄造花紋對稱一致。從銘文上辨偽,夏與商前期青銅器無銘文,商中期開始出現銘文,大多4-5個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體粗壯,商晚期銘文逐漸增多,一般在10個字左右,西周時期銘文增多。春秋時期銘文字體剛勁瘦長,出現了「鳥蟲書」和錯金銘文。戰國時期銘文簡單,字體纖細,字口淺。秦漢時期,銘文字體疏朗不正,筆道細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筆畫較戰國時期粗壯。
五是聞味道、聽聲音。真器無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沒有刺鼻的酸、臭、嗆異味。「過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其實更好的辦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覆快速搓磨,待搓到指頭髮熱時,再聞手上的氣味,老東西有陳舊器物那種類似發黴的甜味,偽器則有酸、嗆之氣。」吳榮清介紹說。另外,從聲音上辨識,偽器敲擊聲亮而有轉音,真器的聲音較低沉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