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2021-01-15 網易

  說到鼎,大家想到的必定是「一言九鼎」。這個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的成語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那何謂九鼎呢?

  傳說上古時期洪水泛濫,大禹成功治理水患後,建立了夏朝,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一鼎象徵一州。此後,大禹九鼎成為了夏商周三代正統王朝的象徵。

  至於什麼是「鼎」呢?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記載「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也就是說,在甲骨文以及金文中,」鼎「與「貞」是同源字,意為」盛大「。

  

  大禹塑像

  鼎的作用

  不少人都知道「大禹九鼎」以及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青銅鼎,導致很多人誤以為鼎只是用於祭祀或者象徵主權的。其實不然,鼎本來的作用是炊具,也就是說這是用來做飯的。

  只不過,隨著歷史的進程,鼎不僅用於做飯,而且還用於祭祀。關於祭祀用鼎,古人也有很大的講究,比如在先秦古墓下葬時,規定天子享用的是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除此之外,其他階層人士也有很嚴格的規定。

  

  周代墓葬中的鼎制度

  鼎的分類

  根據史書記載以及考古出土的青銅鼎得知,鼎主要分為四足的方鼎以及三足的圓鼎。在國家博物館中,最著名的方鼎就是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后母戊鼎」,而最著名的圓鼎就是曾流失日本,國家花費4000多萬元回購的「子龍鼎「。

  

  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

  關於后母戊鼎的文物知識,很多人都知道,畢竟這是國博的鎮館之寶。而子龍鼎因為流失日本,回到祖國還沒有多久,因此了解此三足圓鼎的人相對還是比較少的。

  

  子龍鼎

  除了后母戊鼎以及子龍鼎之外,我國還有不少著名的青銅器。如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的「大盂鼎」,此鼎早在大清道光年間就被出土,此後一直被以「國寶」相稱,如今不僅收藏於國家博物館,還是文物局規定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

  

  大盂鼎

  如何鑑定鼎的真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都開始追求精神文明,愛好歷史與文化之人,收藏成為了首選的精神享受。正因為人人都喜愛收藏,導致古董造假也越來越多,在魚目混珠中,該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呢?

  青銅鼎的收藏

  前文提到,鼎除了是做飯的炊具之外,還是權力的象徵。因此,鼎一直以來都倍受世人的關注。根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而改年號為"元鼎"。如果說從漢武帝算起,國人收藏青銅器已經兩千多年。

  

  漢武帝

  青銅鼎收藏史上第一次到達高峰是在宋朝期間,當時還形成了一門專業的學問,即「金石學」。著名文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是金石學家代表。

  到了清朝康乾時期,由於對青銅器需求的增加,作偽已成了專門的行業。根據容庚在《西清金文真偽佚存表》中的記載,有銘文的1176件青銅器中,就有317件是偽造的,而可疑的也高達173件。之所以鑑定出這麼多偽造的青銅器,是因為清代古人還沒有擁有現代高科技的造假手段,而是根據《三禮圖》中的記載進行偽造,因此設計的器型以及紋樣可謂不倫不類。

  

  容庚(坐著)

  清朝到民國時期,青銅鼎以及青銅器主要偽造的地點為山東以及陝西的西安。當時山東的偽造者使用蠟胎為模,翻鑄銅器,然後將這偽造的青銅器埋在地下,等銅器表面長滿了銅綠後,再將其挖出。隨後對外聲稱自己挖到了寶貝,這一套偽造的手法騙過了當時不少的文物販子。而西安的青銅器作假手段更甚,除了仿造器型之外,青銅器中的銘文也仿造得非常逼真,這對於一般人來說非常難以辨別。

  

  失蠟法鑄造中

  鑄造辨偽

  商周是青銅器以及青銅鼎的巔峰,當時採用的極大部分鑄造方法是「陶範法」鑄造,因為陶範法的模和範只能使用一次,因此後世的偽造者只能使用失蠟法鑄造。這兩種方法鑄造出來的青銅鼎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青銅器是否有塊範對合的痕跡,即器物上有無「範線」。

  範線是由於商周古人使用「陶範法」鑄造器物時,塊範的拼接很難做到天衣無縫,多多少少都會留下痕跡,而後人使用失蠟法偽造的青銅器則基本不會留下痕跡,更加難以留下」範線「。範線自然成為了辨別青銅鼎真偽的關鍵之一。

  

  範線

  器形辨偽

  在偽造的青銅鼎中,無非兩種偽造方式,一種是直接鑄造,另一種是拼湊改造

  直接鑄造的偽造青銅器,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器形和銘文都非常的準確,有較高水平,這種比較容易使人上當。還有一類就是毫無根據的拼湊,這種造假的目的主要是讓人感覺罕見,以為是遇到稀世之寶。而拼湊改造的作偽則水平很低,但凡仔細一點就能看出端倪來,這種比較低端的造假產品一般出現在大型的古玩市場上。

  

  明顯的偽造青銅鼎

  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學家重點研究的就是青銅器上的文字。

  眾所周知,一般的青銅器上都有著銘文,比如上文中的后母戊鼎中就有「后母戊」這三個甲骨文。然而,郭沫若一開始鑑定此鼎的時候,誤以為上面的文字是「司母戊」,因此該鼎的名字被叫錯了幾十年。足見,器物上的銘文是辨偽青銅鼎真偽的關鍵。這需要清楚的了解各個時代銘文的風格,而這個前提就是必須學會金文、甲骨文等。

  

  司母戊

  紋飾、鏽蝕辨偽

  

每一件青銅鼎的形制、花紋都有一定的時代特點,漢代時期青銅鼎的花紋絕不可能出現商代的花紋特點,商代的獸面紋也不可能出現在西周的獸蹄足鼎上。

  至於鏽蝕的辨偽,是目前最容易辨別的。要知道,青銅器本不叫青銅器,在古文中被稱為「」。商周時期的銅器長期被埋藏在地下,由於地下含有水分、腐蝕化學成分,導致銅器的表面長出了一層層的銅鏽,這些銅鏽看起來是綠色的,因此才有了青銅器這個名稱。

  

  陝西歷史博物館多友鼎

  在目前出土的青銅鼎看來,陝西一帶出土的青銅鼎保存是最為完好的,鏽蝕比較簡單。而河南出土的青銅器銅質層次很明顯,在銅鏽中可以明顯的找到4層,第一層是黑色、第二層是棗紅色、第三層是綠色,而第四層則是土鏽結合的大硬塊。

  

  安徽博物館鎮館之寶鑄客大鼎

  南方地區,如楚地、長江中下遊出土的青銅鼎則腐蝕相當嚴重,很多僅剩一層極薄的銅質。因此,在辨別青銅鼎的時候,首先要知道這個鼎出自哪裡,再根據當地的土質條件辨別是否符合鏽蝕。

  參考資料: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白曉銀《鼎和鼎文化》、陳煜《鼎文化略論》、《漢書·武帝紀》、《說文解字系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1, 2,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幹擾因素的存在,如荷電效應導致的結合能偏移,X射線激發的俄歇電子峰等,因此,分析結果時需要注意,XPS譜圖中峰的高低表示這種能量的電子數目的多少,也即相應元素含量的多少。 3,出土銅器的腐蝕情況往往很嚴重,有的兒乎已經完全礦化,結果往往形成許多片塊,甚至有的地方已經腐蝕成微粒和粉末了。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商代早期獸面紋簋3.聲音的辨別: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經礦化,所以發音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及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如頌組器的銘文既長且精,在晚清發現的西周時期帶有長篇銘文的青銅器中,是首屈一指的。頌組器有鼎、簋、壺等,銘文極為清晰。上海博物館曾收集到一件偽頌壺,其銘文是按照西周宣王時代頌壺原器拓本翻鑄的,但此器形的雙耳是沒有任何根據的。這就是說,作偽者可能根本沒有見到過頌壺的圖形,而是憑想像偽造。
  • 怎麼辨別真假青銅器(一)
    鑑別青銅器的真偽是個複雜的問題,最常用的是從鑄造方法上辨別真假。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大部分採用的是「陶範法」。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留的一個商代青銅器作坊遺址,就發現鑄造青銅器的陶範1萬多塊。,青銅器的「模具」是陶質的,而且一件大青銅器需要幾塊甚至更多的範,將範塊按照順序拼組成要做的形狀後再把合成的青銅液體倒入範中,範與範連接不可能做到沒有痕跡。
  • 商代青銅器如何進行辨別你可知曉?
    商代青銅器如何進行辨別你可知曉? 1,對中國古代商代青銅器的鑑定,主要是之對商代青銅器進行斷代、分期、質地、用途、真偽和價值進行判斷和辨別
  • 土辦法辨別真假青銅器
    > 土辦法辨別真假青銅器 關鍵詞:青銅器
  • 他進故宮參與古物整理鑑定工作,愛上青銅器,走上青銅器研究之路
    並且大綱中規定,在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和文獻館。同時任命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任命易培基為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經過「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故宮文物逐宮逐室地清點查收整理出了一份清點報告,記錄了117萬餘件文物。這些文物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
  • 談談銅器化學做舊,如何分辨真偽
    之前,我發布了幾篇關於青銅器如何做舊以及如何辨偽的文章,今天給大家講講關於青銅器的化學做舊方法,以及專業的識別真偽的方法。主要是針對這一做舊技術研究出來的辨偽方法,希望大家看了之後,有所幫助。我們都知道文物仿製從古到今,技術不斷「改進」,手段年年翻新。下邊介紹幾種造假最新手法,供文物收藏者鑑別參考。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近兩年,《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的播出加上各博物館的花式宣傳,人們開始對博物館產生興趣,也讓很多人養成了旅遊必看博物館的習慣。而青銅器則是各大博物館的重頭戲,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幾乎收藏了國內最重要的青銅器,也成了青銅器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 辨別青銅器真偽有五招
    器型上辨偽,以鼎為例,夏末商中期有圓的、方的形體。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為直耳,足多為錐形或扁形。而假貨往往造型及工藝細節刻畫上呆板與生硬。工藝上,商周青銅器主要是用泥範法製作而成,一器一範,一般會留下範痕,鑄疣等。春秋中期逐步採用失蠟法鑄造技術,其特點整體制模、整體鑄造,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四是看紋飾、辨銘文。
  • 5大著名的青銅器文物,是你知道那幾個嗎?
    青銅器時期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從夏商周到秦漢,橫跨了有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青銅器在古代也稱為金,其實是紅銅與其他一些化學元素的合成反應,古人掌握了這項技術後開創了一個「青銅時代」在這期間就相應的產生了許多的青銅器產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歷史上5大著名的青銅器,你看看你知道幾個呢
  • 黃金首飾如何辨別真偽和純度?
    黃金首飾如何辨別真偽和純度?然而,你知道如何辨別黃金首飾的真假嗎?你買的黃金首飾黃金含量是否達標?本期「非常睿智」欄目聚焦黃金,探尋辨別黃金真偽、含量的科學方法。日前,浦江市民金先生就遇到與黃金有關的煩心事,向「非常睿智」小組求助。2018年,他在浦江一家品牌店購買了一個重36.26克的黃金手鐲,前陣子他想將手鐲拿到另一家同品牌的門店更換款式。
  • 邵陽出土的青銅器,曾經竟然是
    單耳呈爬龍狀,龍回首張牙,曲體、尾上卷,前足附著壺頸,後腳連接中腹,龍體飾夔紋和三角形回紋,龍首有雙耳雙角。頸部有兩層紋樣,上層為兩組夔紋,下層為一周勾連雷紋寬帶。 通過鑑定,專家稱該器物為商末周初時朝廷顯赫官員專用酒具之一。 湖南省博物館曾第三次從新寧縣借用「商代龍柄獸面紋銅壺」。
  • 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 青銅器是哪個朝代的
    在我國古時候,有許多有趣的發明,也有很多的文物,這些文物聚集了古代人的智慧,也留給了現代人考察的線索。古時候留下來的器物有很多,青銅器就是其中一種,那麼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呢?青銅器文化是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核心,歷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和秦漢等朝代,其中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戰國中期之後,青銅工藝才開始漸漸消退。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同時作為一對鼎而留傳至今,價值非凡,值得收藏。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後於商周時期更作為祭祀用的禮器,由於周代的禮制改革,促使周代青銅鼎器形較為巨大,讓人遠觀已可感受其穩重莊嚴之意。
  • 3D掃描儀:對青銅器等文物保護起著關鍵性作用
    比如,很多青銅器、瓷器、紙質品、木製品、紡織品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許多珍貴文物會因為保護不當漸漸的失去原有的魅力,褪去了色彩,文物數位化保護將是目前以及未來有效的文物保護方法
  • 古玩市場,青銅器幾件是真的?
    近年來,中國文物造假事件層出不窮。日前,一家專業藝術品網站深入調查,公布了一份《中國文物造假地圖》,其結果可供參考。記者近日走訪武漢市古玩市場了解到,湖北青銅器造假多集中於荊州、石首、監利等地,市場上極少出現真品,多是仿品,而這些在收藏家和賣家心裡已是共識。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也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在十多年的師徒教學中,他很少對修復技術等知識進行大篇幅的講解,而是鼓勵我們從觀察與動手中領悟。因此,我們學習青銅器修復技藝時,主要就是觀察師父幹活時的動作,而後自己揣摩並嘗試。在經過漫長的學習與練習之後,我們才逐漸明白,青銅器修復這門手藝,僅靠聽確實是不夠的。想要獲得高超的技藝,必須深入觀察高水平者如何作業,體會每一個步驟的微妙之處。
  • 文物醫生:復原青銅器耗時數月 修復紡織品小心翼翼
    在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宮博物館,文物保護員陳思宇小心翼翼地繞過腳下的文物,緩慢地挪動到一個監測點。南越王宮博物館文保部副主任方曉琪介紹,南越國曲流石渠、南漢二號宮殿、古代水井遺址在展示時,空氣中存在粉塵汙染,地下水上升會帶來可溶鹽侵害。因此,文保人員需要用專業設備對遺址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收集遺址溼度、地下水位、電導率等相關信息。
  • 實證表明:殷商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更重的青銅器
    今年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研究員何毓靈告訴記者,在多年的考古中還發現殷商時期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 1939年,司母戊鼎由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在耕地中掘出。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的數據,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公斤。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