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鼎,大家想到的必定是「一言九鼎」。這個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的成語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那何謂九鼎呢?
傳說上古時期洪水泛濫,大禹成功治理水患後,建立了夏朝,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一鼎象徵一州。此後,大禹九鼎成為了夏商周三代正統王朝的象徵。
至於什麼是「鼎」呢?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記載「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也就是說,在甲骨文以及金文中,」鼎「與「貞」是同源字,意為」盛大「。
大禹塑像
鼎的作用
不少人都知道「大禹九鼎」以及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青銅鼎,導致很多人誤以為鼎只是用於祭祀或者象徵主權的。其實不然,鼎本來的作用是炊具,也就是說這是用來做飯的。
只不過,隨著歷史的進程,鼎不僅用於做飯,而且還用於祭祀。關於祭祀用鼎,古人也有很大的講究,比如在先秦古墓下葬時,規定天子享用的是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除此之外,其他階層人士也有很嚴格的規定。
周代墓葬中的鼎制度
鼎的分類
根據史書記載以及考古出土的青銅鼎得知,鼎主要分為四足的方鼎以及三足的圓鼎。在國家博物館中,最著名的方鼎就是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后母戊鼎」,而最著名的圓鼎就是曾流失日本,國家花費4000多萬元回購的「子龍鼎「。
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
關於后母戊鼎的文物知識,很多人都知道,畢竟這是國博的鎮館之寶。而子龍鼎因為流失日本,回到祖國還沒有多久,因此了解此三足圓鼎的人相對還是比較少的。
子龍鼎
除了后母戊鼎以及子龍鼎之外,我國還有不少著名的青銅器。如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的「大盂鼎」,此鼎早在大清道光年間就被出土,此後一直被以「國寶」相稱,如今不僅收藏於國家博物館,還是文物局規定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
大盂鼎
如何鑑定鼎的真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都開始追求精神文明,愛好歷史與文化之人,收藏成為了首選的精神享受。正因為人人都喜愛收藏,導致古董造假也越來越多,在魚目混珠中,該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呢?
青銅鼎的收藏
前文提到,鼎除了是做飯的炊具之外,還是權力的象徵。因此,鼎一直以來都倍受世人的關注。根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而改年號為"元鼎"。如果說從漢武帝算起,國人收藏青銅器已經兩千多年。
漢武帝
青銅鼎收藏史上第一次到達高峰是在宋朝期間,當時還形成了一門專業的學問,即「金石學」。著名文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是金石學家代表。
到了清朝康乾時期,由於對青銅器需求的增加,作偽已成了專門的行業。根據容庚在《西清金文真偽佚存表》中的記載,有銘文的1176件青銅器中,就有317件是偽造的,而可疑的也高達173件。之所以鑑定出這麼多偽造的青銅器,是因為清代古人還沒有擁有現代高科技的造假手段,而是根據《三禮圖》中的記載進行偽造,因此設計的器型以及紋樣可謂不倫不類。
容庚(坐著)
清朝到民國時期,青銅鼎以及青銅器主要偽造的地點為山東以及陝西的西安。當時山東的偽造者使用蠟胎為模,翻鑄銅器,然後將這偽造的青銅器埋在地下,等銅器表面長滿了銅綠後,再將其挖出。隨後對外聲稱自己挖到了寶貝,這一套偽造的手法騙過了當時不少的文物販子。而西安的青銅器作假手段更甚,除了仿造器型之外,青銅器中的銘文也仿造得非常逼真,這對於一般人來說非常難以辨別。
失蠟法鑄造中
鑄造辨偽
商周是青銅器以及青銅鼎的巔峰,當時採用的極大部分鑄造方法是「陶範法」鑄造,因為陶範法的模和範只能使用一次,因此後世的偽造者只能使用失蠟法鑄造。這兩種方法鑄造出來的青銅鼎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青銅器是否有塊範對合的痕跡,即器物上有無「範線」。
範線是由於商周古人使用「陶範法」鑄造器物時,塊範的拼接很難做到天衣無縫,多多少少都會留下痕跡,而後人使用失蠟法偽造的青銅器則基本不會留下痕跡,更加難以留下」範線「。範線自然成為了辨別青銅鼎真偽的關鍵之一。
範線
器形辨偽
在偽造的青銅鼎中,無非兩種偽造方式,一種是直接鑄造,另一種是拼湊改造。
直接鑄造的偽造青銅器,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器形和銘文都非常的準確,有較高水平,這種比較容易使人上當。還有一類就是毫無根據的拼湊,這種造假的目的主要是讓人感覺罕見,以為是遇到稀世之寶。而拼湊改造的作偽則水平很低,但凡仔細一點就能看出端倪來,這種比較低端的造假產品一般出現在大型的古玩市場上。
明顯的偽造青銅鼎
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學家重點研究的就是青銅器上的文字。
眾所周知,一般的青銅器上都有著銘文,比如上文中的后母戊鼎中就有「后母戊」這三個甲骨文。然而,郭沫若一開始鑑定此鼎的時候,誤以為上面的文字是「司母戊」,因此該鼎的名字被叫錯了幾十年。足見,器物上的銘文是辨偽青銅鼎真偽的關鍵。這需要清楚的了解各個時代銘文的風格,而這個前提就是必須學會金文、甲骨文等。
司母戊
紋飾、鏽蝕辨偽
每一件青銅鼎的形制、花紋都有一定的時代特點,漢代時期青銅鼎的花紋絕不可能出現商代的花紋特點,商代的獸面紋也不可能出現在西周的獸蹄足鼎上。
至於鏽蝕的辨偽,是目前最容易辨別的。要知道,青銅器本不叫青銅器,在古文中被稱為「金」。商周時期的銅器長期被埋藏在地下,由於地下含有水分、腐蝕化學成分,導致銅器的表面長出了一層層的銅鏽,這些銅鏽看起來是綠色的,因此才有了青銅器這個名稱。
陝西歷史博物館多友鼎
在目前出土的青銅鼎看來,陝西一帶出土的青銅鼎保存是最為完好的,鏽蝕比較簡單。而河南出土的青銅器銅質層次很明顯,在銅鏽中可以明顯的找到4層,第一層是黑色、第二層是棗紅色、第三層是綠色,而第四層則是土鏽結合的大硬塊。
安徽博物館鎮館之寶鑄客大鼎
南方地區,如楚地、長江中下遊出土的青銅鼎則腐蝕相當嚴重,很多僅剩一層極薄的銅質。因此,在辨別青銅鼎的時候,首先要知道這個鼎出自哪裡,再根據當地的土質條件辨別是否符合鏽蝕。
參考資料: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白曉銀《鼎和鼎文化》、陳煜《鼎文化略論》、《漢書·武帝紀》、《說文解字系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