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進故宮參與古物整理鑑定工作,愛上青銅器,走上青銅器研究之路

2021-01-15 百家號

容庚想要北上求學,除了學習深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朝著北京的文物資料來的。只要能讓他飽讀這些珍貴的資料以供研究,就心滿意足了。他從沒有奢望過有朝一日能走進故宮,親眼看見那裡浩如煙海的珍貴文物,更沒有想到自己有機會能夠親自摹寫研究。

說起故宮人們都很熟悉,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根據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故宮又稱作紫禁城。1912年,清帝退位,根據當時臨時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末代皇帝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並且政府決定,將熱河行宮和盛京(瀋陽)故宮所有文物移至北京故宮。為了便於管理,臨時政府在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並派專人進行保護。

1924年,軍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並且帶領軍隊迅速佔領了北京,同時將皇室家族趕出了紫禁城。接著,馮玉祥將故宮改為北平古物陳列所,之後才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因為故宮歷朝皇室的居住地,裡面的珍貴文物不勝其數,要進行專門的保護研究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工程。只算故宮所藏的古器物就有很多,這些都需要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鑑定、編目等工作,於是馮玉祥命令組織成立了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主要就是負責清理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而此時的容庚為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研充生兼事務員。

它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有了一定的組織和規模,他們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以此來規範委員會委員們的工作。大綱決定設立臨時董事會,並任命嚴修、盧水樣蔡元培、熊希齡、張學良、鹿鍾麟、許世英、梁士詒、吳敬恆、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為董事,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協議全院的重要事務。另外還設立了臨時理事會,任命9人為理事,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執行全院事務。並且大綱中規定,在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和文獻館。同時任命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任命易培基為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

經過「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故宮文物逐宮逐室地清點查收整理出了一份清點報告,記錄了117萬餘件文物。這些文物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等等。由於文物數量巨大,故宮博物院只能分門別類地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整理。而這些專業人員大多是各大高校的教授等,尤其是北京大學的人員較多,其中表現出色的容庚也榮幸地加入到這個組織中來,並成為容庚這一生最值得炫耀的事。

面對著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容庚喜不自禁,正是故宮裡的這些古器珍藏,對他一生的學術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來他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道:「故宮的珍貴古器和古器物資料,琳琅滿目,像海洋一樣的蘊藏豐富,開闊了我對古器物研究的視野。這些古器物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研究的熱情。」也就是從這裡開始,容庚一頭鑽進青銅古器研究領域,一發而不可收。

整理文物的目標就是讓人們看到歷史的輝煌,所以臨時政府決定將這些文物對外參觀開放。於是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在人們的熱切期盼下,故宮博物院終於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同時宣布正式對外開放。

由於在整理文物工作中表現出色,1926年民國政府內務部聘請容庚為故宮古物陳列所古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負責對故宮所藏的繁多的古器進行整理、鑑定以及編目等工作。因為當時所有的古物被放置在故宮的太和殿、文華殿和武英殿,而且還有從奉天(瀋陽)、熱河遷來文物,所以當時的所長周肇祥認為故宮所藏真偽雜糅,有必要對其進行鑑定。繼而設立了古物鑑定委員會,並且分成了書畫、金石、陶瓷、雜品四個小組,而容庚就被分到了他所感興趣也很擅長的古銅器鑑定小組。

當時的容庚在鑑定委員會中屬於最年輕的,雖然他此前對古銅器不是很熟悉,但他擅長金文,而這對古物鑑定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通過文字辨別古銅器的年代及其真偽。容庚還是一位十分謙虛好學之人。委員會規定每周開一次全體會議,在會上大家可以就器物的形制、名稱、年代、真偽、銘文等問題各抒己見,互相交流,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共同提高。而容庚從不把自己當專家,他總是用一種無知者無畏的態度去學習。他喜歡在會上與前輩們爭論辯駁,並非是因為他真的有理有據,而是想從爭辯中學到更多鑑別銅器的知識。

隨著鑑定工作的進行,容庚的知識也在豐富著,等到全部的古銅器鑑定完畢,鑑定會也就開始了整頓。但是積極進取的容庚意猶未盡,他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想法,他想把這些銅器選其精品分批刊印圖錄。容庚認為,從事學術研究,搜集和編纂原始材料是第一位的,而圖錄可謂研究古銅器和金文的原始材料。容庚徵得故宮博物院的同意後,便著手整理及編輯出版工作。

終於在1929年,容庚撰寫的《西清金文真偽存佚表》在《燕京學報》上發表了。主要對西清四鑑,即《西清古鑑》、《寧壽鑑古》、《西清續鑑甲編》和《西清續鑑乙編》四書中的器物進行了真偽鑑別。這是對乾隆以前藏器的一次大清理,對於辨別故宮所藏彝器大有神益。自從容庚進入故宮參與古物整理鑑定的工作,他就愛上了青銅器,從此走上了青銅器研究之路。

相關焦點

  • 30歲成為最年輕的專家,55歲收藏200件青銅器,他的人生就像開掛
    1926年,為了鑑定故宮中的文物,民國政府專門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文物鑑定委員會。在數十位委員會成員中,還有一位特別的成員:他名氣不算最大,年紀又最輕,卻被民國內務部聘請為古物陳列所文物鑑定委員會的委員。他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米佳從1988年7月起從事中國古代青銅器、宣銅器的研究、陳列和保管工作。從國家文物局開辦的「文物學習班」畢業後,李米佳1983年分配到故宮工作,1988年正式來到金石組,師從青銅大師杜?松先生。這一做,李米佳就不知不覺和青銅器相伴了30年。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文物與人的心性相通《中國社會科學報》:提起青銅器,大多數中國人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它出現在小學課本的封面上,被陳列在各大博物館最顯眼的位置。直到今天,在中華大地上,許多現代化地標性建築的正前方,還會出現一座仿古的大型青銅器。這份特殊的文化情感,給兩位老師終身致力於修復青銅器的事跡增添了濃厚的傳奇色彩,也讓人們十分好奇,二位是如何走上青銅器修復之路的呢?
  • 容庚先生如何鑑定青銅器?
    1926年被聘為古物陳列所古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清廷所藏青銅器。其辨偽實踐即始於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標誌著其辨偽思想的成熟並形成系統建構。他的辨偽成果代表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青銅器辨偽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長於文獻考據,重資料的排比與梳理,而少理論概括與闡發。我們從其相關著作和辨偽實踐中凝括出三個辨偽思想和七條辨偽方法,以彰著容庚先生在青銅器辨偽史上的獨特貢獻。
  • 專訪《天下尋寶》青銅器鑑定專家王榮琳,收藏要踏踏實實!
    本期域鑑專家說,採訪了中國青銅研究會秘書長王榮琳老師,聽他講述青銅器收藏的心得,並就藏友關注的問題一一做出回答。點擊觀看視頻版:1987年開始從事古錢幣的收藏與研究工作。 2001年正式從事青銅器的收藏與研究,先後從古錢幣、銅鏡、兵器,青銅器入手深入進行青銅器鑑定及青銅器類型學研究。 2004年起,參與過中央電視臺《鑑寶》、《藝術品投資》、《尋寶》,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的錄製工作,並為《民間收藏》電視專題片製作個人專輯。
  •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匯聚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各大博物館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珍貴藏品逾180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柉禁組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師趛鬲、上海博物館的小臣系卣等齊聚芝加哥。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
    直到今天,在中華大地上,許多現代化地標性建築的正前方,還會出現一座仿古的大型青銅器。這份特殊的文化情感,給兩位老師終身致力於修復青銅器的事跡增添了濃厚的傳奇色彩,也讓人們十分好奇,二位是如何走上青銅器修復之路的呢?  王有亮:我與青銅器的緣分始於1980年。那一年,我進入北京市鼓樓中學的「文物班」學習。
  •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1,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商代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 他結晶狀的偽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 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偽鏽有毒,最 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油漆、 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別。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1, 4,在文物界有這麼一種說法:任何一件文物都有三大價值,一個是藝術價值,即做工的好壞;一個是歷史價值,即它的年代、文化含量;還有一個是研究價值。這三大價值是給一件東西定性為文物的主要依據。作為民間收藏,研究不研究無所謂,有什麼歷史價值也可以不管,但這東西必須得有藝術價值,造型要漂亮,做工要精美,保存要完好。
  • 劉雄:關於異形青銅器的辨偽鑑定問題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
  • 鑑定青銅器,科學得方法原來是這樣
    一直以來,青銅器都藏友們被視為高大上品種,收藏青銅器的人群相對集中,新人很少,老藏家賣的也不多。青銅器交易的萎靡阻礙了收藏市場蓬勃發展,使其成為了小眾的行業,其實有一些並不怎麼貴,10萬塊錢以內能夠買到,但前提得確認是真的。
  • 青銅器鑑定小知識
    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細化後便可以分為4種方法,根據銅器鑄造、器形、紋飾、銅器銘文辨偽。  1.根據銅器鑄造辨偽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即範線。隨著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有所變化,範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而後代偽者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
  • 青銅器作假手段及真假鑑定方法
    雖然此種方法下青銅器偽造得很逼真,但其材質、紋路、鏽色等無法比擬真品,特別是偽鑄的青銅器沒經過地下長期的氧化或腐蝕,因而器體普遍過重,通過分析其重量可辨真偽。拼接法:青銅器深埋地下,常年腐蝕破壞難免造成某些部位的破損,偽造者經常是「移花接木」,將不同的幾件銅器拆分,然後通過粘湊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件「完整」的青銅器,再附之泥土、假鏽,亂人耳目。
  • 青銅器上的西周史
    在這裡,不僅能讀出國家、地域觀念在國人心中佔據的厚重地位,還能透過承載西周生活模式、禮儀制度的青銅器,依稀辨出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西周王朝的運行軌跡。青銅器內側銘文清晰可辨。成王五年的一天,成王召見了何,言辭懇切地勉勵他說,你的父輩們曾經效忠於文王,文王受上天之命而治理天下,希望你能夠效法父輩,繼續為國出力。成王的誠懇使何十分感動。為此,他專門鑄造了一件青銅器,通過銘文在尊底有限範圍裡最大限度地記載了父輩們和成王的功績,還有成王對他的勉勵與告誡。何尊的顏值極高。
  • 青銅器仿品轉手變真品 鑑定方法不靠譜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商周楚王孫鍾   X光透視 青銅器難斷真假   青銅禮器仿品幾經轉手變「真品」 鑑定方法五花八門 業內人士稱:   「青銅器鑑定觀測技術有了新辦法。」   鑑定新技法:X光片觀測法   「青銅器鑑定觀測技術有了新辦法——X光片觀測法,這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新穎的、針對金屬器的觀測手段。」前日,有專家在雅昌藝術網專欄中稱,通過X光譜的穿透力,把金屬器器壁表層以下的結構現象全部展示出來,可以清晰地觀測到縫隙、斷裂、後期粘接和後期修補的痕跡。
  • 一位收藏家自述漢朝青銅器文化歷史
    一位在青銅器研究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一生為我國考古研究工作鞠躬盡瘁的學者馬承源先生。馬承源先生為浙江鎮海人,生於1927年11月3日,在學生時代即投身革命。1954年12月到上海博物館工作後,靠勤學苦鑽,學養日深,終於成為馳名全國的文博專家,並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新中國的 文博事業。我認為沒有馬承源上博就沒有祖國文物收藏半壁江山的美稱,本貼介紹的青銅器基本為上博和故宮兩家館藏器物,希望通過以下的介紹能增進大家對青銅器方面知識的了解。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近兩年,《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的播出加上各博物館的花式宣傳,人們開始對博物館產生興趣,也讓很多人養成了旅遊必看博物館的習慣。而青銅器則是各大博物館的重頭戲,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幾乎收藏了國內最重要的青銅器,也成了青銅器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 這些青銅器,向我們展示了遠去的古蜀時代的樣貌……
    1959年冬季,汶成鐵路在該處施工,築路工人挖掘土方時,在路基旁邊2米深處發現一處窖藏,發掘出一個高約100釐米,口徑20釐米的灰褐色陶缸,裡面存放著21件青銅器,包括8件酒器、13件兵器。這些青銅器造型優美,形制多樣,有曇、尊、觶、戈、戟、矛、斧等。
  • 青銅器鑑定和作偽手段大全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青銅器具有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每一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青銅器的發明和盛行,使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古代青銅器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各時代青銅器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青銅器都有哪些鑑定方法和作偽手段?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困撓著廣大青銅器收藏愛好者。
  • 青銅器的名字為啥有點「怪」
    商代青銅戈上的銘文「ㄇ」內有一個「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弦紋尖足鼎」上的「偽銘文」現藏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上的8字鳥蟲篆銘文著名的后母戊鼎上的銘文古代青銅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說觥》:「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嚴格考證認為,青銅器的名稱大都是宋朝人定下來的。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盤、曰匜、曰盦,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