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藍色關注!
青銅器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發明,中國古代青銅文化非常發達,以製作精良,文飾優美,形制勻稱聞名於世。
我國國寶級青銅器主要有:1.司母戊鼎2.四單方尊3.三星堆銅像4.毛公鼎5.春秋蓮鶴方壺6.越王勾踐劍等。
青銅器具有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每一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青銅器的發明和盛行,使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是古代青銅器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各時代青銅器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青銅器都有哪些鑑定方法和作偽手段?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困撓著廣大青銅器收藏愛好者。
紫色百合香如約而至為您分享國之重器-國寶青銅器的相關知識,使您領略瑰麗國寶之美的同時學習到系統、全面的品鑑知識。
一、青銅器發展史
中國青銅器文化分為三個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
形成期是指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經考古發掘記錄,出土文物多為生產、生活用具方面的青銅器,而且此時已經有了範鑄工藝。紅銅與青銅並存,並出現了黃銅。
鼎盛期是指中國青銅器時代,延續了大約1600年左右。包括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這時期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兵器和雜器。禮器數量最多,也最為精美。
商代時期青銅器工藝製作精良,數量多,紋飾也非常豐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有了較大的發展,銘文最多可以是幾百字,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非常注重實用價值,紋飾精巧細緻,生活氣息濃烈。最常見的紋飾是饕餮紋。
轉變時期是指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由於戰亂及封建社會的建立使得青銅器已經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各方面也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大多變成日用化器物。
隋唐時期的青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
二、青銅器分類
青銅器主要分為:工具、農具、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共八項。
青銅器禮器主要是指: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青銅器收藏家非常重視禮器的收藏,尤其是帶銘文的禮器。青銅器禮器傳世量較少,因此價值很高。
三、青銅器主要紋飾:
青銅器紋飾大致可以分為:幾何紋、動物紋、人物活動紋等。
幾何紋主要有:弦紋、乳釘紋、雲雷紋、繩紋等。
動物紋主要有:獸面紋、龍紋、夔紋、蟠虺紋等。
人物活動紋主要有:宴樂守獵紋、戰鬥紋等。
四、青銅器銘文特點
青銅器銘文也稱為金文或者鐘鼎紋。每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紋飾特點,例如:
商代中期-春秋時期,銘文一般是鑄成的。陰文多,陽文少。
刻字始於西周初期,流行於戰國至西漢。
戰國時期,銘文大多是刻成的。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藝術字體,列國文字亦不一致,至秦朝統一。
五、青銅器鑑定和作偽手段
青銅器鑑定需要了解一些有關青銅器的基本知識,如種類、造型、紋飾、銘文、鑄造工藝等。
1.觀器型
各個時期受政治、經濟、審美因素的影響,器物造型各異。這是青銅器辨偽的重要依據。
偽造青銅器器型一般會有三種辦法:翻模法、仿製法、改造法。
翻模法:利用己有真器器型翻模鑄造。
仿製法:利用真器照片進行完全仿製。
改造法:將很普通的真器加以改造,美化成奇特的造型以冒充名器牟取暴利。
對於翻模法和仿製法需要從以下方面鑑定:
仿製品會比真品要重。仿製品器壁多比真器厚。仿製品各部位比例不協調。
改造法改造的青銅器從各時代紋飾特點加以判斷。
2.觀紋飾
商周時代由於宗教、審美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紋飾。紋飾做偽手段也非常高明。比如:偽器偽文和真器偽文。
偽器偽紋也就是整器做偽。造假者不會過多的考慮各時期典型的紋飾特徵,而是一味追求線條優美,在一件器物上可以出現多個時代的紋飾特徵,非常不自然。
真器偽文就是在素麵的青銅器上人為增添紋飾,但是這種做偽手段也很容易識別,比如,人為增加的紋飾會非常呆板、生硬,沒有神韻。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細部特徵的氧化層方面有無改變。
3.觀銘文
偽器偽銘:整器作偽,一般多仿製長篇的銘文,其實銘文越多破綻也多,建議和該時代文字字跡做對比判定。
真器偽銘:在本無銘文的器物上人為增加銘文,可根據各時代銘文特徵判定。
偽器真銘:相當於用拼接手段再造的青銅器。把殘破的真銘文和偽造的器物拼接在一起。這種做偽手段往往讓人上當受騙。購買者只會注意到其中一處有真品的特徵時就判定整件器物屬於真品其實是武斷的。應該仔細觀察每一部分,有無拼接手段等。
4.觀鏽跡
用漆直接覆蓋在青銅器的表面。這種方法不結實,很容易掉色。
用化學方法使青銅器生鏽,但這種鏽跡多比較薄,呈淺綠色,鏽層少且比較單一,鏽塊邊緣無斷面。
用酒精浸泡漆皮做假鏽。質地鬆軟,顏色發白,容易脫落。
將偽造的青銅器磨去刀痕後用石灰、鹽水、蠟調和顏色整體浸泡,埋入地下,幾年後會生成一層鏽跡,但這種鏽跡不如老器的鏽堅硬。
5.觀銅質
青銅器合金成分也是鑑別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青銅器含銅量越高,氧化就越深,鏽斑也越厚。
6.觀鑄造方法
再精美的青銅器在接合處也會留下破綻。
六、仿古青銅器
各時代都會有仿古青銅器。這種仿製並不是作偽,而是宣揚傳統的禮教等。仿古青銅器也是一種藝術再現。青銅器仿古最早始於宋代,元、明、清仿造規模比較大,傳世器物也較多。
但是各時代仿古青銅器都有各自的特徵:
宋仿古:銅器紋飾比較模糊,器型厚重,質感差,鏽色多為茶色或松石色。明顯特徵是青銅器上多數不留範痕,由於是蠟模法鑄造的。青銅器總體呆滯、粗拙。
元仿古:多用於寺廟祭器,仿古青銅器有形但無神韻,粗獷風格較明顯。形體拙,做工糙。不拘束於古代形制,多帶有本朝風格。
明仿古:數量多,種類繁,銅質細。器表面呈銀白色,出現許多鎏銀紋飾仿古青銅器,但器型與古器有很大變化,不如真器古樸。
清仿古:與明仿古比較接近,但局部加以改造。製作精良,銅質細膩。器表金黃色,一般不作舊。仿品多採用分鑄法,各部分無鑄痕。乾隆時期均刻有「乾隆年制"款」。
總之,歷代仿古青銅器大多是外形近似,但是局部隨意變形。
七、青銅器斷代:
1.參考有關出土文物記錄做對比。
2.觀察青銅器器型、紋飾、銘文、鑄造方法。
3.利用科學儀器,如碳十四鑑定。
4.結合時代特徵鑑定。
八、正確修復和保存青銅器
1.青銅器的保存一定要注意環境因素。溫度、溼度決定了器物的壽命。要在相對穩定、適宜的環境中存放。室內溫度標準數值15℃~25℃,乾燥存放。
2.空氣汙染也不可。乾淨環境中保存。
3.鑑賞青銅器時一定要洗淨雙手,戴上手套,必須輕拿輕放,避免僅抓耳、把、環等薄弱位置,防止青銅器脫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青銅器需要修復時一定要找相關領域的專家修復,由於收藏愛好者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對青銅器有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品鑑國之重器,品鑑百態人生。
我是紫色百合香,每天為您分享不一樣的文玩知識。
感謝大家的收藏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