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辯證的揚棄和整合坊間的經驗主義,引進考古類型學的方法論,結合材質學、工藝學、次生變化學、文化學,宏觀入手微觀著眼進行深入的文物鑑定學科建設,創造性的總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文物鑑定學方法論及學科體系。
著有《青銅器鑑定學基礎》、《青銅詞典》、《中華民間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學鑑定體系》、《北大資源宏微文物網刊》。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文物鑑定與鑑賞》、《收藏快報》發表多篇考古與文物研究論文。
專家風採
這個問題的由來源自於友人前些年所購一件龍頭馬青銅擺件。當時在京請諸多君子鑑定,業界意見不一。學術圈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是「清華大學某某先生鑑定過,認為古代無此造型,屬於臆造品」。可以說這個意見也是中肯的,但是理由卻並不夠充分。是否之前考古發掘從未發現過的物品就該是臆造之器?我想這個問題著實應該研究一下。
由於我國青銅時代的悠久歷史性,部分青銅器類在傳承使用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變化,在造型方面表現出一些異變的風貌,甚至我們會看到同一種器形不同的自銘的情況。這是客觀存在的。異形青銅器按其內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弄器
弄器故名思議即為把玩、玩弄之器。弄器一詞源自青銅器的銘文,如「智君子之弄鑑」、「子作弄鳥尊」等等,常出現在東周時期,被學者當作禮崩樂壞的標誌,以說明青銅器逐漸喪失其禮器的功能。然而弄器的製作自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是人類對審美和藝術的需求。我們常常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生活遺址當中發現陶製或石質玩具。青銅弄器的鑄制,理論上來說,從青銅冶鑄工藝的發明就可能產生,目前已發現並比較明確的青銅弄器在商周時期並不少見。比如說商代吳城文化的雙尾銅臥虎;青海地區西周前後唐汪文化人頭形擺件、西周中晚期刖人守門方鼎、山東莒縣出土的兩周之際裸人方鼎、山西地區出土的晉文化弄鑑、弄鳥尊;江蘇武進縣出土春秋晚期吳越文化的三輪銅盤,浙江紹興出土的春秋晚期吳越文化銅質房屋模型、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馬踏飛燕……
西周中晚期刖人守門方鼎
子作弄鳥尊
已經發現的弄器把玩之器屬於藝術品,故而與實用器相比差異較大,常常精緻而小巧,製作獨具匠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2
區域文化特殊器
在遠離傳統的中原青銅文化區域,由於強烈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在學習和借鑑中原青銅藝術的鑄制中,常常會將地區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創作中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區系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表現在器形或紋飾方面的特異性方面中,形成了所謂異形青銅器。這種異形青銅器是相待中原系統的青銅器而言的,對於本區域文化而言,實際上並不異形,恰恰是自己的特色。
這些器物主要包括有:商代後期朱開溝文化的帶鈴銅鐃;東周時期百越地區的靴形銅鉞;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龍耳銅鬲;淮河流域以徐國為主體的徐文化特色的獸首銅匜鼎、盉形銅甗;齊文化特有的銅甔,晉文化特色的貘負立人銅盤;吳越文化犧首流銅匜;巴蜀文化的尖底盛;流行於燕趙地區的鳥柱盆;戰國至漢代分布於雲南滇池一帶的滇文化長頸瓶、葫蘆笙、虎咬牛銅俎;河北中山國山字形銅器等等。
山字形銅器
河北省博物館藏
貘負立人銅盤
山西博物院藏
蜀文化特色尖底盛
鳥柱盆
3
青銅文化核心區改造器
青銅文化核心區域改造器指的是產自歷代青銅文化的核心區域的異型器。這些異型器並非由區域文化特色因素影響而起的,它們對於原有的傳統造型而言,或者增加流嘴,或者增加鋬首,或者鑄成多聯,又或者增加提耳甚至是僅為一見的新器類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改造器往往難得一見,均為青銅藝術史上罕見的珍品,成為藝術史上的孤品和奇葩,是先民創造性思維的物化見證,體現了先人傑出的創造能力。
這些改造的器物包括,二里頭文化時期帶流銅角;殷墟商晚期文化的提耳銅釜、嵌綠松石獸面紋方罐、提梁銅罐、人面銅盉、虎食人形壺,婦好墓出土的偶方彝與三聯甗;扶風縣出土的商後期高柄銅杯;西周時期的康生鋬形銅豆、四足調色器,西漢早期山東淄博齊王墓出土雲龍紋矩形大鏡,西漢早中期的竇綰墓出土的錯金朱雀雙聯銅豆。
這些器物的創作思想、意圖以及文化背景值得我們深入剖析。正是這些器物的客觀存在,我們得以知道先人從未停止過的對器物造型創新的嘗試和努力方向。從這一點來看,這些改造器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研究價值。
三節提梁壺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錯綠松石方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調色器
雙聯豆
河北省博物館藏
以往的標型學研究經驗使我們對於一些沒有標準型出土過的一些異形器,常常以仿品或臆造品對待之,這也是不科學的,我們以後應該糾正這種思維模式,審慎的研究和對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異形器問題。總之在辨偽鑑定中的思路中,對待一些前所未見的異形青銅器,我們既要堅持標型學的研究成果,也要兼顧思考這些異形青銅器的背景因素,在鑑定的過程中才會更加客觀準確。既不可一味的以臆造品為理由否定,也不可立刻當作國寶、孤品而沾沾自喜。而是要結合時代風格、其時代的鑄制工藝、器物本身的自然老化痕跡等次生變化學的內容來綜合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