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關於異形青銅器的辨偽鑑定問題

2020-12-05 聯拍名家說

人物名片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辯證的揚棄和整合坊間的經驗主義,引進考古類型學的方法論,結合材質學、工藝學、次生變化學、文化學,宏觀入手微觀著眼進行深入的文物鑑定學科建設,創造性的總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文物鑑定學方法論及學科體系。

著有《青銅器鑑定學基礎》、《青銅詞典》、《中華民間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學鑑定體系》、《北大資源宏微文物網刊》。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文物鑑定與鑑賞》、《收藏快報》發表多篇考古與文物研究論文。

專家風採

這個問題的由來源自於友人前些年所購一件龍頭馬青銅擺件。當時在京請諸多君子鑑定,業界意見不一。學術圈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是「清華大學某某先生鑑定過,認為古代無此造型,屬於臆造品」。可以說這個意見也是中肯的,但是理由卻並不夠充分。是否之前考古發掘從未發現過的物品就該是臆造之器?我想這個問題著實應該研究一下。

由於我國青銅時代的悠久歷史性,部分青銅器類在傳承使用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變化,在造型方面表現出一些異變的風貌,甚至我們會看到同一種器形不同的自銘的情況。這是客觀存在的。異形青銅器按其內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弄器

弄器故名思議即為把玩、玩弄之器。弄器一詞源自青銅器的銘文,如「智君子之弄鑑」、「子作弄鳥尊」等等,常出現在東周時期,被學者當作禮崩樂壞的標誌,以說明青銅器逐漸喪失其禮器的功能。然而弄器的製作自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是人類對審美和藝術的需求。我們常常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生活遺址當中發現陶製或石質玩具。青銅弄器的鑄制,理論上來說,從青銅冶鑄工藝的發明就可能產生,目前已發現並比較明確的青銅弄器在商周時期並不少見。比如說商代吳城文化的雙尾銅臥虎;青海地區西周前後唐汪文化人頭形擺件、西周中晚期刖人守門方鼎、山東莒縣出土的兩周之際裸人方鼎、山西地區出土的晉文化弄鑑、弄鳥尊;江蘇武進縣出土春秋晚期吳越文化的三輪銅盤,浙江紹興出土的春秋晚期吳越文化銅質房屋模型、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馬踏飛燕……

西周中晚期刖人守門方鼎

子作弄鳥尊

已經發現的弄器把玩之器屬於藝術品,故而與實用器相比差異較大,常常精緻而小巧,製作獨具匠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2

區域文化特殊器

在遠離傳統的中原青銅文化區域,由於強烈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在學習和借鑑中原青銅藝術的鑄制中,常常會將地區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創作中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區系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表現在器形或紋飾方面的特異性方面中,形成了所謂異形青銅器。這種異形青銅器是相待中原系統的青銅器而言的,對於本區域文化而言,實際上並不異形,恰恰是自己的特色。

這些器物主要包括有:商代後期朱開溝文化的帶鈴銅鐃;東周時期百越地區的靴形銅鉞;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龍耳銅鬲;淮河流域以徐國為主體的徐文化特色的獸首銅匜鼎、盉形銅甗;齊文化特有的銅甔,晉文化特色的貘負立人銅盤;吳越文化犧首流銅匜;巴蜀文化的尖底盛;流行於燕趙地區的鳥柱盆;戰國至漢代分布於雲南滇池一帶的滇文化長頸瓶、葫蘆笙、虎咬牛銅俎;河北中山國山字形銅器等等。

山字形銅器

河北省博物館藏

貘負立人銅盤

山西博物院藏

蜀文化特色底盛

鳥柱盆

3

青銅文化核心區改造器

青銅文化核心區域改造器指的是產自歷代青銅文化的核心區域的異型器。這些異型器並非由區域文化特色因素影響而起的,它們對於原有的傳統造型而言,或者增加流嘴,或者增加鋬首,或者鑄成多聯,又或者增加提耳甚至是僅為一見的新器類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改造器往往難得一見,均為青銅藝術史上罕見的珍品,成為藝術史上的孤品和奇葩,是先民創造性思維的物化見證,體現了先人傑出的創造能力。

這些改造的器物包括,二里頭文化時期帶流銅角;殷墟商晚期文化的提耳銅釜、嵌綠松石獸面紋方罐、提梁銅罐、人面銅盉、虎食人形壺,婦好墓出土的偶方彝與三聯甗;扶風縣出土的商後期高柄銅杯;西周時期的康生鋬形銅豆、四足調色器,西漢早期山東淄博齊王墓出土雲龍紋矩形大鏡,西漢早中期的竇綰墓出土的錯金朱雀雙聯銅豆。

這些器物的創作思想、意圖以及文化背景值得我們深入剖析。正是這些器物的客觀存在,我們得以知道先人從未停止過的對器物造型創新的嘗試和努力方向。從這一點來看,這些改造器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研究價值。

三節提梁壺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錯綠松石方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調色器

雙聯豆

河北省博物館藏

以往的標型學研究經驗使我們對於一些沒有標準型出土過的一些異形器,常常以仿品或臆造品對待之,這也是不科學的,我們以後應該糾正這種思維模式,審慎的研究和對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異形器問題。總之在辨偽鑑定中的思路中,對待一些前所未見的異形青銅器,我們既要堅持標型學的研究成果,也要兼顧思考這些異形青銅器的背景因素,在鑑定的過程中才會更加客觀準確。既不可一味的以臆造品為理由否定,也不可立刻當作國寶、孤品而沾沾自喜。而是要結合時代風格、其時代的鑄制工藝、器物本身的自然老化痕跡等次生變化學的內容來綜合的考量。

相關焦點

  • 容庚先生如何鑑定青銅器?
    1926年被聘為古物陳列所古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清廷所藏青銅器。其辨偽實踐即始於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標誌著其辨偽思想的成熟並形成系統建構。他的辨偽成果代表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青銅器辨偽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長於文獻考據,重資料的排比與梳理,而少理論概括與闡發。我們從其相關著作和辨偽實踐中凝括出三個辨偽思想和七條辨偽方法,以彰著容庚先生在青銅器辨偽史上的獨特貢獻。
  • 青銅器鑑定小知識
    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細化後便可以分為4種方法,根據銅器鑄造、器形、紋飾、銅器銘文辨偽。  1.根據銅器鑄造辨偽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即範線。隨著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有所變化,範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而後代偽者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
  • 劉雄:唐代青銅鏡的鑑定與收藏
    劉 雄聯拍在線鑑定專家鑑定範圍:青銅器人物名片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關於祭祀用鼎,古人也有很大的講究,比如在先秦古墓下葬時,規定天子享用的是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除此之外,其他階層人士也有很嚴格的規定。    到了清朝康乾時期,由於對青銅器需求的增加,作偽已成了專門的行業。根據容庚在《西清金文真偽佚存表》中的記載,有銘文的1176件青銅器中,就有317件是偽造的,而可疑的也高達173件。之所以鑑定出這麼多偽造的青銅器,是因為清代古人還沒有擁有現代高科技的造假手段,而是根據《三禮圖》中的記載進行偽造,因此設計的器型以及紋樣可謂不倫不類。
  • 青銅器鑑定和作偽手段大全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青銅器具有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每一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青銅器的發明和盛行,使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古代青銅器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各時代青銅器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青銅器都有哪些鑑定方法和作偽手段?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困撓著廣大青銅器收藏愛好者。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洛陽除青銅器以外,還作偽金銀器和鎏金銀器,這些贗品多被歐美一些國家收走;西安多仿秦詔版和秦量。秦始皇詔文權二·青銅器辨偽的方法(一) 從鑄造工藝方面辨偽1.範線的辨別:所謂範線,是陶範在拼合時,因微小的錯位所呈現出來的痕跡。
  • 明高濂精於鑑定與辨偽,記述古玉偽造的6個方法,古玉辨偽要仔細
    傳世古玉摻雜著偽古玉,辨偽是迫切要求。傳世古玉辨偽需要知道古人如何製造偽古玉。高濂是明末杭州的詩人、戲曲家、收藏家,熟知江南古銅、新鑄偽造、宣銅、倭銅爐瓶器皿、漢唐銅章、玉章、古瓷、歷代碑帖、古玉器、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等等行業的作偽情況,故精於鑑定與辨偽。他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記述古玉贗品時講到了以下六個重要問題。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李米佳做客「青睞」??扎在文物堆裡幾十年,李米佳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成為目前國內頂尖的青銅器鑑定專家。他可以通過極微小的花紋、裝飾和工藝判斷文物的年代以及真假,這才是真正的「絕活兒」。
  • 青銅器仿品轉手變真品 鑑定方法不靠譜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商周楚王孫鍾   X光透視 青銅器難斷真假   青銅禮器仿品幾經轉手變「真品」 鑑定方法五花八門 業內人士稱:   「青銅器鑑定觀測技術有了新辦法。」昨日,一篇關於用X光片觀測法鑑定青銅器的文章在圈內引發熱議。在造假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光靠「眼學」判定已無法十拿九穩,那麼輔以高科技就一定靠譜嗎?有專家和行家在受訪時表示,該技術僅解決了觀測品相問題,卻無法認定其真偽。目前仍有部分人將新仿品做舊,並通過數次轉手讓它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
  • 專訪《天下尋寶》青銅器鑑定專家王榮琳,收藏要踏踏實實!
    本期域鑑專家說,採訪了中國青銅研究會秘書長王榮琳老師,聽他講述青銅器收藏的心得,並就藏友關注的問題一一做出回答。點擊觀看視頻版:專訪《天下尋寶》青銅器鑑定專家王榮琳,收藏要踏踏實實!2001年正式從事青銅器的收藏與研究,先後從古錢幣、銅鏡、兵器,青銅器入手深入進行青銅器鑑定及青銅器類型學研究。 2004年起,參與過中央電視臺《鑑寶》、《藝術品投資》、《尋寶》,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的錄製工作,並為《民間收藏》電視專題片製作個人專輯。 2004年以後,接受過《北京日報》、《晨報》、《中國菸草報》收藏版等眾多媒體的採訪,關於青銅器收藏及鑑賞的各類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紙雜誌期刊。
  •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1,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商代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 他結晶狀的偽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 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偽鏽有毒,最 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油漆、 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別。
  • 鑑定青銅器,科學得方法原來是這樣
    一直以來,青銅器都藏友們被視為高大上品種,收藏青銅器的人群相對集中,新人很少,老藏家賣的也不多。青銅器交易的萎靡阻礙了收藏市場蓬勃發展,使其成為了小眾的行業,其實有一些並不怎麼貴,10萬塊錢以內能夠買到,但前提得確認是真的。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1, 5,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因為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5000年至6000年前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 高。
  • 青銅器作假手段及真假鑑定方法
    雖然此種方法下青銅器偽造得很逼真,但其材質、紋路、鏽色等無法比擬真品,特別是偽鑄的青銅器沒經過地下長期的氧化或腐蝕,因而器體普遍過重,通過分析其重量可辨真偽。拼接法:青銅器深埋地下,常年腐蝕破壞難免造成某些部位的破損,偽造者經常是「移花接木」,將不同的幾件銅器拆分,然後通過粘湊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件「完整」的青銅器,再附之泥土、假鏽,亂人耳目。
  • 辨別青銅器真偽有五招
    器型上辨偽,以鼎為例,夏末商中期有圓的、方的形體。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為直耳,足多為錐形或扁形。而假貨往往造型及工藝細節刻畫上呆板與生硬。工藝上,商周青銅器主要是用泥範法製作而成,一器一範,一般會留下範痕,鑄疣等。春秋中期逐步採用失蠟法鑄造技術,其特點整體制模、整體鑄造,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四是看紋飾、辨銘文。
  • 火星隕石如何辨偽
    火星隕石如何辨偽 1,在磁火星隕石和火星隕石中,都具有維斯臺登構造,這也是鑑定火星隕石的一個標誌。
  • 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1,銘文也稱金文,吉金文字的簡稱。是指鑄造或鑿刻在商代青銅器上的文字。 2,青銅器歷代都被稱為國之重寶。它的製作對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國家有大事的時候都要用青銅器作為禮器,所以青銅器以禮器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觚、觶、觥、尊、卣、彝、壺、盤等。這些名稱在宋代就已經定了,主要來源於青銅器的銘文,沒有銘文的就約定俗成,一直流傳至今。
  • 他進故宮參與古物整理鑑定工作,愛上青銅器,走上青銅器研究之路
    只算故宮所藏的古器物就有很多,這些都需要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鑑定、編目等工作,於是馮玉祥命令組織成立了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主要就是負責清理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而此時的容庚為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研充生兼事務員。它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有了一定的組織和規模,他們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以此來規範委員會委員們的工作。
  • 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這種綜合分析是比較有說服力的,能夠較為全面地揭示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影響因素。但是,當我們從內在學術理路的角度對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進行考察時,就會發現學術界的研究存在一個薄弱之處,那就是較少辨析顧頡剛對經學認知的多樣性問題,而更多地把歷代疑古思想、時代背景當作影響因素來看待,認為顧頡剛反對經學、主張推翻經學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