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1,銘文也稱金文,吉金文字的簡稱。是指鑄造或鑿刻在商代青銅器上的文字。以禮器上的文字最為常見。其少者僅見單字,多者達數百字。內容豐富,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2,青銅器歷代都被稱為國之重寶。它的製作對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國家有大事的時候都要用青銅器作為禮器,所以青銅器以禮器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觚、觶、觥、尊、卣、彝、壺、盤等。這些名稱在宋代就已經定了,主要來源於青銅器的銘文,沒有銘文的就約定俗成,一直流傳至今。比如彝字,泛指各種青銅器,具體到某種器形就是指造型似小方房子、帶蓋的銅器。
3,鏽蝕辨偽。商代青銅器都經過漫長歲月的地下埋藏,由於受地下環境的影響,它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
4,所謂「製造痕跡」,專指商周時期商代青銅器製作者在製作商代青銅器時,留下的工藝痕跡。這種痕跡的出現是由於當時採用了泥範鑄造工藝,而有些工藝特徵是泥範工藝獨有。古人竭盡全力避免留痕,但依舊受限於當時工藝水平,留下了許多特徵。製造痕跡有很多種,主要分為鑄造痕跡和鑄造結束後的加工痕跡兩類。
5,當今所見的範土就有兩種,磚紅色或青灰色。磚紅色是鑄造器放涼後打碎內外範,而青灰色是銅水澆筑後鑄件脫範急於降溫,用冷水澆使其冷卻而激變的,這類範土鑑定是一般用指甲扣或小刀刻,較易能刻下磚末,有未燒紅的紅磚感。
6,澆注為防止在灌注銅液時產生的漲力將拼好的範衝開,便用泥土圍填外範,起到加固作用,並留有灌澆孔和通氣孔。銅液向範內澆注後,待其冷卻凝固,便將圍填外範的泥土和內範打碎,將造好的器物取出。
7,商代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商代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裡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商代青銅器鑑別知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