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醫生:復原青銅器耗時數月 修復紡織品小心翼翼

2021-01-15 中國僑網

  復原青銅器耗時數月,修復紡織品小心翼翼

  文物醫生 診療國寶

  (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記者 竇瀚洋 洪秋婷 田先進 曹雪盟

  讓千年織物重現風採,為殘損器物恢復原貌,給古老遺址找回往昔光華……文物修復師們秉持著專業與耐心,守護著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修復文物的過程,不僅是在延長文物的生命,更是在與歷史對話。

  白大褂、口罩、手套……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館工作室裡,全副武裝的紡織品修復師像在做手術。

  「有時自己也覺得像醫生,只不過患者都是古老的紡織文物。」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修復師主管王淑娟說。

  每件文物都得量身定製修複方案

  修復紡織品需要高超技藝。以出土的絲織品為例,由於大多經歷了腐爛、黴變、脆化,稍一觸碰就易變成碎片。消毒、除塵清潔、平整……王淑娟說,團隊秉持「科學診斷、精準治療」的理念,修復前有大量的準備工作。

  「就像治病前要先確診,文物修復前的分析研究環節必不可少。」王淑娟介紹,每件文物都得量身定製修複方案。

  修復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的過程,讓王淑娟印象深刻。這件單衣出土於南宋黃昇墓,「太脆了,修復起來特別難。」她和團隊成員花了不少心思,在下方墊一塊背襯,上面蓋一層縐絲紗,將單衣夾在兩者中間。王淑娟介紹,這塊縐絲紗由團隊自主研發而成,十分輕薄,透光度極好。團隊還研發了絲蛋白加固噴霧,物理、化學兩種方式雙管齊下。

  在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宮博物館,文物保護員陳思宇小心翼翼地繞過腳下的文物,緩慢地挪動到一個監測點。南越王宮博物館文保部副主任方曉琪介紹,南越國曲流石渠、南漢二號宮殿、古代水井遺址在展示時,空氣中存在粉塵汙染,地下水上升會帶來可溶鹽侵害。因此,文保人員需要用專業設備對遺址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收集遺址溼度、地下水位、電導率等相關信息。

  陳思宇介紹,文物保護工作主要有兩部分,一個是日常維護,另一個是遺址本體保護。日常維護好比給文物做「保養」,遺址本體保護是「治病」。除了數據採集,清潔補水、防塵除黴、微生物處理、脫鹽處理等都是文保員的日常工作。閉館後,當遊客離開,陳思宇就會戴上口罩,提上藥劑瓶,用殺菌防黴劑、殺藻劑等藥物開始「治療」,清除遺址本體的病害,保持整體「健康」。

  幹好這一行最重要的還是熱愛

  在安徽省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金屬文物修復室裡,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銅器修復技藝傳承人靳鵬面前,擺滿了整形器、電焊等工具和待修復的青銅器。

  入行41年,靳鵬說想要做好這一行,就要「把屁股釘在椅子上」。青銅器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天,長則數月。

  2009年,壽縣籌建博物館,需要原樣複製一件楚大鼎,這個任務擺在了靳鵬面前。儘管風險較大,但他還是決定挑戰自己。那段時間,靳鵬從早到晚泡在單位,對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最困難的是將各部分組接起來,數不清反覆試驗了多少次。」靳鵬說,複製工作經過整整6個月才完成。

  「作為一名文物修復師,我的職責就是盡最大可能讓更多人看到文物原貌,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這就是我敢於嘗試的最大動力。」靳鵬說。

  對陳思宇而言,耐心和重複同樣是他日常工作的關鍵詞。背著專業設備採集數據,往往剛完成兩三個監測點的讀數採集,便已滿頭大汗。陳思宇說,清潔遺址表面時,「如果是結構穩定的區域,可以用吸塵器,但是完成一個區的全部除塵也需要一個星期。」正是有了這些日復一日看似枯燥的基礎工作,才能讓文物保持最好狀態。

  王淑娟坦言:「這份工作需要耐得住性子,靜得下心來,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熱愛,有了態度才能去談技術。」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胡東波看來,熱愛是從事文物保護修復的一種可貴品質,「一些從業者只把文物保護修復當作一份職業,但只有真正將它作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才能充滿感情地全身心投入」。

  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文物修復

  不過,靳鵬和王淑娟有同樣的擔心——後備力量不足,匠心該如何傳承。

  靳鵬說,安徽省博物館是安徽省內唯一一家擁有青銅器修復技藝的博物館,他的團隊每年要修復上百件青銅器,繁重的工作背後是文物修復人才的短缺。

  胡東波說,目前我國文物保護的整體科研力量已經很強,但真正從事修復的「臨床醫生」數量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既能靈活使用傳統修復技術,又能掌握現代化數據分析解讀技術的綜合型人才。」

  「現在主要依靠『傳幫帶』。」王淑娟說,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師樓淑琦曾帶領7名姑娘耗時3個多月修復了一件遼代鴿子紋錦袍。這件文物殘損嚴重,縫線行距僅4毫米,修復過程十分艱辛。「經過這次修復,她們的水平突飛猛進。」王淑娟說。此外,從2011年起,以中國絲綢博物館為依託單位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已在海內外設立了6個工作站,培養了50餘名紡織品修復人才。

  靳鵬也一直在為培養人才努力。他作為輔導老師參與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3期全國青銅器修復培訓班,還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研究生授課,他說:「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文物修復。」

  胡東波認為,博物館也應發揮公共教育功能,在布展中加入有關文物保護修復的介紹。「目前的展覽對文物修復的理念、技術、過程等少有提及,觀眾自然很難關注這個領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詹長法表示,要向公眾普及正確的文物保護知識,調動社會力量共同保護文物。

  6月下旬,王淑娟與修復團隊將開展一場「我為絲路修文物」的線上直播。「我們希望利用創新手段讓更多人走近文物修復。」王淑娟說。

  在詹長法看來,文物保護與修復是為了延長文物的生命,是保存和傳承文化的必要手段,「保護與修復的過程也是研究文物中蘊含的科技與歷史、記憶與技藝的過程,是提煉文化基因的過程,使我們更認同、熱愛自己的文化。

相關焦點

  • 3D掃描儀:對青銅器等文物保護起著關鍵性作用
    比如,很多青銅器、瓷器、紙質品、木製品、紡織品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許多珍貴文物會因為保護不當漸漸的失去原有的魅力,褪去了色彩,文物數位化保護將是目前以及未來有效的文物保護方法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那一次修復經歷,讓我發現了這個行業的魅力,也意識到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需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氣鑽研。生命中最難忘的青銅器《中國社會科學報》:二位老師在數十年的青銅器修復生涯中,既參與修復過蓮鶴方壺、司母辛方鼎這樣名聲在外的文物,也經手修復過許多不為人們所熟知的青銅器。請問二位老師對修復的哪些青銅器印象最為深刻,並且難以忘懷?
  • 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這個國家級「文物醫院」除保護修復國博文物外,每年還要為全國各類機構提供大量文物修復、複製等協助工作。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複方面,如后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
  • 《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郭瑞文物修復師郭瑞,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專業碩士,2014年畢業。現工作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主要從事彩繪類文物的研究、保護與修復以及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工作。期間,編制文物保護修複方案11餘項,主持或參與山西民間建築彩畫製作工藝分析研究、西安鐘鼓樓建築彩畫病害調查與研究、西安出土壁畫保護修復研究等彩繪類文物保護項目,其中涉及壁畫保護修復80餘幅,建築彩畫調查3000餘平米。發表相關專業論文多篇,相關行業準則譯著1部。
  • 古書畫修復名師孫承枝:8個月修復五百破洞"五牛圖"
    展覽於神武門展廳展出,共設十一單元,展出了包括古書畫裝裱修復、古書畫人工臨摹複製、木器修復、實驗室、紡織品修復、漆器修復、青銅器(金屬文物)修復、陶瓷修復、囊匣製作、鐘錶修復和百寶鑲嵌修復等經過修復後的精品文物。該展覽於9月26日向觀眾開放,展期至11月15日。  此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以文物保護修復為主題的綜合性修復技藝和成果展,為世人揭開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
    而在中國,無論青銅器損毀如何嚴重、修復過程如何複雜,大多會被盡力復原為完整的形象。請問二位老師如何看待這種文物修復理念上的差異?  呂團結: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層面來思考。首先,追求「完整、統一、對稱」,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審美傳統。我們的祖先在製造青銅器時如此,今天的觀眾在欣賞青銅器時仍是如此,幾千年來從未改變。
  • 探秘國博文保院: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新京報記者探秘國博文保院,文物修復師當國博143萬件文物「健康守護者」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國家博物館文保院,青銅器修復室,修復師在清潔一件青銅器。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揭秘1  青銅器「體檢」進入高科技時代  青銅器修復是國博文保院的強項。每年,都有大量來自全國的青銅器被送進文保院,請求協助修復。  青銅器大多出自商周時期,渾身銅綠,有斷裂、殘缺、腐蝕、硬結物、層狀堆積等多種損害。
  • 沱江發現一件「殘缺」文物, 想要修復, 卻要找到一張紙!
    2017年,洶湧的沱江圍堰斷流後,經過我考古工作人員的努力,出土(更準確地說是出水)了大量的珍寶文物,這些文物的主人,就是大西國的「偽皇帝」張獻忠這些珍貴的文物都有什麼呢,有銀鋌、玉器還有各種銅錢和金幣,這些文物中,最珍貴的就是蜀王金寶(印),可是找到的蜀王金印(下稱金印)被利刃劈開了十多塊,因為金印缺少的殘件太多,故此,極難以修復,但文物專家是幹啥的,有條件可以修復,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修復。
  • 青銅器,你到底應該是啥色?
    從復原青銅器製造過程的實驗中我們發現,把銅和鉛作為常量,把錫作為變量,隨著錫量的增加,剛製做出來的青銅器會依次呈棕黃、橙黃、金黃、銀白、銀灰五色(標準比例是:銅佔70%~85%,錫佔5-30%,錫為影響青銅成品顏色的變量。)。所以,我們穿越回古代的話,看到剛製成的青銅器應該是以金銀二色為主的。古代金石學著作中稱青銅器為「吉金」,便是這個道理。
  • 紅、黑、黃、綠、灰……青銅器到底是啥顏色?
    從復原青銅器製造過程的實驗中我們發現,把銅和鉛作為常量,把錫作為變量,隨著錫量的增加,剛製做出來的青銅器會依次呈棕黃、橙黃、金黃、銀白、銀灰五色(標準比例是:銅佔70%~85%,錫佔5-30%,錫為影響青銅成品顏色的變量。)。所以,我們穿越回古代的話,看到剛製成的青銅器應該是以金銀二色為主的。古代金石學著作中稱青銅器為「吉金」,便是這個道理。
  • 最貴的五件青銅器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過億
    中國文明傳承久遠,流傳著無數珍貴文物,瓷器、絲綢、青銅器、茶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榮的代表,在眾多藝術品之中,青銅器無疑是歷史最悠久文物,價值也是最高的。
  • AR、VR技術走進文化遺產 「消失的文物」復原
    用手機掃描這些AR卡片,即可在手機屏幕中獲取文物的三維模型,以及附加的聲音、文字和特效等,生動展示館藏文物,同時可以讓觀眾把文物「帶回家」,自己收藏或向小夥伴們展示,近距離地觀摩與研究文物。2003年,故宮文化資產數位化應用研究所推出了其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宮殿》,通過手機等設備,觀眾可以從任意角度、全方位地觀賞太和殿,「像鳥兒一樣俯瞰故宮」。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  關於后母戊鼎的文物知識,很多人都知道,畢竟這是國博的鎮館之寶。而子龍鼎因為流失日本,回到祖國還沒有多久,因此了解此三足圓鼎的人相對還是比較少的。如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的「大盂鼎」,此鼎早在大清道光年間就被出土,此後一直被以「國寶」相稱,如今不僅收藏於國家博物館,還是文物局規定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
  • 馮素弗墓中出土名叫「邪注」的青銅器,它的功能少人知道
    我國的東北地區,在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極為活躍的地區之一,而位於北票市馮素弗墓的出土,更是為研究鮮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體文物,在這座陵墓中,還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青銅器——「邪注」,它竟然有個一般人想不到的功能。它究竟是什麼器具,又有什麼神秘功能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古玩市場,青銅器幾件是真的?
    近年來,中國文物造假事件層出不窮。日前,一家專業藝術品網站深入調查,公布了一份《中國文物造假地圖》,其結果可供參考。記者近日走訪武漢市古玩市場了解到,湖北青銅器造假多集中於荊州、石首、監利等地,市場上極少出現真品,多是仿品,而這些在收藏家和賣家心裡已是共識。
  • 三星堆青銅器館中旬開館 最大青銅面具將亮相
    為了讓聞名全球的三星堆青銅器更添魅力,自去年11月起,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器館便閉館動工檢修改造。時隔9個月,昨日,記者抵達博物館時,青銅館已經在進行最後布展。  擔架「伺候」 文物回新家  據悉,此次青銅器館改造將原本的3個展廳,擴充為序廳、面具廳、群像廳、祭祀廳、立人廳、秘寶廳、互動廳7個展廳,共展出了120餘件青銅器。古蜀國極富特色的青銅器群較之以前得到更為全面系統的展示。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7年修復中國年代最早漆床
    【解說】當地時間1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集中展示了該院歷經近17年保護修復出土於成都商業街船棺葬的290件竹木漆器類文物。其中包括一套距今約有2500年歷史的戰國早期漆床,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完整的漆床。
  • 5大著名的青銅器文物,是你知道那幾個嗎?
    青銅器時期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從夏商周到秦漢,橫跨了有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青銅器在古代也稱為金,其實是紅銅與其他一些化學元素的合成反應,古人掌握了這項技術後開創了一個「青銅時代」在這期間就相應的產生了許多的青銅器產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歷史上5大著名的青銅器,你看看你知道幾個呢
  • 怎樣才能去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B站意外走紅以後已經一年了,熱度依然不減,而且還有越來越受關注的趨勢,這場25日在紫禁書院的講座讓深圳觀眾又過了一把故宮癮。 1 普通參觀者能親眼觀看文物修復 雖然《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內容還熱辣著,不過故宮副院長宋紀蓉告訴聽眾們,那已經是故宮文物修復的一段過去時。
  • 這些青銅器,向我們展示了遠去的古蜀時代的樣貌……
    在燈光下,那一件件造型生動,紋飾精美,鏽跡斑斑的珍貴的文物,向世人展示了彭州那段燦爛厚重的歷史。當時考古學家將這批青銅器的下埋時間推定在西周末期或春秋前期,並認為是古蜀歷史上杜宇與鱉靈鬥爭失敗後退隱西山時下埋的。 這兩批珍貴文物,目前被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其中數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曾應邀在北京故宮展出,引起許多專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