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2020-12-05 澎湃新聞

《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2020-12-02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對話科學 水煮科技

我們在《對話科學》直播間見到的郭瑞是年輕時尚的都市女孩兒,並非既定印象中的考古學家。

她健談,有強大縝密的思維邏輯,在談到自己的工作和職業時整個人都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Q: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職業?

A:

最初是因為感到新奇。在我上學的年代,對文物保護行業還沒有過多的概念。開始學習之後,我體會到了這個行業的有趣,近距離接觸到了以前在書本上看到的各類古建築、古墓葬等等。深入學習之後發現文物保護工作者並不僅僅是要親臨文物,同時肩負的是讓文物以健康的姿態被更多人看到的責任。

郭瑞

文物修復師

郭瑞,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專業碩士,2014年畢業。現工作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主要從事彩繪類文物的研究、保護與修復以及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工作。期間,編制文物保護修複方案11餘項,主持或參與山西民間建築彩畫製作工藝分析研究、西安鐘鼓樓建築彩畫病害調查與研究、西安出土壁畫保護修復研究等彩繪類文物保護項目,其中涉及壁畫保護修復80餘幅,建築彩畫調查3000餘平米。

發表相關專業論文多篇,相關行業準則譯著1部。

來自郭瑞本人的工作現場照片

Q:在學校選擇文物保護專業會學習什麼知識?

A:

文物保護涉及的專業和知識面非常廣,因為它需要用到各行各業的知識來解讀文物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Q:具體有哪些學科?

A:

基礎學科有繪畫、軟體繪圖、歷史等。最常見的交叉學科有化學、物理、生物和地質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材料學、計算機等專業也越來越多的被涉及到。

工作現場照片

Q:

文物修復師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A:

文物修復師首先要從美學、材質、工藝等多個方面了解需要被修復的文物。另外,修復師要分析出文物哪裡需要被修復以及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並判斷文物需要被修復到什麼程度。分析過後則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並設計修複方案。修復過程也不僅僅是修復文物本身,還要考慮文物修復之後的保存環境。修復過後,要為文物建立修復檔案。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

工作現場照片

///

郭瑞在配合西安地區城市建設的考古發掘工作中,負責壁畫搬遷保護10餘項、涉及壁畫60餘平米;負責大型墓葬或重要遺蹟搬遷保護3項,完成文物的安全穩定轉移工作;完成多項出土漆器、紡織品、木質文物等約30件(組)極脆弱文物的現場保護和文物提取;進行過壁畫、青銅器、鐵器、彩繪陶器等多類文物的科學分析。

「進入墓葬進行考古工作的時候,比起害怕,更多的還是好奇心,想要第一時間進入現場,看看古人的墓葬和壁畫,了解古人的想法」

「文物修復工作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也是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文物保護工作是需要獨立空間的。這種獨立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比如一間獨立的辦公室。更多的時候是要沉浸在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完整的思緒中,從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Q:文物保護的方向有哪些?

A:

文物保護可以根據材質或者工作量分類。

材質包括青銅器修復、古籍修復、字畫修復等。根據性質可以分為不可移動文物修復、可移動文物修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大型建築本體、大型遺蹟單位等例如城牆、長城等

「作為文物修復師,我們的成就感來自於成功修復一件文物,了解多一點文物背後的那段歷史,也來自於家人走進博物館時能看到我們參與修復過的文物,可以讓更多人感受歷史的溫度作為文物修復師『』。

=========

///

本節目同時在抖音、一直播和新浪微博等平臺進行直播。支持人和嘉賓在訪談直播的過程中與網友進行了互動,在線解答了網友們的疑問。超過二十萬網友在線收看了本期節目,並對專家觀點和節目形式表示高度讚許。

(以上科普知識由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復師郭瑞進行科學性把關)

圖文:水煮Canon

剪輯:水煮Mocha

校對:水煮小姐姐

原標題:《《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文物醫生:復原青銅器耗時數月 修復紡織品小心翼翼
    給古老遺址找回往昔光華……文物修復師們秉持著專業與耐心,守護著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修復文物的過程,不僅是在延長文物的生命,更是在與歷史對話。  白大褂、口罩、手套……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館工作室裡,全副武裝的紡織品修復師像在做手術。  「有時自己也覺得像醫生,只不過患者都是古老的紡織文物。」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修復師主管王淑娟說。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西安楊森製藥啟動第四期文物保護修複合作項目
    西安2018年5月17日電 /美通社/ -- 今天,在西安舉行的第四期文物保護修復科技合作項目籤字儀式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宣布將與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共同啟動新一階段的文物保護修復科技合作項目。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再次「活」起來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
  • 典藏思潮 文物司命者的圓桌會議:中國美院首屆「古書畫鑑藏與修復國際研討會」回顧
    林春美在發言中梳理了歐洲文物修復觀念轉變的歷程。簡單來說,就是經歷了從「天衣無縫」到「可辨識修復」的轉變。19世紀40年代藝術史學者抱持「甭談修復,這東西從頭到尾都在說謊」「維護,不要修復!」的觀點。直到20世紀30年代,Cesare Brandi(1906-1988)提出「文物的時間」這一觀念,認為文物主要有三個時間段:創作的時刻、完成後的經歷、到修復師手上的時間,修復所要做的就是盡力復原前兩個時間段。
  • 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在上海矽酸鹽所第十七期「東生講壇」作報告
    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在上海矽酸鹽所第十七期「東生講壇」作報告 2019-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王東代表上海矽酸鹽所向成會明作客第十七期「東生講壇」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並簡要介紹了講壇設立的相關背景。
  • 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6月13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探訪浙江省博物館技術保護部這一「文物醫院」。  樓署紅是浙江省博物館陶瓷修復師,在這一崗位上她已默默耕耘了近20個年頭,修復了陶器、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青花瓷、彩繪泥塑等150餘件文物。  「幹這行,你得懂很多學科知識。」
  •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記者日前獲悉,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正嘗試使用高光譜攝影分析等技術修復兩座東漢彩繪陶樓,古時陶樓正在文物修復師的妙手下一步步重放光彩。  顏色脫落 東漢陶樓急需「體檢」  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鄧雙鎮寶資山搶救發掘了一批東漢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兩座彩繪陶樓。
  • 《昔有琉璃瓦》開機 苑冉挑戰古畫修復師
    該劇主要講述了同是故宮文物修復匠人的孩子一同成長的故事。 據悉,苑冉此次在劇中飾演男主鄭素年(林一飾)的母親晉寧,溫柔賢淑的古畫修復師,也是中年一代的女神。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7年修復中國年代最早漆床
    【解說】當地時間1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集中展示了該院歷經近17年保護修復出土於成都商業街船棺葬的290件竹木漆器類文物。其中包括一套距今約有2500年歷史的戰國早期漆床,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完整的漆床。
  • 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4月6日,經過6名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修復,兩匹古生物化石——薩摩獸和大唇犀順利完成修復裝架,從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起運,飛回青海博物館。    在天演博物館臨時展廳裡,陳列著恐龍、三趾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標本。展廳背後,則藏著一間「加工廠」,裡面機電轟鳴聲不時響起,這裡加工的不是一般產品,而是恐龍等古生物化石。這門技術聽起來雖然冷門,但是生意並不「冷」。
  • 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這個國家級「文物醫院」除保護修復國博文物外,每年還要為全國各類機構提供大量文物修復、複製等協助工作。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複方面,如后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
  • 考古成都展 文物「七宗最」
    事實上,這一「陣容豪華」的展覽,竟藏著成都文物的「7宗最」。  「最大」與「最小」  體量最大的文物當屬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這件漆床長約2.55米、寬約1.3米、高約1.8米,是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這也是它第一次對外展出。而最小的一件文物則是運用科技考古-植物考古手法浮選出的植物種子。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青銅器修復這門手藝的學習,通常都是從複製開始的。在這三年中,我掌握了複製青銅器的基本工序和技術,為今後的文物修復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修復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件破損比較嚴重的商代青銅爵杯,我接手時,那個爵杯缺失了一條腿。在師父的指導下,我完成了修復工作,雖然做舊效果遠不及師父的作品,但還是獲得了他的認可。這對於我來說是巨大的鼓舞,也對文物修復這個行業開始有了很大的興趣。
  • 油畫藝術品科技研究與保護修復學術研討會(第一屆)·摘要分享
    隨後,從修復展陳的角度出發,對繪畫類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提出了細化思考分析方向和內容。接著,從文物修復三大原則——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幹預原則的逐步變化及現代繪畫藝術的獨特性,說明了修復原則演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從不同文物修復者對於缺損和「滄桑感」截然相反的觀點,說明了對修複目的認知的複雜性。
  • 景點文物遭塗刻 執法難取證
    北京多文物成「留言板」  故宮「梁齊齊」事件發生後,有市民反映,頤和園內一座乾隆年間鑄造的銅牛身上也被刻得「遍體鱗傷」。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文保單位,發現除了文物銅牛身上被刻文字外,頤和園內乾隆年間建造的「廓如亭」外石牆上及「十七孔橋」的石獅橋欄上,也隨處可見遊客塗刻的文字、圖畫等;天壇回音壁則塗刻著各式各樣的文字,儼然成了「留言板」。
  • 沱江發現一件「殘缺」文物, 想要修復, 卻要找到一張紙!
    2017年,洶湧的沱江圍堰斷流後,經過我考古工作人員的努力,出土(更準確地說是出水)了大量的珍寶文物,這些文物的主人,就是大西國的「偽皇帝」張獻忠這些珍貴的文物都有什麼呢,有銀鋌、玉器還有各種銅錢和金幣,這些文物中,最珍貴的就是蜀王金寶(印),可是找到的蜀王金印(下稱金印)被利刃劈開了十多塊,因為金印缺少的殘件太多,故此,極難以修復,但文物專家是幹啥的,有條件可以修復,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修復。
  • 【國之重器職涯講壇第十七期】精確打擊的核心——慣性導航系統的需求和發展
    國之重器職涯講壇第十七期,我們邀請到了航天科技集團九院十三所工藝技術研究室主任嚴小軍研究員為我們講解精確打擊的核心——慣性導航系統,帶我們了解慣性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介紹了航天工人在慣性導航系統的模範事跡,進一步探討定位導航系統在國防軍工方面的應用與重要性。
  • 化石修復師這樣「復活恐龍」
    化石修復師這樣「復活恐龍」 2020-09-0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在...
    11月20日至22日,「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暨土遺址保護及材料應用研討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主辦。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是在國家「十一五」考古與文物保護研究組課題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我們對考古現狀及文物保護現狀進行戰略分析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報告分別分析了2006-2007年國內外考古現狀、國內外文物保護現狀、文物保護科技技術、及考古與文物保護發展趨勢,前景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