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修復完成的清鎏金塔式鍾。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瀋陽11月24日電(記者趙洪南)在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5座修復完成的清宮鐘錶於近日精彩亮相。這些百年前曾為帝後鍾愛、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煥發生機。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清康熙年間,養心殿造辦處下以製造、修復鐘錶為專職的做鍾處成立,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嘉慶以後,做鍾處逐漸衰落,至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後做鍾處結束其使命,但依舊有匠人留在宮中從事古鐘錶的保養與修復,因此故宮的鐘表修復技藝,300多年間從未中斷過,且延續傳統修復技術,代代心手相傳。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作為當時皇帝的高級機械玩具,宮廷鐘錶有著極為精巧複雜的機械傳動系統和工藝。正因如此,鐘錶需要持續不斷加以維護,鐘錶修復技藝也成為唯一在故宮延續下來、且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修復完成的清銅鍍金嵌料石轉人亭式鍾。受訪者供圖
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古鐘錶修復經驗豐富。作為故宮中少數一直傳承、沒有斷層的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主要依靠傳統的師徒制,王津正是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第三代傳承人。
1977年,王津來到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鐘錶修復與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故宮第一代鐘錶修復師徐文磷的兒子、第二代鐘錶修復師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的工作檯前,摸索著使用他留下的工具,王津靜下心來,對抗時間在鐘錶上留下的痕跡,成為一位「修復時間」的「魔法師」。
「作為明末以來西學東漸下的產物,文物鐘錶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文物庫藏品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種類,是反映明清時期中國宮廷中西文化交流盛況的重要遺存。故宮藏鐘錶1500餘件,以乾隆時期為最,年代跨度從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王津說。
43年來,王津修復的各類文物鐘錶有300多件。為了傳承這項傳統技藝,他還主持完成了多項課題任務,悉心收徒弟、傳幫帶。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王津這位低調的大國工匠為人所熟知,也讓更多年輕人開始對古鐘錶修復有了興趣,想要拜師求藝。王津說,現在修復室裡的修復師,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進來的。
「透過文物,你可以看見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興衰更迭。」在王津看來,鐘錶修複比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館藏古鐘,耗時少則兩個月、多則一年,只有真正喜愛這項事業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細。」
「擇一事,『鍾』一生。」王津這樣概括自己的職業生涯。讓時光留下痕跡的鐘表重新綻放光彩,王津和修復師們用時光對抗時光,用極致、堅守致敬前輩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