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再次「活」起來

2020-12-05 新華社新媒體

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修復完成的清鎏金塔式鍾。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瀋陽11月24日電(記者趙洪南)在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5座修復完成的清宮鐘錶於近日精彩亮相。這些百年前曾為帝後鍾愛、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煥發生機。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清康熙年間,養心殿造辦處下以製造、修復鐘錶為專職的做鍾處成立,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嘉慶以後,做鍾處逐漸衰落,至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後做鍾處結束其使命,但依舊有匠人留在宮中從事古鐘錶的保養與修復,因此故宮的鐘表修復技藝,300多年間從未中斷過,且延續傳統修復技術,代代心手相傳。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作為當時皇帝的高級機械玩具,宮廷鐘錶有著極為精巧複雜的機械傳動系統和工藝。正因如此,鐘錶需要持續不斷加以維護,鐘錶修復技藝也成為唯一在故宮延續下來、且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修復完成的清銅鍍金嵌料石轉人亭式鍾。受訪者供圖

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古鐘錶修復經驗豐富。作為故宮中少數一直傳承、沒有斷層的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主要依靠傳統的師徒制,王津正是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第三代傳承人。

1977年,王津來到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鐘錶修復與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故宮第一代鐘錶修復師徐文磷的兒子、第二代鐘錶修復師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的工作檯前,摸索著使用他留下的工具,王津靜下心來,對抗時間在鐘錶上留下的痕跡,成為一位「修復時間」的「魔法師」。

「作為明末以來西學東漸下的產物,文物鐘錶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文物庫藏品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種類,是反映明清時期中國宮廷中西文化交流盛況的重要遺存。故宮藏鐘錶1500餘件,以乾隆時期為最,年代跨度從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王津說。

43年來,王津修復的各類文物鐘錶有300多件。為了傳承這項傳統技藝,他還主持完成了多項課題任務,悉心收徒弟、傳幫帶。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王津這位低調的大國工匠為人所熟知,也讓更多年輕人開始對古鐘錶修復有了興趣,想要拜師求藝。王津說,現在修復室裡的修復師,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進來的。

「透過文物,你可以看見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興衰更迭。」在王津看來,鐘錶修複比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館藏古鐘,耗時少則兩個月、多則一年,只有真正喜愛這項事業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細。」

「擇一事,『鍾』一生。」王津這樣概括自己的職業生涯。讓時光留下痕跡的鐘表重新綻放光彩,王津和修復師們用時光對抗時光,用極致、堅守致敬前輩的工匠精神。

相關焦點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讓竹編技藝得以傳承是張德明的畢生追求。        執教:       一個發揚傳承的決心        20世紀末,由於經濟的影響,竹編工藝專業在青神已經無法繼續開設。眼見傳統技藝即將湮滅,張德明心急如焚。        通過調查,時任職業中學校長的他決定恢復竹編工藝美術班的招生。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雲南西盟手工藝人巖恩: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木刻技藝
    12月9日,雲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普洱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的通知》公布,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佤族木鼓製作手工技藝成功入選普洱市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 【復材資訊】碳纖維留住你的"容顏",讓古建築再次活起來
    【復材資訊】碳纖維留住你的"容顏",讓古建築再次活起來 2020-08-1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靖省級「非遺」傳統竹馬戲 300年傳承濃濃「古早味」
    300多年來,每到正月十三,金山鎮新村村的村民們就舉辦竹馬戲民俗表演活動。曾經在南靖廣為流傳的竹馬戲,現在只有新村村每年還定期演出,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民林朝元及其孫子林傑煒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祖孫接力,保證這項技藝薪火相傳。  竹馬戲不同民間小戲,它以天地為舞臺,山水為帷幕,以土音唱南北曲,以鄉音演唱戲文。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突圍 引入STEAM理念 傳統與現代結合  比構建課程體系更難得的是,鐵軍小學對獅扎技藝的傳承,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多方支持和喜愛。「有家長自己還錄了製作手工藝獅頭的視頻,來教我們的學生。」張麗琴介紹。  這麼艱深的傳統技藝,為何能夠在鐵軍小學受熱捧?張麗琴介紹,「201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 彭水:守藝人何東歐 用心守護苗家天鍋釀酒技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9日6時15分訊(通訊員 陳興盛 黃智宇 張茂玉 陳興盛)今年45歲的何東歐是梅子埡鎮蓋坪村4組村民,是彭水苗家天鍋釀酒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酒是苗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苗族各村寨的人都會自己釀製傳統小鍋燒酒(當地人稱「小灶酒」),更是獨具特色。
  • ...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儀式於2019年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在內蒙古美術館隆重舉行。「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是在借鑑前幾期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項目以培養傳承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旨在弘揚蒙古族服飾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區域民族服飾產業發展。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彌勒60歲「製糖大師」,傳承百年技藝!花樣紅糖賣到多省份
    出身製糖世家的竹園鎮製糖師傅韓紹林卻用40餘年的時間來傳承弘揚這門技藝,只為留住竹園人百年鄉愁。 韓紹林的製糖廠,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
  • 「竹馬戲」 面臨失傳 南靖縣一祖孫接力傳承
    小演員在表演竹馬戲「竹馬戲」〉〉 又叫馬藝、馬燈、竹馬燈,以竹製馬為道具,是從民間歌舞竹馬燈舞逐步發展起來的,自唐代形成以來,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作為一種古樸而稀少的民間歌舞小戲隨著竹馬戲老藝人年事已高,傳授竹馬戲技藝只能言傳,難於身教,竹馬戲表演藝術的傳承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一精彩獨特的戲曲節目漸趨衰落。目前,民間的竹馬戲戲班、劇團已不存在,竹馬戲藝人日漸減少,竹馬戲技藝的傳承面臨十分尷尬的處境。
  • 畫龍點睛——「天然去雕飾」的燙蠟技藝
    傳統的燙蠟工序分為以下幾個工序:水磨白茬、磨活、燙蠟、擦蠟打光。一、水磨自茬所謂「白茬",即是指做好的木活家具,只是經過了初步的處理,家具的表面還存留有一些木刺。因此,在燙蠟之前,一定要用鬃刷或水布將沸水刷在家具上,使家具上的木刺漲起來,再加以刮磨。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這些國寶之所以能夠很好地保存下來,離不開一代代青銅器修復師的辛苦耕耘。2020年盛夏,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再次走進故宮,對兩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屬修護室的王有亮先生和呂團結先生進行了採訪,聽他們講述青銅器修復背後的故事。
  • 他們被稱為「古籍醫生」,修復一本古書至少需要二十餘...
    隨著古籍修復技藝入選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讓這項「一招一式極為考究,起手落筆皆有道理」的傳統技藝,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揭秘頗有些神秘色彩的「古籍修復師」,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 他精剪花飾手繪紋路 傳承「駿馬奔騰」走馬燈
    陶召俊點燃蠟燭置入燈內,隨著一盞走馬燈被點亮,「駿馬奔騰」的畫面就在燈籠裡「活」了起來,一群活靈活現的馬兒在燈屏上跑了起來,你追我趕,惟妙惟肖。燈紗營造的綠色、粉色的幽光,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浪漫色彩。宋詞中「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的美妙畫面就這樣呈現在眼前。
  • 莫氏家族傳承「絨線繡」 繡出小康新生活
    姐妹們嫻熟的絨繡技藝,都是跟著臨沭縣玉山鎮李莊村婦女莫宗榮學來的。莫宗榮今年46歲,看起來精明幹練,幹起活來乾淨麻利。她是莫氏絨繡第五代傳承人。傳承 亮出傳家寶絨繡又叫「絨線繡」,是一種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
  • 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人楊蝦:傳承靠市場 市場靠創新
    他與紅木打了60年的交道,經歷了廣式家具跌宕起伏的發展,始終致力於推進廣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坦陳,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真正掌握嫻熟技藝的師傅屈指可數,傳承也面臨「雙無」局面:既無人願教,也沒有人學。「雕工煩瑣的風格被逐漸旁落,要想更好地傳承並適應市場仍需努力。」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 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遊戲在文化傳承、價值普世上的責任已然越來越重。把遊戲作為文化的載體,遊戲與文化產業結合的雙向互動成為了一種最好的結合方式,雙方之間的內容聯動可以雙贏。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失傳,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以「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依託學生向「娃娃徒弟」傳授技藝,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該稿件在天馬在線、武威日報播出後,又喜登學習強國平臺。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2017-06-10 18:49:0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