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2020-11-27 正北方網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儀式於2019年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在內蒙古美術館隆重舉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少數民族民俗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蘇日娜;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楠教授;內蒙古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前貴;內蒙古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趙海忠;內蒙古藝術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蔡廣志;內蒙古藝術學院副校長孟顯波;內蒙古美術館館長劉國旗;內蒙古民族服飾協會副主席,內蒙古博物院研究員蘇婷玲;布絲瑰品牌創始人,內蒙古蒙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雙鷹;內蒙古民族服飾協會副主席,呼和浩特朝樂夢服飾製衣有限公司總經理朝樂夢;內蒙古贊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辛琳;內蒙古藝術學院相關職能處室和二級學院負責人、項目培訓班學員、行業同仁、各兄弟院校和我校師生等百餘人參加了開幕儀式。開幕儀式由內蒙古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曹莉教授主持。

開幕儀式上,學校副院長孟顯波教授致開幕詞。他首先代表內蒙古藝術學院對各位領導、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對各位學員順利完成學業取得豐碩成果表示熱烈的祝賀!孟院長指出:近年來,我校在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民族藝術研究、民族藝術創作與展演方面成果顯著。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大型原創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於今年6月2日斬獲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我校美術學院青年教師頡元芳副教授的民族題材水彩畫作品《遠方》於2019年11月,榮獲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這兩個重大獎項均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幾十年來此類獎項的空白,也印證了我校在藝術創作與展演方面又上了新臺階。「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是在借鑑前幾期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項目以培養傳承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旨在弘揚蒙古族服飾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區域民族服飾產業發展。此次作品展呈現的是學員集中培訓學習的成果,不同作品反映出學員們對民族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的不同理解與感悟,體現出學員們尊重傳承、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創作理念與創作精神。希望此次展覽能為創作者和參觀者提供探討經驗和交流思想的平臺,讓參觀者體驗到與眾不同的視覺享受,讓創作者激發更多靈感,讓更多蒙古族服飾傳承與發展的從業者、研究者及愛好者在繼續發揚傳統與傳承創新民族藝術之路上走得更遠。

儀式結束後,各位領導和來賓觀看了展覽,近距離體驗蒙古族服飾魅力所帶來的視覺享受與心靈共鳴。

據悉,內蒙古藝術學院「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於2019年5月開始面向全國招生,經過嚴格篩選,擇優錄取了50位學員,並於2019年6月22日開始進行集中培訓、考察調研、作品創作實踐、交流展覽等環節,歷時三個多月。培訓期間,項目組聘請了區內外20多位知名教授、行業專家、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與創作指導,經過培訓學習與創作實踐,學員們對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和創新設計有了更為準確與全面的認識,提升了創新設計理念與實踐能力。本次作品展共展出來自全國九個省、市、自治區的50位學員設計製作的,包括蒙古族現代禮服、帽飾等優秀設計作品150餘件,作品設計構思新穎、工藝精良,既傳承了傳統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的精華,又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是本次國家藝術基金「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的一份完美答卷。

[責任編輯:郭鵬飛]

相關焦點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2020內蒙古藝術學院招聘編制內人員31人公告
    為了傳承、發展、創新民族藝術,特別是加強對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學校推行民族民間藝術進專業、進課程、進教材,開設了長調、呼麥、馬頭琴蒙古族世界「三大」非遺以及蒙古舞、蒙古族民歌等專業方向,開設了民族音樂傳承班,建立「蒙古族青年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簡稱「合唱基地班」),引進了「安達組合」,成立「安達民族音樂傳承創新與傳播中心」,開設了本科「安達班」、烏蘭牧騎本科班等,經過多年探索嘗試
  • 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人楊蝦:傳承靠市場 市場靠創新
    如今已經81歲的廣東人楊蝦是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工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與紅木打了60年的交道,經歷了廣式家具跌宕起伏的發展,始終致力於推進廣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坦陳,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真正掌握嫻熟技藝的師傅屈指可數,傳承也面臨「雙無」局面:既無人願教,也沒有人學。
  • 國潮創新生活服飾設計大賽|優秀作品數字展
    日前,為促進服飾設計行業的傳承與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引領國貨復興潮流,拉動內需,提升國品現代內涵,由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 聯合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創新發展聯盟、石獅服飾產業設計孵化基地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國潮創新生活服飾設計大賽」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巴林查幹伊德(奶食品)獲蒙古族傳統奶食製作技藝大賽多項榮譽
    為弘揚赤峰民族傳統奶食製作技藝,鼓勵民族技藝和相關產業發展,9月23日赤峰蒙古族傳統奶食製作技藝大賽在全市第二屆旅發大會召開之際拉開帷幕。當日,來自全市各地的優秀選手雲集蒙古王城,巴林右旗農牧局領隊的參賽選手們在競賽中各顯身手,經過一天的激烈競爭,在專家評委們公平、公正、公開評判下,巴林右旗浩道都河畜產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巴林右旗阿吉泰專業合作社、巴林右旗故鄉牧業合作社分別獲得蒙古族傳統奶食製作優秀企業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要使文化創造充盈時代精神,就要立足時代潮頭,自覺以人民為中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好傳統技藝傳承的「選擇題」和「連線題」。福州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四級非遺項目保護體系,現已有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176項,壽山石雕、軟木畫、聚春園佛跳牆製作等國家級傳統技藝類非遺正煥發生機與活力。福州還積極發揮傳統技藝覆蓋面廣、兼顧農工的優勢,助力精準扶貧。
  • 2020中國的杯子創意設計作品展,一場東方杯子文化的故事在此展開!
    一場發揚東方杯子文化,傳承傳統手工技藝,以創新設計力量賦予「杯文化」以時代新意的中國的杯子展。展覽用創新設計力量賦予「杯文化」以時代新意的杯子創意設計展。各種形狀各異的杯子來承載著不同的故事和理想,等待參觀者的欣賞、互動、分享。
  • 「創新與探索」年畫作品邀請展開幕 「十二生肖」憨萌俏皮
    「創新與探索」年畫作品邀請展今天在濟南開幕。這次畫展,展出了著名畫家單應桂等人創作及收藏的77副經典作品,除門神等傳統形象外,也融入了越來越多的現代生活元素。現場參觀的山東藝術學院學生劉夢真,談起自己的感受時說「最獨特的是它的製作工藝
  • 創新基礎醫學人才培養,1651件參賽作品亮相這場大賽
    南都訊 見習記者 孫小鵬 通訊員 黃瑤 日前,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14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參加了本次大賽,展示了自己設計的1651件參賽作品,最終共產生50項一等獎、102項二等獎、153項三等獎。
  • 嘉陵龍舞,在傳承中創新
    傳承了上千年的嘉陵舞龍這項民間活動也面臨著人才凋零,青黃不接的窘迫境況。如何將這一優秀的民間傳統活動傳承下來呢?開展舞龍活動,最關鍵是人員。一支舞龍隊,需要10多個人一起配合,缺一不可。農村的青少年紛紛外出,在家的年輕人也不願意參加,很難組織起一支完整的隊伍。針對人才短缺的問題,嘉陵區文化館在城區的職業學校開展舞龍培訓,提升青少年對舞龍的興趣。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此外還包括深入培養學生的獅頭藝術工作坊,每周三下午4點到5點半開課;430特色課堂,結合獅扎技藝,由學校的老師給孩子上國畫、剪紙等特色課程。「整個課程體系有普及,有提升,以校本課程和獅扎文化為基礎,與自己學科融合,把這種文化深挖出來。」歐琦輝說。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創新人才培育的革新之策等八個方面,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人才、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脈絡、實踐探索、規律遵循和革新之策。
  • 用益智積木來傳承非遺技藝 巧林閃耀2020CTE中國玩具展
    近日,第十九屆CTE中國玩具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圓滿落幕。本次展會規模達230000平米,匯集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展商及品牌。巧林應邀參加本次展會並正式公開亮相獨創專利新品「榫卯積木」,與國內眾多優秀的玩具企業和品牌共同開啟中國玩具盛宴。
  • 仫佬族剪紙藝人羅華清:剪紙絕活傳承五代人(組圖)
    羅華清老師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仫佬族剪紙的主要傳承人,她創作的剪紙作品構思新穎獨特、出神入化,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她剪刀下剪出的人物、動物、植物出神入化,精美絕倫,栩栩如生。通過多年的潛心鑽研,羅華清的剪紙技藝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為仫佬族剪紙技藝的繼承者、發展者、傳承者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護人。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第五屆」植物藝術作品設計大賽決賽
    為進一步深化美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營造以美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西農精神,11月17日,由校團委主辦,園林學院承辦的「第五屆」植物藝術作品設計大賽決賽在風景園林藝術學院A307報告廳舉辦。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