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2021-01-10 中國文明網

  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春季總決賽日前才在廣東佛山落下帷幕,iG戰隊不僅捧得了冠軍獎盃,還捧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廣東省佛山市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

  這個獅頭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它還曾作為佛山贈送給皇馬的指定禮品。

  這次鐵軍小學參加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現場展演,並代表廣東捧回全國一等獎的展品中,就有學生們以這個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

佛山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

以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獨角戲 獅扎進校園 全國獨一家

  鐵軍小學於2012年引入獅頭扎作,張麗琴介紹,鐵軍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所以2012年的時候,學校與黎偉大師的大弟子歐琦輝老師不謀而合,把獅扎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引進校園。

  「但是獅扎這門技藝太難了,首先要把竹篾刨成要扎的竹,然後還要有扎、撲、寫、裝等四道工序,整個工序很複雜。黎偉大師70歲才收了第一個弟子,因為沒有多少人去學,太難了。我們看好這個項目,但是引進後也遇到很多困難,首先獅扎不為人所認識,更別說理解,其次這項技藝也沒得去比賽,所以引入後先是小範圍學習。」張麗琴說。

以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圖片來源:戴嘉信

  據了解,在鐵軍小學之前,也曾有學校引進過獅扎技藝,但是因為難以推廣教學而沒有做下去。「我們曾問過省裡為什麼會選我們作為全省小學的唯一代表參加全國展演,他們說我們是非常具有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獨有的項目,所以選擇了我們。」張麗琴介紹。而走到全國展演的舞臺後,鐵軍小學的師生們發現,自己的獅頭藝術工作坊在全國的小學裡也是獨此一家。

  鐵軍小學的獅扎課程,從學校社團開始一點一點推進,黎偉大師也親自到學校裡開設大師課堂。為了讓獅扎這門特色技藝能夠在學校普及,歐琦輝2014年開始編寫校本教材。「獅頭扎作有四個步驟,扎、撲、寫、裝,我的校本教材的思路首先是對文化的了解,然後是寫色表現,從寫色入手,因為寫色最容易跟美術結合。」2016年,歐琦輝編著的《扎獅娃——佛山獅頭工藝之寫色》出版,黎偉為這本教材書寫了前言。

獅頭藝術工作坊的學生在跟隨歐琦輝老師學習獅頭設計。圖片來源:戴嘉信

  有了校本教材後,低段、中段、高段的學生分別可以學什麼就有了依據。

  2018年初,張麗琴任鐵軍小學校長後,經過對社會、家長、老師、學生的充分調研,從該校的蔡李佛拳、剪紙、書法、機器人、街舞等特色優勢項目中,確立了獅頭扎作作為學校的龍頭項目,並形成「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模式。

學生們在為傳統獅頭寫色。圖片來源:戴嘉信

  目前,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獅扎課程體系,包括:每周一次的大師課堂,由黎偉大師和歐琦輝共同教授扎獅頭和畫傳統獅頭。結合獅扎文化的各種日常教學,比如:綜合實踐課探討「我眼中的獅頭文化」等獅扎文化;信息技術課程把獅頭文化做成電子報刊;舞蹈課程編排舞蹈《扎獅娃》;社會實踐課程連續三年參加佛山市的小手拉大手秋色巡遊活動,巡遊用的獅頭都是學生親手做的。此外還包括深入培養學生的獅頭藝術工作坊,每周三下午4點到5點半開課;430特色課堂,結合獅扎技藝,由學校的老師給孩子上國畫、剪紙等特色課程。「整個課程體系有普及,有提升,以校本課程和獅扎文化為基礎,與自己學科融合,把這種文化深挖出來。」歐琦輝說。

  突圍 引入STEAM理念 傳統與現代結合

  比構建課程體系更難得的是,鐵軍小學對獅扎技藝的傳承,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多方支持和喜愛。「有家長自己還錄了製作手工藝獅頭的視頻,來教我們的學生。」張麗琴介紹。

  這麼艱深的傳統技藝,為何能夠在鐵軍小學受熱捧?張麗琴介紹,「201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個就是引入了STEAM理念。當時我們代表佛山市參加了一個全國的交流會,真正明晰了STEAM理念,並將其引入到學校。以前也有這個理念滲透,但是不明晰,去年變得明晰化了,使得我們各個學科,比如創客3D獅頭、音樂、美術等等都能圍繞獅扎展開。」

  STEAM是五個單詞的縮寫:Science(科學), Technology(技術), Engineering(工程), Arts(藝術), Maths(數學)。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種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概念。

  「2016年的時候快要走不下去了,我覺得我那麼努力地去告訴別人獅扎這門藝術有多好,成天抓著別人講很累,難不成這些東西真的就沒有生命力嗎?我認為的藝術是要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歐琦輝說。後來,在STEAM理念的指引下,鐵軍小學將獅扎由文化領域強調的對技藝的傳承,轉型為教育部門對文化的弘揚。「這樣一個轉型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理念下了解獅頭文化,孩子覺得不枯燥,畫畫可以畫獅頭,在這個基礎上有興趣的再去學習獅扎,就很有趣,就鋪展開來了。」張麗琴說。

獅頭元素的扇子。圖片來源:戴嘉信

  「我們讓傳統的東西不再整體表現,而是把美術的東西抽出來。低年級段的學生可以畫獅頭故事,做粘土獅頭。三年級的學生可以上獅唇的想像課程,比如獅唇的想像畫,傳統的獅唇有一些紋樣,但是這樣上課孩子會覺得很悶,所以我們把獅頭的文化和表現形式提取出來,讓孩子覺得比較好玩。又比如說獅耳,做成小吊墜,獅眉做成小雨傘,用美術的語言表現獅頭文化。」這種教學方法是歐琦輝創造出來的。「非遺為什麼消失了,因為沒有人應用。所以科組老師在設計整個教學體系的時候,關注點是用起來。」

  以前鐵軍小學是歐琦輝一位老師帶著大家學,後來轉型為美術課所有老師都學習獅扎。不僅老師和學生在做,家長也行動起來,錄視頻教社團的學生。

孩子們創作的漫威系列的獅頭。圖片來源:戴嘉信

  除了前述的獅頭信箱,鐵軍小學的孩子們還創作了漫威系列的獅頭、獅頭紋樣的黏土髮夾、書套、紙杯等等文創作品。「但是一切是在尊重傳統和敬畏傳統的基礎上,傳統的東西不能瞎搞瞎鬧,要在懂它的基礎上再去創造。」歐琦輝強調。

  傳承 弘揚傳統文化 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在鐵軍小學獅頭藝術工作坊一進門那裡,擺放著一隻紮好的小獅頭,是五年級的「大師姐」熊榆菲花了半年時間完成的。別看熊榆菲年紀不大,已經學了三年獅扎。一個小獅頭光扎就要半年,也不算撲、寫、裝等步驟,不過熊榆菲沒有覺得比較枯燥,「每扎一根樂趣會多一點,迫切想知道下一根扎完會變成什麼形狀。」熊榆菲的家裡人也很支持她學習獅扎,「他們都是佛山人,我們經常去祖廟看獅頭,我也會把學到的告訴給他們聽,他們就了解了。」現在,熊榆菲每周至少要花兩個小時學習獅扎,「沒學獅頭前不了解傳統文化,學了之後除了獅頭還接觸到剪紙等其他嶺南文化。我的責任就是把獅頭文化傳承下去,畢竟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獅頭文化。」熊榆菲打算以後從事跟傳承獅頭文化相關的工作,「我想當設計師,把獅頭紋樣和圖案設計進去。」

  同樣五年級的黃曉楠和伍俐佟則是「撲紙」的好手,「一開始就很有興趣,想學,後來跟著歐老師學著學著就從興趣變成了責任。聽說全國就只有我們一所學校在學,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有時學了東西我就回家跟爸爸媽媽說,他們也很有興趣,讓我繼續學,繼續跟他們分享。」伍俐佟說。

  目前,鐵軍小學能夠扎獅的孩子已經有將近20個。學習獅扎,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學業,當被問及學習成績能排到班上前幾時,獅頭藝術工作坊的幾個孩子驕傲地說:「前五!」

學生們的獅頭作品。圖片來源:戴嘉信

  「通過畫、染、扎這樣一個系統的訓練,能夠培養孩子系統思維的能力,令孩子心靈手巧。而獅扎作為一項傳統文化,特別能夠在美育教育方面發揮作用,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此外,通過參與獅扎創作,學生也樹立了自信和團隊精神,開發了多方面的思維,團結協作能力特別強,所以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張麗琴說。

  在紅色精神和獅扎項目的引領下,2018年,鐵軍小學獲得區級以上各級各類榮譽60多項。「獅扎項目對學校各方面的帶動作用都很強。」張麗琴說。

學生畫的獅頭作品。圖片來源:戴嘉信

  張麗琴介紹,接下來,鐵軍小學還將繼續深化獅扎技藝的傳承。首先硬體方面,將投入20多萬元打造一個60多平方米的獅扎工作坊,60多平方米。其次軟體方面,構建專門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每個年齡段系統地培養學生什麼,達到什麼目的等等。此外,學校還考慮將靜態的獅扎真正動起來,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傳統獅扎技藝的風採,並考慮與香港的姊妹學校合作,將獅扎進一步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南方+ 李曉玲)

相關焦點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閩南網12月3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林海寧 文/圖)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沸騰,喝彩聲、掌聲陣陣響起,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這裡舉行。、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把鄉土教育和青少年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接受美育薰陶,夯實文化底蘊,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完善非遺教本教材,規範教學內容。現行教育體制下非遺課程尚未編入國家的常規教學體系,要實現非遺校園傳承的正規化、常態化、序列化,課程教材是開展傳承教育的基礎保障。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通過自身龐大的產品體量,讓遊戲產品在娛樂功能之外,更進一步提升文化層面的價值,去影響社會對遊戲的看法。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根基,讓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1月27日,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在北京召開。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線上線下刺激文旅消費
    刁定宏 攝 中新網韶關6月13電 (索有為 刁定宏)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6月13日在韶關市丹霞山景區舉行。 本次遺產日系列活動以「非遺傳承 文明出行 健康生活」為主題。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非遺體驗可視、可觸、可感,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為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傳播,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在國慶期間籌備了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包含廣州餅印製作技藝、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良魚燈製作工藝、新會葵藝、佛山彩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彩扎(佛山獅頭)等多種非遺體驗項目。
  • 視頻|邵陽: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中華文化精粹
    紅網時刻11月7日訊(記者 李娟 通訊員 曾旭輝)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11月6日下午,邵陽市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在隆回縣雨山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現場,極具文化特色的新疆舞、漢服展示和中華武術表演,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序幕。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金羊網  作者:譚錚  2020-06-11 助力越秀區「非遺進校園」的體系化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比如,將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中國歷史文化元素融入《中國建築史》《建築設計》的課程中,同時,開設「京劇」「國學智慧」等多門選修課,對青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浸潤。  在第二課堂,注重校內和校外文化類實踐陣地建設,在校園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國粹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織錦是我的興趣,我沒想到此後幾十年裡這項技藝會逐漸『瀕危』,更沒想到自己會一輩子走在這條傳承道路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劉香蘭發現,隨著老一輩的不斷離去,織錦技藝也在遠去……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一樣,《格薩(斯)爾》、古琴藝術等一大批非遺項目也紛紛陷於傳承困境。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結合魯南高鐵開通,實現高鐵環遊齊魯舉辦的「流動的盛宴」,把沿線地方的非遺產品通過非遺專列的形式呈現,在車廂的空間裡,沉浸感和代入強,不僅讓社會和媒體集中聚焦,而且實現了旅客自主分享,自主實現了疊加傳播。  王斌感到,非遺文化的受眾和市場越來越大,但如何讓非遺市場成為一種常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非遺市集運作必須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在傳承中實現創新性發展。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融媒+賦能創新傳承 廣東非遺「後浪」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289藝術園區開幕  傳承古意,綻放新枝。近年來,廣東抓住數字文化崛起良好時機,加強智慧融媒賦能,不斷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向前邁進。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