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春季總決賽日前才在廣東佛山落下帷幕,iG戰隊不僅捧得了冠軍獎盃,還捧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廣東省佛山市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
這個獅頭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它還曾作為佛山贈送給皇馬的指定禮品。
這次鐵軍小學參加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現場展演,並代表廣東捧回全國一等獎的展品中,就有學生們以這個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
佛山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
以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獨角戲 獅扎進校園 全國獨一家
鐵軍小學於2012年引入獅頭扎作,張麗琴介紹,鐵軍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所以2012年的時候,學校與黎偉大師的大弟子歐琦輝老師不謀而合,把獅扎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引進校園。
「但是獅扎這門技藝太難了,首先要把竹篾刨成要扎的竹,然後還要有扎、撲、寫、裝等四道工序,整個工序很複雜。黎偉大師70歲才收了第一個弟子,因為沒有多少人去學,太難了。我們看好這個項目,但是引進後也遇到很多困難,首先獅扎不為人所認識,更別說理解,其次這項技藝也沒得去比賽,所以引入後先是小範圍學習。」張麗琴說。
以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圖片來源:戴嘉信
據了解,在鐵軍小學之前,也曾有學校引進過獅扎技藝,但是因為難以推廣教學而沒有做下去。「我們曾問過省裡為什麼會選我們作為全省小學的唯一代表參加全國展演,他們說我們是非常具有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獨有的項目,所以選擇了我們。」張麗琴介紹。而走到全國展演的舞臺後,鐵軍小學的師生們發現,自己的獅頭藝術工作坊在全國的小學裡也是獨此一家。
鐵軍小學的獅扎課程,從學校社團開始一點一點推進,黎偉大師也親自到學校裡開設大師課堂。為了讓獅扎這門特色技藝能夠在學校普及,歐琦輝2014年開始編寫校本教材。「獅頭扎作有四個步驟,扎、撲、寫、裝,我的校本教材的思路首先是對文化的了解,然後是寫色表現,從寫色入手,因為寫色最容易跟美術結合。」2016年,歐琦輝編著的《扎獅娃——佛山獅頭工藝之寫色》出版,黎偉為這本教材書寫了前言。
獅頭藝術工作坊的學生在跟隨歐琦輝老師學習獅頭設計。圖片來源:戴嘉信
有了校本教材後,低段、中段、高段的學生分別可以學什麼就有了依據。
2018年初,張麗琴任鐵軍小學校長後,經過對社會、家長、老師、學生的充分調研,從該校的蔡李佛拳、剪紙、書法、機器人、街舞等特色優勢項目中,確立了獅頭扎作作為學校的龍頭項目,並形成「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模式。
學生們在為傳統獅頭寫色。圖片來源:戴嘉信
目前,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獅扎課程體系,包括:每周一次的大師課堂,由黎偉大師和歐琦輝共同教授扎獅頭和畫傳統獅頭。結合獅扎文化的各種日常教學,比如:綜合實踐課探討「我眼中的獅頭文化」等獅扎文化;信息技術課程把獅頭文化做成電子報刊;舞蹈課程編排舞蹈《扎獅娃》;社會實踐課程連續三年參加佛山市的小手拉大手秋色巡遊活動,巡遊用的獅頭都是學生親手做的。此外還包括深入培養學生的獅頭藝術工作坊,每周三下午4點到5點半開課;430特色課堂,結合獅扎技藝,由學校的老師給孩子上國畫、剪紙等特色課程。「整個課程體系有普及,有提升,以校本課程和獅扎文化為基礎,與自己學科融合,把這種文化深挖出來。」歐琦輝說。
突圍 引入STEAM理念 傳統與現代結合
比構建課程體系更難得的是,鐵軍小學對獅扎技藝的傳承,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多方支持和喜愛。「有家長自己還錄了製作手工藝獅頭的視頻,來教我們的學生。」張麗琴介紹。
這麼艱深的傳統技藝,為何能夠在鐵軍小學受熱捧?張麗琴介紹,「201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個就是引入了STEAM理念。當時我們代表佛山市參加了一個全國的交流會,真正明晰了STEAM理念,並將其引入到學校。以前也有這個理念滲透,但是不明晰,去年變得明晰化了,使得我們各個學科,比如創客3D獅頭、音樂、美術等等都能圍繞獅扎展開。」
STEAM是五個單詞的縮寫:Science(科學), Technology(技術), Engineering(工程), Arts(藝術), Maths(數學)。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種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概念。
「2016年的時候快要走不下去了,我覺得我那麼努力地去告訴別人獅扎這門藝術有多好,成天抓著別人講很累,難不成這些東西真的就沒有生命力嗎?我認為的藝術是要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歐琦輝說。後來,在STEAM理念的指引下,鐵軍小學將獅扎由文化領域強調的對技藝的傳承,轉型為教育部門對文化的弘揚。「這樣一個轉型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理念下了解獅頭文化,孩子覺得不枯燥,畫畫可以畫獅頭,在這個基礎上有興趣的再去學習獅扎,就很有趣,就鋪展開來了。」張麗琴說。
獅頭元素的扇子。圖片來源:戴嘉信
「我們讓傳統的東西不再整體表現,而是把美術的東西抽出來。低年級段的學生可以畫獅頭故事,做粘土獅頭。三年級的學生可以上獅唇的想像課程,比如獅唇的想像畫,傳統的獅唇有一些紋樣,但是這樣上課孩子會覺得很悶,所以我們把獅頭的文化和表現形式提取出來,讓孩子覺得比較好玩。又比如說獅耳,做成小吊墜,獅眉做成小雨傘,用美術的語言表現獅頭文化。」這種教學方法是歐琦輝創造出來的。「非遺為什麼消失了,因為沒有人應用。所以科組老師在設計整個教學體系的時候,關注點是用起來。」
以前鐵軍小學是歐琦輝一位老師帶著大家學,後來轉型為美術課所有老師都學習獅扎。不僅老師和學生在做,家長也行動起來,錄視頻教社團的學生。
孩子們創作的漫威系列的獅頭。圖片來源:戴嘉信
除了前述的獅頭信箱,鐵軍小學的孩子們還創作了漫威系列的獅頭、獅頭紋樣的黏土髮夾、書套、紙杯等等文創作品。「但是一切是在尊重傳統和敬畏傳統的基礎上,傳統的東西不能瞎搞瞎鬧,要在懂它的基礎上再去創造。」歐琦輝強調。
傳承 弘揚傳統文化 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在鐵軍小學獅頭藝術工作坊一進門那裡,擺放著一隻紮好的小獅頭,是五年級的「大師姐」熊榆菲花了半年時間完成的。別看熊榆菲年紀不大,已經學了三年獅扎。一個小獅頭光扎就要半年,也不算撲、寫、裝等步驟,不過熊榆菲沒有覺得比較枯燥,「每扎一根樂趣會多一點,迫切想知道下一根扎完會變成什麼形狀。」熊榆菲的家裡人也很支持她學習獅扎,「他們都是佛山人,我們經常去祖廟看獅頭,我也會把學到的告訴給他們聽,他們就了解了。」現在,熊榆菲每周至少要花兩個小時學習獅扎,「沒學獅頭前不了解傳統文化,學了之後除了獅頭還接觸到剪紙等其他嶺南文化。我的責任就是把獅頭文化傳承下去,畢竟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獅頭文化。」熊榆菲打算以後從事跟傳承獅頭文化相關的工作,「我想當設計師,把獅頭紋樣和圖案設計進去。」
同樣五年級的黃曉楠和伍俐佟則是「撲紙」的好手,「一開始就很有興趣,想學,後來跟著歐老師學著學著就從興趣變成了責任。聽說全國就只有我們一所學校在學,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有時學了東西我就回家跟爸爸媽媽說,他們也很有興趣,讓我繼續學,繼續跟他們分享。」伍俐佟說。
目前,鐵軍小學能夠扎獅的孩子已經有將近20個。學習獅扎,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學業,當被問及學習成績能排到班上前幾時,獅頭藝術工作坊的幾個孩子驕傲地說:「前五!」
學生們的獅頭作品。圖片來源:戴嘉信
「通過畫、染、扎這樣一個系統的訓練,能夠培養孩子系統思維的能力,令孩子心靈手巧。而獅扎作為一項傳統文化,特別能夠在美育教育方面發揮作用,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此外,通過參與獅扎創作,學生也樹立了自信和團隊精神,開發了多方面的思維,團結協作能力特別強,所以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張麗琴說。
在紅色精神和獅扎項目的引領下,2018年,鐵軍小學獲得區級以上各級各類榮譽60多項。「獅扎項目對學校各方面的帶動作用都很強。」張麗琴說。
學生畫的獅頭作品。圖片來源:戴嘉信
張麗琴介紹,接下來,鐵軍小學還將繼續深化獅扎技藝的傳承。首先硬體方面,將投入20多萬元打造一個60多平方米的獅扎工作坊,60多平方米。其次軟體方面,構建專門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每個年齡段系統地培養學生什麼,達到什麼目的等等。此外,學校還考慮將靜態的獅扎真正動起來,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傳統獅扎技藝的風採,並考慮與香港的姊妹學校合作,將獅扎進一步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南方+ 李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