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2020-12-07 18183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

《新桃花源記》2019年末版本新服「劍指蒼穹」已於12月20日正式上線。時隔八年的全新職業「劍魂」閃亮登場。作為一款運用八年的老牌端遊,《新桃花源記》越來越吸引社會的目光。

 《新桃花源記》2019年末版本新服「劍指蒼穹」已於12月20日正式上線。時隔八年的全新職業「劍魂」閃亮登場。作為一款運用八年的老牌端遊,《新桃花源記》越來越吸引社會的目光。而作為《桃花源記》系列遊戲的研發商,淘樂遊戲也一直在嘗試通過遊戲,更主動的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通過自身龐大的產品體量,讓遊戲產品在娛樂功能之外,更進一步提升文化層面的價值,去影響社會對遊戲的看法。

 

在當前的行業狀態下,頭部遊戲廠商已經做出了一些示範,包括結合社會行業問題的功能性遊戲、結合傳統文化元素的IP聯動…這些舉動在口碑上取得了不錯的玩家反饋,遊戲與其他元素的結合這種形式,也獲得了玩家群體的認可。

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遊戲在文化傳承、價值普世上的責任已然越來越重。把遊戲作為文化的載體,遊戲與文化產業結合的雙向互動成為了一種最好的結合方式,雙方之間的內容聯動可以雙贏。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間藝術發展史的見證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

 

 

《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旨在讓更多的遊戲玩家了解非遺文化,

遊戲IP與非遺文化相結合,通過遊戲讓玩家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並參與到文化的守護與傳承中來,為守護非遺貢獻一份力量。屆時遊戲內也將同步上線「非遺技藝,匠心傳承」福利活動,定製實物周邊,海量遊戲禮包送不停。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新桃花源記》「國風文化守護之旅」將更多的挖掘遊戲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方式。為玩家們帶來不一樣的遊戲體驗,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出一份力。

2020年1月17日,國風文化守護之旅第一站——揚州剪紙,盡請期待。

 

免責聲明:18183手遊網發此文僅為傳遞信息,不代表18183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同時文中圖片應用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18183手遊網發布此文僅為傳遞信息,不代表18183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焦點

  • 匠心鑄造,讓「使命傳承」在高新煥發光彩!
    中華文明亙古千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器物之美、 技藝之美、匠心之美, 每一項都積澱著歲月的痕跡, 承載著傳統的底蘊, 更體現了文化的自信。
  • 水井坊再度攜手《國家寶藏》續文化傳承之道
    在與《國家寶藏》同行的過程中,水井坊600年如一日守護傳統非遺技藝的初心,與傳承華夏文明的九大博物館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少網友都將水井坊博物館視作是節目的「第十家博物館」,將水井坊看作是「國家寶藏」中的一員。
  • 國風瀾園|盛世語境下的禮與風 傳承亦頌今
    11月15日晚,衢州各界近千位尊貴賓客齊聚一堂,共賞「承國風,禮天下」衢州國風文化盛典,這是一場儒禮、非遺、國風珠聯璧合的盛世文化大賞。  現場活動圖片  03 再創國風 | 東方新著  浙江世茂浙西北城市公司麗嘉衢組團營銷負責人禤先鋒先生,上臺為現場嘉賓深度解讀世茂國風系的理念,產品以及在衢州西區沿江城市生態自然高地上,國風瀾園如何以匠心建築珍重一 線衢江不可 再生的濱江資源,又是如何挖掘衢州在地人文內核,打造植根於衢州儒風根脈的一城國風
  • 傳承國風韻味的手遊應該是什麼樣的?看《新笑傲江湖》就知道了!
    隨著國風潮流的興起,大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了解的同時,也在各個領域以不同的方式傳遞著國風的韻味,就連遊戲屆也不意外,完美世界旗下清韻國風手遊《新笑傲江湖》,就是這樣一個以匠心傳承國風韻味的遊戲。國風色卡領略大美江湖如何將金庸筆下逍遙自在的江湖以現代化方式進行還原和傳承?在《新笑傲江湖》手遊中,全手繪畫風令人眼前一亮。在構建遊戲畫面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國畫作品,隨手一截就是一幅山水畫卷。而在用色方面,以不同的環境元素為基礎,吸收了國畫中的礦物質的石色與植物顏料的水色,讓整個畫面古風古韻,頗有辨識度。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28日在穗開幕
    展出全國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73件(套)展品展覽分為活力時尚、活力風物、活力空間、活力傳承、活力未來五大篇章,從精神、民俗、知識、技藝、藝術等不同維度,展現廣東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石灣陶塑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攜牛年生肖陶塑新作《閒情樂》等亮相,以活力匠心為展覽揭開序章。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渝中區國風非遺藝術市集圓滿結束
    今日,記者從渝中區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會獲悉,由重慶市渝中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指導,重慶文化藝術品行業協會、渝中區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會和融創文旅集團聯合主辦的「國風非遺藝術市集」活動於日前在渝中區白象街落下帷幕。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非遺?
    當這難得一見的非遺絕活亮相福州三坊七巷,往來的市民和遊客大都選擇了駐足觀看。  這一民間技藝的受歡迎程度超乎主辦方想像。「從來沒聽說!」「從來沒有見過!」「太神奇了!」……這是記者在現場採訪時,聽到最多的反映。  5月22日,為期一周的「海絲拾珠——海柳雕藝術精品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落下帷幕。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融媒+賦能創新傳承 廣東非遺「後浪」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289藝術園區開幕  傳承古意,綻放新枝。近年來,廣東抓住數字文化崛起良好時機,加強智慧融媒賦能,不斷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向前邁進。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說,「在文化的傳承保護過程中,不是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就是保護了,『活化』它、使用它,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護,旅遊就是這種方式。」   「我認為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是文化旅遊的必然趨勢。」
  • 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
    12月28日,「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現場展出逾百件(套)展品,展現廣東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再次「活」起來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
  • 每一件都是匠心之作,「非遺客廳」向四方來賓展現上海精品
    老鳳祥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顧繡、嘉定竹刻……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40多個非遺項目匯聚於此,展品涵蓋傳統工藝代表作品、創新融合作品、文創衍生品等,共計80餘件(套)。它們融匯了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髓,既是時尚生活器物,更是具有傳承意義的民間手工藝。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