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1月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
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
綰、結、穿、纏、繞、編、抽……於雲飛告訴記者,傳統科爾沁繩結技藝技術性很高。
「從我們這一代起,繩結技藝就很少人願意學,可我從小就喜歡,不是因為姥姥和媽媽是繩藝傳承人,而是我從骨子裡想學。」於雲飛說。
近幾年,科爾沁繩結技藝讓非遺「食」得「人間煙火」。繩結技藝傳承人把傳統工藝帶到鄉村,讓傳統手工藝也成為扶貧的一股力量。
「我們組織村裡的婦女進行培訓,有手藝就有了生存技能。」於雲飛說,目前大多數村民及貧困戶通過培訓已經能夠編織出合格的繩結產品,成了名副其實的「巧娘」。
殘疾貧困戶王雪華就實現了坐在家中增收的願望。她告訴記者:「學習這門技藝讓我更了解繩結文化,並且愛上它。現在將它傳承下去同樣是我手中的責任。」
2010年起,於雲飛致力於開展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增加手編人才,形成規模化生產;並結合現代元素創新開發民族手工編織品,用於旅遊商品市場。
如今,科爾沁繩結髮展為繩結手鍊、手鐲、耳墜、頭飾、髮夾等服飾配件,備受遊客喜愛。10年間,於雲飛每年都要向千餘人傳授繩結技藝。
隨著各地非遺保護工程推進,科爾沁繩結技藝非遺傳承人有更多機會接受指導和培訓。一些傑出的民間藝人有機會參與學術會議,也可按照現代學術規範發表論文。
在於雲飛看來,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留住。「把傳統技藝轉換成現代市場需求的商品,開發符合現代人審美和需求的商品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保護。」
通遼市文旅廣電局表示,將繼續組織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擴大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