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2020-12-04 央廣網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1月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

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

綰、結、穿、纏、繞、編、抽……於雲飛告訴記者,傳統科爾沁繩結技藝技術性很高。

「從我們這一代起,繩結技藝就很少人願意學,可我從小就喜歡,不是因為姥姥和媽媽是繩藝傳承人,而是我從骨子裡想學。」於雲飛說。

近幾年,科爾沁繩結技藝讓非遺「食」得「人間煙火」。繩結技藝傳承人把傳統工藝帶到鄉村,讓傳統手工藝也成為扶貧的一股力量。

「我們組織村裡的婦女進行培訓,有手藝就有了生存技能。」於雲飛說,目前大多數村民及貧困戶通過培訓已經能夠編織出合格的繩結產品,成了名副其實的「巧娘」。

殘疾貧困戶王雪華就實現了坐在家中增收的願望。她告訴記者:「學習這門技藝讓我更了解繩結文化,並且愛上它。現在將它傳承下去同樣是我手中的責任。」

2010年起,於雲飛致力於開展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增加手編人才,形成規模化生產;並結合現代元素創新開發民族手工編織品,用於旅遊商品市場。

如今,科爾沁繩結髮展為繩結手鍊、手鐲、耳墜、頭飾、髮夾等服飾配件,備受遊客喜愛。10年間,於雲飛每年都要向千餘人傳授繩結技藝。

隨著各地非遺保護工程推進,科爾沁繩結技藝非遺傳承人有更多機會接受指導和培訓。一些傑出的民間藝人有機會參與學術會議,也可按照現代學術規範發表論文。

在於雲飛看來,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留住。「把傳統技藝轉換成現代市場需求的商品,開發符合現代人審美和需求的商品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保護。」

通遼市文旅廣電局表示,將繼續組織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擴大傳承。(完)

相關焦點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儀式於2019年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在內蒙古美術館隆重舉行。「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是在借鑑前幾期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項目以培養傳承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旨在弘揚蒙古族服飾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區域民族服飾產業發展。
  • 好看好玩好買,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今年博覽會主題是「協同創新、快樂前行」,9000多平方米的展會面積內,「非遺扶貧」成為最有亮點的一個部分。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的指導下,全國先後設立的15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走出了文化扶貧的道路。「在家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是疫情期間居家就業扶貧增收的生動寫照。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踐行「非遺+扶貧」⑤丨慶陽香包:向市場化國際化靠攏
    作者:祁曉亮編者按:近日,在臨夏市召開的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上,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劉蘭芳分享了她多年來在非遺保護傳承以及「非遺+扶貧」工作方面的心得和經驗。
  • 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山湖《雙龍戲珠》  12月3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江西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間藝術發展史的見證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
  • 吃貨請注意,吉林省非遺美食地圖來了~
    相傳這一滿族傳統美食已有400年歷史,通過「選、型、煨、燒、烤、品」等6大工序,鴿子外焦裡嫩、骨裡透香、營養豐富,這些百吃不厭的非遺美食,您是否要嘗一嘗呢?回味無窮,得天獨厚創意香民以食為天,美食自古就充滿生活的智慧與意義。吉林人民充分利用白山黑水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民俗,發展了獨具匠心的食物文化。
  • 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開啟
    2020年12月31日,「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在江西省文化館開幕。本次活動以線上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包含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非遺項目展示及年貨展銷、贈閱非遺知識讀本、非遺普法、非遺衍生品展等內容。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說,「在文化的傳承保護過程中,不是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就是保護了,『活化』它、使用它,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護,旅遊就是這種方式。」   「我認為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是文化旅遊的必然趨勢。」
  • 甘肅非遺雲端秀「身姿」 「雲探店」催熱線上購物節
    圖為非遺傳承人陳兵在蘭州家中展示的雕刻葫蘆作品「敦煌飛天 」。(資料圖) 楊豔敏 攝該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非遺購物節」,自啟動以來,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多次與甘肅省扶貧辦、省商務廳、阿里巴巴、京東、快手等協調溝通,開設甘肅非遺委託代銷店鋪,擬將未上線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按委託代銷產品的形式推動上線銷售。
  • 「非遺」:彰顯營口文化個性和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積澱著中華文明古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和鮮活記憶,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目前,營口市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3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5項,市級25項。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百度百科直播揚州「富春」 感受國家級非遺富春茶點技藝
    &nbsp&nbsp&nbsp&nbsp揚州網訊(範楊青)昨天,百度百科專程在揚州富春茶社進行了一次「非遺美食周」的公益傳播推廣活動,由主播藉助「一直播」平臺帶領網友在線互動,走進富春茶社,感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製作技藝的魅力。此外還邀請了數名網友到店進行美食體驗並在線互動分享。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在普洱民間 有這樣一群人 數十年如一日 堅守著遠久的傳統技藝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哪些傳統技藝 入選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吧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據悉,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34所學校,包括漳浦剪紙、棉花畫、漳州木板年畫、漳繡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等非遺項目。
  • 江西舉辦2021年元旦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
    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切實幫助非遺扶貧工坊拓展銷售渠道,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江西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於2020年12月31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