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蠟染、手鍊……貴州布依族格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韋厚珍今年把許多合作社村民製作的非遺手工藝品帶到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精美而又質樸的工藝,讓路過的觀眾忍不住駐足觀看。
去年,韋厚珍第一次參加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擔任蠟染體驗課的老師,也有一個展位,展示布依族的非遺手工藝品。短短3天的博覽會還沒結束,熱情的上海市民就把她的展位購買一空。
貴州布依族格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韋厚珍帶來許多當地手工製作的非遺手工藝品「我明年一定還要來!」韋厚珍驚訝於博覽會上的購買力和大家對非遺的熱情,今年她作了充分準備,帶來了更多、更好的手工藝品。
11月27日,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4號館開幕。今年博覽會主題是「協同創新、快樂前行」,9000多平方米的展會面積內,「非遺扶貧」成為最有亮點的一個部分。
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的指導下,全國先後設立的15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走出了文化扶貧的道路。「在家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是疫情期間居家就業扶貧增收的生動寫照。
博覽會是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傳統工藝工作站」支持項目。來自中西部地區14個省市自治區的非遺扶貧工坊和非遺傳承人,帶來蠟染、刺繡、編織、竹編、泥泥狗、鐵藝燈籠等非遺項目,涉及藏族、苗族、彝族、白族、納西族、赫哲族等近十個民族的非遺傳承人云集博覽會。
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開幕在大都市,非遺手造煥發光彩
韋厚珍熱鬧的展位是「非遺扶貧」板塊的一個縮影。雖然名為「扶貧」,大部分非遺均來自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但獨特的自然和民俗風情,讓這些地區的非遺手工藝品散發著原生態的魅力。
在國家級非遺項目「淮陽泥泥狗」的展位上,幾排黑底彩繪泥塑玩具造型宛如上古時期圖騰,十分吸睛。
「『泥泥狗』反映的是史前圖騰文化,無論造型還是上彩,都是很早以前流傳下來的。」69歲的代表傳承性人許述章自小就隨父輩祖輩學習捏制泥泥狗,已經有50多年藝齡,是第八代傳承人。
淮陽傳說是伏羲陵所在地,「泥泥狗」又叫陵狗,是「羲皇古都」淮陽民間泥塑玩具的總稱,相傳是從伏羲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祭祀物。伴隨著古老的太昊陵廟會,「泥泥狗」的製作技藝在一代代藝人手中流傳。
許述章記得小時候除了務農,家中沒有其他營生,「泥泥狗」就成了唯一的副業,做上一年,拿到太昊陵廟會上出售一次,能賺到一些錢補貼家用。
淮陽「泥泥狗」造型頗似遠古圖騰「泥泥狗內涵有兩大類,圖騰文化和生殖崇拜。具體造型多達600多個,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無處不有。」 許述章製作的「泥泥狗」始終保持傳統風格,古樸怪誕,色彩對比強烈,上彩是點線組成的圖案,和古陶上的繩紋等紋路相似。
伏羲女媧結合,誕生了華夏民族。在這樣創世神話背景下,泥泥狗中的很多造型有生殖崇拜的含義。在當地,「誰家泥泥狗多,就代表子孫旺盛。」靠著製作「泥泥狗」的手藝,許述章一家過上了不錯的生活,現在國家重視非遺,「泥泥狗」名聲越來越翔,他和老伴已經不再務農,常年做「泥泥狗」,家裡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傳承了這門手藝。
在青海果洛展臺,寫有「吉祥如意」、「莫舍己道,無擾他心」等祝福語的藏文書法條幅,令人耳目一新。
展臺負責人班瑪陳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文書法(果洛德昂灑智)代表性傳承人桑格達傑的作品。德昂灑智是對果洛地區流傳和使用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藏文書寫與製作墨紙工藝的統稱,主要器具有筆、墨、紙、硯、寫字板、文具盒、毛刷、硯套、打線器等物品,堪稱藏族「文房四寶」。因起源於果洛州達日縣德昂鄉而得名,始自吐蕃王朝時期。要掌握全套器具的製作和書寫並非易事,班瑪陳利和桑格達傑學藝三四年,還只是粗通技藝,而要達到老師的技藝水平,「要二三十年的功底。」
與傳統的漢語書法不同,藏文書法以前多用於抄寫經文,或在唐卡上使用,從未獨立出來以書法條幅的形式存在。「果洛的祝福」德昂灑智書法掛畫系列正是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之一。上海大學為果洛地區帶來了4期研培教學班。在上海大學老師和設計師的建議下,傳承人嘗試以書法掛畫的形式表現德昂灑智藏文書法。
班瑪陳利介紹,參加培訓班後,在表現形式等方面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創新後的德昂灑智書法掛畫也受到歡迎,結婚、過年等節慶,都有人購買,給古老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此外,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每年舉辦傳承人駐地創作活動,牽手傳承人進行跨界合作,目前孵化新品約100餘件。比如,「格桑花」藏銀鍛造服飾系列、「舞動的果洛」樹脂銀飾茶具系列等。
魚皮做成衣服什麼樣?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師範學院非遺研培扶貧項目的展位上,魚皮服飾、魚皮畫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
赫哲族的魚皮衣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赫哲族是一個古老的漁獵民族,以魚皮做衣服是他們的傳統。三四十年前,為了傳承、保護這項技藝,工藝美術大師孫茂密帶著使命到赫哲族村學習魚皮製作。如今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孫茂密手裡延續下來的這項技藝開始重新教授給赫哲族村民。現在他和老伴、女兒都是赫哲族村的榮譽村民。
孫茂密的女兒、省級非遺傳承人孫雪介紹,此前赫哲族會將魚皮簡單粘貼成魚皮畫,掛在牆上裝飾,她父親改良了魚皮畫製作技藝,增加了手縫等形式,還將新的圖案、顏色引入,將這門生活技藝藝術化。
「我們會教赫哲族漁民及家屬做貼畫、掛飾,在旅遊區賣出後補貼家用。」孫茂密說。目前,他創作了中國龍、敦煌飛天、二十四孝系列等魚皮畫,魚皮畫也不再只是用魚皮,還與樺樹皮、油彩畫、國畫跨界,讓這門古老的手藝煥發新的生命。
讓非遺在孩子心中種下美的種子
「非遺傳承人都十分信任我們。」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總監章莉莉把「非遺扶貧」板塊帶進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已經是第二年。去年,城市版塊和非遺板塊「混搭」,非遺板塊大受歡迎。傳承人既了解了大城市的設計,又展示了自己獨特的傳統手藝,很多展位還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成績。
今年濟南非遺博覽會上,章莉莉是第三板塊「非遺扶貧」的策展人,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下全國設立的15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大部分都參展了,章莉莉就以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的名義,邀請了一部分人來參加,在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策劃了一整塊的「非遺扶貧板塊」。
儘管受疫情影響,非遺傳承人們還是克服各種困難,在博覽會開幕前從天南海北來到上海,讓章莉莉十分感動。
「他們有很多好東西可以帶給上海,上海的消費力也很強,能幫助這些傳承人,帶動當地的非遺手工藝品銷售。」章莉莉說。
「以非遺的方式扶貧,各大院校都有成功經驗。這次把全國各地非遺產品、民間藝人引進到手造博覽會,豐富了博覽會的內涵。」 上海大學偉長學者、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汪大偉表示,手造博覽會的初衷是以手工方式讓孩子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美。將非遺引入博覽會,可以讓孩子們從簡單的發現美更進一層,通過非遺手造了解傳統文化,體驗傳統藝人的聰明才智,「在都市生活的孩子,容易被網絡、電視『先入為主』地影響審美,我們希望能讓傳統文化、民間手工藝的美『先入為主』,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美的種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