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積澱著中華文明古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和鮮活記憶,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目前,營口市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3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5項,市級25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著我們祖祖輩輩的歷史記憶,凝結著先民們的情感和智慧,彰顯出營口市特有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保護和傳承這些世代珍存的「財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營口市政府2013年公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報將我市這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介紹,期待這些源發於民間的寶貴技藝薪火相傳、發展繁榮。
■遼南龍尾藝術
龍尾是春龍節(農曆二月二)懸掛或佩戴的祈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吉祥物,是集剪、雕、疊、拼為一體的民間工藝品。舊時遼寧大部分地區農曆二月二都有掛龍尾習俗,尤其遼南更盛。
龍尾分龍頭、龍身和龍尾三個部分。龍頭多為如意頭、雲卷、三角形和公雞以及人物等造型。龍身多為花卉、幾何圖形和人物戲曲故事;龍身一般由5至7個龍鱗(託盤)組成,其戲曲、人物亦在託盤上組成;龍尾是將無數個彩色紙條或五色布條剪成箭頭形,將齊頭貼在用「隔薄」(將多層布用糨糊裱在一起)或紙殼剪成的圓盤上。然後頭、身、尾中間加隔柱,用粗線穿起來,春龍節早晨掛在屋梁上,遠看有如彩龍深入雲層,故曰「龍尾」。
遼南王氏家族製作龍尾的歷史可追溯的時間已達百餘年,其製作的龍尾按用途可分三大類,即懸掛、佩戴和過(盤)梁三種;按質料亦可分為三種,即紙、布和秫秸瓤。龍尾的隔柱材料除了秫秸瓤和箭杆兒(高粱最上一節)外,還有桃樹條、玉米花、高粱米花和大米花等。龍尾的長短大小要根據用途和人們的喜好而定,以勻稱和諧為好。堂屋、臥室裡懸掛的龍尾最長的有1.8米,一般的在1.2米左右。非臥室堂屋的龍尾一般在30釐米左右。兒童佩戴的龍尾較短,一般在20釐米左右,婦女頭戴龍尾在10釐米上下,盤成蝴蝶狀的龍尾在6釐米左右。
目前龍尾藝術已歷七代,代表性傳承人王金令、蘇玉華為第六代傳人。
■遼南面燈藝術
捏面燈是舊時遼南農村元宵節一個重要民間習俗。遼南捏面燈的習俗產生在清朝順治移民之後,興盛於清中後期,民國年間已達鼎盛。營口王氏家族自道光年間將故鄉的「燈藝」帶到蓋平縣三道河村後,代代相傳。
王氏家族捏的面燈概括起來有六大類:即屬相燈、月燈、歲燈、光燈、動物燈和人物燈。屬相燈是用面捏成家中人的屬相,屬相要負重,故均是平臥的。各屬相的背上馱著一盞捏有鼻(也叫花)的燈,幾個花代表該屬相的人是幾月份生的。月燈最受青睞,人們用它預測一年的旱澇,所以也叫佔卜燈。這種燈是在燈的口沿上捏花來表示月份的,即一月燈捏著一個花,十二月燈捏十二個花。預測的方法之一是,蒸好面燈看月燈裡的蒸餾水,哪個月燈裡水多,就說明那個月水多,哪個月燈裡無水,即意味著那個月要乾旱。舊時還有為家中長者捏壽燈的習俗,這盞燈點燃後,兒孫們默默地為老人祈壽祝福。在面燈中還有一種不捏花的,遼南人稱作「光燈」,是一種上墳、上廟、路祭、河祭的祭祀燈,這種燈可能是中國最原始的面燈。
面燈的原料不講究,白面、玉米面、蕎麥麵都可以,粗細都能用,不過越細越好。面燈的捏法與麵塑相同,即揉、展、按、抻、搓、挑、剪和捏等。面燈一律不著色。
目前,面燈製作傳承譜系有據可查的已歷八代,代表性傳承人王金令、蘇玉華。
■大石橋竹馬藝術
竹馬藝術是一種將竹篾做成馬形糊上紙或布,表演者根據故事情節穿著不同角色的戲劇服飾,手裡拿著道具,做出騎馬的各種姿勢,以打擊樂伴奏,踩著固定的步伐,邊舞邊行進的表演形式,是大石橋迷鎮山廟會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深受當地和附近各村百姓的歡迎。其伴奏旋律活潑,表演形式簡樸,演出場面熱烈。參加演出的人數因劇情不一,角色不固定,人數不確定,少則二三個,多則十幾個,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角色,故事情節如《王昭君出塞》《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等。竹馬共有兩種表演形式,在走會途中只走「龍擺尾」、「雙交叉」隊形;在廣場表演時,要按表演程式進行演出。竹馬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們以大元帥即指揮者的令旗旗語為動作指南,以鼓點的快慢為節奏,以頭馬的縱馳為基準。不但具有戲曲藝術的特點,而且比舞臺戲曲更具有威武雄壯的氣勢。
竹馬藝術不僅是大石橋迷鎮山廟會中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形式,同時在春節、元旦、國慶等節假日活動中也是備受人們喜愛,它以強烈的地方色彩和遼南鄉土氣息吸引了廣大群眾。
近年來,隨著竹馬表演的老藝人紛紛辭世,現在會竹馬表演並能繼承和傳授這技藝的只有符穎和為數不多的幾個年紀較大的老藝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經過數年的普查,挖掘整理,正在努力使這項極具傳統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傳承下來。
■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技藝
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技藝來源於山東。清朝中末年,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劉笑南的祖先劉進財,從河北省樂亭縣移民到現大石橋,同時也把這門古老手藝帶到大石橋,並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演變成一種帶有地域文化的藝術。
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的特點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不用畫圖案,「心裡想、手裡出」,一把小刻刀在手中隨心所欲地刻出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刻法隨心、隨意、趣味渾樸天然、古樸典雅。
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充滿了濃鬱的鄉村味道,把當地民間傳說、佛道人物、歷史人物、景物、花鳥、走獸等作為創作素材,在蛋殼上刻出精美的圖案,以點綴生活,傳遞祝福。小小的蛋殼畫好似濃縮的世界,寸間千裡、咫尺萬變,小中見大,玩味無窮。
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技藝歷經四代傳承,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劉笑南的作品多次在國家及省市比賽中獲獎,作品54枚蛋雕《福娃慶奧運》被北京奧組委收藏。
■營口韓氏傳統繩結技藝
清順治八年,清政府大量從關內拔民,營口傳統繩結技藝傳承人的祖先韓喜賢,從山東移民到遼寧,把這門手藝帶到了大石橋,經過300餘年的傳承發展,其手藝被稱為營口韓氏繩結技藝。
營口韓氏傳統繩結材料主要是紅線,線的種類很多,包括絲、棉、麻、尼龍、混紡等,都可用來編結。除了用線以外,一件結飾往往還包括鑲嵌在結佇面的圓珠、管珠,做墜子用的各種玉石、金銀、陶瓷、琺瑯等飾物,選配得宜,如紅花綠葉,各色各類的線能夠編出許多形態與韻致各異的結。
營口韓氏傳統繩結作品風格獨特、獨具匠心,多為上下一致、左右對稱、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銜接的完整造型。一根數尺見長的彩繩通過綰、結、穿、纏、繞、編、抽等多種工藝,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章法循環有致、連綿不斷地編制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
營口韓氏傳統繩結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韓曉君兒時就喜歡編制繩結,在她的傳承之下,韓氏傳統繩結技藝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多次參加省內外手工藝品博覽會並獲獎。
■營口魚皮鏤刻粘貼技藝
營口魚皮鏤刻粘貼技藝如今已歷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孫守東,其祖先在清朝順治年間,被清朝政府「編戶」到黑龍江省撫遠縣赫哲族的聚居地,和當地赫哲族人學習魚皮製品的製作。清朝末年隨軍來到營口安家落戶。
營口魚皮畫有其獨特的製作技藝與流程,製作時選上好的鰱魚、黑魚等,進行魚皮剝製,經過十幾天的陰乾和鞣製,然後按著所預選的圖案進行剪裁、雕刻,最後按其各個部位進行粘貼。雕刻一般採用陰刻、陽刻技法,在魚皮畫表面上雕刻一般為淺浮雕、立體雕、鏤雕等。整個工序結合魚皮的天然紋理精巧構思、精雕細琢。
營口魚皮畫古樸、粗獷,有立體感和動感,民族特點濃烈,反映出營口的水鄉特色。並且,魚皮具有天然的魚鱗花紋,有一種自然的美,自然收藏百年不變。魚皮畫從作品題材上可分為「民俗作品」和「創作作品」。民俗作品主要是根據中國流傳的民間故事和本地的民風民俗而創造。創作作品指根據人們現實生活的需要而創作。這些作品迎合人們對藝術的欣賞需要,符合大眾審美觀點。
現為遼寧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的孫守東,很好地傳承了祖父的魚皮製作技藝及工藝,其作品《福壽三多》《四季花開》《連年有餘》《鯉化千年》等多次展加國家、省內外展覽並獲獎。
■營口老世興金銀製作技藝
創始於1905年的世興金店,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珠寶金銀老字號品牌之一。世興金店較為完整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金銀精工製作技藝精華,歷經清朝、民國、新中國至今數代人的傳承,融會了細作、精刻、錘壓、鎏金、扳金、拗絲、鑲嵌、雕琢、拋光、打磨、捻絲、貼金等各種技法的世興金店金銀精工製作技藝,是見證中國金銀文化發展歷史的活化石。
世興金店金銀珠寶首飾在製作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彈、鏨、雕、鏤、披、鑲嵌、砑光、燒蘭、鍍金等製作技法。工藝流程上嚴密的環環相扣、工藝製作上心手合一的傳神精度、整體構思和細微雕琢渾然天成的境界,是現代化科技無法替代的「心靈神韻」。
世興金店金銀珠寶首飾技藝繼承了古代的熔煉技法,在熔煉過程中,掌握火候全憑藝師們用肉眼觀看,憑經驗掌握。金銀珠寶首飾的鏨花技術精美絕倫,紋飾有「清花」、「陽花」、「沙地」、「陰花」以及「平面花」和「半立體花」等各種類型。一個青年藝徒至少從師學藝五年以上,還須放棄雜念,做到「精、氣、神」三位一體,才能全面掌握雕、鏨技藝。
現代社會諸多飾品或多由翻模而成,或借鑑國外設計之作,而缺少了自身的傳統文化背景和內涵。因此,百年前帶有濃鬱地方特色品牌的老世興金銀首飾文化亟待傳承、保護,以期待百年老店重新煥發生機,再度榮耀復興。
■元功拳
元功拳發源於康熙三年(1664年),傳直隸廣府袁壽臣(河北省永年縣廣福鎮人,曾在瀋陽故宮護院),開門戶為太極拳。後傳鏢師榮耀臣。榮耀臣系瀋陽人,6歲跟袁壽臣學藝,28歲從河北回到瀋陽後,來到營口王家花園(現營口市楞嚴寺公園)護院、並傳授武藝。1945年去世,終年67歲,又傳趙如川,開創門戶為「元功拳」。
元功拳,系集內養和外陽為一體的綜合性拳術。可作為欣賞、養生、防身、防暴之用。元功拳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四到」、「八知」,周身上下要達到六合,在此基礎上,配合元功拳的四大特點,七十二把拿法,七十二把點法,七十二把摔法,七十二把撅法,運用「綿手法、連手法、合手法、進手法」四大手法,上手三十六名手,下走三十六名腿,中走三十六身法,周身上下無處不是拳,特別是七十二把拿法,更有其獨到之處,真可謂南北未有,這也是元功拳區別於其他內家拳的一個特徵。
1958年營口市體委組建營口市第一個武術健身所,請趙如川教習武術,1983年,省體委將元功拳作為全省四個重點項目進行挖掘。趙如川的兒子趙顯堂業已70多歲,先後為營口武協副主席、顧問,授徒70餘人,現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營口日報 記者徐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