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2021-01-17 海口晚報

    海口瓊洲文化風情街,坐落於風光秀麗的南渡江畔老鐵橋旁。景區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是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展示基地。黎族文化長廊長200餘米,分為黎族陶器、黎族織錦、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七個展區。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

    □本報記者 陳德文

    海南陶器傳承超過6000年

    走進黎族文化長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黎族原始制陶藝術館。據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黎族的制陶技術,從考古學上所發現的泥片推測,可能存在於史前的制陶史上。考古學家曾在三亞、陵水一帶發現了帶有拍印幾何印紋的陶器,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目前考古發掘材料來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長達6000多年的歷史。

    記者在現場看到,黎陶的器形外觀比例勻稱,厚度適宜,原始古樸,土陶器皿上自然形成的各種夢幻般、大寫意的花紋和圖案,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海南島因黎錦而成為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

    在黎族文化長廊黎錦展區,黎錦技藝傳承人正在現場為遊客展示手中的精彩技藝,景區音響播放的《久久不見久久見》等歌曲,更是增添了遊客的觀賞體驗。

    據了解,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大多由簡單的直線、平行線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構成。在色彩上,善於運用明暗間色,青、紅、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

    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黎錦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豔,不易褪色,來源極廣。不同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具有不同血緣關係的部落群體的重要標誌,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

    瓊洲文化風情街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黎族文化長廊牆上掛的一件黎族樹皮衣,是文化長廊「鎮廊之寶」。因為這種衣服是由見血封喉樹皮製作,保存下來的非常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被譽為「服裝活化石」。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樹皮,經過繁瑣的工序手工製成。樹皮衣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在人類學及文化史上有著特殊地位。

    加強優秀非遺的傳承和保護

    文化長廊中,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展區,同樣有大批遊客體驗和購買特色產品。

    黎族酒類繁多,釀酒技藝獨特且歷史悠久。黎酒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常見的酒有山蘭酒、山果酒等。

    黎族傳統器樂取材於民間豐富的竹木資源,樂器不少於40種。2008年6月,黎族傳統樂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藤編獨具魅力。史料記載,早在唐代,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編成含有花卉、魚蟲、鳥禽等圖案的簾幕,手工技藝精美。而這些,都能在景區文化長廊中看到,部分產品還對外銷售。

    瓊洲文化風情街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時代的推進,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民間手工藝品被工業製品取代。景區投入巨資,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旨在進一步加強海南優秀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提高人民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將景區打造成為市民了解非遺、傳承非遺、享受非遺、承載鄉愁的樂園。

相關焦點

  • 守藝中華•行走日記 |檳榔谷中瀕臨滅絕的黎族非遺技藝
    2016年,守藝中華之旅正式開啟,我們走到黔東南,去到湘西、潮州、漳州……講述了發生在那裡的民俗風情,記錄了隱藏在山間鄉野裡的非遺技藝。2017年11月,守藝中華·錦繡中國行再度啟程,首站貴州在前方採風團的依依不捨與後方看客們的意猶未盡中圓滿收官。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元代,黃道婆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再到中原推廣,成為一段佳話。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清晰地記得,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外婆都有腰織機,只要農閒,她們就會坐在房前屋後織起來。腰織機由一些大大小小的木片木棍和一根帶子組成,看起來並不起眼,卻能織出美麗的圖案,劉香蘭一下就迷上了。  劉香蘭出生於1969年,那時候,黎錦已經逐漸沒落。
  • 「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明天在北京開幕
    9月8日,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文化宮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承辦,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協辦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將在民族文化宮開幕。展覽持續至10月7日,期間將向全國觀眾呈現150件精美絕倫的黎族紡織品,傳播海南多彩的黎錦文化。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海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豐富了海南特區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00多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82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28項,最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遺需要傳承,也需要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京展出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趙優 通訊員李娟娟)9月8日上午,「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深度挖掘非遺文化
    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海南人」伊恩帶你玩轉趣味非遺 「波隆,你好,黎家歡迎你!」英國旅遊達人伊恩穿著黎族傳統服飾,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用剛剛學會的黎語向遊客朋友問好,金髮碧眼的「海南人」吸引眾多遊客的圍觀。5月9日至11日,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欄目攝製組在檳榔谷取景拍攝,深度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新體驗,介紹黎族傳統非遺、趣味民俗、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找詩詞之中的韶關非遺之美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在韶關丹霞山拉開帷幕。「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也同場舉行。
  • 檳榔谷黎苗「三月三」開幕 黎族老人秀民族服飾
    當天活動包括「鑽木取火」開園祈福儀式、風情海南服飾展、黎苗影像志攝影展、印象檳榔谷拓展體驗等多項的活動。  上午9時,開園祈福儀式在古老莊嚴的祈福樂聲中拉開帷幕。當地青年男子在舞臺中央展示了黎族「鑽木取火」的傳統技藝,並將取得的「火種」傳遞給鄉親,現場升騰起一團熊熊燃燒的「聖火」。人們舉起火把跳起祈福舞蹈,頌祝四海賓朋風調雨順、吉祥安康。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新建設  運河盡顯風情與文化特色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南長街,最懂無錫的夜。央視《焦點訪談》一期節目曾經聚焦「夜間經濟」,片中,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和北京三裡屯太古裡、天津意式風情街並駕齊驅的「夜經濟代表」,一展無錫運河沿岸的夜間風情和文化特色。  進入新時期,無錫對運河的整治與建設駛入快車道,抓生態,顯文化,建成了運河文化核心區域。
  • 端午假期最後一天,到餘店,帶孩子一起體驗非遺文化吧!
    2019年6月8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於6月7日至9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以「非遺中國、出彩開封」為主題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鼓樓區仙人莊辦事處餘店民俗文化村是本次活動主辦地。
  • 海口吾悅廣場首屆黎族風情文化節精彩紛呈→
    黎族於海南島繁衍生息,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共同打造首屆吾悅黎族風情文化節,>嗨買嗨購的同時,讓顧客體驗原汁原味的黎族文化。你感受到濃濃的黎族文化氣息了嗎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天津古文化街,歷史內涵有深度,文化輻射有廣度,天津從這裡開始
    天津這塊地域面積雖小,但影響很大,是天津歷史和文化的大心臟!1.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角,海河西岸,是由老鐵橋大街、水閣大街、張自忠路和東馬路圍起的區域,是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歷史內涵有深度,文化輻射有廣度,天津從這裡開始。①南門。古文化街南北兩個門各建一座牌樓,古典、大氣、有韻味。
  • 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的「象山實踐」
    漁文化是向海而生的象山人特殊的基因。自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啟動建設以來,我縣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因勢利導,不斷做大做強漁文章,全力推動海洋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績斐然。象山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漁文化之鄉、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等。
  • 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2020-08-19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擦亮文化名片 綻放「荔鄉文化」獨特魅力
    增城區圖書館  服務效能全方位提升公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增城區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場所,「十三五」期間,以加強區域總館、鎮街分館和基層服務點建設為重點,以打造閱讀品牌,營造書香增城為切入點,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不斷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和效能,初步建成集區域總館、街道分館、24小時智慧圖書館為一體的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
  • 讓世界感受海南文化韻味!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令人讚嘆→
    椰樹追逐著潮起潮落的海浪,椰香訴說著天涯海角的故事……作品以人性化設計理念,深刻揭示了海南黎族文化、海洋文化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海南旅遊景區景點的文化套餐,全面展示了海南自貿港風採。榮獲鳳凰獎·銀獎作品名稱:《黎族風檯燈系列》,榮獲鳳凰獎·銀獎作者:三亞慧之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理念:作品主要採用海南黎錦元素為設計理念,通過黎錦符號和構圖,展示黎族文化的魅力和個性,用檯燈的形式展現黎族文化,更體現了它的適用性,在追求不同藝術形式的同時,互相滲透,互相借鑑,為本土文化的多元藝術種類和藝術風格添磚加瓦。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灰塑琺瑯白眉拳陳式太極 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灰塑製作展示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曉宜、徐靜 通訊員花都區創建辦、花都區融媒體中心)近日,由廣州市花都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承辦的花都區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暨遊園活動在資政大夫祠火熱開啟,現場通過多種方式,向廣大市民群眾普及非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