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2020-11-30 中國江蘇網

  江蘇民盟2020抗疫主題攝影展近日在崇寧路上的無錫市級文保單位秦淮海祠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市裡斥資百餘萬元對祠堂進行了徹底修繕,為無錫城中增添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展覽、講座、文藝沙龍陸續安排起來。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建設

  運河盡顯風情與文化特色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南禪寺運河碼頭人頭攢動。岸邊,一行人緩步登船,要乘畫舫徜徉一河璀璨。橋上,無錫資深拍客陳曉紅隨手拍下了眼前一幕。她是南京人,定居無錫50年,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她直言:「風景如畫的無錫古運河沿岸,夜景不輸南京夫子廟」。南長街,最懂無錫的夜。央視《焦點訪談》一期節目曾經聚焦「夜間經濟」,片中,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和北京三裡屯太古裡、天津意式風情街並駕齊驅的「夜經濟代表」,一展無錫運河沿岸的夜間風情和文化特色。

  進入新時期,無錫對運河的整治與建設駛入快車道,抓生態,顯文化,建成了運河文化核心區域。如今,11.8公裡的環城古運河慢行步道已經貫通,從妙光橋出發,一路感受「串珠成鏈、閉合成環」的無錫古運河風光真乃幸事一樁。在無錫市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張中雲眼中,大運河與惠山古鎮關係密切。古鎮地處運河邊,是運河明珠,古鎮因運河而興,古鎮的建設也始終圍繞水做文章。據了解,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之一,惠山古鎮的建設規劃將依託豐富的祠堂資源,突出中國譜牒文化定位,寄託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情懷,彰顯家風家訓在當代的意義。而這也是惠山古鎮聯合申遺的要義所在。

  今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根據《決定》精神,無錫把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到《無錫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中,旨在把大運河無錫段建設成傳古揚今的文化帶、綠色宜居的生態帶、享譽中外的旅遊帶。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無錫將高質量保護好文化遺存,制定保護管控清單;依託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周懷民藏畫館、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民樂博物館、絲業博物館、窯群遺址博物館等,發揮「環大運河文化場館群」的集群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

  新模式

  傳承共享遺址文化資源  

  放眼望去,曠野中,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樣,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有效地保護了墓群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無錫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新模式。9月28日,闔閭城遺址考古、保護與展示項目竣工驗收會順利召開。「項目方案自2014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准後,經多次深化修改完善,凝聚了全國相關專家的心血。2017年9月項目工程正式實施,2019年9月工程完工,而今終於迎來了省文物局的驗收。」細述闔閭城遺址的保護之路,市文廣旅遊局文物處處長宋保舵不禁發出如此感慨。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之一,無錫將闔閭城的保護利用融入到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努力實現文物保護、生態修復、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的相互協調,促進大遺址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代的傳承與共享。

  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華東基地落戶無錫闔閭城考古遺址公園,位於闔閭城東北的龍山石城牆本體保護工程(一期)有序實施,這都為闔閭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增加了看點。鑑於闔閭城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長期以來以調查、勘探為主,並未開展主動性的考古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建議,闔閭城遺址在最新考古勘探成果的基礎上,要制定五年的考古發掘計劃,爭取納入國家課題。這一提議得到了市文廣旅遊局的積極響應。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透露,考古所將對闔閭城遺址護城河大型建築基址申請主動性考古發掘,結合本體保護,嘗試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展示。

  闔閭城遺址的保護利用為鴻山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鴻山遺址是長江下遊的大型墓葬遺址,入列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開始提速。據鴻山遺址博物館館長逯俊寧透露,鴻山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工程總計將對46個土墩墓進行保護和展示,現已完成一大半。放眼望去,曠野中,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樣,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有效地保護了墓群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據悉,遺址的本體保護展示預計年底完成,同時還將開闢遊覽線路。鴻山這處「國寶級」郊野公園也將建成長三角地區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深度融合的典範、全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典範。

  新創意

  非遺保護注入活力與個性  

  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

  一河通古今,一脈傳千年。無錫運河沿線也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9月,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無錫舉行,吉祥物「運來」吸睛無數。「運來」由江蘇省非遺創意基地百工造物和已接手無錫惠山泥人廠的耘林集團聯合開發,脫胎於國家級非遺無錫惠山泥人傳統造型「大阿福」,服飾融入了運河沿岸風物特徵及文化特色。兩個亦古亦今的泥娃娃「福運來」「喜運來」,是運河多彩文明的象徵,更傳遞著運河城市文旅發展融合共贏的美好祝福。在江蘇省文旅廳產業發展處處長陳勁松看來,通過創意創新,注入新生代的活力與個性,傳統非遺完全可以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通過創意創新,注入新生代的活力與個性,傳統非遺完全可以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才交會、江南文脈論壇、江南民間工藝展……重大場合上,少不了無錫非遺的「身影」。除了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演,非遺文創產品也是美不勝收。以旅遊為契機,錫劇、評彈、評曲等無錫非遺項目在遊客體驗互動上,不失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點睛之筆。事實上,以當代審美和文旅消費理念,喚醒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新時代「傳統文化元素」的心理期待,探索新消費時代下文化遺產向社會財產的轉化,應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熱題和努力的方向。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才交會、江南文脈論壇、江南民間工藝展……重大場合,少不了無錫非遺的「身影」。除了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演,非遺文創產品也是美不勝收。

  2016年,無錫市財政專門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扶持無錫國家、省、市級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市文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已連續多年對非遺數位化、非遺工作室交流活動、錫劇進村進社區演出、非遺展示等非遺保護傳承項目進行了政府購買。當下,無錫已形成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新格局。目前,無錫完成了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第二批市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評審工作。非遺數位化保護記憶工程持續推進。與此同時,無錫將繼續完善非遺保護四級名錄體系,不斷探索以人為核心的非遺傳承新模式;加強對非遺項目中生產技藝的研發利用和推廣轉化,使文化遺產成為造福民生的文化產業鏈中的重要內容,讓非遺更廣泛地服務於無錫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張月 文/宗曉東 攝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無錫日報報業集團 聯合報導

江蘇民盟2020抗疫主題攝影展近日在崇寧路上的無錫市級文保單位秦淮海祠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市裡斥資百餘萬元對祠堂進行了徹底修繕,為無錫城中增添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展覽、講座、文藝沙龍陸續安排起來。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江蘇民盟2020抗疫主題攝影展近日在崇寧路上的無錫...

相關焦點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但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人口膨脹、資源減少,有人認為遺產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活人給死人讓地方」。不久即將舉行的「北京論壇」也專闢一個分論壇,討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那麼,當遺產保護與現實社會中人的利益發生衝突、與經濟建設的目標發生衝突時,孰重,孰輕?   徐蘋芳:我國有很豐厚的文化遺產的資源,這是我們的根本。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蹟,看起來卻是一副「未被保護」的樣子。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不過,不管是被取代也好,化作一種精神流傳也罷,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消失,可能有時代的因素,也可能有市場的因素。在我們阻止不了項目消失的時候,當務之急則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起來,幾千年後,人們依舊能夠「有跡可循」。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線性文化遺產是近年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提出的新理念,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通過人類的某種目的將一些原本不關聯的城鎮或村莊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一條鏈狀的文化遺存。通過依附在線路上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再現早期人類從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交流的軌跡,展示整個區域文化的發展歷程。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從城區延伸到鄉村,從歷史文化街區延伸到傳統老街巷,文化遺產更多融入水系、公園、商圈等城市日常,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時至今日,福州市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廣泛共識和全面保護、系統保護的思維與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迸發出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的蓬勃生機。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從小城萩市的文化遺產保護細節,可以對整個日本的遺產保護管窺一斑。對孩子來說,無疑會讓她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加珍重文化遺產。 保護歷史而不大事新修,也可算是文化遺產傳承上的「日本特色」。萩市還有不少明治維新武士的故居,都是些舊舊的小房子,由市政府管理、修繕,可以免費參觀。 獵鯨舞 還有些文化遺產,則是運用了大眾娛樂的手段來紀念。 比如獵殺鯨魚。
  •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2020-11-20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一、引言: 民俗學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困惑 自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以行政主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明確的制度建構目標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一)關於運河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規劃的關係以前政府在制訂城市發展規劃的時候,往往偏重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對文化發展,特別是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重視的力度不夠。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我們的觀念有問題,總認為遺產保護會對經濟政策,特別是一些與遺產有關的房地產等政策,產生限制,阻礙城市發展。實際上,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遺產正在成為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軟實力。
  • 廣西來賓市發布《來賓市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條例》規定,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贈、資助、技術服務等方式有序參與忻城土司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依法保護忻城土司文化遺產,有權制止、舉報和投訴破壞、損害文化遺產的行為。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二、深入一線發掘,提供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生動樣本  紀錄片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關於保護好古建築、保存城市文脈的前瞻性理念,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開展的一系列保護古厝的開創性實踐:在古厝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當場解決名人故居的保護問題;雷厲風行遷走開元寺內的現代工廠,讓大鐵佛擁有安靜獨立的古剎空間;投入資金搶救即將在開發商手中消失的林則徐出生地,讓林則徐的足跡在家鄉變得完整
  • 帶您飽覽鼓浪嶼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組圖)
    ­  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見證廈門與世界相連的大北電報公司舊址,現在是共享遺產展示館。­  龍頭路­  最繁華的龍頭路是鼓浪嶼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  鼓浪嶼,女王皇冠上的寶石,而文化遺產就是那寶石上的流光溢彩。­  連日來,本報關於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的報導,引發讀者強烈關注。今日,本報聯合鼓浪嶼管委會,精選一組圖片,以最直觀的方式,帶您飽覽鼓浪嶼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無論是建築或是街巷,它們散發著歲月的光澤,更被注入新的活力,正在吟唱傳頌著鼓浪嶼歷史文化的魅力詩篇。
  • 廈門市出臺九條措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近日,廈門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廈門市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出臺九條措施加強傳統建築保護利用,要求城鄉建設中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築,不得大拆大建。《方案》要求建立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遺產先普查後徵收制度。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義大利文化遺產保護體制:分散管理下特設監督人
    義大利是世界上文物古蹟最多的國家,它所倡導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管理方式不僅是管理該國龐大遺產的重要基礎,在國際遺產保護的前沿領域也有著重要地位。從國家層面看,無論是文物監督人的引入,還是細緻的文化遺產保護科研成果都十分值得關注。
  • 文化和旅遊部舉辦「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
    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線上「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開班,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兩國文化和旅遊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共31人參加。
  • 專題|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
    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遺產之於多層次認同建構的意義和對遺產保護中國經驗的論證成為當前中國遺產研究的熱點。作為國際性的文化實踐,遺產保護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發生的,需要在全球社會的格局中梳理遺產保護興起的歷史脈絡。在對遺產保護國際性經驗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反思中國學界的遺產觀,推動中國遺產研究理論和保護實踐進步,實現中國與世界遺產研究的交互推進。
  • 保護珍貴文化遺產 圓明園和它的十二生肖
    保護珍貴文化遺產 圓明園和它的十二生肖時間: 2013-01-07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點睛】近日,年逾六十的成龍大哥帶來了他最新出演的第101部作品《十二生肖》,這部成龍自導自演的《十二生肖》被認為是今年賀歲最具賣相和商業氣質的電影。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