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民盟2020抗疫主題攝影展近日在崇寧路上的無錫市級文保單位秦淮海祠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市裡斥資百餘萬元對祠堂進行了徹底修繕,為無錫城中增添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展覽、講座、文藝沙龍陸續安排起來。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建設
運河盡顯風情與文化特色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南禪寺運河碼頭人頭攢動。岸邊,一行人緩步登船,要乘畫舫徜徉一河璀璨。橋上,無錫資深拍客陳曉紅隨手拍下了眼前一幕。她是南京人,定居無錫50年,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她直言:「風景如畫的無錫古運河沿岸,夜景不輸南京夫子廟」。南長街,最懂無錫的夜。央視《焦點訪談》一期節目曾經聚焦「夜間經濟」,片中,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和北京三裡屯太古裡、天津意式風情街並駕齊驅的「夜經濟代表」,一展無錫運河沿岸的夜間風情和文化特色。
進入新時期,無錫對運河的整治與建設駛入快車道,抓生態,顯文化,建成了運河文化核心區域。如今,11.8公裡的環城古運河慢行步道已經貫通,從妙光橋出發,一路感受「串珠成鏈、閉合成環」的無錫古運河風光真乃幸事一樁。在無錫市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張中雲眼中,大運河與惠山古鎮關係密切。古鎮地處運河邊,是運河明珠,古鎮因運河而興,古鎮的建設也始終圍繞水做文章。據了解,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之一,惠山古鎮的建設規劃將依託豐富的祠堂資源,突出中國譜牒文化定位,寄託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情懷,彰顯家風家訓在當代的意義。而這也是惠山古鎮聯合申遺的要義所在。
今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根據《決定》精神,無錫把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到《無錫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中,旨在把大運河無錫段建設成傳古揚今的文化帶、綠色宜居的生態帶、享譽中外的旅遊帶。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無錫將高質量保護好文化遺存,制定保護管控清單;依託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周懷民藏畫館、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民樂博物館、絲業博物館、窯群遺址博物館等,發揮「環大運河文化場館群」的集群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
新模式
傳承共享遺址文化資源

放眼望去,曠野中,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樣,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有效地保護了墓群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無錫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新模式。9月28日,闔閭城遺址考古、保護與展示項目竣工驗收會順利召開。「項目方案自2014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准後,經多次深化修改完善,凝聚了全國相關專家的心血。2017年9月項目工程正式實施,2019年9月工程完工,而今終於迎來了省文物局的驗收。」細述闔閭城遺址的保護之路,市文廣旅遊局文物處處長宋保舵不禁發出如此感慨。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之一,無錫將闔閭城的保護利用融入到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努力實現文物保護、生態修復、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的相互協調,促進大遺址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代的傳承與共享。
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華東基地落戶無錫闔閭城考古遺址公園,位於闔閭城東北的龍山石城牆本體保護工程(一期)有序實施,這都為闔閭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增加了看點。鑑於闔閭城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長期以來以調查、勘探為主,並未開展主動性的考古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建議,闔閭城遺址在最新考古勘探成果的基礎上,要制定五年的考古發掘計劃,爭取納入國家課題。這一提議得到了市文廣旅遊局的積極響應。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透露,考古所將對闔閭城遺址護城河大型建築基址申請主動性考古發掘,結合本體保護,嘗試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展示。
闔閭城遺址的保護利用為鴻山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鴻山遺址是長江下遊的大型墓葬遺址,入列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開始提速。據鴻山遺址博物館館長逯俊寧透露,鴻山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工程總計將對46個土墩墓進行保護和展示,現已完成一大半。放眼望去,曠野中,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樣,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有效地保護了墓群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據悉,遺址的本體保護展示預計年底完成,同時還將開闢遊覽線路。鴻山這處「國寶級」郊野公園也將建成長三角地區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深度融合的典範、全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典範。
新創意
非遺保護注入活力與個性

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
一河通古今,一脈傳千年。無錫運河沿線也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9月,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無錫舉行,吉祥物「運來」吸睛無數。「運來」由江蘇省非遺創意基地百工造物和已接手無錫惠山泥人廠的耘林集團聯合開發,脫胎於國家級非遺無錫惠山泥人傳統造型「大阿福」,服飾融入了運河沿岸風物特徵及文化特色。兩個亦古亦今的泥娃娃「福運來」「喜運來」,是運河多彩文明的象徵,更傳遞著運河城市文旅發展融合共贏的美好祝福。在江蘇省文旅廳產業發展處處長陳勁松看來,通過創意創新,注入新生代的活力與個性,傳統非遺完全可以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通過創意創新,注入新生代的活力與個性,傳統非遺完全可以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才交會、江南文脈論壇、江南民間工藝展……重大場合上,少不了無錫非遺的「身影」。除了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演,非遺文創產品也是美不勝收。以旅遊為契機,錫劇、評彈、評曲等無錫非遺項目在遊客體驗互動上,不失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點睛之筆。事實上,以當代審美和文旅消費理念,喚醒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新時代「傳統文化元素」的心理期待,探索新消費時代下文化遺產向社會財產的轉化,應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熱題和努力的方向。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才交會、江南文脈論壇、江南民間工藝展……重大場合,少不了無錫非遺的「身影」。除了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演,非遺文創產品也是美不勝收。
2016年,無錫市財政專門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扶持無錫國家、省、市級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市文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已連續多年對非遺數位化、非遺工作室交流活動、錫劇進村進社區演出、非遺展示等非遺保護傳承項目進行了政府購買。當下,無錫已形成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新格局。目前,無錫完成了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第二批市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評審工作。非遺數位化保護記憶工程持續推進。與此同時,無錫將繼續完善非遺保護四級名錄體系,不斷探索以人為核心的非遺傳承新模式;加強對非遺項目中生產技藝的研發利用和推廣轉化,使文化遺產成為造福民生的文化產業鏈中的重要內容,讓非遺更廣泛地服務於無錫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張月 文/宗曉東 攝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無錫日報報業集團 聯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