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珍貴文化遺產 圓明園和它的十二生肖

2021-01-11 中國網
保護珍貴文化遺產 圓明園和它的十二生肖

時間: 2013-01-07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點睛】近日,年逾六十的成龍大哥帶來了他最新出演的第101部作品《十二生肖》,這部成龍自導自演的《十二生肖》被認為是今年賀歲最具賣相和商業氣質的電影。十二生肖獸首是整部片子的主線索,它們始終處在不斷地尋找與奪回的過程中,這其實就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尋找與捍衛!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流失海外一直以來都是國人的心頭之痛,這部《十二生肖》正是以此為構思藍本,呼籲社會尊重文物,共同保護全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

 

證過歷史的繁華與虛榮,但此時卻被遺棄在那裡。

 

它們曾經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遺物。

 

殘瓦頹垣,悽美依舊

 

北方的天空襯著寂靜的樹木和石群

 

眾所周知,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並劫掠了包括獸首在內的大量珍貴文物的次年,法國文豪雨果喊出這樣一句名言:「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位在法國家喻戶曉受人尊敬的人道主義者,希望法國有朝一日能「把這些贓物歸還被劫掠的中國」。這一善良的期望,言猶在耳。

這裡,是中華民族心頭一處永不癒合的傷口,任時空便幻,仍不時隱隱作疼,警示著億萬華夏子孫;它是深砌在人類古老文明大廈中的一方基石,歷久不磨;它是華夏民族之樹上一環深深的年輪,續接著母體永遠向上的歷程;它是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方舟,在文明演進的海洋上揚帆遠航。

文章來源: 紅網

 

相關焦點

  • 圓明園珍貴文物、歷史資料等集中亮相中華世紀壇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專電 「圓明重光——圓明園文化柏林展回國匯報展」25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大量珍貴文物、畫卷、模型、歷史資料等在此集中亮相。
  • 全套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人身"精仿像亮相(圖)
    據資料記載,「十二生肖獸首人身」像原是圓明園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噴水臺上的噴泉形象,是由義大利籍傳教士郎世寧設計的一座兼容東西方風格的「獸首人身水力鍾」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獸首人身像,頭部為銅質,身軀為石質,以盤坐之態作半月形分列噴泉左右,各銅像會按其所代表的十二個時辰,依次輪流噴水報時。
  • 四獸首「回家」引出圓明園文物話題(圖)
    但是,遺落在我國民間的圓明園文物畢竟是少數,大量的珍貴文物流失於海外,僅靠出資購買,並非長遠之計。楊先生無奈地說:「關鍵問題是缺少有關的國際法則和公約。」雖然我國已經參加了好幾個文物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但是,各個國際公約的回溯力和締約國十分有限。
  • 圓明園迎第一件獸首回歸,一文看懂它和十二生肖背後的故事
    馬首會在圓明園正覺寺的常設展「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上進行展出,用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100件文物講述圓明園和獸首的故事。預約參觀:在公眾號「圓明園遺址公園」中訂購正覺寺門票,票價10元。
  • 成龍為它跳火山,《十二生肖》中龍首有什麼來歷?
    不少人看過電影《十二生肖》,裡面有個鏡頭是大哥為了龍首銅像勇跳火山的場景,這個場景感人至深,而今天我們的就來一探這個龍首的來歷。龍首屬於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一部分,包括龍首在內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是清朝乾隆年間鑄造,由宮廷西洋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設計,宮廷匠師製作,是中西合璧的產物。郎世寧起初是要建造具有西方特色的裸體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覺得這有背中國的倫理道德,所以勒令重新設計。郎世寧考慮到中國的民俗文化,遂以十二生肖的坐像取代了西方噴泉設計中常用的人體雕塑。
  • 經過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
    這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同時也標誌著馬首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在圓明園正覺寺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馬首歸園,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
  • AR、VR技術走進文化遺產 「消失的文物」復原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技術以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給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傳播增添了更多可能,為體驗者帶來強烈的在場感和參與感,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數位技術讓圓明園 在線上「重生」
    11月10日,關於「重建圓明園」,國家文物局作出官方回應,已經讓圓明園備受矚目。簡單來說核心信息主要是兩點:圓明園被毀也是歷史信息的一部分,不支持實體重建。支持加強圓明園文化價值傳播工作,支持採用數位化等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盛景。  其實,這個呼聲頗高的數位化方案已經實施,而且取得了很不錯的成果。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十二生肖|馬首|中國國家博物館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首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圓明園的歷史記憶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聲名顯赫的皇家園林,主要是皇帝盛夏避暑、處理軍政事務之所,有「萬園之園」之稱。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但是夠了級別的,比如說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力度就要加大。如果說這個遺址範圍很大,你想在這個邊上修一條路過去,有時候我們也放,所以有時候建設部門和文物部門還是可以協商的。   讀書報:那麼,據您的觀察,目前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存在哪些問題?
  • 熱評丨馬首回歸圓明園,歷史故事裡有記憶更有情感
    從皇家私藏到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馬首銅像的故事既是一個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也是一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契機。 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鑄造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宮廷西洋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宮廷造辦處的匠師們精心製作,既揉合了東西方審美,也體現了我國宮廷匠師極高的工藝水準。
  • 時隔160年,馬首銅像今日回歸圓明園,背後的曲折故事你知道嗎?
    它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 百年輾轉,多番易主,馬首的歸家路經歷了多少崎嶇?它的夥伴們又有著怎樣的命運呢?馬首和它的夥伴們 馬首的家原本在圓明園海晏堂,得名於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國家決定修復,專家卻有意外收穫
    尤其是在我國非常著名的圓明園,更是遭到了殘酷侵略者的破壞。我們的後人沒能親眼目睹圓明園的美麗和壯美,但在圓明園模擬復原的畫面中,我們卻能看到它的壯麗和威嚴。圓明園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宏偉的藝術品,圓明園的建築風格是其他建築無法比擬的。這座宏偉的建築本應綻放出它的光芒和風採,卻被殘酷的侵略者摧毀。據有關史料記載,英法聯軍入侵頤和園時,不僅破壞了建築,還搶掠了許多文物。
  • 何鴻燊去世 圓明園遺址公園發文:愛國善舉永存心中,何先生千古
    何鴻燊慷慨捐贈圓明園獸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直接有力的促進作用,「流散文物回家」對傳揚中華文化、培植文化自信方面都有著深遠意義,文化遺產得以代代相傳。文章最後說,愛國善舉永存心中,何先生千古。2007年9月,何鴻燊再次以6910萬港幣購得圓明園馬首銅像,並在港澳地區公開展示,希望藉此帶動更多人參與保護中國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揚愛國愛民族意識。2019年11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何鴻燊決定將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給國家文物局,為其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圓滿句號。11月13日,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圓明園馬首回家,一個「水龍頭」為什麼是國寶?
    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馬首銅像與其他11尊獸首銅像一同流失海外。一尊馬首銅像,只是整座圓明園中一個極小的細部,如果當年圓明園沒有遭遇那場劫難,該給我們留下多少奇珍異寶和精美的建築啊。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透露,考古所將對闔閭城遺址護城河大型建築基址申請主動性考古發掘,結合本體保護,嘗試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展示。  闔閭城遺址的保護利用為鴻山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鴻山遺址是長江下遊的大型墓葬遺址,入列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開始提速。
  • 成龍曾為它們拍過電影:圓明園12生肖獸首的「藝術人生」
    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致使大批珍貴文物流落海外,其中四尊十二生肖獸首最引人關注,收藏家們開出天價競拍,更有奸邪的文物販子試圖偷盜這些國寶。他們以重金懸賞,邀請國際大盜JC(成龍 飾)協助尋寶。在險象環生的尋寶路上,JC被中國文物專家關教授父女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一向惜金如命的他在最後關頭放棄了金錢,轉而加入挽救國寶的隊伍,最終將尋回的獸首歸還中國。
  • 為什麼說圓明園不該重建?
    最近,關於重建圓明園的問題再次引起了討論。對於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國家文物局經商北京市政府答覆稱,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蹟,看起來卻是一副「未被保護」的樣子。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馬首回歸圓明園:我們與它們的相逢,便是使命!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這是紀錄片《圓明園》裡的一段解說詞。圓明園,一個刻在所有中國人心底的名字,無法抹去、無法遺忘。小時候,第一次知道圓明園時知道了它是已有缺憾的美,長大些知道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恥辱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