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技術走進文化遺產 「消失的文物」復原

2020-11-23 中國網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技術以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給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傳播增添了更多可能,為體驗者帶來強烈的在場感和參與感,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日前,由微信平臺「AR醬」「文博圈」主辦的科技與文保系列沙龍——文保領域AR、VR案例分享與交流會在北京舉辦,業內專家學者攜國內外AR、VR在文博領域的應用案例,向公眾展示了新技術如何讓「看不見、摸不著、體驗不了」的傳統文化轉化為情境化、可視化的數字文化形態。

融入文博衍生品

AR技術賦予了博物館和藏品以「活力」,使冰冷的藏品以鮮活的方式展現出來,具有較高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如今,文博類的AR卡片已出現在不少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中,如半坡博物館AR卡片、兵馬俑AR卡片、恭王府AR卡片、圓明園AR卡片等。用手機掃描這些AR卡片,即可在手機屏幕中獲取文物的三維模型,以及附加的聲音、文字和特效等,生動展示館藏文物,同時可以讓觀眾把文物「帶回家」,自己收藏或向小夥伴們展示,近距離地觀摩與研究文物。

2003年,故宮文化資產數位化應用研究所推出了其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宮殿》,通過手機等設備,觀眾可以從任意角度、全方位地觀賞太和殿,「像鳥兒一樣俯瞰故宮」。經過十幾年的製作,《紫禁城·天子的宮殿》系列已累計完成7部作品,在位於故宮端門的虛擬實境演播廳播放,每天吸引大量遊客。

集科教、旅遊於一體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運用AR技術,設計出適合兒童的互動小遊戲,通過《挑戰九星戰機》《3D飛機拆解組裝》《遊覽藏品中猜飛機》《空中加油飛行模擬》等各種各樣的體驗遊戲,向兒童介紹飛機相關的小常識,寓教於樂。

拓展博物館展示手段

「將AR、VR技術和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既不傷害文物,又為觀眾帶來精度高、交互性強的文化遺產展示。」聯想新視界科技有限公司數位化產品開發總監楊楠說。在山東周村,遊客佩戴VR眼鏡,不僅能參觀大染坊、喬家大院、周村燒餅博物館等8處景點,還能看到視頻、圖片等講解內容,全方位感知周村的歷史文化。據楊楠介紹,他們將周村景區信息定製化寫入產品模塊,通過VR、AR技術實現場景的自動識別、復原,將景區內容通過視覺、聽覺技術全方位展現,遊客即可產生「古今穿越」之感。

從靜態陳列物件、面板圖片、影片播放,到動手操作、觀眾參與。AR技術的出現使得博物館觀眾可以在虛擬和現實的層面進行互動。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經針對來自中國的兵馬俑展推出一款APP,通過AR技術,把展覽地點擴展到特定的虛擬領域,觀眾可以藉助智慧型手機看到許多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但有助於了解兵馬俑背景知識的景象。

2012年1月,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上線。隨著技術不斷升級,收錄的博物館也從原有的50餘家擴充到約1500家。利用AR技術手段將實體博物館搬到網上,通過音頻講解、實景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身臨其境地觀賞珍貴展品。同時百度也製作了28家VR博物館,包括三星堆博物館、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雲岡石窟、中國園林博物館等。

位於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的天堂遺址,是武周朝女皇武則天的禮佛堂。為重現唐朝建築技術的傑出成就,在遺址之上重建的新「天堂」於2014年建成開放,並通過3D影片、虛擬漫遊、全息模型投影等多種現代數位化手段,全面展現各個歷史時期洛陽風貌及相關歷史事件,使遺址展覽隨之鮮活起來。

復原、展示「消失的」文物

在現存文物中存在大量易損文物,它們或多或少出現了脆化、脫色、剝落等現象,即使經過人工修復仍然很難用於研究與展示。利用AR技術可以化解文物保護與展示的矛盾,既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要,又不會加速文物損壞。

今年5月,《「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該展覽藉助圓明園數字復原成果,選取圓明園正大光明、勤政親賢、方壺勝境、西洋樓等26個景區,通過「園居理政」「暢襟仙境」「西風東納」三大主題,多角度復現「萬園之園」的恢弘景色。並通過實體搭建與AR、VR等多種虛擬體驗相結合,使觀眾在展廳中便可看到「再現」的歷史場景,獲得沉浸式的虛擬遊覽。

2001年因戰爭而被炸毀的世界文化遺產阿富汗巴米揚大佛,2015年在中國的文保團隊的幫助下,進行十幾個小時的光影還原。他們通過三維光影投射技術,一比一重現了巴米揚石窟群中53米高的大佛。

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數字動畫、AR、VR等技術手段,使消失了近2000年的龐貝古城以數位化的形式「重生」,通過構建可視化、情境化的三維動畫、虛擬古建築場景、關鍵活態事件,並利用AR技術將這些數字內容疊加在現實的文化遺蹟環境中,使遊客能在龐貝古城的遺址中體驗背後的歷史情境。(連曉芳)

相關焦點

  • VR和AR的未來發展
    vr/ar的應用什麼是虛擬實境?虛擬實境技術(vr)是一種能夠創造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使用計算機生成一個模擬環境,它是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三維動態場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能夠沉浸在環境中,什麼是AR?
  • vr又稱靈境技術,是模擬虛擬環境中角色的真實表現
    vr在虛擬環境中構建交互虛擬世界,運用真實的人機互動手段,創造和構建具有真實感和臨場感的虛擬世界。vr裝置類產品目前主要涉及電商,醫療健康,新零售,廣告,旅遊,房產等行業領域。通過vr設備獲取用戶的真實信息,並通過ar立體化技術將用戶的信息3d化,再根據需要列印成vr產品,產品可擺放在用戶面前就可以直接觀看和使用,用戶可根據需要進行身體和頭部的轉動和旋轉,且隨時可以攜帶。主要用戶可以在遊戲中打怪,聽音樂,與虛擬世界中的人進行交互,獲取虛擬世界的信息反饋等等。通過「vr+ar」這一創新營銷模式,可以實現消費者體驗到ar應用的內容,ar應用可使消費者感受到真實的虛擬的感覺。
  • 文物醫生:復原青銅器耗時數月 修復紡織品小心翼翼
    復原青銅器耗時數月,修復紡織品小心翼翼  文物醫生 診療國寶  (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記者 竇瀚洋 洪秋婷 田先進 曹雪盟  讓千年織物重現風採,為殘損器物恢復原貌,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我們政府也早就開始遺產保護工作了,《文物保護法》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制訂,那時候,政府和一些專家開了一個好頭,但是等到經濟發展了以後,就出現了一些矛盾。比如在大規模的建設施工中,對文物造成的誤傷在我們國家簡直是數量驚人,那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不是成心破壞。但是很快《文物保護法》就出來了,我們國家、省、市縣的三級保護,搶救了一大批文物。建設要為文化遺產讓步。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主題活動之一,「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於今日(10月28日)下午在水井坊博物館舉行。屆時,來自中外的文化大咖們將圍繞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的主題進行深入探討。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今日起,有關AI/AR/VR/MR的知識你一定要知道
    ar 其次,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的簡稱。 vr 第三,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的簡稱。
  •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文化遺產--中國數字科技館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文化遺產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戰爭結束後,通過發掘發現了一些古人類化石,彌補了部分遺憾,化石的分散或丟失並沒有影響遺產的科學價值。周口店遺址承載了人類進化的歷史證據,傳遞和保持了其真實性的歷史信息,促進了人類起源的持續性研究。遺址的化石地點和周邊環境均得到妥善保護,保護工作在設計、材料、方法、技術等方面遵循文物保護原則。
  •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點「潮」!本報參與直播的「雲考古」,吸引...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顧雲鵬、黃敏、李紅)走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雲考古」、雙語直播向全球推介武漢……湖北省文博系統圍繞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活動主題「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充分利用媒體融合傳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這個遺產日顯得有點「潮」 。
  • 將用AR、VR技術來展示
    ,特別是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視察以來,「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圍繞文物工作方針履職盡責,堅持保護文物、發展文化、傳承文明,落實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任務,文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最高檢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作為公益訴訟重點領域持續推進,加強與相關行政機關的溝通協作,針對該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強化案件辦理,注重辦案實效,推動法律完善,加強案例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2019年年會在足召開
    )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文物管理機構代表、遺產地代表、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機構代表及專家共120餘人齊聚大足,交流分享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監測的先進經驗。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遺產司)世界遺產處處長肖莉,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解冰,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幸軍;區委書記章勇武,區長李步彬,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魏中武,副區長錢虎等出席會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副主任趙雲主持開幕式。
  • vr虛擬實境技術原理是什麼
    現在VR越來越火了,既有價格幾元錢的眼鏡盒子,也有幾千塊的VR一體機等等,讓人很是詫異,那麼到底vr虛擬實境技術是什麼東西呢?vr虛擬實境技術原理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虛擬實境這樣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的技術?一起來看看下面對vr眼鏡的核心技術的詳細解析!
  •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機集團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發揮下屬科研院所的綜合性勘察設計優勢,堅持「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用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 「VR、AR」也在不停發展進步!
    近日,國家大劇院推出全球首個「8K+5g」直播,又一項「新技術」進入文化博物館領域,助力文化傳播。目前,人工智慧(AI)、增強現實(AR)、虛擬實境(VR)、agent交互、三維模型、720度視景等新技術在文化、博物館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科技賦能深化了博物館與觀眾的深度互動。
  • 晉江檢察安平橋公益保護入選最高檢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其中福建省晉江市檢察院督促保護安平橋文物和文化遺產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
  • 技術科普:VR、AR、MR的區別
    原標題:技術科普:VR、AR、MR的區別 近日, 獲得谷歌5億美元融資的技術公司Magic Leap在WSJD展會中放出了一段實錄視頻,引起不小騷動。如今,也有媒體稱他們為MR公司,那麼VR、AR、MR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凝聚了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在歷史傳承中成為大至國家、民族,小至城市、個人的「血脈」和「靈魂」,成為可以感知的民族精氣神、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廣西來賓市發布《來賓市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條例》明確指出,忻城土司文化遺產,包括忻城土司文物和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忻城土司文物是指現今遺存的,體現忻城土司制度實施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生活等活動,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與忻城土司文化相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目前管理處歸文物部門管理,而後者作為文博技術部門主要提供技術指導,在遺產的綜合管理方面缺乏科學知識和技術,難以實現對遺產管理具體實施者的有效監督和指導。  3、從技術性管理到衝突管理  文化遺產管理經常被認為是一個技術過程,但隨著文化遺產捲入市場經濟體系中,文化遺產的利益相關者範圍擴大,僅僅技術管理已不能適應現代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需要。文化遺產管理的核心已經轉變為衝突管理。
  • 中國移動咪咕七大展區亮相第十三屆文博會 5G+AR/VR創新文化全場景...
    在5G+AR/VR的技術加持下,文旅產業又將有怎樣的創新體驗場景?12月4日至12月7日,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將5G+文旅體驗館搬進了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交上了5G在文旅產業應用上的「答卷」。在全方位展示T.621產業聯盟應用成果的同時,也為用戶帶來了創新文旅全場景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