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2020-12-05 中國西藏網

  [關鍵詞]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利益相關者

  [ ]文章從管理者、當地社區、全體公眾及旅遊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分析了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調整或變革上級管理機構、加強組織內部能力建設;擴大遺產保護範圍;加強社區參與;完善旅遊闡釋系統、推動遺產旅遊核心的轉變等具體對策。

  [中圖分類號]K928 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003(2006)04-074-08

  一、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現狀

  (管理體制與管理者

  1、管理機構及人員構成

  目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基本上是行政事業單位,歸文物部門管理,布達拉宮也不例外。

  198811月布達拉宮管理處成立,為縣級單位,在人事安排方面直接歸自治區文化廳管,在文博業務方面接受自治區文物局的指導。

  布達拉宮管理處作為保護、管理布達拉宮的專設機構,是具體落實政府保護管理布達拉宮行政政策的職能部門,直接擔負著保護管理布達拉宮的職責和任務。

  布達拉宮管理處核定人員編制為50人,目前有正式職工48人,分屬行政辦公室(包括財務室)、安全保衛科(包括技防總控制室、水電工作組)、文物研究室、文物保管科、宣傳接待科、維修科等6個科室。由於安全工作是遺產保護的重點,安全保衛科配備人數較多,有正式職工19人,約佔總人數的40%,其次為行政人員9人,其他科室均在35人。

  2、資金來源與分配狀況 (1)資金來源狀況 布達拉宮管理處作為差額事業單位,正式幹部職工的工資80%由國家支付,20%為自籌資金。布達拉宮總體收入中90%左右為自身收入,其中主要是門票收入;總收入10%左右為外部投入,主要是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撥款。中央政府平時幾乎沒有財政撥款,但曾有過兩次大型維修經費撥款,投資巨大,總額超過2億元。

  (2)資金分配狀況

  布達拉宮管理處每年總收入的40%上繳自治區財政廳,為布達拉宮保護專項基金;60%用於其他開支,其中35%左右用於相關人員工資,包括正式職工20%的工資(其餘80%由國家撥款)以及香燈師和臨時工的工資;25%左右用於布達拉宮日常維修。

  (遺產保護與公眾利益

  199412月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200011月和200112月大昭寺和羅布林卡先後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1、保護法規的制定

  199711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保護布達拉宮的專項法規——《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布達拉宮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緩衝地帶。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根據該管理辦法制定了《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並:於2001年批准實施。布達拉宮管理處在此基礎上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和責任制。

  2、保護與維修工作的開展

  布達拉宮作為一個博物館型的文化遺產,建築保護和器物保護是工作重點。布達拉宮管理處自成立以來,對宮內文物及建築的日常保養維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建築保護方面成立了維修科,常年配有木工、畫工、石匠、縫紉等工種50多名人員。在器物保護方面,布達拉宮管理處已對16個殿堂、5個文物庫進行了清理。到目前為止,布達拉宮90%的文物已經有了自己的「個人檔案」。

  3、遺產安全管理狀況

  在遺產安全設施方面,布達拉宮於1994年安裝了電視監控設備和防盜自動報警系統,2001年又安裝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備,進一步加強了安全保護工作方面的硬體設施建設。在安全管理的人員配備方面,布達拉宮管理處為每個殿堂至少配備一名香燈師,進行現場防火、防盜監控;同時西藏自治區政府為布達拉宮配備了一個消防中隊,專門負責火災預防工作。

  布達拉宮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布達拉宮管理處、自治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在保護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方貢獻與當地人利益

  1、布達拉宮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布達拉宮每年財政收入中有40%上交自治區財政廳保管,但這筆資金原則上只能用於布達拉宮的保護和維修,因此對地方經濟沒有直接貢獻。然而作為西藏重要的旅遊景點,布達拉宮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旅遊乘數效應。

  2、滿足本民族的宗教需要方面

  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提出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要把原住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布達拉宮在保障原住民的利益方面是比較成功的。

  由於西藏經濟尚不發達、城市人口較少、總人口的大部分仍為農牧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布達拉宮對藏族朝聖者僅收取一元門票。在旅遊發展過程中,雖然朝聖者和旅遊者在對空間的使用方面不時發生衝突,但布達拉宮管理處並沒有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朝聖者的利益,而是通過不斷協調實現了兩者共存,比較好地滿足了朝聖者的利益。

  旅遊管理與旅遊者利益

  1、布達拉宮旅遊接待狀況

  布達拉宮作為西藏具有代表性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著大量旅遊者前來參觀。隨著西藏旅遊業迅速發展,布達拉宮接待的旅遊人數也逐年增多,進入21世紀以來,每年人數都在10萬人次以上,並且呈快速增長趨勢(見下表)

布達拉宮年度旅遊人數匯總表

  旅遊門票收入是布達拉宮的主要收入。20世紀90年代以前布達拉宮旅遊門票價格非常低,1990年時門票每張僅為7元,存在管理和保護經費嚴重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不足的現象。90年代以後,旅遊門票價格進行了多次調整,目前價格為每張票100元,每年門票收入達到千萬元以上,為日常管理和保護工作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金。

  2、旅遊設施的建設狀況

  布達拉宮在旅遊設施方面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旅遊車道的修建。為了方便旅遊者,20世紀90年代初將原來的下山道改建為車道,旅遊者可以乘車上山,從後門進入布達拉宮參觀。

  (2)旅遊休息廳及配套導遊設施的建設。布達拉宮內部開闢了旅遊者休息室,並設置旅遊紀念品專櫃;90年代中期製作了遊覽指示牌、殿堂解說牌,並進行了3次更新,目前配有藏、漢、英三種文字;2004年配備了漢語語音導遊機。

  (3)導遊手冊的編寫。在導遊手冊方面,編有布達拉宮遊覽線路圖、解說詞、《布達拉宮遊覽指南》等。

  3、旅遊宣傳與促銷狀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世界文化遺產地盡最大可能實現公眾可及性,然而布達拉宮由於旅遊者容量超標,近年來在旅遊宣傳和促銷方面採取了不主動的消極策略。這種現象在許多其他國家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也存在。目前布達拉宮的旅遊宣傳和促銷僅由旅遊部門組織開展,是西藏整體旅遊宣傳和促銷的一部分,布達拉宮管理處對此採取不支持、不幹預的態度。

  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衝突及解決

  1、遺產保護與旅遊者、朝聖者的衝突及解決

  (1)衝突狀況

  近年來布達拉宮旅遊人數呈上升趨勢,每年接待旅遊者和朝聖者50多萬人次,日均1500人次左右,而且每年還在以30%的速度增長。每年旅遊旺季旅遊者絡繹不絕,經常出現客流量過密過擠的現象,目接待旅遊者和朝聖者最多時達到5000人。

  按照參觀宮殿全程需3小時,人均重量60公斤計算,布達拉宮主體建築在同一時間內需承受45噸以上的重量,其安全受到了來自人類自身的威脅。另一方面,由於朝聖者在朝聖過程中根據傳統習慣經常會手持明燈和香火,對布達拉宮裡的木結構建築帶來防火隱患。

  (2)解決狀況

  在解決遺產保護與旅遊者和朝聖者的衝突方面,布達拉宮管理處採取了延長遊覽時間及限制旅遊者數量等措施。

  布達拉宮管理處於2004年開始在每年旅遊旺季(510)對旅遊者進行數額限制,每日接待遊客850人次,平均每30分鐘內進入50人,通過分散客流來減輕了建築物的承載壓力。同時又保證了遊客的參觀質量。

  在朝聖活動方面,1998年以後管理處對佛殿內酥油燈的燈芯進行了數量限制,同時實行禁止朝佛群眾手持明燈和香火等措施,並通過教育和宣傳得到了廣大朝佛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2、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衝突及解決

  (1)衝突狀況

  布達拉宮是一座城市文化遺產建築,坐落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的中心,是這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根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中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布達拉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一個單體建築,其周圍環境的協調也十分重要。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由於不斷發展的城市建設,布達拉宮周邊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建設性破壞,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的建築或構築物在高度、體量、色調、風格等方面與布達拉宮建築風貌根本不符合,已嚴重影響了布達拉宮的環境風貌及通視效果。

  (2)解決狀況

  近年來在保證布達拉宮「真實性」和「完整性」面西藏自治區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為整治布達拉宮周邊環境已經拆除布達拉宮後面龍王潭公園內的遊樂設施,對布達拉宮以東現代化建築的外進行了藏式改造,力圖形成一個完整的遺產環境。同時還拆除了布達拉宮廣場中的現代建築,並完成了廣場重建,新廣場力圖與布達拉宮的建築風格協調,成為布達拉宮概念的延伸。同時為保證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布達拉宮腳下的雪村也已完全交付布達拉宮管理處管理。

  3、旅遊者與朝聖者的衝突及解決

  在世界文化遺產管理中,經常存在當地人與旅遊者在遺產使用中的優先權問題。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原本為當地人所使用的許多場所正面臨著來自旅遊者和旅遊業的壓力。在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如何維護當地人的利益是每個世界文化遺產都面臨的問題。

  (1)衝突狀況

  9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對布達拉宮的利用方面旅遊者和朝聖者$3tT明顯的衝突。由於旅遊者從布達拉宮的後門乘車上山參觀,而朝聖者從正門進入,這樣兩者的遊覽線路正好相反,在各個殿堂內旅遊者與朝聖者迎面相對,使得本來狹窄的殿堂更加擁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空間利用上的衝突,不但影響了朝聖儀式的開展,同時也影響了旅遊者的遊覽體驗。可以說作為外來人員的旅遊者影響了作為當地人的朝聖者對布達拉宮的使用。

  (2)解決狀況

  布達拉宮管理處在解決旅遊者與朝聖者的衝突方面是比較成功的,其具體措施是調整開放時間。管理處對旅遊者和朝聖者的開放時間進行過多次調整,在具體時間方面,作為當地人的朝聖者在旅遊旺季(每年的510)對作為客人的旅遊者做出了妥協。最近一次調整是在20035月,旅遊者的參觀時間調整為每日9001800點,其中9001230點旅遊者比較集中,對朝聖者關閉;而對朝聖者開放時間為每日1300--1800點,這一時段內旅遊者較少,對朝聖活動影響較小。通過錯開參觀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雙方的衝突。

  二、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者方面

  1、缺乏科學的管理監督機制

  布達拉宮管理處的管理人員既是布達拉宮的直接管理者,也是布達拉宮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在管理過程中他們既要滿足自身的權益要求,同時也要滿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這就需要一個科學的監督管理機制來保障兩者的平衡。

  目前管理處歸文物部門管理,而後者作為文博技術部門主要提供技術指導,在遺產的綜合管理方面缺乏科學知識和技術,難以實現對遺產管理具體實施者的有效監督和指導。

  2、管理觀念需要轉變

  實現保護、科學研究以及教育等三大功能是布達拉宮目前管理工作的主導思想,其中保護是第一位,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教育,然而當前的社會現實對這一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於布達拉宮功能的不斷擴展,其利益相關者範圍不斷擴大,只有分重點、分層次的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協調利益相關者的關係,才能保證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3、人才結構不合理

  目前布達拉宮管理處存在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影響了管理水平。現存主要問題是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和職稱結構不合理:學歷水平整體偏低,大學本科學歷僅有8人,佔總人數16%;大專學歷6人,佔12%,兩者相加也只有28%;中專學歷6人,佔12%;高中及以下學歷28人,佔60%。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中文博專業、藏文專業、會計專業各3人,缺少古建築專業、文化遺產管理專業人員。職稱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中中級職稱僅有3人;初級職稱6人。由於管理處是保護和管理的具體實施者,管理人才的素質影響著遺產管理的整體水平。

  公眾利益方面:「點」狀管理存在弊端

  目前布達拉宮是「點」狀管理,即布達拉宮管理處的權力僅限於布達拉宮保護範圍內。《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及《(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中都規定了布達拉宮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處對保護範圍即布達拉宮圍牆以內直接管理,但對於建設控制地帶沒有管理權,因此出現了建設控制地帶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布達拉宮已經成了現代化城市中的一座孤島。

  同時完整的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只包括布達拉宮單體建築,還包括羅布林卡和大昭寺,它們都屬於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展項目。但在實際管理中三個單位各自為政、互不相干,而且在行政隸屬關係上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歸文物部門管,大昭寺歸宗教部門管,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系統實際上是三個單位的「點」狀管理,缺乏整體和系統的觀念。

  當地社區方面:社區參與機制有待完善

  世界文化遺產管理中利益相關者的權利並不是均等的,當地社區應該具有非常重要的權利。當地社區是抵制世界文化遺產同質化和全球化的直接作用者,因此在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遺產管理過程中的社區參與問題已經成為遺產研究中非常有意義並且日益國際化的問題。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在社區參與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本民族的社區參與機制不完善

  布達拉宮在社區參與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功的經驗.例如管理人員全部是藏族,在管理決策方面能夠注重遺產保護,並考慮當地人利益,協調當地人與旅遊者的衝突,實現兩者友好共存。但目前社區參與範圍過窄,缺乏民間社團參與管理和協商的機制。前幾年就有一些藏族學者提出要保護布達拉宮周邊環境,反對周邊過度建設,但由於缺乏社區參與機制,他們的建議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質疑,才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並作了整改。

  2、遷入居民的社區參與機制缺乏

  西藏是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為藏族聚居區,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繁榮,遷入人口的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在布達拉宮的管理過程中,遷人居民的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遷入居民來說布達拉宮成為一個昂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去布達拉宮參觀必須購買全額旅遊門票。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由於門票昂貴許多人只去過一次.有的人甚至從沒去過,這不利於遷人人口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也不利於民族團結。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應加強與遷入居民的溝通,適當考慮他們的利益,為其創造了解當地文化的機會。

  旅遊管理方面

  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保護和旅遊利用是目前各國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布達拉宮管理處在旅遊管理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主要表現為旅遊軟硬體設施的配置,以及通過對旅遊和朝聖時間的多次調整,增強了遊客體驗並提高了遊覽效果。但在遺產旅遊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旅遊管理環節薄弱

  在傳統管理觀念的影響下,布達拉宮的旅遊管理缺乏長遠規劃,旅遊管理環節薄弱,目前管理仍以「保護」為核心,沒有形成利益相關者管理理念,缺乏旅遊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和知識,不利於布達拉宮旅遊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遺產闡釋和展示方面的內容較為簡單,對遺產價值的闡釋有待進一步深化,同時還需加強遊客教育方面的內容。

  2、缺乏與旅遊部門的合作

  目前我國旅遊部門和文物部門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存在很深的成見,彼此存在對立情緒,缺乏溝通和合作,影響了遺產管理中旅遊接待工作的健康開展,布達拉宮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布達拉宮管理處與旅遊部門缺乏聯繫與溝通,近10年來僅在2004年與自治區旅遊局進行過一次溝通,旅遊部門對布達拉宮的旅遊開展情況一概不知,更不用說進行指導了。這種局面不但不利於布達拉宮旅遊管理工作的開展,也不利於西藏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三、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對策

  布達拉宮在協調利益相關者的關係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在進行遺產保護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相關者的權益要求,但對於布達拉宮來說,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著許多挑戰,許多方面還需要修正和創新。

  樹立利益相關者管理理念

  世界文化遺產使命的擴張使得其利益相關者的範圍不斷擴大,協調利益相關者的關係,滿足其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要求併合乎倫理地對待其他利益相關者,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核心內容,因此世界文化遺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利益相關者管理的理念。從傳統管理理念向利益相關者管理理念的轉變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1、從單一目標管理到多重目標管理

  如今市場經濟將許多資源逐漸捲入市場體系之中,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發生了變化,[2]文化遺產管理目標也從傳統單一目標向多重管理目標轉變,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遺產保護的共同實現。

  2、從看家管理到經營管理

  傳統的遺產管理主要是看家型,注重對遺產的保護。而隨著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不斷擴張,僅僅從看家的角度對文化遺產進行管理已不能滿足社會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管理者必須轉變觀念,從看家管理到經營管理。這就需要管理者不僅僅局限於組織內部的工作,還要考慮組織的外部環境、長遠目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目標。

  3、從技術性管理到衝突管理

  文化遺產管理經常被認為是一個技術過程,但隨著文化遺產捲入市場經濟體系中,文化遺產的利益相關者範圍擴大,僅僅技術管理已不能適應現代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需要。文化遺產管理的核心已經轉變為衝突管理。衝突管理中必須要全面協調其他相關者的利益,因此與利益相關者的協商成為遺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

  管理體制和管理者方面的對策

  1、調整或變革上級管理機構

  布達拉宮是我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一直歸文物部門管理,1994年列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後仍然維持過去的行政關係。從目前布達拉宮的功能及管理狀況看,歸文物部門管理的現狀已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布達拉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存在著多重目標和功能,而作為上級主管的文物部門只能在文博業務方面進行指導,難以滿足遺產管理要求,因此有必要調整或變革世界文化遺產的上級管理機構。如果繼續由文物部門管理,那麼文物部門就必須對自身職能作出調整,擴大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監督和指導範圍。另一種方法是成立專門的世界遺產管理部門,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綜合管理,目前國內已有學者提出借鑑歐美國家的先進經驗成立國家遺產管理局。

  2、加強內部能力建設,優化人員結構

  由於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個多目標體系,文化遺產管理機構作為其中的重要力量,其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著遺產管理的質量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需要加強其內部能力建設、優化人員結構。

  內部能力不足是我國文化遺產管理機構面臨的普遍問題,布達拉宮也不例外。在新管理觀念的指導下,遺產管理能力將包括制度體系建設、遺產保護、旅遊管理、與社區的協調、與外部的關係、學習創新等方面能力。_d]遺產管理機構需要從這些方面人手,對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培訓,提高員工素質。

  針對布達拉宮的管理人員結構,一方面需要提高現有人員的知識水平,主要採用送出去培養的方式;另一方面需要調整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配備文化遺產管理專業、旅遊專業、社會學/人類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從而推動遺產管理工作從多角度開展,真正落實利益相關者管理。

  布達拉宮公益性方面的對策:擴大保護範圍。實現從點到面的保護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必須注重對其周邊環境的保。許多國際性文件中都曾提到這一觀點,如《關於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第24條:「古蹟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由時間和人類所建立起來的和諧極為重要,通常不應受到幹擾和毀壞,不應允許破壞其周圍環境而孤立該古蹟」。在許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這一觀點也得到落實,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已不再局限於單體的文物古蹟或歷史建築本身.而是擴大到周邊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從點的保護擴大到歷史地段的保護。[5]也就是說,從文化遺產單體保護演進到其對自然環境、歷史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綜合性保護。有關部門應制定遺產管理的長遠發展目標,將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列入城市發展計劃,重視其整體環境。

  在加強世界文化遺產體系的完整性方面,應改變布達拉宮管理處、羅布林卡管理委員會和大昭寺管理委員會等三個單位的獨立關係,建立新的遺產管理機構.擴大管理範圍,將布達拉宮與大昭寺、羅布林卡一同管理,使世界文化遺產不是一個簡單的點,而是通過點的連接形成管理街區,不但可以保護單體遺產點,而且可以保護其文化及物質環境。

  保證當地人利益方面的對策:完善社區參與機制

  社區參與對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社區參與,可以加強合作、減少衝突,有助於管理者更好的了解社區需要,也有助於杜區了解遺產管理的使命及管理者的觀點,有利於實現「多贏」的效果。在澳大利亞,隨著協商/諮詢制度在遺產管理中逐步確立,社區參與已經作為遺產管理的一部分被廣泛接受,社區啟動及社區經營項目也開始形成。[6]

  布達拉宮社區參與機制的完善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加強與當地社會團體的交流,聘請多學科的學者和專家為外部專家顧問團成員,指導和監督布達拉宮遺產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強與遷入居民團體的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並考慮他們的利益。如在目前的管理中,可考慮在淡季對當地遷入居民採取優惠票價,鼓勵他們參觀布達拉宮,這將有利於加強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實現文化遺產的教育功能。

  旅遊管理方面的對策

  目前由於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資金短缺,政府財政撥款數額較少。旅遊收入成為文化遺產管理機構的主要收入,因此旅遊者成為文化遺產重要的相關利益者。在現代遺產管理中如何保證旅遊者的利益,成為遺產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布達拉宮管理處的旅遊管理意識、技術和水平尚不能適應文化遺產現代化管理的需要,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制定旅遊發展規劃

  布達拉宮與許多世界文化遺產一樣,缺乏旅遊管理的長遠目標和規劃,缺乏旅遊基線數據及旅遊影響評估手段,管理隨意性大。布達拉宮要實現旅遊管理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就必須要依據遺產管理的總體目標,制定詳細的旅遊發展規劃。

  2、完善闡釋/解說系統

  闡釋/解說在文化遺產旅遊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旅遊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戰略,也是增加旅遊產品價值的有效方法。[7]通過有效闡釋,一方面可以加強旅遊者對文化遺產獨特性和文化意義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旅遊者的旅遊體驗,因此在世界文化遺產管理中建立解說/闡釋系統非常重要。

  布達拉官原有的解說系統主要是景點介紹,缺乏布達拉宮遺產地位及遺產保護方面的知識介紹,因而許多旅遊者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內容了解不多.經常出現觸摸佛像、私自拍照等破壞世界遺產的行為。布達拉宮需要在闡釋/解說系統中增加相關內容,加強旅遊者的遺產保護意識。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建立遊客感知系統,通過導遊服務、景區引導系統、旅遊活動等構成遊客的感知教育系統,在各環節有意識地設計對旅遊者的教育信息,使遊客明白遊覽的責任和行為規範。[8]

  3、建立旅遊信息服務中心

  在布達拉宮腳下的雪村內建立旅遊信息服務中心,採用傳統展示和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法為旅遊者提供服務。這樣一方面可以向遊客全面展示布達拉宮的文物及歷史,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布達拉宮木體建築由於遊客過多而承受的壓力。

  4、推動遺產旅遊核心的轉變

  為了保證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布達拉宮管理處應與大昭寺管委會、羅布林卡管委會聯合,在文物部門的支持下與旅遊部門、自治區政府和拉薩市政府進行多方合作,共同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核心的轉變,即由點擴大到面。推動遺產景點旅遊向遺產目的地旅遊轉變。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媒介,發展相關產業,大力推動老城區或西郊娛樂活動的開展.從而將旅遊經濟收益的關注點從文化遺產轉向其他行業,擴大文化遺產旅遊的乘數效應。

  註:筆者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的仁青局長、薛菲副局長,自治區旅遊局的李立華副局長.布達拉宮管理處的強巴格桑處長、丁長徵副處長、瓊達科長等領導的大力支持,特向他們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Graeme EvansLiving in a World Heritage CityStakeholders in the Dialectic of the Universal and ParticuI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28(1)117135

  [2][4]羅佳明,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097。

  [3]Bob MckercherHilary Cros.  Cultural Tourismthe Parter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New York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20025859

  [5]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 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134。

  [6]Laurajane SminthAnna MorganCmmunity-driven Research in CuI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the Waanyi Women’s History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39(1)6580

  [7]Gianna Moscardo and Barbara Woods.  Managing Tourism in The Wet Tropics World Heritage Area. Eric Laws,Bill FaulknerGianna Moscardo. Embracing the Management Change in Tourism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 Ront LedgeLondon1998

  [8]鄧明豔,構建世界遺產旅遊教育體系保護世界遺產[J].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12)

(責編: 叢振斌)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16](二)中國大運河保護管理現狀1、保護管理的法律規章關於中國大運河保護管理的法律規定主要來源於三個層面,分別是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部門和地方條例規章以及各類保護管理規劃。1996年哈德良長城管理規劃(1996-2001)編制完成,是英國第一個完成管理規劃的世界遺產。2002年、2008年分別進行第一輪和第二輪修編。[20]哈德良長城管理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世界遺產及背景環境說明、遺產地相關利益分析、建築評估及重要性陳述、對上輪規劃的評估、影響世界遺產地的管理問題、政策、行動建議及規劃實施6個方面。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2019年年會在足召開
    )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文物管理機構代表、遺產地代表、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機構代表及專家共120餘人齊聚大足,交流分享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監測的先進經驗。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遺產司)世界遺產處處長肖莉,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解冰,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幸軍;區委書記章勇武,區長李步彬,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魏中武,副區長錢虎等出席會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副主任趙雲主持開幕式。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歐洲國家世界遺產中絕大部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比例很小,而我國,這個比例較小。在歐洲的文化遺產中,大部分為教堂和古蹟遺址,其建造時間久遠,所以對於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歐洲國家所要面臨的問題。因為地方政府在考慮本區域的經濟發展中難以擺正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這個問題在我國的遺產管理和保護方面體現得很明顯。筆者曾經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本科生講《旅遊文化學》時,帶領學生分析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遷問題。北京為了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位於老城區的一些胡同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其中就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內的眾多名人故居。
  • 專題|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
    專題導語 遺產研究的興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發起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21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始將遺產研究推上了新的臺階。
  • 遊覽布達拉宮需要了解這5件傳說,讓很多遊客很意外!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西藏著名之地「布達拉宮」。小編徵集了以一些問題和答案:為什麼50元人民幣反面用布達拉宮?網友1:因為布達拉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嘛~ 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就設成背面了。網友2天外飛虎啊:應該是藏族的含義吧。網友3:解放布達拉宮,也是西藏的標誌。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二、運河遺產挖掘與保護管理大運河(紹興段)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其現狀格局是經過歷代持續地治理、利用而形成的。近年來,大運河(紹興段)的遺產挖掘和保護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為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一)深挖遺產資源,做好保護規劃大運河(紹興段)的遺產調查工作,開始於2008年年底。
  • 世界遺產「過度旅遊」矛盾凸顯 客流時空分布亟待平衡
    1日至2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行。來自美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近200位專家學者,共同交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最新成果,探討在做好其保護的基礎上,科學、可持續發展旅遊產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內維爾·阿根紐表示,大量遊客湧入世界遺址「過度旅遊」在全球是普遍存在的。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讀書報:現在,保護世界遺產、人類遺產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共識。我們在努力做,現在也還可以號召社會上的人,比如說一些企業家出錢來搶救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我有一個建議,政府應該成立基金會,踏踏實實規規矩矩做善事做好事的企業要給他一個減免稅的政策,各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一些政策。   讀書報:由此還有一個問題,誰來保護遺產的問題。中國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專業保護者寥寥。
  • 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本文通過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針對性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完善內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參考。水利工程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 土壤汙染治理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土壤汙染;存在問題;治理對策 一、當前土壤汙染治理現狀目前我國耕地汙染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點多、量大、面較廣。我國汙染耕地汙染區域主要為工礦企業周邊農區、汙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和南方酸性土水稻種植區等。以重金屬汙染為主,鎘汙染最為普遍;二是總體可防可控可治。
  • 義大利文化遺產保護體制:分散管理下特設監督人
    義大利是世界上文物古蹟最多的國家,它所倡導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管理方式不僅是管理該國龐大遺產的重要基礎,在國際遺產保護的前沿領域也有著重要地位。從國家層面看,無論是文物監督人的引入,還是細緻的文化遺產保護科研成果都十分值得關注。
  • 布達拉宮的這兩個神秘傳說,流傳了1300多年,至今都沒有合理解釋
    眾所周知,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還有很多奇妙的建築物,如西藏的布達拉宮。布達拉宮非常壯觀,成為我們50元紙幣的背景,曾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成為旅遊景點,吸引了很多人來打卡,可以說很受歡迎。布達拉宮的歷史也很悠久。
  • 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2005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目前中小企業有4 240多萬戶,佔全國企業的99.6%,中小企業銷售額佔所有企業銷售總額的58.9%,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佔國家GDP的58%左右,稅收佔48%左右,專利佔全國專利的66%,新產品佔全部新產品的82%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項目的申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及實施保護的積極態度和創新務實的保護實踐。2004年8月,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成為最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
  • 世界文化遺產在北京,這7個地方一定要去看看!
    世界文化遺產究竟指什麼?你了解嗎?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中國在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行列,至今已有55項中國世界遺產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其中世界文化遺產有32項,其中北京有7項。這七個地方你都去過嗎?
  • 工業園區汙水治理設施管理現狀及對策——以南通市為例
    工業園區汙水治理設施管理現狀及對策——以南通市為例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工業園區經濟迅猛發展,企業汙水排放需求越發增大,園區配套的汙水治理設施能力不足、維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愈發凸顯。本文系統分析了南通市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結合國家專項排查整治行動,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與建議,明確了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為汙水處理設施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相對集中,是加強環境管理的有效方式,企業組群有利於汙染集中控制及治理。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二是非遺保護與非遺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即是對非遺進行整體性的研究與保護,還是將非遺從地方語境中剝離出來,使之成為公共文化空間中的展品。 (三)關於非遺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即如何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語境中對非遺展開整體性的研究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民俗學界倡導將民俗事象還原到生活世界中進行研究。
  • 保護布達拉宮,也得懂氣象?
    (哎鴨,又可以漲知識啦)不過一個氣象小編的自我修養,當然不止是看節目。第三期節目講述了西藏布達拉宮推選的三件國寶,法王洞文成公主像、《四部醫典》布達拉宮版、《清代布達拉宮紅宮修砌圖》,從不同切面,傳遞著同一曲團結的頌唱。
  • 我國水利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下面,我從我國的基本水情及水利建設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等方面,作一簡要匯報。一、我國的基本水情及水利建設現狀(一)我國的基本水情我國南北跨度大、地勢西高東低,大多地處季風氣候區,加之人口眾多,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水情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均佔有量少。
  • 世界文化遺產——天壇
    概況   中文名稱: 天壇  英文名稱: Temple of Heaven  編號: 200-021  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外壇西部偏南有附屬建築「神樂署」(管理祭祀樂舞)和「犧牲所」 (圈養牲只)。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是一座三重簷攢尖頂圓型大殿。該殿是按所謂「敬天禮神」的「天數」而建的。殿高九丈,取「九九」陽極數之意。殿頂周長三十丈,表示一個月有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