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1-24 中國文明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以此為標誌,短短十幾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初始的比較單一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在具有自覺性的科學保護的道路上邁進。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是顯著的,其保護實踐顯示的意義,產生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首先,我國重視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間的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該組織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急需保護瀕危項目和保護實踐示範項目最多的國家。通過項目的申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及實施保護的積極態度和創新務實的保護實踐。2004年8月,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成為最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相關機構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通過展覽、演出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讓世界看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僅很好地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保護工作的宗旨,也以自己的實踐推動了世界範圍內保護工作的開展。201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培訓中心在北京成立,既說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保護工作成績的肯定,也說明了「中國經驗」的傳播,對促進世界範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的意義。

  第二,重視推進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和實施,是我國文化領域的重要事項。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領域的第二部法律(此前只有《文物保護法》)。該法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了整體性的規定,奠定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科學性、規範性和持久性開展的基礎,也標誌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走上依法保護階段。

  「非遺法」頒布之前,在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其中包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兩個文件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首次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布的指導意見。文件對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實施步驟都作了規定。《通知》指出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保護工作的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這些重要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初始階段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國務院規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的施行,為調動社會特別是公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三,在保護實踐中探索總結形式多樣的保護措施。我國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保護工作:全面普查,弄清楚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包括數量、項目產生的淵源、演變的歷史過程、現狀、傳承人、保護措施等;制定保護規劃;建立四級(國家級和省、地、市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國家級傳承人名錄公布制度。同時,從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出發,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維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文化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保護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從積極保護的原則出發,避免靜止和凝固的保護,在不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按其內在規律自然演變的前提下,對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以及民間美術、傳統醫學藥學、飲食文化類項目等儘可能尋找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加以傳承和發展。這些項目,本來就是人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今天,要強調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自身價值的體現,而獲得持久性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上述項目的保護方面已經顯示出突出的有效性;從搶救第一的原則出發,要對那些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陷入生存困境的項目,通過文字、數位化等形式加以搶救性保護,使之轉化為有形的形式加以保存和傳承;從原真性動態保護的原則出發,對民間信仰及一些民間的禮儀、儀式等,要儘可能使它在產生、生長的原始氛圍中保持其動態的活力。

  第四,社會公眾不斷樹立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健全的傳承保護體系和有效的保護機制正在形成。近十多年來,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和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社會公眾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非遺」保護家喻戶曉,「非遺」保護得到社會公眾高度認同,還沒有任何一項文化工作像「非遺」保護這樣廣泛性的深入人心。從我國的保護實踐中可以看到,只有社會公眾的自覺參與,保護工作才會真正取得成效。社會公眾自覺參與保護的程度,決定著「非遺」保護的實際成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的時間不長,它走過的保護歷程,實際上是一個在總結實踐經驗中不斷探索的過程。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路走過來,基本上沒有走彎路,這首先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以及中央建立在文化自覺、自信、自強基礎上的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科學認知,這使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評價也就具有了一種科學的態度,對項目的認定也就把握了一種科學性,這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沒有發生偏差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在重視加強國際性合作和認真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同時,十分重視「中國經驗」的創造和總結。保護措施的制定和實施,都明確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學習但不照搬國外經驗,而是在保護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不斷創新的經驗推動保護工作健康發展。第三是在我國的保護工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機制。文化部、財政部等相關部委以聯席會議制度的形式,共同攜手推動保護工作;中央和省級政府文化部門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成立,各地也都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具體規劃、指導、實施保護工作,真正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工作機制。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立法、規劃、指導和經費投入方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作為傳承主體,社會有關機構等作為保護主體,共同在保護工作中發揮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傳承主體,在我國的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還有一個方面是社會公眾不斷樹立起自覺參與保護的意識,共同從輿論和實際工作中推動著我國保護工作的開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方面,新聞媒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實踐中,堅持科學保護的原則、堅持遵循客觀規律是十分重要的。科學保護的前提是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工作的初始階段,這並不是一個清晰的問題,在今天參與保護工作的同志們都比較清楚地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範圍內容,也比較清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概念來描述的時候,可以這樣來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亦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表現為精神性、智慧性、技藝性的呈現形態,它與我們的精神、情感、思維方式相聯繫,它往往是以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現出來。

相關焦點

  • 北海市統計局組織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12月2日,北海市統計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我局黨員幹部前往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覽館,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北海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大家展示北海粵劇的傳統戲服和道具,並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進一步提高我局黨員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加深對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重要價值、保護與發展的方法政策的了解。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12年以來,我州先後出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進一步保護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2020中國·雷山苗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巡遊展示活動側記
    苗胞苗年慶典,非遺文化盛宴。11月19日舉辦的2020中國·雷山苗年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巡遊展示活動, 當天下午13時,2000名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同胞從雷山縣城銅鼓廣場出發,在蘆笙的伴奏下,各個巡遊方隊載歌載舞,以最靚麗的一面展示在遊客眼前,歡歡喜喜拉開了苗年的帷幕。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用一根銀針 行仁愛之術
    8月22日晚,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這臺劇目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
  • 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
    本素酸菜魚十五年匠心堅守,靠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360天基地活水養殖黑魚專供,現撈現殺,魚骨熬湯,精選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菜調配的秘制湯底,多種辣度口味自由選擇,一條魚一鍋湯,熱油滋拉一聲響,滿桌飄香,撲鼻而來的濃鬱酸香引得人食慾大開,魚肉大片厚薄均勻,鮮美滑嫩,一口一口完全停不下來!別光吃魚肉,鍋裡的配菜也個個有料,入味非常。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2-06 21:04:20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韓聯社12月5日消息,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泡菜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韓國人來講,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媽媽的味道」,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泡菜博物館是韓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於1986年在首爾市建立。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一、引言: 民俗學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困惑 自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以行政主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明確的制度建構目標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爾蘇藏族「環山雞節」:爾蘇藏族「環山雞節」是石棉縣爾蘇藏族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的傳統節日,爾蘇語稱為「古扎子」意為過年,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選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爾蘇木雅藏族「母虎曆法」:「母虎曆法」是目前爾蘇、木雅人至今還在用於測算日子的方法,其功用與夏曆、殷歷、周曆等古代曆法和現在廣泛使用的黃曆有相似之處。
  • 衡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略⑦:侯店毛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綿延和凝結。  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衡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