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
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比如縴夫號子,這個極具時代色彩的項目,本身已經不存在於現代生活中了,但是現代音樂中卻還留存有它的元素;再比如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它所展示出來的對於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崇拜以及民族認同感,都將成為一種精神流傳下去。
不過,不管是被取代也好,化作一種精神流傳也罷,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消失,可能有時代的因素,也可能有市場的因素。在我們阻止不了項目消失的時候,當務之急則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起來,幾千年後,人們依舊能夠「有跡可循」。
首先,通過收藏實物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民間繪畫、鏤刻、挑花、印染、彩紮實物進行保護,這種方式不僅具有直觀性、真實性以及不可替代性,還能夠進行直觀有效的展示。即便是在數百年後,相關技藝消失了,後人們依舊可以看到相關成果。
其次,在技術極為發達的當下,利用多媒體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為了「保護」的重要手段。這種保護方式可以稱得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佳手段,因為講述、表演、節日、儀式以及傳統工藝等,本身並沒有多少的實物,它的精華在於整個表演的過程,不間斷的錄像則是可以將其完整記錄的,也就是所謂的數位化存儲。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倡導數位化,它不僅不佔據物理空間,還可以方便靈活地進行圖文聲像與數字信息的雙向轉換,隨時進行修改、編輯、排序、備份以及刪除等操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度正在下降,即便是在國內幾大熱門綜藝的推崇下,效果依舊不好,只能說明時代在變,喜歡這些東西的人越來越少。就像古玩一樣,喜歡的人本身就不多,更何況這些很難創造出經濟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將這些東西儘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讓它有展示的空間,讓有興趣的人有機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