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暨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研討會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13日,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指導和支持下,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協辦的「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暨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基地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陳聖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主任湯蘊懿,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副處長葛永銘,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分别致辭。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來自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近5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並作交流發言。
非遺資源圖譜學需要不斷深化和應用
陳聖來表示,申報該課題時正值中共中央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契合了會上提出的大力發展文化的中央指導精神。近年來,很多地方的發展都以非遺作為重要抓手,但缺少非遺圖譜的編制,蔡豐明率領的課題組彌補這一缺憾,並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希望今後能夠促成課題的長線發展,建設非遺圖譜學的學科體系。
徐錦江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建構文化對於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非遺領域的研究,實現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始終堅持文學和文化雙輪驅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決策應用研究並舉,蔡豐明領銜的課題組對於非遺數位化、圖譜化的研究,推動了非遺事業的發展。
湯蘊懿表示,上海社會科學院成果辦一直致力於傳播推廣學科發展與智庫建設的雙線並舉,蔡豐明領銜完成的這個課題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第四季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的系列成果之一。今天的會議既是課題的總結,也是新的開始,希望能夠通過項目的研究帶動團隊的建設。
葛永銘認為,自2012年參加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以來,上海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完善,非遺的認同度、影響力、號召力不斷提高,這些都離不開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的支持。非遺資源圖譜學是全新的命題,也是充滿挑戰的工作,希望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應用。
高春明表示,課題首席專家蔡豐明較好地處理了學術研究中「冷」與「熱」、「雅」與「俗」、「專」與「廣」的關係。並從自己編撰中國服飾圖譜的體會出發,講道非遺圖譜學的難度很大,該書將會成為打開非遺寶藏的秘鑰,意義非常深遠。
李守白向課題成果的順利出版表示祝賀,提出建立非遺保護學科體系是黨和國家對非遺保護、文化傳承重要性、深刻性和必要性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夠按照新時代的要求,以文化的規律做好文化研究的工作,期待本次會議能夠取得豐碩成果。
用圖的形式對事物進行系統化表達
項目負責人蔡豐明向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分別贈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一書。
蔡豐明表示,首先闡釋圖譜「是一種用圖的形式對事物進行系統化表達的文獻形式」,梳理了我國圖譜「畫像—照片—知識譜圖、GIS地學圖譜」的形態演變過程,以及從寫實性到概括性的發展軌跡。具體而言,非遺圖譜的形式體系包括「圖」和「譜」兩大方面的內容,前者表現為摹像之圖、解析之圖和地學之圖;後者涉及歷史圖譜、族系圖譜、工序圖譜等類型,並存在推衍式、並列式、輻射式、層遞式、交互式和疊加式等多種內在關係。非遺圖譜的內容體系包含非遺歷史發展源流圖譜、非遺類別與類型圖譜、非遺地域分布圖譜、非遺標識性情節圖譜、非遺保護級別圖譜、非遺傳承與傳播圖譜、非遺的功能與社會影響圖譜和非遺相關信息圖譜。此外,蔡豐明還介紹了非遺圖譜的方法體系,並對中外圖譜進行了比較。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劍龍以「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為題介紹了在中國非遺資源圖譜研究方面,蔡豐明是較早涉及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者,並列舉了蔡豐明關於非遺資源圖譜研究的相關成果,尤其是剛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一書對於非遺資源圖譜的本質內涵、圖像理論、譜系理論、內容結構、類型研究、功能價值、編制體系、操作方法等,作了較為詳盡深入的研究,為建立非遺圖譜學學科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李宏利闡述了非遺圖譜研究的重要價值。他認為,其一是實踐指導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整個非遺項目可以進行流動的、可視化的研究,本課題的成果對我們當前整個國家非遺項目的保護、歸納、分析,甚至實踐性的創造性轉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二是理論創新價值。本課題在非遺資源的分類、如何界定圖譜的概念、圖譜的內部結構關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理論突破和創新,有助於非遺保護新樣態的拓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旭玲認為,非遺圖譜信息化改變了我們的思想觀念。其一是非遺存儲觀念的改變。傳統的文本儲存方式缺乏完整性和即時性,現在可以用「影像+知識圖譜」的信息化方式進行非遺的儲存,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其二是非遺呈現觀念的改變。「影像+知識圖譜」為非遺提供了全新的呈現方式,可實現遠程觀摩,實現非遺的共享性;其三是非遺時空觀念的改變。「影像+知識圖譜」的網絡信息化方法實現了非遺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共存,改變了知識積累的模式。可運用非遺圖譜編制的網絡信息化方法,建立長三角非遺圖譜的資料庫,突出同源性和相似性,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
非遺圖譜研究成為非遺保護學科自主理論話語
在「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研討」環節,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田兆元作了「非遺圖譜研究及其對於非遺保護的意義」的主題發言。他認為,其一是對於非遺學科建設的意義。譜系理論、圖譜理論都是非遺學科建設重要的理論支撐,譜系強調事物的聯繫性、整體性和互動性,是跨越時空、網絡式的存在,非遺圖譜研究成為非遺保護學科、乃至整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自主理論話語;其二是對於人才培養的意義。自項目開展以來,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不少青年學者參與其中,並成功申報了一系列有關「譜系」「圖譜」的科研項目,這對於人才的培養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其三是對於非遺保護的意義。圖譜不是單一的、零碎的狀態,而是一個系統的、多元的組成形態。未來關於非遺圖譜化、圖像化的研究,突出非遺與社會生態、個人及社會的關聯性,中國與世界的譜系性,將是重要的研究話語與實踐話語。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徐贛麗在題為「圖譜學與圖譜研究之可能」的發言中認為,當今社會處於科技帶來全方面變革的時期,創新是最重要的,非遺圖譜學正是跨學科的新領域、新視角。同時,人們的接受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在後現代時期,人們對現代性帶來的焦慮產生反抗,想要簡單地讀取圖像信息,創立這樣一個新的學科就很必要。圖譜能夠破解文化密碼,並能呈現很多內部關係的邏輯,這是文字性的研究不能達到的效果。關於圖譜研究的可能性,首先要建立學科的目標定位,明確非遺圖譜學是資料學還是工具學,是獨立學科、跨學科,還是分支學科,還要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進行學科體系的建設。其次,要思考非遺資源學可依託的資源是什麼,提出可以借鑑圖像學、非遺學、民俗學、故事類型學、博物館學等學科的理論體系。總之,非遺圖譜學作為一門學科涉及多層次的內容,要能與其他學科對話,做跨學科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李建強從微電影、微視頻的角度作了「文化遺產的可視化傳播」的主題發言。他表示,2010年是中國微電影的元年,之後形成了一股熱潮,其原因在於微電影門檻低、中國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參與意識強,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可運用微電影、微視頻的形式,助力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開發。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章莉莉講述了「非遺圖譜的誰與傳播」的相關問題,非遺圖譜學涉及非遺的地理分布、傳承的代際關係、人物關係等方面的內容,是非常宏觀系統的方法,對於文旅融合、市場培育、文化產業的理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於設計學而言非常有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這本書具有國際視野,設計學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表達,直接對接當代非遺的應用和傳播,可結合當代文旅融合等背景,為非遺圖譜學的落地實踐提供支撐力量。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江平介紹了非遺圖譜編制研究的實地調查方法。首先是前期準備階段,包括非遺相關的知識準備、物品準備和材料準備;接著進入深入調查階段,涉及個別訪談、會議調查、實地觀察等具體方法。他表示,實地調查的價值意義在於真實、準確和完整,要做到細緻、尊重和客觀,並輔以內容豐富的田野調查案例,來闡釋實地調查在非遺圖譜編制及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非遺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發軔之作
在自由討論環節,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處長楊慶紅,上海師範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翁敏華,上海師範大學《非遺傳承研究》副主編戴建國,上海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小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徐清泉,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長錢運春,上海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張黎明,上海非遺保護中心科員林靜,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學院副教授雷偉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遊紅霞,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方雲等專家學者圍繞項目研究過程、非遺圖譜學的落地實施、中外非遺圖譜的比較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討論。
與會專家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創新性與學科前沿性,可以使非遺圖譜編制工作超越個別和具體的經驗局限,逐步上升到更加具有宏觀性、整體性與普遍性意義的學科研究層面,形成獨樹一幟的非遺保護體系與非遺圖譜學科體系,可謂非遺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發軔之作。本次會議不僅是對項目及成果的總結,也將開啟非遺圖譜編制及非遺圖譜學研究的新篇章。
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基地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陳聖來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主任湯蘊懿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副處長葛永銘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項目負責人蔡豐明向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贈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一書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項目負責人蔡豐明向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贈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一書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項目負責人蔡豐明向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贈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一書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劍龍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李宏利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旭玲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田兆元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李建強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章莉莉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江平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處長楊慶紅髮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師範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翁敏華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師範大學《非遺傳承研究》副主編戴建國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上海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小力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徐清泉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非遺保護中心科員林靜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學院副教授雷偉平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遊紅霞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參加「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暨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專家學者合影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蔡豐明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研究》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