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簡要談談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王鳳蘭:目前,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公認的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這應該是學術界重點討論的問題,尤其需要法學界參與。概念的界定將使保護工作有的放矢,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耳相傳、尚未文獻化等)具有很大的區別。中醫藥具有系統性、完整性、高度文獻化,以及廣泛傳播的鮮明特徵。首先,中醫藥系統性、完整性特徵是指,中醫藥知識自身具有密切不可分割性,中醫學的認識主體和客體具有相融不可分割性,同時中醫藥理論及實踐和自然生存環境之間具有相融不可分割性特徵。其次,中醫藥是一種不斷創造價值的、活的醫藥衛生知識,這一點有別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經驗;擁有近萬種古籍、12807種藥用資源,與其他國家靠口耳相傳的醫藥知識有著本質區別;擁有豐富的診療方法以及諸多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與經驗技術。了解這些特徵,即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尊重其自身特點,以使其得到真實有效的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報》: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關鍵是什麼?

王鳳蘭:傳統醫藥保護已歷經10餘年,截至2015年共有4批126項傳統醫藥項目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涵蓋甚廣,歸納起來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項目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二是項目的相應表現形式(包括實物、技藝等);三是項目存續所必需的人文、自然空間。前兩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與主體,後者是必要條件。因此,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內容既包括無形思想與理念,以及承載相關思想、理念的有形實物和其他表現形式,還包括歷史文化、環境等要素。

傳統醫藥項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保護的核心在於項目的文化內涵和項目承載的理念與思想,保護的關鍵在於通過對項目的「有形性」和「無形性」認識把握個體項目的深層次特徵。傳統醫藥項目的「文化內涵」是項目構成的核心內容,這種核心內容在項目傳承中被固化為具有指導意義的文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決定項目的文化屬性。生命觀、疾病觀、養生觀、治療觀、用藥觀、製藥觀等核心思想是項目傳承的主要內在動力。缺乏核心思想的項目最終將失去「基因」烙印,只有技術的外殼,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應在活態傳承中進行保護。由於每個項目都有其特殊性,要素的屬性會隨著項目的需求發生變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要素層級相互轉化關係。故而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研究類別構成要素,在此基礎上更要深入研究個體項目的具體內容。因此,在法律保護及實踐傳承活動中,要時刻關注要素的角色轉化,才能體現動態保護的核心要旨並謀求長遠保護的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談談您對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王鳳蘭:知識分類是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傳統醫藥包含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實物資源、非物質資源。以知識分類為切入點,將知識的創造者、傳承人、傳承的知識及文化價值有機地聯繫起來,最終形成一個知識傳承脈絡清晰的體系,才有利於將保護落實到具體的知識。

要構建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實現源頭保護。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並基於知識分類的構思,形成資料庫,實現源頭保護和整體保護。

要建立傳統醫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實現分級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文獻化、系統性、整體性和廣泛傳播的特徵,決定了保護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對於留存民間、瀕於失傳的有價值項目,應重點進行普查建檔,建立名錄,還要根據其容易受侵害的程度,建立分級保護名錄體系,構建分級保護名錄製度。

此外,保護傳承人和傳承物是保護中醫藥的根本。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傳承人和傳承物。傳統醫藥在其漫長的歷史傳承中,依靠傳承人和傳承物的不斷更替,以滾雪球的方式吸納了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素養的創作主體和傳承主體的生命和健康治療觀念,而最終得以形成。對於傳承人保護和傳承物的保護,要確保傳承的核心內容不變,還要在保存的基礎上加以保護。保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原生態保存,二是古籍整理,古籍整理可以使中醫的學術和文化根脈得以傳承延續。

總之,傳統醫藥的保護工作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很多,需要政府與學術界形成合力,共同致力於這項工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1月27日第2057期 作者:本報記者 明海英

精彩推薦: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型主流融媒體平臺與曲藝傳播之道

創作為人民為時代服務的文藝作品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不過,不管是被取代也好,化作一種精神流傳也罷,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消失,可能有時代的因素,也可能有市場的因素。在我們阻止不了項目消失的時候,當務之急則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起來,幾千年後,人們依舊能夠「有跡可循」。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關鍵詞:傳統美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產標準; 動態  作者簡介:張兆林(1980-),男,山東濟寧人,文學博士,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山東省民間美術資源保護與研發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羨林學者培育工程」「光嶽英才支持計劃」入選學者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一、引言: 民俗學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困惑 自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以行政主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明確的制度建構目標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 北海市統計局組織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12月2日,北海市統計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我局黨員幹部前往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覽館,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北海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大家展示北海粵劇的傳統戲服和道具,並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進一步提高我局黨員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加深對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重要價值、保護與發展的方法政策的了解。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
    8月16日上午,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在縣文體活動中心廣場舉行。 此次活動由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主辦,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承辦,旨在弘揚我縣傳統文化,傳承本土傳統戲劇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可以是傳統口頭文學、美術書法等藝術形式,也可以是禮儀節慶等民間風俗。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頭,是阿拉善盟建設文化大盟的重要資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世的「圖吉齊」為數不多,並且年事已高,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搶救和保護。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用一根銀針 行仁愛之術
    8月22日晚,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這臺劇目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文化和旅遊部舉辦「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
    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線上「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開班,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兩國文化和旅遊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共31人參加。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 衡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略⑦:侯店毛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綿延和凝結。  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衡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