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簡要談談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王鳳蘭:目前,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公認的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這應該是學術界重點討論的問題,尤其需要法學界參與。概念的界定將使保護工作有的放矢,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耳相傳、尚未文獻化等)具有很大的區別。中醫藥具有系統性、完整性、高度文獻化,以及廣泛傳播的鮮明特徵。首先,中醫藥系統性、完整性特徵是指,中醫藥知識自身具有密切不可分割性,中醫學的認識主體和客體具有相融不可分割性,同時中醫藥理論及實踐和自然生存環境之間具有相融不可分割性特徵。其次,中醫藥是一種不斷創造價值的、活的醫藥衛生知識,這一點有別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經驗;擁有近萬種古籍、12807種藥用資源,與其他國家靠口耳相傳的醫藥知識有著本質區別;擁有豐富的診療方法以及諸多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與經驗技術。了解這些特徵,即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尊重其自身特點,以使其得到真實有效的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報》: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關鍵是什麼?
王鳳蘭:傳統醫藥保護已歷經10餘年,截至2015年共有4批126項傳統醫藥項目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涵蓋甚廣,歸納起來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項目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二是項目的相應表現形式(包括實物、技藝等);三是項目存續所必需的人文、自然空間。前兩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與主體,後者是必要條件。因此,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內容既包括無形思想與理念,以及承載相關思想、理念的有形實物和其他表現形式,還包括歷史文化、環境等要素。
傳統醫藥項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保護的核心在於項目的文化內涵和項目承載的理念與思想,保護的關鍵在於通過對項目的「有形性」和「無形性」認識把握個體項目的深層次特徵。傳統醫藥項目的「文化內涵」是項目構成的核心內容,這種核心內容在項目傳承中被固化為具有指導意義的文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決定項目的文化屬性。生命觀、疾病觀、養生觀、治療觀、用藥觀、製藥觀等核心思想是項目傳承的主要內在動力。缺乏核心思想的項目最終將失去「基因」烙印,只有技術的外殼,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應在活態傳承中進行保護。由於每個項目都有其特殊性,要素的屬性會隨著項目的需求發生變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要素層級相互轉化關係。故而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研究類別構成要素,在此基礎上更要深入研究個體項目的具體內容。因此,在法律保護及實踐傳承活動中,要時刻關注要素的角色轉化,才能體現動態保護的核心要旨並謀求長遠保護的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談談您對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王鳳蘭:知識分類是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傳統醫藥包含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實物資源、非物質資源。以知識分類為切入點,將知識的創造者、傳承人、傳承的知識及文化價值有機地聯繫起來,最終形成一個知識傳承脈絡清晰的體系,才有利於將保護落實到具體的知識。
要構建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實現源頭保護。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並基於知識分類的構思,形成資料庫,實現源頭保護和整體保護。
要建立傳統醫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實現分級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文獻化、系統性、整體性和廣泛傳播的特徵,決定了保護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對於留存民間、瀕於失傳的有價值項目,應重點進行普查建檔,建立名錄,還要根據其容易受侵害的程度,建立分級保護名錄體系,構建分級保護名錄製度。
此外,保護傳承人和傳承物是保護中醫藥的根本。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傳承人和傳承物。傳統醫藥在其漫長的歷史傳承中,依靠傳承人和傳承物的不斷更替,以滾雪球的方式吸納了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素養的創作主體和傳承主體的生命和健康治療觀念,而最終得以形成。對於傳承人保護和傳承物的保護,要確保傳承的核心內容不變,還要在保存的基礎上加以保護。保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原生態保存,二是古籍整理,古籍整理可以使中醫的學術和文化根脈得以傳承延續。
總之,傳統醫藥的保護工作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很多,需要政府與學術界形成合力,共同致力於這項工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1月27日第2057期 作者:本報記者 明海英
精彩推薦: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型主流融媒體平臺與曲藝傳播之道
創作為人民為時代服務的文藝作品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