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劇照。本報記者王媛攝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更多詳情
歷盡滄桑古九針,銀光閃閃新九針,你是俠客仗義的寶劍,你是醫師雙手的延伸。
……
揮舞九針除病苦,醫者天下父母心!
8月22日晚,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這臺劇目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
以說唱劇形式
給觀眾上一堂九針入門課
說唱劇《九針》的全體主創和演職人員都來自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傳承中心。提起這部劇目的創作初衷,《九針》編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代表性傳承人王文德說:「我看了說唱劇《解放》之後,深受啟發,借鑑其說唱劇的藝術形式,創作了說唱劇《九針》。」
說唱劇《九針》從史前傳說到歷史記載,講述了中醫九針的源流,從伏羲氏創立九針到九針瀕臨失傳再到新九針的問世,重點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師懷堂和祁越二人研製、運用及推廣新九針的動人場景。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人、傳承中心副主任、中國山西《九針》說唱劇團團長許愛國介紹:《九針》於2018年創排完成後,第一次公演選擇在山西省中醫藥大學,第二次在保德縣人民醫院上演,第三次在全國九針療法臨床交流大會上亮相,前三場演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觀眾很好的反饋。
8月22日晚上的這場演出,是說唱劇《九針》的第四次公演。當晚的演出結束後,現場觀眾給予了臺上非專業演員持久的掌聲。不少觀眾表示,欣賞說唱劇《九針》,不像是傳統意義的看戲,而是在一種令人開懷的戲劇欣賞氛圍中上了一堂九針入門課,感覺受益匪淺。
許愛國說:「九針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中醫藥的神奇瑰寶,我們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中心的所有傳承人有責任繼承並發揚光大,讓它成為對外宣傳山西的一張名片。」
古九針造福華夏
新九針獨秀杏林
針灸是傳統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混沌初開的遠古洪荒時代,人類茹毛飲血、樹棲穴居,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創造了九針,以此保障了族人的繁衍。這就是傳說中的「伏羲制九針」。
最早關於九針的記載出現在《黃帝內經》中。《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了九針針具的名稱、形狀及用途,其功用隨長度和形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在《靈樞·官針》中則記載了九種針具的適應症和各自的性能,並詳細論述了為適應不同病情、經脈疾患、臟器病患和邪氣的深淺程度等而應採用的九種針刺方法。可見,上古之時九針之道頗為盛行。
到了明代,《針灸問對》著者汪機在談到九針時,這樣說道:「今之針士,決癰用鋒針鈹針,其他諸病無分皮膚肌肉血脈筋骨,皆用毫針,餘者置而不用。」由此可見,最晚至明代,古九針就失傳了。
為了全面地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寶貴遺產,山西省針灸研究所首任所長師懷堂先生通過多年的努力,將兩千年前就廣為臨床使用、種類豐富、治療病種多樣的「古九針」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考證及研究,於1985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針針具。該針具包括了鑱針、鈹針、鋒鉤針、三稜針、火針、梅花針、磁圓梅針、鍉針、圓利針、毫針、長針。結合臨床多年的豐富經驗,反覆探索,研製出了系列「新九針」針具,試用於臨床,並取得了肯定的療效,創製了獨特的新九針針法。由於改制後的新九針既保留了其原有的優點,又結合多種現代學說和技術,一經問世,就被國內外針灸界同仁讚譽為「新九針」,這一療法也便成為「新九針療法」。
根據新九針創立的新九針療法,特別強調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選用不同的針具,發揮每種針具的特殊作用,達到系統治療的整體綜合調治目的。正可謂:「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一根銀針治百病
妙手世代有傳人
師中強是師懷堂長孫,他從3歲起,就跟在爺爺師懷堂的身邊,得到了爺爺的真傳。現在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中醫醫生和針灸師,經他手治癒的病人有很多。
師懷堂開創的「新九針療法」強調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選用不同的針具,發揮每種針具的特殊作用,達到系統治療、綜合治療作用,在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等疾病方面都得到應用。
「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也為新九針針具的改進提供了基礎,經過不斷的發展,新九針的應用領域更加廣泛,見效更快!」師中強說。
如今,在師家,「師懷堂新九針」及其療法,已成為一門「家學」。師懷堂多個子女和孫輩,都從事醫療工作,會新九針施針技術。新九針在師家的傳承不僅是家族使命,也是時代的需要。
古樹新芽繁更茂
欣欣向榮新九針
2017年10月9日,「九針療法」被確認為我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定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特聘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和規培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客座教授王文德為九針療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文德,師從新九針發明人師懷堂先生與九針專家祁越老師、針刀鼻祖朱漢章老師等,從事手法、九針和小針刀的臨床研究工作,擅長治療頭頸肩腰腿疼痛及部分疑難雜病,尤其對頸椎病及其相關病症、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哮喘、胃脘痛等病症的治療有顯著療效。對枕寰樞複合體紊亂與骨盆旋移症進行了深入地理論研究和大量的臨床實踐。
王文德行醫40年,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從首都沿海邊疆到農村部隊廠礦,深受廣大患者歡迎,是一名中醫針灸學和針刀醫學的忠實踐行者與傳播者。說唱劇《九針》就是由他親自編劇,王文德對記者說:「九針療法被確認為省級非遺,確定我為九針療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我自己趕上了好時候,更有責任去推廣普及九針。目前說唱劇《九針》全部由傳承中心的醫生完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後能有更多的專業演員參與這部劇目的演出,把《九針》推到更大的舞臺上,讓更多的人了解九針的妙處。」
王文德推廣九針真正做到了親力親為,他說只要想跟他學習九針的人,他都願意因材施教,傾囊相授。他多次成功舉辦新九針療法學習班,受教學生逾千人,其中很多學生已成為一方名醫。他還編輯出版了《九針治療疼痛性疾病》《九針治雜病》《九針專家治療精華集》《針刀治療頸椎病》《中國針刀臨證精要》《針刀治雜病》《針道摸象》等一系列專著,惠及整個針灸界。
針灸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說唱劇《九針》演出為契機,新九針這種特色傳統療法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春天」。
本報記者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