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用一根銀針 行仁愛之術

2020-12-08 山西日報數字報

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劇照。本報記者王媛攝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更多詳情

  歷盡滄桑古九針,銀光閃閃新九針,你是俠客仗義的寶劍,你是醫師雙手的延伸。
  ……
  揮舞九針除病苦,醫者天下父母心!
  8月22日晚,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這臺劇目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

以說唱劇形式
給觀眾上一堂九針入門課

  說唱劇《九針》的全體主創和演職人員都來自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傳承中心。提起這部劇目的創作初衷,《九針》編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代表性傳承人王文德說:「我看了說唱劇《解放》之後,深受啟發,借鑑其說唱劇的藝術形式,創作了說唱劇《九針》。」
  說唱劇《九針》從史前傳說到歷史記載,講述了中醫九針的源流,從伏羲氏創立九針到九針瀕臨失傳再到新九針的問世,重點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師懷堂和祁越二人研製、運用及推廣新九針的動人場景。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人、傳承中心副主任、中國山西《九針》說唱劇團團長許愛國介紹:《九針》於2018年創排完成後,第一次公演選擇在山西省中醫藥大學,第二次在保德縣人民醫院上演,第三次在全國九針療法臨床交流大會上亮相,前三場演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觀眾很好的反饋。
  8月22日晚上的這場演出,是說唱劇《九針》的第四次公演。當晚的演出結束後,現場觀眾給予了臺上非專業演員持久的掌聲。不少觀眾表示,欣賞說唱劇《九針》,不像是傳統意義的看戲,而是在一種令人開懷的戲劇欣賞氛圍中上了一堂九針入門課,感覺受益匪淺。
  許愛國說:「九針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中醫藥的神奇瑰寶,我們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中心的所有傳承人有責任繼承並發揚光大,讓它成為對外宣傳山西的一張名片。」

古九針造福華夏
新九針獨秀杏林

  針灸是傳統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混沌初開的遠古洪荒時代,人類茹毛飲血、樹棲穴居,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創造了九針,以此保障了族人的繁衍。這就是傳說中的「伏羲制九針」。
  最早關於九針的記載出現在《黃帝內經》中。《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了九針針具的名稱、形狀及用途,其功用隨長度和形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在《靈樞·官針》中則記載了九種針具的適應症和各自的性能,並詳細論述了為適應不同病情、經脈疾患、臟器病患和邪氣的深淺程度等而應採用的九種針刺方法。可見,上古之時九針之道頗為盛行。
  到了明代,《針灸問對》著者汪機在談到九針時,這樣說道:「今之針士,決癰用鋒針鈹針,其他諸病無分皮膚肌肉血脈筋骨,皆用毫針,餘者置而不用。」由此可見,最晚至明代,古九針就失傳了。
  為了全面地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寶貴遺產,山西省針灸研究所首任所長師懷堂先生通過多年的努力,將兩千年前就廣為臨床使用、種類豐富、治療病種多樣的「古九針」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考證及研究,於1985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針針具。該針具包括了鑱針、鈹針、鋒鉤針、三稜針、火針、梅花針、磁圓梅針、鍉針、圓利針、毫針、長針。結合臨床多年的豐富經驗,反覆探索,研製出了系列「新九針」針具,試用於臨床,並取得了肯定的療效,創製了獨特的新九針針法。由於改制後的新九針既保留了其原有的優點,又結合多種現代學說和技術,一經問世,就被國內外針灸界同仁讚譽為「新九針」,這一療法也便成為「新九針療法」。
  根據新九針創立的新九針療法,特別強調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選用不同的針具,發揮每種針具的特殊作用,達到系統治療的整體綜合調治目的。正可謂:「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一根銀針治百病
妙手世代有傳人

  師中強是師懷堂長孫,他從3歲起,就跟在爺爺師懷堂的身邊,得到了爺爺的真傳。現在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中醫醫生和針灸師,經他手治癒的病人有很多。
  師懷堂開創的「新九針療法」強調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選用不同的針具,發揮每種針具的特殊作用,達到系統治療、綜合治療作用,在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等疾病方面都得到應用。
  「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也為新九針針具的改進提供了基礎,經過不斷的發展,新九針的應用領域更加廣泛,見效更快!」師中強說。
  如今,在師家,「師懷堂新九針」及其療法,已成為一門「家學」。師懷堂多個子女和孫輩,都從事醫療工作,會新九針施針技術。新九針在師家的傳承不僅是家族使命,也是時代的需要。

古樹新芽繁更茂
欣欣向榮新九針

  2017年10月9日,「九針療法」被確認為我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定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特聘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和規培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客座教授王文德為九針療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文德,師從新九針發明人師懷堂先生與九針專家祁越老師、針刀鼻祖朱漢章老師等,從事手法、九針和小針刀的臨床研究工作,擅長治療頭頸肩腰腿疼痛及部分疑難雜病,尤其對頸椎病及其相關病症、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哮喘、胃脘痛等病症的治療有顯著療效。對枕寰樞複合體紊亂與骨盆旋移症進行了深入地理論研究和大量的臨床實踐。
  王文德行醫40年,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從首都沿海邊疆到農村部隊廠礦,深受廣大患者歡迎,是一名中醫針灸學和針刀醫學的忠實踐行者與傳播者。說唱劇《九針》就是由他親自編劇,王文德對記者說:「九針療法被確認為省級非遺,確定我為九針療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我自己趕上了好時候,更有責任去推廣普及九針。目前說唱劇《九針》全部由傳承中心的醫生完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後能有更多的專業演員參與這部劇目的演出,把《九針》推到更大的舞臺上,讓更多的人了解九針的妙處。」
  王文德推廣九針真正做到了親力親為,他說只要想跟他學習九針的人,他都願意因材施教,傾囊相授。他多次成功舉辦新九針療法學習班,受教學生逾千人,其中很多學生已成為一方名醫。他還編輯出版了《九針治療疼痛性疾病》《九針治雜病》《九針專家治療精華集》《針刀治療頸椎病》《中國針刀臨證精要》《針刀治雜病》《針道摸象》等一系列專著,惠及整個針灸界。
  針灸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說唱劇《九針》演出為契機,新九針這種特色傳統療法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春天」。

本報記者王媛

相關焦點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12年以來,我州先後出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進一步保護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該組織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急需保護瀕危項目和保護實踐示範項目最多的國家。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棉藏族「彌卦」製作技藝:「彌卦」是石棉縣藏族特有的傳統手工服飾,用自產的綿羊毛和犛牛毛經過多道工序紡織而成。木雅藏族年俗:年俗,木雅語稱為「gu qu mu」,木雅人又用漢語稱為「燒賻紙」,是木雅藏族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日子。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寶安「曬」龍舟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
    寶安歷來就有賽龍舟的傳統,「松崗賽龍舟」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11月「松崗賽龍舟」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一樣的松崗賽龍舟」松崗賽龍舟是極具地方特色的一項民間習俗活動
  • 帶你了解白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鴨綠江放排
    鴨綠江放排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放木排」是一種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傳承下來的古老職業,這種職業驚險高危、生死無常,但從業者卻前僕後繼,凡有大江長河之地,便有放排人的身影。再加上清朝入關後將這裡視為「龍興之地」,封禁長達200餘年,使這一帶的森林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跡罕至、未遭砍伐,成為一座林木資源的天然寶庫。清末,這一流域的森林面積有358.6萬畝,儲材量高達12億立方米!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藝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是江蘇省揚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雕版印刷技藝古稱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再於印板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圖文轉印於紙張的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蒙古族刺繡蒙古族刺繡,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蒙古族刺繡不但在軟面料上繡花,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記者跟隨團隊驅車近2000公裡,深入武漢、孝感、隨州、襄陽、宜昌、仙桃等地,近距離感受荊楚大地上的古老文化魅力。    炎帝故裡、楚國之境,湖北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來,幹了這碗75℃的雞湯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七期)魚,我所欲也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八期)船到橋頭自然直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九期)古鎮守望者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期)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 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
    本素酸菜魚十五年匠心堅守,靠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360天基地活水養殖黑魚專供,現撈現殺,魚骨熬湯,精選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菜調配的秘制湯底,多種辣度口味自由選擇,一條魚一鍋湯,熱油滋拉一聲響,滿桌飄香,撲鼻而來的濃鬱酸香引得人食慾大開,魚肉大片厚薄均勻,鮮美滑嫩,一口一口完全停不下來!別光吃魚肉,鍋裡的配菜也個個有料,入味非常。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一、引言: 民俗學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困惑 自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以行政主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明確的制度建構目標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