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2020-12-01 法制網

    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具體部署。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在這一背景下,日前,中央網信辦與文化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旨在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積極探索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主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此次活動吸引了近百家中央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以及部分傳統媒體的200多名記者參與,他們分赴貴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實地採訪,親身體驗,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全面、立體地呈現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作為媒體成員之一,也積極深入上述地區,真實記述了當地的非遺之美和傳承者們的風採。我們把記者發自一線的報導予以整理刊發,希望藉此進一步喚起廣大讀者對非遺的關注和熱情,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氛圍。

    以文化育民、富民、惠民 ——貴州著力推進非遺傳承發展

    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村的侗族姑娘合唱侗族大歌《蟬之歌》 本報記者 王學思攝

    7天的行程,一路上大巴車不知道穿過了多少個隧道、經過了多少座橫跨高山峽谷的橋梁。儘管舟車勞頓,但於每位記者而言,途中所遇見的綺麗的山水風光、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村寨,尤其是那些通過手工勞作改變生活困境甚至帶動周圍人一起就業的身影令他們十分難忘。

    9月15日至21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在貴州展開,來自北京和貴州的30餘位媒體代表從貴陽出發,途經黔東南州的黎平、從江、丹寨、雷山各縣和黔南州的三都縣,實地探訪了當地的非遺保護傳承實踐。

    通過深入採訪,媒體代表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貴州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如今正在探索以非遺保護的力量刷新人們記憶中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印象。在貴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事業逐漸改變著山區人們的生活。在這裡,「保護成果人人共享」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落到了實處。

    「十、百、千、萬」——用培訓搭建傳承和富民的金字塔

    在黎平的肇興侗寨,沿街的許多店鋪銷售的運用侗族刺繡、靛染等傳統工藝製作的衣服、圍巾、鞋包等產品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這些產品大都出自當地村民之手。而說到這些產品則不得不提起一位年輕的侗族姑娘陸勇妹。2014年,為了鼓勵更多的侗族姐妹回家鄉務工,她和另一位夥伴陸彥梅帶頭成立了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只要是對侗族靛染、刺繡感興趣的姐妹,都可以到合作社參加免費培訓,有針對性地學習侗族刺繡技藝、侗族靛染技藝和侗族織錦技藝。凡是掌握了任意一項技藝的學員都可為合作社定向生產產品,通過完成訂單而獲得收益。

    「目前,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先後培訓了600餘人,向參加培訓的農戶收購產品點值達110萬元。許多原先在外務工的姐妹都回來跟著我織布、染布或者刺繡了,而且賺的錢也不比外面的少,還可以兼顧家裡。」陸勇妹說。如今她已經在黎平的3個繁華地段擁有了自己的店鋪,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90餘萬元,預計今年會更多。

    如今在貴州,像陸勇妹這樣通過發展傳統工藝而以點帶面帶動當地群眾傳承技藝、增收就業的例子數不勝數。為了讓更多的非遺傳承人群通過培訓打開視野,打通新一代傳承人連接產業、市場的渠道,自去年以來,貴州啟動實施了「十、百、千、萬」培訓工程。「十」即培養(培育)數十名大師級傳承人、數十名國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師,以出省(出國)培訓為主;「百」即培養(培育)數百名傳統手工技藝骨幹傳承人,數百名省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者、市場營銷人員,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大師集中培訓;「千」即培養(培育)數千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骨幹,主要依託本土培訓;「萬」即動員數萬名傳統村落貧困農戶參與傳統手工技藝培訓,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就業人數新增上萬人。

    多個層次、多種方向的培訓工程的開展,不僅有利於擴大非遺的傳承人群,提高他們傳承和創新能力,有助於提升貴州民族手工藝品市場佔有率,而且能夠大幅度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讓千家萬戶的百姓在傳承和弘揚傳統工藝中脫貧致富。以黔東南州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僅該州參加由文化部、教育部聯合主辦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學員,以「傳承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創業的就達225家,實現年銷售收入逾7.5億元,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並帶動就業人數在9500人左右,其中貧困人口佔就業總人數的58%,每家企業平均帶動就業人數47人,實現帶動就業人員年人均收入2.2萬元。

    「一村一品」——將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

    探訪中,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黎平肇興千戶侗寨等非遺項目富集的民族文化傳統村落裡,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群對於當地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表現出了很高的參與度和極大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以非遺體驗和產業聚集為特色的「一村一品」非遺主題村也正在逐步構建,這也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將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丹寨的石橋景區,人們能夠在當地一個天然溶洞——穿洞口欣賞造紙師傅們抄紙的技藝,同時還可以用山野間隨手採摘的花草創作一幅花草紙畫帶回家。在從江縣的小黃村,人們可以在鼓樓下聽到全村老少合唱的侗族大歌,陶醉在那如清泉般動聽的歌聲裡。在雷山的控拜村,必先是喝過了攔門酒才可以走進銀匠的家裡欣賞一件件精美的銀飾,興起時還可以跟銀匠學上兩招。

    如今,通過「一村一品」而對接的鄉村文化休閒體驗旅遊資源可以很好地反哺當地的手工藝人,在黔東南州,目前平均每個非遺示範村已實現年接待遊客2萬人次以上,鄉村文化旅遊綜合收入使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00餘元。

    「一村一品」的發展趨勢,不僅讓當地的村民實現了就地發展,輻射帶動周邊村寨就業致富,而且留住了更多村民參加學習並保護傳承非遺,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心化的現象。在丹寨石橋村,有61戶紙農在皮紙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興武的帶領下,成立了石橋黔山造紙專業合作社,走上了規模化經營之路。目前,合作社已經有88人參與,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造紙師傅的每月工資在2000元至7000元之間不等。

    傳統工藝工作站——發展特色工藝產品和品牌

    近年來,為了鼓勵非遺項目的持有者和傳承人群恢復傳統工藝、實現就地發展,貴州各地出臺了許多鼓勵和扶持政策。如黔東南州自今年起,州財政每年要給予州級以上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每家不低於5萬元、非遺保護傳承教育示範基地不低於2萬元的經費扶持。對於年產值200萬元以上、納稅5萬元以上、帶動就業50人以上的非遺企業,州人民政府按年度納稅額的5%進行一次性獎勵;對年度創意非遺衍生產品獲得國家級品牌稱號的非遺企業,州人民政府一次性獎勵10萬元。

    在激勵措施的基礎上,貴州還十分關注傳統工藝的長遠發展,注重發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和品牌。去年5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在貴陽揭牌,這是在文化部倡導下,高校與地方共建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工作站以當地傳統工藝項目為重點,主要目標是提高傳統工藝發展水平,改善材料、改進設計、改良製作、提高品質、拓展市場、擴大就業。

    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工作站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推動及協調下,相關高校、設計機構、民藝研究者進入工作站工作,如今的工作站已成為一個為高校、企業、地方、傳統技藝擁有者及管理人員服務的、具有開放性的綜合平臺。

    通過設立工作站,進一步幫助當地手工藝人加深對當地文化傳統內涵的認識,恢復和弘揚消失或退化的優秀技藝,通過設計機構的引入,有許多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新設計的非遺產品,更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此外,以工作站為平臺開展的研習培訓、示範引導,幫助當地培養了傳承隊伍、增強傳統工藝發展後勁。目前,貴州傳統工藝傳承人群學歷班、定向培養學歷班等強化非遺傳承人能力建設的培養機制也隨著工作站相關工作的推進陸續開展了進一步探索。

    在實際的運作中,工作站還幫助傳承人解決了技術攻關,如印染固色、銀器防氧化、輔助器具改良等技術瓶頸問題,極大地促進了貴州傳統工藝品質整體提升。如今,由工作站的企業會同當地手工藝人開發出的數百款運用當地民族元素製作的新產品,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浙江、山東、四川、江蘇等地進行推介營銷,預計年產值1.5億元,讓農民學員增收少則上千元,多則幾萬元。(本報記者 王學思)

    在荊楚大地描繪壯麗的非遺畫卷

    湖北程河柳編 鄧秀松 攝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在武漢啟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記者跟隨團隊驅車近2000公裡,深入武漢、孝感、隨州、襄陽、宜昌、仙桃等地,近距離感受荊楚大地上的古老文化魅力。

    炎帝故裡、楚國之境,湖北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00項(127個項目保護單位)、省級非遺項目347項(546個項目保護單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71人。建立各類非遺保護示範基地、實驗區、傳習所等560餘個;湖北省財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由2012年的60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1600萬元;非遺項目多次赴韓國、紐西蘭、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進行對外交流參展;同時與各大高校合作出版了多項非遺系列叢書、專著等,使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此外,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教育廳聯合在武漢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2個非遺研究中心。

    城鎮化進程中,非遺傳承的經典案例

    武漢市江欣苑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將非遺展示、社區傳承、居民素質提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城鎮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9月22日,在江欣苑社區的廣場上,國家級非遺項目高龍的傳承人正舉著重95斤的龍頭表演掃高龍、舉高龍、抖高龍等一系列動作,讓人嘆為觀止。

    江欣苑社區居民過去是武漢市漁業村的村民,2007年因城中村改造,他們捲起泥腿子上了樓,「高龍」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空間和生存土壤。如何讓有1400多年歷史的絕活紮根城市社區呢?經過多方努力,社區最終依託現有的1萬多平方米的場地,建起了「高龍博物館」和「高龍培訓部」,使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傳承。

    2012年,江欣苑社區投入1億多元建成「武漢高龍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邀請54家非遺項目入駐。高龍、漢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木雕船模……昔日武漢最大的「城中村」社區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聚集地,社區黨委書記胡明榮說:「這樣的傳承模式很好地實現了社區文化再造和非遺活態傳承,有力地推動了非遺保護融入百姓生活。」

    指尖上的非遺,帶你夢回荊楚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糅合出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主要流行於湖北一帶,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84歲的漢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任本榮12歲起做學徒,學習漢繡的剪樣、畫活、配色、刺繡、成裝等全套工藝流程。近年來,他主要從事漢繡資料的搶救和整理工作。在武漢江欣苑社區,任本榮向記者展示了幾張他正在整理的漢繡樣本圖,有的一張圖中包含20餘種針法。「我希望多活幾年,帶著徒弟把記憶裡的漢繡樣本都整理出來。」

    談及傳承,任本榮坦言曾收過不少徒弟,但能堅持下來的不多。在任本榮的工作室裡,懸掛著許多不同樣式的漢繡作品,都出自他及家人之手,他們一家三代都做這一行。

    「黃梅有女皆挑花」。挑花是一種分布廣泛的傳統刺繡工藝,其中湖北黃梅挑花最具代表性。黃梅挑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石九梅一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邊介紹:「很多年輕人以為黃梅挑花和十字繡差不多,其實製作工藝完全不一樣。在挑制過程中,一根線必須從頭挑到尾,不能出現換線、接頭或漏針等,這樣才能挑出正反兩面一樣的圖案。」挑花純粹是手工活,一幅圖案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個月,一副大型挑花作品從設計到成品往往需要兩三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石九梅是家族第六代傳人,她又把手藝傳給了女兒和侄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挑花。我願意儘自己的力量培養一批真正熱愛黃梅挑花的年輕人,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發揚。」

    古老戲曲入耳來,非遺美食在舌尖

    國家級非遺項目隨州花鼓戲在上世紀80年代一年演出300場以上,可現在至多演出100場。在隨州花鼓藝術劇院,大家有幸聆聽了何相安、辛紅、陳小寶、劉迎春等幾位傳承人的演唱。作為劇團的臺柱子,他們總在為後備人才的問題擔憂。目前團裡40多人,主要演員50多歲了,連編劇都70多歲了。為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困境,從今年開始,當地政府每年撥款50萬元,面向全市範圍招收50名10餘歲的學生,組成花鼓戲班,這批孩子學業有成可以直接進入劇院當演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梯隊建設的問題。

    一聲響亮的鑼聲從孝感臥龍島非遺文化園內傳出,這裡正在上演皮影戲《武松打虎》。只見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秦禮剛手裡的皮影上下翻飛,嘴裡模仿著風聲、動物叫聲。據了解,68歲的他在雲夢縣建有自己的「夢澤影戲館」。每年除了大年三十休息外,其他日子都在表演皮影戲。他的皮影劇目可以連演5年不重複,最長的一出要演100多天。名氣大了,許多人慕名前去拜師,其中還有3位外國弟子。

    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比茲卡民俗文化村,記者一行聆聽了被譽為「長陽三寶之一」的長陽南曲,悠揚的絲弦伴隨動聽的嗓音,將土家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土家人結婚,要唱十姊妹歌,唱詞長短成句,極富詩韻和樂感。親人過世,土家人會在棺前跳起「撒葉兒荷」,通宵達旦。村長覃發池說,這裡的傳承人不僅擔負日常的傳承展示工作,還為旅遊專業的學生教授土家族山歌,將土家族山歌帶進校園和景點,傳播給更多的人群。

    拓展經營模式,富了周邊百姓

    在隨州曾楚文物復仿製研究所的漆器展示間裡,記者看到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漆器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

    據傳承人祝成超介紹,一件漆器的工序常常要達到五六十道,製作過程中先用泥土、石膏等製作坯胎,以傳統手工藝麻布為原料,以生漆為黏劑,逐層裱褙,待留下漆布器形,再經上灰、打磨、髹漆、推光等工序,施以各種彩繪紋樣,才能完成一件漆器藝術品。

    現在,祝成超在研究所辦起了培訓班,培訓合格的學員可以直接在研究所工作。祝成超說:「近年來國家對非遺項目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們更應該盡力做好傳承,回報社會。」目前,祝成超所在的研究所已開了網店,且注重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推廣營銷,產品遠銷至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區的國家。

    走進襄陽程河鎮柳編大戶饒德義家中,細長的杞柳條正在工人們手中上下穿梭,製作成精美的家庭用具、高檔飾品。為了緊跟市場,饒德義還定期到北上廣考察行情,將熱門的款式告訴村民,再根據各家編造水平進行分包到戶,柳編年收入達20餘萬元。目前,該鎮已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和4家柳編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形成61家個體經銷大戶、11個柳編專業村、1.4萬餘多個柳編專業戶的產業格局。襄陽程河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每年創造著近5000萬元的銷售額,柳編遠銷至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有著廣闊的市場。

    研培計劃,傳承與創新的有效結合

    在武漢紡織大學,一場展示漢繡元素的「非遺時尚秀」正在上演。穿在模特身上的精緻作品都出自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班學員之手。與此同時,在距離不遠處的中南民族大學展覽廳內,一場以剪紙和漆器為主題的展覽正在火熱進行。

    近年來,文化部、教育部聯合發起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中央美術學院承辦的「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邀請湖北綠松石雕傳承人袁嘉騏為玉雕導師。如今袁嘉騏已經推動武昌理工學院等3所高校開設玉雕專業本科班。武漢紡織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作為參與研培計劃的高校,於2016年、2017年承辦了刺繡、漆器傳承人群研習班。T臺上傳統韻味中不乏現代氣息的服裝,展館中令人眼花繚亂的作品,都是學員們的優秀成果。

    如今,與非遺相關的課程已成為高校的香餑餑。據武漢紡織大學漢繡工藝課老師王燕透露,學校的網上選課系統一推出漢繡公選課,幾分鐘之內名額就被搶光。「不僅是在大學,我還在一些中小學校推廣漢繡興趣班。」王燕認為,「非遺進課堂」是很好的推廣方式,只要孩子喜歡非遺項目,家長就會去關注。而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可以向全國輻射漢繡的影響力。(本報駐湖北記者 王永娟)

    看得見的文脈 訴不盡的鄉愁 ——八閩大地非遺保護實踐

    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 本報實習記者 趙若姝攝

    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八閩大地見證了中原文化、古閩越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此孕育生長的閩文化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出去,於文脈綿延中訴說著古韻幽情。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大省之一,福建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條件,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區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目前,福建省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0項,其中,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代表的7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同時,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及福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相繼設立,促使非遺之花開遍八閩大地。

    器以載道:孜孜匠心續文脈

    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福建省級非遺項目惠和影雕以石板為畫布,以鋼鏨為畫筆,通過婦女巧手,「滴水穿石」,刻出一幅幅美景。這種閩南民眾喜聞樂見的非遺技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在廈門惠和石文化園,一位正在石板上「刺繡」的惠安女介紹,用約2斤重的合金鋼針,以「點」的形式敲鑿打磨好的黑色石板,鑿擊力度越大,落「筆」之處顏色越白,敲鑿的疏密、深淺皆有考究。

    以其手中10釐米×15釐米的小石板為例,「繡」出一幅影雕需要3天時間,其間需經過上億次的敲鑿。每一次的敲鑿對腕力、眼力、專注力要求極高,沒有堅韌的性格是沒辦法做好的。惠安女從容地告訴記者,普通人大約需要6年才能習得此項技藝,而唯一的「訣竅」就是「一直練」。

    與惠和影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福州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技法精湛,巧奪天工,為中國玉石雕刻中的極品,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及知名人士。

    「一相抵九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亨雲之子林東提綱挈領地說。據了解,壽山石雕作品取材於當地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因每塊石頭都不一樣,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雕刻中還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據林東介紹,父親林亨云為雕琢精品,研究熊長達60年。電視上觀察、動物園寫生,甚至從親朋好友手裡「搜刮」所有與熊有關的圖片、雜誌,林亨雲對熊近乎痴迷。「父親寫生時可以不吃不喝,在動物園一坐就是一天。有時,由於專注作品,父親捏造型用的泥巴粘在手上沒來得及清洗,風乾後導致手開裂流血,還是經旁人提醒他才注意到。」林東說,即便如此,創作出一個真正完整的作品依舊很難,即使是現在,父親和自己還會將5年前的作品拿出來繼續修改。

    用髮絲粗細的漆線雕琢器物、以精微透雕繪製乾坤……在福建,驚豔時光的非遺技藝世代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也處處可尋。截至目前,福建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9 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52 人,而靜心專注、執著求索已是他們的一種「標配」。

    薪火相傳:活態傳承顯生機

    每當夜幕降臨,73歲的南音傳承人夏永西便會帶領他的業餘團隊,在位於鬧市中的泉州文廟上演一場別樣的演出。

    泉州南音起源於晉、唐時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2003年,夏永西從菲律賓回到中國,把自己唱了一輩子的南音搬上舞臺。不同的是,沒有專業演員、不收演出門票,就連場下觀眾也可隨時上臺切磋技藝。除春節期間休息10天,演出每晚如期舉行,小小的文廟有時甚至擠下60餘人。十餘年如一日,古樸文廟見證了當地南音愛好者的執著,而南音遺韻也成為泉州人必備的精神食糧。

    文廟的雅致古音只是一個縮影。「泉州幾乎每個社區都有南音社團」,南音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白燕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南音就進入了泉州中小學的課堂。截至今年,泉州市已連續舉辦27屆中小學南音演唱比賽。在比賽中摘取桂冠的孩子還可在小升初考試中獲得加分。

    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相繼出臺,福建省加快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步伐。據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介紹,當前僅福州一地就有82所中小學建立了非遺進校園示範點。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和廈門大學、泉州師範學院等高校還建立了非遺研究課題組。目前,全省文化部門登記在冊的傳承基地達到近120個,未登記在冊(由相關企業單位內部組建)的傳承、傳習基地和展示點約200個。

    非遺的傳承並不止步於單純的沿襲。在以校企結合方式構建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陶藝教師李清告訴記者,學校通過專家學者理論知識授課、產區考察等形式,鼓勵學員在提高技藝的基礎上突破創新。「創新,才能更好地為非遺技藝注入生命力,為發展積蓄後勁。」李清說。

    與之相似,當古老工藝添加時代新解,當陽春白雪邂逅下裡巴人,福州農民漆畫似乎走得更遠。作為兩個非遺項目的結合體,農民漆畫在保留農民畫固有的圖式語言基礎上,結合福建大漆技法進行再創作,通過漆「千文萬華」的特殊材料語言呈現出農民畫的豐富性。

    現如今,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踐項目連續舉辦多期,由福建漳平、晉江、莆田、龍海、同安、翔安等地輻射全國,為非遺的產業路徑延伸和文化精準扶貧提供了有益借鑑。

    潤物無聲:鄉音鄉俗溯同源

    2007年,文化部在福建泉州、漳州、廈門三地正式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和會同住建部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過程中,當地把非遺項目和使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較完整地保留了閩越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遺存,並與近現代工業文明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南文化體系。

    從孤立的項目保護,到整體的活態保護,以非遺為載體的閩南文化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浸潤在閩南人的思想裡,於傳播推廣過程中化作連接閩南人的精神紐帶。

    「只要是閩南人,或多或少都有南音情結。」李白燕在帶領團隊進行南音世界巡演時發現,很多閩籍臺胞和華僑小時候聽過爺爺奶奶唱泉州南音。離開家鄉後,南音伴隨遷徙傳入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許多國家。而當地華人幾乎每周都會參加南音社團活動,將之視為尋找鄉音的過程。「南音更像是一個聯絡感情的紐帶。」李白燕說,「用鄉音抒發對祖國的情懷,這是他們生活的方式,也是南音能傳承千年的原因所在。」 在泉州文廟採訪當晚,記者了解到,臺下靜靜坐著的新加坡華人李汶來,不久前向南音樂團捐了1000元。在他看來,南音的千年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裡有看得見的文脈和訴不盡的鄉愁。

    像南音一樣,於傳播中承載文脈、凝聚情感的文化瑰寶並不在少數。

    福建是我國著名僑鄉、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憑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的先天優勢,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持續不斷。據陳吉介紹,以媽祖信俗、客家祭祖等閩南文化為抓手,目前兩岸間已形成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寧化石壁客家祭祖、長汀客家母親河公祭等相對固定的文化經貿交流合作平臺。此外,臺灣各地的民間文化信俗活動,邀請福建團組加盟,福建主要的藝術團隊也相繼走進臺灣,於文脈溯源中構建兩岸文化認同的橋梁。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現如今,閩南地區南音、泉州提線木偶戲等非遺項目不僅走進臺灣,還數百次走出國門,將閩南人的文化名片推向世界各地。(本報實習記者 趙若姝)

    感非遺魅力 展三晉文脈

    山西太谷秧歌 吳 怡 攝

    日前,「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山西行在太原啟動,來自全國各地52家網絡媒體的70餘名採編人員在8天時間裡分赴山西大同、平遙等地,集中了解了山西省內的非遺保護工作與傳承發展情況,並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的文化遺存、多彩的民風民俗交織融合,魅力獨具。近年來,山西省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舉辦了一系列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軍營活動,搭建起非遺融入百姓生活的橋梁,使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加大。

    據山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健介紹,山西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57項,省級非遺項目403項、市級1534項、縣級4010項,涵蓋民間文學、傳統戲劇、傳統醫藥、民俗、傳統工藝等各大門類;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6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15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855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502人。

    精湛工藝傳曼妙晉韻

    8天的時間裡,來自各地的媒體人被山西非遺傳承人感動著,在驚嘆於他們手藝的同時,也被他們的那份堅守所打動。

    「老作坊停產了,老畫板也遺失了,我怕後人看不到了。」說這話的是山西新絳縣文化局退休幹部吳百鎖,退休後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用來搶救絳州木版年畫,並先後投資近200萬元,搜集整理和保護老闆子、老畫稿和老畫卷。他曾多次走訪老藝人,學習木版年畫製作技藝。2007年,吳百鎖還創建成立了絳州木版年畫研製所。

    「一塊木板可以印1萬張年畫。為了保證品質,絳州木版年畫從選料到雕刻再到上色都非常講究,原料刨平、木版雕刻、細節打磨、年畫印製、描邊上色……」一幅年畫的製作需要七八道精細工序,最簡單的彩色年畫在印製時也需要進行至少3次上色。一邊介紹著年畫的印製方法,吳百鎖一邊做著示範,並招呼大家親自上手試試看,「只要有人肯下功夫學,我願意免費教授所有技藝。」吳百鎖說。

    和吳百鎖一樣堅持傳統製作方式的還有大同銅器非遺傳承人李安民。大同銅火鍋設計結構合理,它由底盤、鍋身、火座、銅蓋、火筒和小蓋六部分組成,其生產工序分為成型、鑄造、焊接、鍍錫裡、鏨花、拋光、組裝七道工序。在底盤、鍋身、鍋蓋和小蓋上,分別刻有「龍鳳呈祥」「喜鵲登梅」「八仙過海」「花鳥山水」等圖案。由於造型美觀、工藝精巧、品種繁多、經久耐用,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所以廣受喜愛。人們不僅喜愛它的實用價值,更欣賞它的藝術價值。「銅器製作不好學,器型製作沒有三五年的功夫掌握不了竅門,學鏨刻至少要十幾年的時間,目前我也就只有20多名徒弟。」77歲的李安民表示,作為代表性傳承人,任務就是要把手藝傳承下去,但是年輕人大多不願意耗費時間和精力學習這門手藝,所以平時他會不厭其煩地為老手藝做廣告,希望能招收到喜歡這門老手藝的年輕人。「我這麼大歲數了還在幹這些事,就是想把這門傳承千年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平遙推光漆器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是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其用料考究,漆面光亮如鏡,手感細膩潤滑。34歲的王劍凱是平遙推光漆藝文化產業創意園的一位「畫工」,他自幼喜歡畫畫,學習這門手藝已經15年了。「普通一件紅木家具如果加上我們的漆能大大提升其價值。」王劍凱說,平遙推光漆器的畫工和裝飾工藝主要是描金彩繪,其中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擦色、彩繪勾金、鑲嵌等。對於王劍凱來說,推光漆器早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這門手藝也成了他的事業,「我希望這門手藝能夠發揚光大,更希望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更多的人喜歡它。這是山西特有的工藝,絕對不能丟了。」王劍凱說。

    食材藥材品傳統晉味

    廣譽遠始創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有文字記載歷史最久的中藥製藥企業之一。鼎盛時期的廣譽遠名震全國,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藥材及成藥躉買躉賣批發商,曾與同仁堂、胡慶餘堂、陳李濟並譽為「清代四大藥店」。作為「中華中醫藥活化石企業」,廣譽遠擁有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龜齡集、定坤丹和安宮牛黃丸。廣譽遠始終秉承「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的堂規古訓,精選藥材,遵古炮製,保證了傳統產品一貫的品質及療效。

    廣譽遠總經理王佩義告訴記者,時至今日,龜齡集在製藥過程中依然堅持著進行水浴、夜露、日曬、裝銀鍋等99道製作工序、365道工藝,一劑藥總共需歷時4年才能完成。此外,28味原藥材相應28種輔料炮佐,所用輔料別具一格,鮮有所聞,異於常規。如鹿茸入藥一般以黃酒制,獨龜齡集用陳醋。「其區別在於,黃酒泡製使藥性猛烈,而採用陳醋制,則能使藥性溫和,醫效更佳。」王佩義表示。

    藥膳八珍湯作為山西太原本地「長生湯」,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獨門秘方不脛而走流傳民間380年;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由始創於明洪武元年的「美和居」醯坊發展而來,600多年傳統的釀製技藝也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些地道的山西老味道,如今成為全國老饕們津津樂道的美味。

    山西省級非遺「渾源涼粉傳統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李瑞告訴記者,渾源涼粉製作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立夏之日,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做涼粉。立夏時節吃涼粉,早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傳統民俗,一直傳承到今天。李瑞制出的涼粉清亮、滑嫩、爽口,像豬皮凍似的「筋顫」,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裡「涼絲絲」。他製作的涼粉不僅在工藝上出名,調料的配置也一直沿用祖傳秘方,使得調製好的涼粉香辣可口,風味獨特,堪稱一絕。此外,李瑞還發明了保鮮包裝涼粉,獲國家發明專利。「感謝這些年國家出臺的非遺保護政策,我相信這碗晉北的涼粉一定能徵服全國遊客的胃。」李瑞說。

    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代表過去,更屬於現在與未來,是蘊藏民族精神的基因符號。自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山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已達2.55億元。在山西,一些地區已將非遺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省政府、各市和89個縣(市、區)都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其餘縣(市、區)列入工作議程。

    近年來,山西注重將振興傳統工藝和扶貧工作相結合。2016年,在各部門支持下,山河醋業有限公司在國家級貧困縣和順縣投資1.2億元,建設年產值1億元的手工老陳醋園區,既傳承了有400年歷史的「德盛昌」老陳醋古法釀製技藝,又通過扶持農戶種植和提供就業崗位,直接帶動周邊10個鄉鎮的經濟發展。在創新中保護和傳承,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激發民眾傳承非遺熱情,更有生命力。2015年,山西開始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在文化原生地因地制宜保護、研究、宣傳、傳承和綜合利用鄉村優秀文化遺產,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起到良好作用。

    在文化部和教育部支持下,山西積極組織和參與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通過培訓,極大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群的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此外,近年來當地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展覽展演活動,集中展現了山西非遺之美,社會公眾特別是年青一代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開始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

    今年8月,山西省非遺展示館正式開館,標誌著山西從此有了省級非遺宣傳展示陣地,這將進一步搭建起非遺融入百姓生活的橋梁,通過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群眾了解和熱愛山西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張健對記者表示,山西省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正確認識非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傳承非遺、賡續文脈,意義重大、刻不容緩。通過此次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活動,更多的人親身體驗了山西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到山西的新發展、新變化和新風貌,體會到山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媒體傳播,相信會有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播隊伍之中,對非遺產生更深的認同與熱愛。(本報記者 胡克非)

相關焦點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特別是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實現了貴州省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零的突破,對我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黔東南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國內外傳播中嶄露頭角,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貴州和黔東南民族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 2020中國·雷山苗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巡遊展示活動側記
    苗胞苗年慶典,非遺文化盛宴。11月19日舉辦的2020中國·雷山苗年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巡遊展示活動, 當天下午13時,2000名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同胞從雷山縣城銅鼓廣場出發,在蘆笙的伴奏下,各個巡遊方隊載歌載舞,以最靚麗的一面展示在遊客眼前,歡歡喜喜拉開了苗年的帷幕。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此為標誌,短短十幾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初始的比較單一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在具有自覺性的科學保護的道路上邁進。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是顯著的,其保護實踐顯示的意義,產生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用石頭做的菜在陝西竟然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雜說百家,雅頌千年。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道作為非物質文化的名菜。河中的白色卵石,除了碾成石英砂、提煉矽,還有何用?這可在漢陰派上了另一種用場--用它氽肉餅湯,成了漢陰一道名菜,又是獨特小吃。此乃在中國少聽說,在中華菜譜中難覓其名,也算是一件奇事。
  • 北海市統計局組織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12月2日,北海市統計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我局黨員幹部前往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覽館,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北海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大家展示北海粵劇的傳統戲服和道具,並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進一步提高我局黨員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加深對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重要價值、保護與發展的方法政策的了解。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線上頒獎儀式在湖北十堰圓滿召開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之非遺線上頒獎儀式於2020年11月19號在湖北十堰圓滿召開,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領導北京文化旅遊平臺合作地區的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負責人、各合作地區文旅局、新聞媒體也都到場參與其中。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葉義斌攝/光明圖片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並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從延續上古血脈的商代皿天全方罍到傳承中華文脈的先秦石鼓;從9000年前的史前賈湖骨笛到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從古絲綢之路文明共榮的縮影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到吹響華夏正音的曾侯乙編鐘;從展現華夏英姿的商代婦好鴞尊到彰顯華夏正禮的西周大克鼎……作為我們久遠記憶的歷史媒介,國寶不僅是歷史時代的載體符號,更是中華文明的遺存和見證。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2-06 21:04:20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韓聯社12月5日消息,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泡菜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韓國人來講,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媽媽的味道」,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泡菜博物館是韓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於1986年在首爾市建立。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府花邊大套
    它融中西方文化為一體,並架起了中國和世界貿易的橋梁,這就是被譽為「抽紗之王」的青州府花邊大套。   據《益都縣誌》記載,19世紀編織工藝在青州民間已很普遍。「其中尤以花邊、發網稱著,產品遠銷歐、美、澳等地」。其早期作品是衣物邊飾的帶型花邊,其形狀與用途,都與過去中國婦女們鑲在衣襟、袖口等處的邊飾相似,俗稱「欄幹」。